中国园林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024-05-11 00:34

1. 中国园林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园林史是从商超开始的。
        商王起鹿台:中国园林的起源。

        鹿台,商纣王所建之宫苑建筑,地点应在商都附近。周武王伐纣,商纣王发兵拒之于牧野(河南新乡),发生大战。纣兵战败,商纣王逃至都城商邑(河南淇县)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殷纣王决意在这里筑鹿台。一则固本积财,长期驾驭臣民,二则讨好妲己,游猎赏心。命姜尚监修,姜据理劝谏不受。纣怒欲杀之,姜尚逃遁,弃暗投明,辅佐周室。纣又命心腹崇候虎监工。崇候虎虔诚服从纣王旨意,兴师动众,集各地名匠,‘聚全国财宝,整整用了七年时间,一座豪华壮丽的工程才算告竣。还建造了宫廷楼榭数百间。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煌,豪华盖世。殷纣王携妲己及歌女一连饮乐三日,以示庆贺。

中国园林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 园林史是什么

园林史是什么

园林史是阐释园林的渊源,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论述物化为园林的外在形态,风格,体系,蕴涵着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社会哲学思想,观念,审美需求,造园思想流派内在的认识,通过和运用历史的社会结构,经济组织,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积淀的造园实践方法与经验表现;论述人类生存有形环境,无形环境活动的现象分析的园林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生存环境活动的足迹,追求与体现,折射着人类创造理想生存环境的巨大努力,是文明的载体。为现代园林景观,环境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思想理论,分析方法,要素运用,传承警示与发展"走向真实 必由之路"的依据。

基本内容
 前言

  第1章 园林史概论

  1.1 园林史

  1.1.1 园林史的定义

  1.1.2 研究园林史的意义

  1.2世界园林史

  1.2.1 世界园林史的阶段划分

  1.2.2 世界园林体系的划分及特点

  1.3 中国园林史

  1.3.1 中国园林史的阶段划分

  1.3.2中国古典园林的阶段划分

  1.3.3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3.4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本章知识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中国园林史

  2.1中国古典园林史(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1911年)

  2.1.1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2.1.2 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约公元220-公元589年)

  2.1.3 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期——隋、唐(约公元589-公元960年)

  2.1.4 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约公元960-公元1911年)

3. 中国园林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及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大约在公元前16~11世纪,在商朝奴隶社会里,以商王为首的贵族都是大奴隶主,从事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广大劳动者,都是奴隶(农业奴隶叫“众”或“众人”,家内奴隶叫妾、奚、仆等);在战争今俘虏来的异族人也都留作奴隶。     当时商朝国势强大,经济也发展较快。文化上不仅发明了有以象形为主的文字,还有会意、形声、假借等字。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有了园、圃、囿等字,而从它们的活动内容可以看出囿最具有园林的性质。     在商朝末年和周朝初期,不但“帝王”有囿,等而下之的奴隶主也有囿,只不过在规模大小上有所区别。在商朝奴隶社会里,奴隶主盛行狩猎取乐,如殷朝的“帝王”为了游猎和牧畜,专门种植刍秣和圈养动物,并有专人经营管理。《史记》中就记载了殷纣王“原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奇物……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乐戏于沙丘”。     从各种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商朝的囿,多是借助于天然景色,让自然环境中的草木鸟兽及猎取来的各种动物滋生繁育,加以人工挖池筑台,掘沼养鱼。范围宽广,工程浩大,一般都是方圆几十里,或上百里,供仅隶主在其中游憨、礼仪等活动,已成为奴隶主娱乐和欣赏的一种精神享受。在囿的娱乐活动中不只是供狩猎,同时也是欣赏自然界动物活动的一种审美场所。     商朝社会已有了奴隶私有制的社会关系,并以农业生产占主要地位,狩猎已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为了重温过去的生活方式,为了得到再经历一次的享受,转而成为专门供脱离生产活动的奴隶主娱乐和享受。     所以说,我国园林的兴建是从殷周开始的,囿是园林的最初形式,而且这种园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即使到了清朝也还未脱离开。如避暑山庄,从康熙到乾隆,都还经常在避暑山庄内举行骑马射箭等礼仪、游憩活动。

