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佛才能离苦得乐?

2024-05-17 15:16

1. 怎样学佛才能离苦得乐?

学佛是学着离苦得乐,必须真正的清楚苦在哪里?乐在哪里?如果你稀里糊涂那就不是学佛。我们的苦在哪里?由于我们的个人知见时时在起作用,也就是错误的想法经常的现前,遇到什么事不信因果就很苦,前生的因,今生的果报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看到果报不看因,在果报上研究来研究去,所以很苦。 由于我们著相,活的很累,由于我们分别活的很累,由于我们处处有求,求不得苦,世尊讲的人生八苦,是讲的总概要,实际人生处处皆是苦,因为人生很暂短,弹指一挥间,转眼就到老年,老年就到晚年,如果不知道积健康的因,就会眼花、耳聋、腰疼、腿疼,业障现前的时候苦不堪言,苦就是由错误的思想生出了种种的苦,学佛以后明白了,从这些错误的思想当中解脱出来,回归到佛菩萨的教诲中,你就得到乐,处处攀缘的人很苦,命中没有偏偏想法设法不折手段去求,所以活的很苦。 由于过去生中伤害了很多的众生,形成了业力病,我们今生佛缘成熟,刚念佛就想马上好,不好就怀疑夹杂,说佛菩萨不慈悲,所以有求心非常苦。 主要根源来自于著相,从相上生出种种分别,从分别变成种种执著,执著变成顽固性的在思想中生出了一定模式概念,用这种错误的模式概念去看问题一切都错,知见错了,就生出了苦,没有把修行的根本落实在实处。 在哪里起修?不是在道场大家在一起大家共同念佛诵诵经,就是修行了。功夫都在日常生活中,每当遇到骗你的、批评你的、谤你的人和事的时候,你能不能认账认命,生出感恩心,这叫真功夫,这叫修行。 修行就是到那些人我是非当中去修清净心,在那些逆境中去修定力,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处处攀缘苦,一转念随缘了,随缘自在。有很多普遍存在着心外求法,到外面去超拔,到外面去观观,让哪个法师加持加持,天天到佛像前去求佛菩萨加持,心外求法皆是行邪道。 真正的修行逆境顺境一样,人多人少一样,再精典点说干什么都用在刀刃上,学佛要抓住根本修,不管你做什么事都增长愿力,花钱也要花在刀刃上,花钱能让众生觉悟,这叫真正的大布施。 学佛绝不是凑热闹充样子,明理是真正的,现在学佛的居士们都普遍存在着不明理,缺少讲法的法师,急需要人们一看就懂的书籍,实际一句话就是不明白,明白了谁不想往好修,你看哪个居士心都非常的诚,哪个居士都很慈悲,就是用错地方了,动不动就想“我得静静的念几天佛去了,”那叫修行吗?平常一点功夫没有,大家凑在一起一念,那只是一点点清净而已。 我们平常与众生不搞对立,随缘不变,处处愿力相续,你就不用多少人凑在一起打佛七,你自己就已经打佛七了,你自己已经证得一心不乱了,自然而然就消灾免难了,自然而然就延长寿命了,家庭中处处攀缘,不信因果,管这个怨那个,你想想,你打那个佛七能起到什么作用? 每一天必须让道心增长,并不是我佛号也忘了,愿力也忘了,那叫什么学佛?你业障一现前,正好玩那,那不就完了吗,再说有什么好玩的?人生这么暂短,为众生愿力相续还来不及呢,总也不能因为一时的玩,丧失了以后永久的快乐,生生世世受苦,值得吗? 修行是看不见的,并不是你认为的那种精进,就是精进,那都是一种假象,关键是内在正确想法的相续,这才叫真修行。我们要保护好心灵道场这颗清净心,管人是地狱,看不惯就说,跟你成佛有关系吗?总看众生的过错,心里怎么能清净? 时间就是生命,平常如果愿力不够,不知道什么时间反业,到时候就退转,不是觉得现在念佛挺清净的,那只不过是一时的一种现象而已,基本功看看怎么样,一定要时刻保护好我们好不容易增长起来的愿力心,绝对不能退转,时时让我们的菩提心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开花。 如果这样修,每天都在增长你的德行,德行起来了,我们的心情就会好。凡是有德行的人,没有一个心情不好的,积累德行用不着非得去外面多做善事或是多放生,有的还借钱、偷老公的钱去放生,最后导致种种烦恼,无过就是功,处处生恭敬心,天天你的德行就增长,看一切众生都生感恩心,想法与纯善相应,德行日益增长,外面随缘而做,关键是内在的。 如果你认为放生就是学佛,就天天放生,你也成不了佛,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理解离相修善的真实义。真正让居士们明理,把他们的智慧生命放出来,这才是真正的放生。如果哪个居士都真正露出智慧来,能度身边多少众生啊,一个居士就可以带一片。 谁家有困难,帮助他,是对的,但不是为主,因为啥?因为他也不明理,你给他八十万呢,他贪嗔痴照样继续造业,他从废墟里出来,不会想人生无常,好好修行佛法,他会一想,说不上啥时死,快多吃点喝点吧,更造业。 世尊在《四十二章经》里说,布施一个三皈依的人,胜过布施一百个善人,咱们真正了解真实义了,你就知道该怎么修了,任何环境任何缘分绝不错过。为什么说事事是好事?啥事都在成就我们,把握好了都可以积德,都可以觉悟,你说哪个事不可以觉悟?哪件事不可以离相?哪件事不可以了业?哪个事不可以增长定力? 顺境我们定住了惜福,是定力;逆境消除了我们的业障,定在深信因果上,也定住了;有病定在愿力上,是好事,有病提醒我们臭皮囊无常,多么的苦,赶紧增长愿力,病是善知识,它帮助我们增长出离心。 哪一样都是好事,不会修的就麻烦了,没有逆境怎么消除你多生多劫的业障?印光大师为什么把死字挂在床头?就是今天晚上躺在床上,明天穿上穿不上鞋还不一定,赶紧勇猛精进,天天为一切的苦难众生念佛而精进,他老人家做出样子,表演给我们看,我们也应该向他老人家学习,也赶紧愿力相续,如果没有愿力,业障现前能战胜了吗?这就是老法师讲的老实真干。 离苦得乐的苦,世尊告诉我们有的苦看不出来,七情六欲苦吗?这情不苦啊,它是糖衣炮弹,当时尝着挺甜,一贪一执著,刀尖沾蜜,执著进去就苦了,分开就很苦很苦。 啥叫愿力相续,晚上躺在床上愿一切众生都躺在莲花上,皈依三宝,共同念佛,同生极乐,晚上带着愿力睡觉,早上一睁开眼睛,赶紧把晚上的愿力续上,这叫愿力相续,如果晚上睡觉有愿力,早上起来的时候穿衣服就没了愿力,这样的修行慢。吃饭的时候有愿力,去厕所的时候也有愿力,不能说吃的时候有愿力,排的时候就没有了愿力,那样不行。 相续就是表示连续不断,愿力相续要比你佛号的相续重要的多,愿力相续是佛心,以佛心念佛决定成功,你佛心转不了,佛号成片,那不一定成功,这就是抓住根本修。人们现在注重佛号,不注重佛心,所以修不成,所以战胜不了业力。 觉悟比佛号还要重要,学佛得学觉悟,深信因果要比你念佛重要,深信因果的力量合格了没有境界了,心就老实了,以老实心念佛,句句住真实慧了,所以人们不会修,就知道一句佛号念到底,剩下的都夹杂,大佛盲领着小佛盲,一个传一个,把净土法门传的简直太教条。 真正的净土法门是心净佛土净,一句佛号念到底,心净了吗?遇到一切境界都过关了吗?不过关,不净的时候怎么办?在佛像前拜佛你恭敬心起来了,没有佛像呢?恭敬心就没了吗?我们好好想一想就知道了,应该从哪里修。听法明理是必修课,好好看看世尊讲法四十九年,天天讲八小时,禅坐念佛,听课学习就是让我们去掉错误的想法,听明白了以后觉悟了,转成正确的想法。“活到老学到老。”你要是拿出这个精神来,肯定成功了。 我们一天不愿力相续就跟阿弥陀佛疏远了,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想往生极乐世界,你不天天跟阿弥陀佛亲近,那叫学佛吗?不是喊他的名号就是亲近阿弥陀佛,你得以你的愿力心念这声佛号,跟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同,这才叫乘弥陀的大愿。只有慈眼视众生对一切众生生感恩心,才谈得上跟佛心同心,你只有将普贤行落实在生活中才谈得上同行,你再念佛,这才叫个个往生。 一定要把佛法和了脱生死放在第一位,真做到了,就不会为那些小事而计较了,就不会为那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去分别,就处处自在了,大自然的规律是久分必合,久合必分,缘分也是一样不可能永远在一起,说不上啥时候业障现前就去世。没有来没有去,真正明白了,你的心就解脱了,一定要拿出持之以恒如如不动的心来,这样修才真正的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给自己修,不是修的不好对不起师父,那样就错了,是对不起宝贵的人身,对不起你自己,如果学一回佛连离苦得乐你都没得到,那就彻底的以失败而告终,为啥离不了苦得不到乐?还是迷惑颠倒的思想在起作用,就还在苦中。 我们念这声佛号是带着菩提心念的,有一定的摄受力,无形的都受益,不是听声音就受益,是一种带着声音载着你的愿力波,有一种强大的震撼力,你这种波只要带着菩提心,传的很远很远,穿透力非常的强,所以我们学来学去知道在哪些地方用功,一定要把这些懒惰稀里糊涂的思想改过来,学佛就怕糊涂,一糊涂一懒惰,你的菩提心就不起作用了,丧失了菩提心,你就不是佛弟子了。我们真正的佛弟子一定要做到虽然身在五欲六尘之中而不被染着,火宅之中化红莲。