中国园林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4. 园林史的基本介绍

世界园林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四大文明阶段.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人类树巢而居,茹毛饮血,巢穴而居,采集渔猎.人类对大自然环境的被动适应状态,在生存演化过程中,人类被动植物的形态,色泽等外观特征所吸引并有了心灵感应,赋有生命意义,有了动植物崇拜.原始文明后期,人类农业和聚居的部落,园圃种植,鸟兽养殖.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届有了果园,菜圃,畜养鸟兽场所.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园林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其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为:种植,养殖,观赏不分;为全体部落成员共管共享;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 距今大约1万年前,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大河冲积平原 和三角洲地区,农业的长足发展,人类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阶段,果园,菜圃,兽场亦分化为供生产为主的果蔬园圃和供观赏为主的花园,猎苑.伴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城镇,国都和手工业,商业,使建筑技术不断提高,为大规模兴造园林提供了必要条件自然地域,文化体系演化形成世界园林体系.文化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种族,宗教,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系统,历史地理和文化交流等,尤其以自然地域,种族,宗教文化,语言文字系统影响最大.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为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三大体系.*欧洲园林体系欧洲园林,又称为西方园林.主要是以古埃及和古希腊园林为渊源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两大流派,以人工美的规则式园林和自然美的自然式园林为造园风格,思想理论,艺术造诣精湛独到.欧洲 园林覆盖面广,它以欧洲本土为中心,势力范围囊括欧洲,北美,南美,澳大利亚等四大洲,对南非,北非,西亚,东亚等地区的园林发展和当代亦产生了重要影响.欧洲园林的两大流派都有自己明显的风格特征.规则式园林:气势恢宏,视线开阔,严谨对称,构图均衡,花坛,雕像,喷泉等装饰丰富,体现庄重典雅,雍容华贵的气势.自然风景式园林取消了园林与自然之间的界线,将自然为主体引入到园林,排除人工痕迹,体现一种自然天成,返璞归真的艺术.*伊斯兰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是以古巴比伦 和古波斯园林为渊源,十字形庭园为典型布局方式,封闭建筑与特殊节水灌溉系统相结合,富有精美细密的建筑图案和装饰色彩的阿拉伯园林.伊斯兰园林以幼发拉底,底格利斯两河流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中心,以阿拉伯世界为范围,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以印度,西班牙中世纪园林风格最为典型,对世界各国园林艺术风格的变迁有很大的影响力.伊斯兰园林通常面积较小,建筑封闭,十字形的林阴路构成中轴线,全园分割成四区.园林中心,十字形道路交汇点布设水池,象征天堂.园中沟渠明暗交替,盘式涌泉滴水,又分出几何形小庭园,每个庭园的树木相同.彩色陶瓷马赛克图案在庭园装饰中广泛应用.*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园林尊崇与自然和谐为美的生态原则,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范畴,以非规则式园林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自然和谐,浑然一体,涵蕴人伦教化,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中国大陆三面环山,一面濒海的独特的地理环境,长期的中央集权,礼仪制度和农业本位文化,文明远远高于世界诸国文化,以泱泱大国自居,小视四方,中国园林自诞生以后,在自己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下自我发展.从其独到的创世纪说到三代时期的囿,秦汉时期的苑,魏晋六朝的自然山水园林,唐宋时代的全景式写意山水园林,最后达到明清时代浓缩自然山水,以小见大的高度象征性写意园林阶段.从明朝中期始,私家园林逐渐分化,先有江南园林脱颖而出,北方园林接踵其后,岭南园林增其华丽.三大区域园林相互影响,相互兼容,使中国园林的类型和风格不断拓展与深化,中国园林不像欧洲园林那样,风格剧烈复合变异,而是不断传承发展,以东方独有的文化及造园思想理论甚至影响西方.中国园林特点主要有: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惟其如此,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并伦理化,道德化,园林要素与之结合意蕴其中,尤为突出.2).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与自然和谐为美 中国园林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阴阳五行说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生态学,建筑能够把地域自然与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中轴对称的规整式构图于宫室寺观建筑,却天工人巧,为中国园林建筑的特殊形式.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 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为美的哲理境界.3)中国园林漾漾充溢着诗情画意;拥有着独具魅力的意境创造中国园林影响了汉文化体系,也深深影响了日本.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特别是汉化的禅宗 传入日本后,与日本特色的神道教融合,形成了日本特色:追求精神上净,空,无的禅文化,成为突破中国园林形式的切人点.日本早期枯山水,除选用砂,石之外,还含有小块地被植物或小型灌木,如修剪整齐的黄杨,杜鹃等.后期的枯山水园竭尽其简洁,纯净,无树无花,只有几尊自然天成的石块,满园耙出纹理的细砂,凝聚成一方禅宗净土.茶室庭园则显示出极精致,极正式的氛围,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发展为茶道,庭园布设精美的石制艺术品,主人石,客人石,刀挂石,石灯笼,石水钵等,逼真磊落,不带一点世俗尘埃,表达了日本人对纯净,空寂,无极境界的追求.纵观日本园林的历史演进,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至远至深,尽管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造诣,甚至反过来影响中国园林,但它最终并没有脱离中国园林体系. 促进了公共园林,公共绿地,城市与生态景观的艺术发展,促进了人类任何工程与自然生存环境景观活动的艺术思考.文化多元化,全球一体化的当代,人类环境建设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理论思考,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深入人心.

5. 中国园林历史最好详细点

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及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的影响所及,不仅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也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为此,我国园林被誉为世界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 自唐、宋始,我国的造园技术传入日本、朝鲜等国。明末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抄本题名为《夺天工》,至今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都还沿用古典汉语。特别是在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今天,它更是世界旅游者友心中向往的游览胜地。 在18世纪,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使当时的英国一度出现了“自然热”。清初英国传教士李明所著《中国现势新志》一书,对我国园林艺术也有所介绍。后来英国人钱伯斯到广州,看了我国的园林艺术,回英国后著《东方园林论述》。 由于人们对中国园林艺术的逐步了解,英国造园家开始对规则式园林布局原则感到单调无变化。从而,东方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法随之发展。如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即今天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其设计意境除模仿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大量采用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等园林建筑的艺术形式。 在法国不仅出现“英华园庭”一词,而且仅巴黎一地,就建有中国式风景园林约二十处。从此以后,中国的园林艺术在欧洲广为传播。 我国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和创作实践经验。 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特别是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建设势必要充分反映劳动人民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为使人们有优美的休养、休息以及文化娱乐的活动场所,就必然要进行园林建设。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风景园林的开发与建设也将随之兴旺发达起来,自然风景资源的开发也必将加快步伐。如何借鉴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经驮造就要进行总线吸取其精电为我们今天的新型园林建设服务。
我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史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从园林建筑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 在人类的生产能力很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弱时,即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获得生活资料的原始社会,是谈不到造园活动的。《礼记·札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即便是到了久、新石器时代的繁荣时期,有了典型的村落,如西安半坡村,锄耕农业和家畜饲养已出现,用手制的形态和花纹都很精致的彩陶,有些陶器上还刻有类似文字的符号。但该时期的劳动生产率还是十分低下,也只能提供极其微小的多余东西。 只有当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后,由于生产的增长,交换的扩大,奴隶主的财富不断增加,从而他们的思想和趣味也随之起了变化。这时,既有奴隶经济基础的剩余生活资料可供奴隶主使用,又有可供他们驱使的劳动力,这就为满足他们要过奢侈享乐生活所需的园林的建造活动提供了条件。如在我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农业和手工业都有相当的发展,那时已有青铜器,有锛、凿、刀、锥、戈等工具,为营造活动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因此,在夏朝已经出现了宫殿建筑。 商朝的甲骨文是商代文化的巨大成就,文字构造以象形为主,现已认识的字约有两千个。商代已有立法,有相当的天文知识,雕刻艺术也很发达。从商朝的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情况看,已具备了造园活动的基础。而甲骨文中又有园、圃、囿等字的出现,也就引起了园林的营造活动和最初形式到底是开始于商朝还是周朝,以及最初形式是园、圃,还是囿的讨论。 从有关记载,如《周礼》的:“园圃树果瓜,时敛而收之”;《说文》的:“囿,养禽兽也”;《周礼地官》的:“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等等中,说明囿的作用主要是放牧百兽,以供狩猎游乐。在园、圃、囿三种形式中,囿具备了园林活动的内容,特别是从商到了周代,就有周文王的“灵囿”。据《孟子》记载:“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其中养有兽、鱼、鸟等,不仅供狩猎,同时也是周文王欣赏自然之美,满足他的审美享受的场所。可以说,囿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最初形式。