怎样学佛才能离苦得乐?

2. 怎样才能离苦得乐

怎样才能离苦得乐
  
  
 
  
                                          
 
  
  
 
  
  
 离苦得乐顾名思义就是远离痛苦,得到快乐。
  
 从小到大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祝福,祝你“健康、快乐”。健康和快乐是家人和朋友对我们最基本的期望。小时候快乐好像很容易,成本也不高。和小朋友们多玩一下,买新的玩具,吃好吃的东西,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快乐的原因。天真无邪的笑容,是脸上最多的表情。我们总可以无忧无虑酣睡到天明。
  
 长大后,我们的表情包越来越丰富了,让我们快乐的门槛好像不知不觉变高了。人生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喜只占了我们的七分之一。
  
 有时候我们也许就因为一点芝麻绿豆大的事就皱眉,为一些求而不得的事情感到悲伤,对不明朗的未来感到一些焦虑。纯粹的快乐好像变少了,走在大街上往来人群中,面无表情是我见到最多的表情。
  
 长大后,我们有了更多的知识,有了赚钱的本领,有了爱人的能力。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反而快乐减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和责任感让我们更深切的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
  
 成年人的世界,感受到快乐没有原来那么容易。笑容也不仅仅是因为开心,也许是尴尬的笑,也许是苦笑,也许是一笑了之。
  
 说完了快乐我们再说说痛苦。人的痛苦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痛苦,另一种是心理上的痛苦。身体层面的苦,是肉体的痛苦,饱受病痛折磨,心理上无法接受,就产生了另一种苦,精神层面的苦。这二种苦并不是割裂的,它们往往相辅相成。肉体感知到的疼痛会导致精神上得痛苦,精神上的苦反过来会加重身体的疾病,让痛苦不断发酵、加倍而至。二者之间互为因果,互相循环。
  
 有时“身病还需心药医”。就像得了重病的人,医生经常说放宽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病情大有裨益。
  
 人生绝大多数的苦好像都跟身体无关,好像都是心理上的,正如一个表情包“宝宝心里苦”。
  
 生活中我们一般都喜欢跟乐观开朗的人做朋友,俗话说爱笑的人一般运气不会差。乐观的人,总传递着正能量。跟他们在一起,我们思维好像能变宽阔,意识到事情总是两面性的,注意力也不再只看到事物的弊端,总有你意识不到的好处隐藏在什么地方。
  