到了封建社会的秦代,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民族 统一的大国后,连续不断的营建宫、苑,大小不下三百处,其中最为有名的应推上林苑中的阿房宫,周围三百里,内有离宫七十所,“离宫别馆,弥山跨谷”。可以想见,规模是多么宏伟。 在终南山顶上建阙,在当时来说已算是一种高大的建筑物了。山本静,水流则动。当时人们已经懂得了这其中的道理,把樊川的水引来作池,苑中还有涌泉、瀑布,以及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规模相当壮观。 汉代,所建宫苑以未央宫、建章宫、长乐宫规模为最大。汉武帝在秦上林宛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苑中有宫,宫中有苑,在苑中分区养动物,栽培各地的名果奇树多达三千余种,不论是其内容和规模都是相当可观的。 从三国到隋朝统一中国的四百六十多年中,由于战乱较多,在没落、无为、循世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影响之下,宫苑建筑之风盛行,又因当时建筑技术与材料已相当发达,建筑装饰中色彩丰富以及优美的纹样图案等,都为造园活动提供了技术与艺术的条件。 这一时期有影响的苑室,如三国时代曹操所建的铜雀台,台是建在南北五里,东西七里的郓城(今河南临漳),规模虽不算太大,规划却相当合理,说明当时的城市规划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就台本身来说,已经不是一般的建筑,出现了五层楼阁,可以说它是当时的高层建筑了。在台与台之间设有可以放置或卸下的阁道(类似浮桥),而且是用机械设备开动,足以说明当时工程技术的进步。 在三国魏晋时期,产生了许多擅长山水画的名手。他们善于画山峰、泉、丘、壑、岩等。为此,在山水画的出现和发展的基础上,由画家所提供的构图、色彩、层次和美好的意境往往成为造园艺术的借鉴。 这时文人士大夫更是以玄谈隐世,寄情山水,以隐退为其高尚,更有的文人画家以风雅自居。因此,该时期的造园活动将所谓“诗情画意”,也运用到园林艺术之中来了,为隋唐的山水园林艺术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还“以五色石起景阳山于芳林苑,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吴国的孙皓在建业(今南京)“大开苑圃,起土山楼观,功役之费以万计”。晋武帝司马炎重修“香林苑”,并改名为“华林苑”。 在以园林优美闻名于世的苏州,据记载在春秋、秦汉和三国时代,统治者已开始利用这里明山秀水的自然条件,兴建花园,寻欢作乐。东晋顾辟疆在苏州所建辟疆国,应当是这个时期江南最早的私家园林了。 南朝,梁武帝的“芳林苑”,“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他广建佛寺,自己三次舍身同泰寺,以麻痹人民。北朝,在盛乐(今蒙古和林格尔县)建“鹿苑”,引附近武川之水拄入苑内,广九十里,成为历史上结合蒙古自然条件所建的重要的园林。
隋杨帝时更是大造宫苑,所建离宫别馆四十余所。杨广所建的宫苑以洛阳最宏伟的西苑而著称,据《隋书》记载:“西苑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海北有渠,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穷极华丽”,为供游玩的龙舟及其它船只数万艘,由此可以看出游园活动的规 模之大。苑内有周长十余里的人工海,海中有百余尺高的三座海上神山造景,山水之胜和极多的殿堂楼观、动植物等。这种极尽豪华的园林艺术,在开池筑山,模仿自然,聚石引水,植林开涧等有若自然的造园手法,为以后的自然式造园活动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唐代,这是继秦汉以后我国历史上的极盛时期。此时期的造园活动和所建宫苑的壮丽,比以前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在长安建有宫苑结合的“南内苑”、“东内苑”、“芙蓉苑”及骊山的“华清宫”等。著名的“华清宫”至今仍保留有唐代园林艺术风格,是极为珍贵的了。 在宋代,有著名的汴京“寿山艮岳”(今开封),周围十余里,规模大、景点多,其造园手法也比过去大有提高。 明朝,在北京建有“西苑”等。清代更有占地8400多亩的热河“避暑山庄”,以及与世界文化历史上著名的古迹、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相比拟的“圆明园”等。 如今,若把我国园林艺术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划分阶段的话,大致可分为:商朝产生了园林的雏形—囿;秦汉由囿发展到苑;唐宋由苑到园;明清则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极盛时期。

中国园林历史最好详细点

6. 中国园林史有何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
(1)可以借鉴最经典的处理手法的构成要素。
(2)熟知各个国家地区的人在园林这个客体上的审美取向。
2、为什么要学习景观(园林)史:
(1)学习景观(园林)史,是尽力去培养一种多层次的辨别能力。区分对象是业内和业外。
(2)是为了培养对条件和趋势的辨别能力,区分对象是行业内主动者和被动者。
(3)是为了培养对当下历史进程的辨别能力,区分对象是游戏规则制定者和服从者。

7. 为什么要学园林史?