 快乐或痛苦,只是你选择的人生模式不同。怎样离苦得乐?总结出来就是:1:做一个内心富足乐观向上的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要钻牛角尖。乐观的人,总相信困难都是暂时的,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槛。哪怕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也不能被困难吓倒,办法总会比困难多。俗话说,船到桥头自然直。2:人要学会活在当下,不要为没有发生的事情忧虑太多,未雨绸缪也许是一个好的习惯,但是这也会消耗我们很多的快乐。人生充满无限的可能,我们不要为了一时的安全感,而给自己设置无限的障碍,人要快乐,首先心要自由。内心匮乏才会让我们对未来充满焦虑,我们不能总是聚焦生存,而失去了“生活”,不会生活的生存,也只是一种低质量的生存。我们的人生足够长,偶尔停下脚步去欣赏美景,感受喜悦和安宁,并不会影响我们人生目标的达成。3.要结交乐观开朗的朋友,和自己能量高眼界高的人做朋友,遇到困难时,他们总能为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茅塞顿开。有几个能交心的正能量满满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总能抚平我们内心,给即将消耗殆尽的电池充满电。4.吃美食,一日三餐,美食可以带给我们百分之60的快乐,美食重要,对面坐的人更重要,要给自己的生活加一点甜。5.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懂得知足和感恩。只有怀着感恩的心去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当内心平和的时候,幸福和快乐自然而生。真正的快乐是来自我们的内心的丰盈,注重精神生活,我们的幸福指数才会越来越高。
  
 让我们一起修补能量的漏洞,发自内心的快乐,远离痛苦。

3. 要怎么活才能离苦得乐

 终日忙碌只为饥,才得饱来便思衣。   绫罗绸缎买几件,回头看看房屋低。   高楼大厦盖几座,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下娇妻并美妾,恨无田地少根基。   置得良田千万顷,出入无轿少马骑。   骡马成群轿已备,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不愿做,想要朝中挂紫衣。   五品六品他嫌小,三品四品还嫌低。   当朝一品为宰相,还想面南去登基。   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   人心不足蛇吞象,不种善根费心机。   若要世人心满足,除非南柯一梦西。   《十不足》[明]朱载育
   这首《十不足》道尽了人生之苦,无论你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苦不堪言。
   让人们痛苦的是“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满足以后依然痛苦,是因为“贪欲”永无止尽。   这还只是自我的小苦。更苦的是为达“欲望”,不择手段、作恶多端后,所遭遇的“果报”。正是这种因果的 自然规律 ,将人们拖进了无尽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
   我们听说过有谁因为做了一件坏事,而欣喜若狂的吗?我们看到过有谁因为做了一件大好事而痛苦要死的吗?所以只有行善,才能让人在本质上获得“快乐”。
   佛说“离苦得乐”的方法时,没有说“离欲得乐”, 注意,这里很严重 。不是要切断欲望,如果没有欲望,那是木头。“贪欲”与“苦”之间不是简单的联系,比如“慈善”、“慈悲”也是一种“欲望”,佛祖发心“普度众生”也是一种“欲望”。所以“离苦”的方法绝不是“灭欲”。
   佛说:“离苦”的方法是 “诸恶莫作” ;“得乐”的方法是 “众善奉行” ;而且不是收要过给别人看,而是 “自净其意” ,时刻带着觉察去做。顺应“姻缘果报”去追求快乐,便是 “带鞭骑驴不伤他人田” 。
   孟子说: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
   我们看孟子也没说不能有欲望,但不同之处在哪里呢?在于“欲”的时候,我们自己要知道。知道什么呢,知道我们“可以欲”,也“可以不欲”,这就是善,此时就“离苦”了。你不信吧?因为你没做到,“有诸己之谓信”;如果时时刻刻做到,打成一片,就“充实之谓美”,此时就“得乐”了;你美了,还能照耀影响到别人也美,就是“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是规律,是道,不是你的我的,是大家的。更高的境界,因为没到,所以不信,也不必谈。不过也正因为此,人生大有希望,把欲望放在这个上面,大可去追求。
   所以,要怎么活才能离苦得乐,对我们人生的七情六欲,要带着觉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要怎么活才能离苦得乐