园林史是阐释园林的渊源,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论述物化为园林的外在形态,风格,体系,蕴涵着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社会哲学思想,观念,审美需求,政治影响,造园思想流派内在的认识,通过和运用历史的社会结构,经济组织,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积淀的造园实践方法与经验表现。(来自百度百科)
哲学思想其实学习园林史并不是只是去学习怎么样的去盖房子,我们学习园林史的另外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我们是可以从园林史中学到许多的不一样的哲学知识和意味。因为每个时代的园林的设计都是不一样的,他们都会带着自己的时代独特的影子。

而且每个园林的的不同的设计者都会是又不一样的理念,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园林的这个历史,学习不同的能工巧匠他们的不同的理解学到不同的哲学社会思想,这对于启发我们,以及对于我们未来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这种哲学的思维都会帮助我们。
掌握不同的设计技巧
其实学习园林史还有一个很实用的能力,就是提高我们的设计能力。因为我们学习园林史是可以看待很多的不同的优秀的设计的,这些大师们的园林设计都会给予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看的多,脑子里的东西也就多了,那么在以后的楼宇设计以及其他的设计方面我们就会很多的设计技巧来帮我们更好的设计。
总结
所以我们学习园林史,就是因为其实园林设计的很多的技巧我们是可以学习的,并且我们是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哲学启示的。



为什么要学园林史?