4. 佛教到底是离苦得乐还是求苦修行

苦行是耆那教、印度教的修行方法。佛陀在求道的过程中也曾经尝试过苦行,还差一点饿死。后来得到牧羊女送的羊乳救活了自己后,在菩提树下禅定悟道。所以以后佛教都不主张苦行。
至于离苦得乐,其实那只是一种说法。人生无常,无常是苦,这是佛教的理论。但其中“无常是苦”里头“苦”的概念,并不能粗浅地理解为人世间那种生老病死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那么简单。其中的“苦”有着深刻的意思。甚至可以这么说,“无常是苦”,但其实“无常”正是宇宙永恒的“常态”,所以其实“常亦是苦”。而且苦乐是一种二分的说法。大乘佛教般若学派要破除一切二分概念,生死,增减,垢净尚且都是“空”,何况“苦乐“。

5. 离苦得乐

离苦得乐 
  
 -----2021-2-21
  
  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不识苦不知离
  
 不识乐不知欣
  
 厌苦之心不切不能信
  
 欣乐之心不真不能生
  
 的的祖师意
  
 明明不覆藏
  
 
  
  
 
  
  
  ------ 黄念祖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国界严净第十一 
  
 苦事众多。诸经论中为三苦、八苦等。
  
 
  
  
 三苦者:
  
 [if !supportLists](一)[endif] 苦苦。 此身已是苦果。更加众苦逼迫身心,苦上加苦,故曰苦苦。
  
 [if !supportLists](二)[endif] 坏苦 。此土无真乐,虽有少分之乐,乐不久住。当乐坏时,不胜忧恼,故曰坏苦。
  
 [if !supportLists](三)[endif] 行苦。 非苦非乐,因念念迁流,故名为行。终归变灭,故曰行苦。
  
 上之三苦,极乐永离。如《疏钞》曰:‘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常然,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
  
 
  
  
   又 八苦者,乃人间之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与五阴炽盛八苦 。
  
 [if !supportLists](一)[endif]生居胎狱,是生苦。
  
 [if !supportLists](二)[endif]老厌龙钟,是老苦。
  
 [if !supportLists](三)[endif]病受苦痛,是病苦。
  
 [if !supportLists](四)[endif]死悲分散(自身四大,与今世眷属悉皆分散),是死苦。
  
 [if !supportLists](五)[endif]爱则欲合偏离。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
  
 [if !supportLists](六)[endif]怨则欲逃偏遇。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欲求远离,反而集聚,是名怨憎会苦。
  
 [if !supportLists](七)[endif]求则欲得偏失,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
  
 [if !supportLists](八)[endif]五阴炽盛苦。《圆中钞》曰:‘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即覆盖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也。盛即盛大之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曰五阴炽盛苦。’
  
 
  
  
 此土八苦交煎,彼土永离诸苦。《疏钞》曰:‘彼国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指分段生死),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怨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盛苦。’
  
    
  
    
  
  ------  《印光法师文钞》·复林介生书二  摘录 
  
    
  
  人生世间,具足八苦。 
  
 纵生天上,难免五衰。
  
 唯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于此犹不惺悟,力修净业,则与木石无情,同一生长于天地之间矣。
  
  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 
  
 高推圣境,自处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负人耶,抑人负天耶。
  
 
  
  
  ------  《印光法师文钞》  与陈锡周居士书  全文 
  
    
  
    如来出世,说法度生,原欲一切众生,直下了生脱死,亲证无上觉道而已。                                                       但以众生根机不等,不能究竟畅佛本怀。只得随顺机宜,循循善诱。 
  
    
  
 大根则称性直谈,为说佛乘,令其即生圆证佛果。如华严经之善财,法华经之龙女等。
  
 次则为说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令其渐次修习,渐次证果。
  
 又其次则为说五戒十善,令其不堕恶道,受人天身,渐种善根。
  
 随其所种善根大小,将来于三乘法中,随宿善力,发诸现行。或依菩萨乘,修六度万行,而得亲证法身。或依缘觉声闻乘,悟十二因缘及四谛法,而得断惑证真。
  
 
  
  
 此诸法门,虽则大小不同,顿渐各异。 然一一皆须自己修习力深,断惑证真,方可超出轮回,了生脱死。若三界内见思二惑,丝毫未尽。则生死根本,未能斩断。纵令定慧力深,依旧无由解脱。 如三果圣人,尚生五不还天,经许多劫,方证四果。若证四果,则生死根本,断尽无余。然只是小果声闻,尚须回己所证小果,趣向如来大道。于十方世界,乘愿受生,广行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随己功行深浅,或渐或顿,以次证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诸位。至等觉已,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便入妙觉位而成佛矣。
  