8. 园林史阐述

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 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Gardening Art),泛指结束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之前的园林文化.它是历经数千年由中国人民创造和发展所形成的一门独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和世界贡献,中外学术界早已有了明确而一致的定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速,尤其是随着西方景观文化影响的深入,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研究与探讨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学者在肯定其宝贵价值的同时,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多放在努力探寻推陈出新和与时共进、中西结合与民族特色保护方面.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虽然当今中国的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有学者称其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学等)起步大大晚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存在着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和难题,但它犹如涅盘重生的凤凰一般,无论是在教育与研究规模的扩大,规划与设计领域的拓展,还是在服务与管理范围的创新,设计项目市场化运作的培育,对外交流国际化的建立,都早已从原来古老的造园艺术中脱颖而出,并正超越历史的羁绊,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担负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的责任与使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然而,有些学者却对中国传统园林在现代的发展与贡献熟视无睹,声称中国传统园林已面临穷途末路的局面.更有学者出于一己学派的私利,极力贬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将其视为封建主义的糟粕,称之为“伪艺术”,比之为“裹脚艺术”,并把中外学者的共识说成是沆瀣一气的“弥天大谎”,大有置其于死地而后快的味道.有的学者不仅在国内大肆宣扬这些“主张”,而且还将自己的观点在国际上散布,严重损害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声誉.对于这种偏执的观点与错误的主张,我们有必要加以剖析并给予驳斥,以正本清源,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思想混乱和可能对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健康发展造成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1 传统园林文化的认知:误区与分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说,认知是指个体带有自己主观心理特点的,对社会和外界环境的理解与认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方面,是人类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对人的行为产生着直接的支配作用.某些学者之所以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持有很深的成见,笔者认为主要是在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同时也与其方法论上的片面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对传统园林文化认知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过时论”“伪艺术论”和“亡国论”.
“过时论”认为,传统园林只适用于迎合农业社会封建统治者及其附庸们对生活的要求,对服务现代社会、适应快节奏的大众生活却是不合时宜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古代造园艺术固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且被其所独霸与独享,是其显示权贵、炫耀财富或消极遁世、逃避官场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但就本质而言,其中也不乏许多热爱艺术、追求天然野趣的人士.虽然它带有封建主义的烙印,但它毕竟是广大劳动者的聪明才智与辛勤劳动的结晶,其艺术成就是属于民族的、社会的,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而不应通通归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功劳或其罪恶的证据.正因为如此,世界文化遗产组织才会不遗余力地倡导保护一切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园林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所营造的“曲径通幽”、“荷塘月色”等东方式景观情调与意境,具有穿越时间与空间的价值与意义,可以成为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宝贵源泉.因此,它不仅可以造福古人,也同样可以造福于现代人,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舒缓工作、学习及生活的压力.
“伪艺术论”认为,传统园林广罗奇花异木,收猎怪石为美,花园尽显矫揉造作,名曰追求自然,实则是对自然的扭曲.照此逻辑,以沙拟水,以石代岛的日本园林不也是一种伪艺术吗?显然,这种指责有失偏颇.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异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般性的常识,但如何将生活艺术化,或者说如何将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出来,则不是一般性常识所能够做到的.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生活的环境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也就衍生出众多的园林艺术流派与造园形式.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其自身形成的基础与条件.在造园追求上,它与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渊源;在造园灵感上,绘画与书法艺术是它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造园手法上,所遵循的有常法而无定式则是其神奇与独具匠心之所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流传千年不衰,且美名四扬惠及近邻与异邦,本身就足以见其艺术魅力,同时也证明了“伪艺术论”观点之荒谬.
“亡国论”认为,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热衷于为自己营造舒适的安乐窝,导致玩物丧志,江山易手,身败名裂,并以清王朝覆灭为例.朝代兴衰与社会制度更替自有其历史的逻辑,其中也隐藏着各种偶然与必然的因素.动用军费兴建颐和园或许是压倒大清王朝这匹病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这与传统园林文化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必然联系呢?怎么就该为此背上罪名呢?当年法国在路易十四国王统治时,大修宫苑,不仅弄得民不聊生、鸡犬不宁,还祸及子孙,导致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法王朝也随之灰飞烟灭.按“亡国论”的观点,这应该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可时至今日,人们在评价路易十四历史功过时,指责其军事上的穷兵黩武、政治上的专权独裁和生活上的腐朽糜烂,但却唯独将这一期间的文化艺术发展视为黄金时期,对凡尔赛宫苑的艺术成就盛赞不绝.迄今也未见有哪位法国学者在世界各地,兜售应该把本国传统园林加以鞭挞与抛弃的言论或主张.相比较而言,西方各国以及我们东方的近邻日本,都将自己的传统园林文化视为民族瑰宝来加以保护、传承及发展,并没有因为其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就将其抛弃.中国传统园林的形成和发展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需求与参与是推动古代造园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这种情形在中国是如此,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如此.传统园林文化虽曾因朝代的更替与时代的变迁,出现过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但却一直在积淀和被传承着.因此,我们不能因一个朝代的兴衰而全盘否定古代园林文化的价值.
令人遗憾的是,在笔者所见到的有关论文中没有看到这些学者得出结论的依据,不论是基于社会学和文化学、或是历史学和审美学的调查与研究.按照他们文章和文字中的逻辑,笔者将其依据概况为两个方面:其一,中国传统园林是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由于封建制度是落后的社会形态,因此为其服务的文化必然是落后的;其二,它不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和人们的审美标准.针对前者,按照他们的逻辑,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和建筑艺术哪个能脱离与封建主义的干系呢?它们岂不也难逃被扫入历史垃圾堆的厄运吗?如此一来,中国传统文化岂不只剩一个虚名而已?当他们“声讨”中国传统园林局限性时,却忘记了历史的延续性与文化的传承性.故此出现了有的学者在将传统园林文化加以否定与鞭挞的同时,却又质疑当代中国人失去了自己文化身份的怪象.针对后者,应该说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与美观上更是不遗余力.有人追求“花园洋房”,也有人钟情于传统宅园,怎么就偏说传统园林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呢?至于审美标准,它确因时代、地域、民族、文化而异,但人类在审美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价值则具有恒久性,是深深积淀于其文化之中的.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而言,虽然在表达和展示真、善、美的形式与手法上因时空而变化,但在追求和营造真、善、美的价值与境界上则是超越时空的.当然,承认人们在审美标准上存在差异性,不是支持某些学者主张否定传统园林的理由.因为中国传统园林本身也存在着地域、时代、流派以及官民的差异性,对它的审美也就自然难以存在统一的标准.
学者与常人的区别在于,他对一个命题的解释与阐述是基于理性的态度、规范的逻辑、缜密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因此,学者的结论,应该是从科学实验、调查研究或典籍考证,并符合逻辑思维的推理与判断而得出的,而非依据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偏好.然而,有的学者在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认知的论述与判断中,则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这样不仅难以服人,而且还会因自己的偏激情绪和看法影响对事物的判断.

2 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固守与扬弃
任何文化都要经受时间的洗礼,并随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扬弃.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也是在经受这种洗礼中不断演变而形成的.在当时代,在所谓“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洗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得多.对此,既要有开放的心态,更要有清醒、理智的头脑.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和宝贵价值的精华,应加以固守以不忘其根;对属于过时与糟粕的方面,则应大胆扬弃并以创新而代之.
纵览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其所蕴含的普遍价值不仅适用于过去,也同样适用于现在和未来.这些价值可以概括成以下6个方面:
1)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大原则,从而形成了独辟蹊径的自然山水式艺术风格.虽然它所追求的自然之美有别于原始的自然美,但它是将对原始自然之美的感知与感悟,经过提炼、概括、临摹之后的再现,是寄情自然山水的“天人合一”观的体现,强调人的主体性与景观客体性的融合.这使它与西方园林中的规则式和自然式都有本质上的区别.尽管它在形式上是“虽由人作”,但追求的境界却是“宛自天成”的自然山水之美,使它在价值观上与人们今天所倡导的尊重自然、“设计结合自然”有着内在的联系.
2)追求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园林是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完美结合的一种文化.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空间、环境及方式的向往,满足了人们生活、社交、休闲、游憩等方面的需求.这与现代园林中(不论公共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所要满足的社会功能也是一致的.回顾人类园林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各国民众,无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向往与追求,由此也就创造出了风格迥异与形式多样的园林艺术.从这一点上说,生活与艺术的结合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在孜孜以求地探寻着符合新时代精神的生活与艺术结合的形式,而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所传递的信息,不失是一种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3)表现在追求置景与造园要素之间的和谐.景物是造园的核心.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建筑、植物、地貌、水体等要素的统筹与运用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创造出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以有形景物创无形意境,以有效布局营无穷画卷的景观效果,因而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中国传统园林中所蕴含的具有东方特质的文化,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护和保持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主张,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认同.因此,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许多艺术手法,依然对我们今天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4)追求场所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园林在造园过程中,非常注重建筑与园林景观的协调、园内景色与园外环境的协调.各类建筑与景物的关系和尺度、样式和选址等都要经过仔细的斟酌与权衡.同时,不仅把园内的景物作为规划与设计的核心,还十分强调将园外的景物引入园中,故有“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之说.其中“‘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1],所谓“巧而得体”.因此,借景既是造园的原则也是造园的艺术手法,并以追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境界来处理场所与环境的关系.这种和谐观所体现出的价值,与现代园林的追求也同样是非常契合的.
5)追求有常法与无定式之间的和谐.艺术的本质在于变化与创新,中国传统园林在这方面也是发展到了极致.这不仅表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因地域空间和文化取向等的演变而衍生出的不同风格与形式,即便是同一时期和相同地域的园林,也因场所条件、物质材料以及创作者的审美追求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可谓“构园无格”[1]、“园有异益,无成法”[1],变化万千.总体而言,这种和谐,既融入了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艺术观的内涵,也融入传统文化中哲学与宗教的思想、山水诗与风景画的影响;既融入了皇家贵族和士大夫们的追求与才学,也融入了能工巧匠们的智慧与技能.传统园林艺术所体现的追求与探索精神,对现代风景园林也同样是适用的.
6)追求外在景物表象与内在文化内涵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园林不仅追求外在形式的幽雅之美,更刻意追求内在韵味的文雅之美.这种由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的和谐统一所构成的意境之美,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独有的特色.尽管它体现出的是古代统治者、士大夫及文人墨客的情操境界、文化修养和人生感怀,且常有逍遥与退隐的色彩,但其在营造美感、体验美感、怀古思今等方面的价值却是传统园林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反观现在的许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由于过分追求外在形式的华丽,却因内涵的空洞而常常遭人摒诟.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存在着以上这些具有生命力及普遍意义的价值,表达其内在价值的多种外在形式、构成要素、设计方法和创作理念等,也是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活.
在肯定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宝贵价值的同时,我们也需承认它的历史局限性.就其规划与设计而言,在私家园林中,存在着诸如空间环境的封闭性、布局设计的局促性、景物细节的造作性、服务对象的私有性等问题.在皇家园林中,则与西方园林存在相同的权力的象征性、地位的等级性、装饰的奢华性等问题.就其发展与生存的历史条件与环境而言,它则受制于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各种因素与影响.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动荡程度、财富积累方式、审美价值取向等,也是直接影响传统园林盛衰与发展、守旧与出新的主要原因.
由于时代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变化,现代风景园林的社会属性也因其大众性、公益性、开放性而与传统园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就很自然地能够使其超越传统园林文化的许多局限性,同时借助时代精神、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取向及艺术创新来弥补传统的不足,从而使传统园林文化与现代有机地融合起来并获得新生.

3 传统园林文化的前景:期待与辉煌
认知是传承的前提与基础,传承是对认知结果的回应与行动.对园林文化传承的固守与创新,是时代赋予当代风景园林工作者的重任.
在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首先使自己的意识升华到“文化自觉”的高度.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倡导的一种主张,其基本含义是人们应对自己生活其间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及发展的趋向,而且还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对自己文化的来源、得失做出清醒地反思.要真正做到文化上的自觉至少应该达到以下3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求对传统文化保持尊重的态度,有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其次要理解传统文化,解读、发掘传统文化,并使之面向现代做出必要的转换.第三,推动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2]”尊重传统园林文化既不是民粹主义更不是复古守旧的表现,它恰恰是尊重自己民族“文化身份”与“文化基因”的表现.我们必须认识到,有时盲目自卑所造成的危害并不亚于盲目自大的后果.当代风景园林工作者应该成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积极继承者和弘扬者,而不应该成为其终结者和掘墓人.否则,就愧对于我们的时代,愧对于我们的后人.
就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来说,虽然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它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自己独有的辉煌与荣,也曾经对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然而,伴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与崩溃,在社会动荡与经济萧条、文化衰败与外强侵入的情形下,中国传统园林已无力再超越自身开创新的辉煌,而是裹足不前甚至转向下坡与倒退.新中国成立后至“十年文革”前,我国现代公共园林从无到有并且得到较快的发展.在这期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也同许多行业和学科一样,从前苏联学习和借鉴了许多有益的理论与方法.期间所建设的许多公共园林项目,都借鉴和采用了许多传统园林的设计原则与构景手法,使传统的造园艺术开始转向为大众服务.如北京陶然亭公园和上海长风公园等,就是这一时期大批新式自然山水式公园的代表,受到了社会与公众的欢迎与好评,也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这既受惠于新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也恩泽于传统园林文化的根基.与此同时,它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这一方面源于我们自己某些学者对传统园林的讨伐,另一方面则受到了外来风景园林文化(或曰景观文化——笔者注)的冲击.诚如童寯先生早就指出的那样,危及中国传统园林生机的根源之一,“就是正在迅速成为当代中国时尚的西方风景建筑学[3]”.这种内忧外患且又腹背受“敌”的境地,在现代世界园林史上是少见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文化间的冲突也潜藏着机会,孕育着希望.不可否认,西方风景园林无论是在科学与技术层面、设备与材料层面,还是在规划与设计层面、教育与管理层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应该说在过去的许多年间,中国风景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产业界、教育界)都从改革开放与对外交流中汲取了养分,也得到较快发展.现在令人担忧的是,在如何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问题上,我们并没有找到一条较为理想的道路.相反,在一些政府官员“政绩观”的导向下,在城市开发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在房地产经济的刺激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领域崇洋媚外的“欧风美雨”愈演愈烈,使得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处境也十分堪忧.
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和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的使命与任务.在当代中国从传统型迈向现代型社会的进程中,在从经济大国(指GDP总量)走向文化大国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把保护传统园林文化提高到保护民族文化的战略高度,同时努力营造保护传统园林文化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探索与创新.其次对中国传统园林重新进行清醒、理性和科学的审视.其着眼点应该是如何尊重与弘扬而不是亵渎,如何继承与创新而不是轻视,如何学习与借鉴而不是照抄照搬.再次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风景园林事业中,我们应多从传统园林所包含的深邃哲学思想中,从传统园林设计的理念与手法上,从传统园林景观要素关系的处理上汲取养分,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得以真正实现.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言:“天下唯识为难”.“有其才而无胆,则有所怯而不敢;有其胆而无其才,不过冥行妄作之人.[4]”对当代风景园林工作者来说,不仅需要有摒弃传统园林文化中糟粕的勇气,更需要有弘扬与创新的学识.这无疑是每一位有志于推动中国风景园林发展与进步人的共同责任.

4结语
历史是一个连续而渐进的过程,文化的发展也是经历一代代人积淀而形成的.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善待而非苛求,应该努力吸取其有价值的内涵,并融入其反映时代要求与精神的内容.否定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与文化,就等于割断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命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根基与命脉,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命运是可想而知的.马克思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名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应该说,在经历风风雨雨和曲曲折折之后的中国风景园林,已经在原有的传统园林基础上起步与腾飞,只要假以时日,多一些关心与呵护,在当今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而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下,一定会以其独有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