 
  
  
  如来一代时教,所说法门,虽则无量无边,其证入地位,毕竟不能超越于此。 虽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最为圆顿直捷。然见性成佛,乃约本有法身,不涉凡圣因果修证而论。若依修证地位而言,亦与教家了无异趣。
  
 
  
  
  而末世之中,人根陋劣,知识鲜少,悟者尚难其人,何况实证。如来知诸众生唯仗自力了脱之难,故于一切法门之外,特开念佛求生净土一门。  但能信愿真切,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声,或止数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 况彼修行世善,不作诸恶者乎。若是精修梵行,禅定力深,则往生品位更高,见佛闻法最速。即大彻大悟,断惑证真之人,亦须回向往生,以期圆证法身,速成佛果。
  
 
  
  
 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 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 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 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修净土人,亦复如是。 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 。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 
  
    
  
  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 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
  
 
  
  
  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 
  
    
  
  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 
  
 
  
  
 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著,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
  
 
  
  
  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既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 
  
 
  
  
  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 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 。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于逆顺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既造恶业,必受恶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乃不赦之牢狱。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 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 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
  
 
  
  
 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
  
 
  
  
 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
  
 
  
  
  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
  
 
  
  
 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礼若干拜佛外,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 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
  
 
  
  
 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 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又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 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
  
 
  
  
 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此念佛法门,一代时教大乘经典,尽皆赞扬。小乘经中,绝不提起。有不通教理者,斥为小乘。乃无知邪说,不可听从。又乩坛所说,多属灵鬼依托当人之智识而作。若说世间道理,则是者尚多。若说佛法,则非己所知,妄造谣言。如金刚直解后,所附之先天古佛宝号,乃灭人慧命,瞎人正眼,极恶无比之魔话。以此施人,罪过无量矣。

离苦得乐

6. 离苦得乐的方法

①人有头脑,不可能不思考。痛苦来自于错误的思考方式,要想脱离痛苦,就要改变思维方式,用圣人的“正念”代替自己以前错误的念头。
  
  
 有苦不怕,最怕的是找不到离苦的方法。只要有信仰有方法,再苦其实都可以忍受。找到了意义,再难的事情都可以成功。
  
 修行有苦,当然更有快乐。修行的苦是有希望的苦,和不修行的人绝望的苦有本质区别。
  
  
 修行人有禅乐,法喜,超过一切世间快乐,不修行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不能忍受生活的苦,是因为没有给它找到意义。信仰就是赋予意义,所以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承受一切痛苦。
  
  
 事情还是一样的,但是你的心态改变了,那么感受就会迥然不同。
  
  
 找到意义的当下就是解脱。
  
  
 接受苦就不再苦,抗拒苦就会苦上加苦。
  
  
 抗拒痛苦,所以产生思想。因为有思想,所以更加痛苦。一般人都处于这种恶性循环之中。开悟就是斩断这种习惯,不再陷入惯性思维。
  
 ②特蕾莎修女说:“我们不能做伟大的事情,只能以伟大的爱做小事情。”事情的价值不在于事情本身的大小,而在于发心(佛法称“因”)。
  
  
 菩萨畏因,意思是菩萨很看重自己的发心,一切为众生考虑,不考虑自己。
  
 特蕾莎修女说的“伟大的爱”就是菩萨的境界。这种境界使她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意义非凡。
  
 ③关键是你要认可自己。别人的评价我们没法左右,只能掌控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如果自己认可自己,别人的不认可对自己就没有影响。能够被别人的评价影响,说明自己内心还是不能接纳自己。
  
 人的痛苦主要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别人造成的。不是事情让我们痛苦,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让自己痛苦。
  
 许多人习惯了痛苦,习惯了自我折磨,不相信自己能够超越痛苦,不相信自己可以不用折磨自己。
  
 ④想获得精神自由,就要放下许多不必要的物质和思想。放下需要智慧,也需要行动。
  
 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想放下,精神是不可能自由的,一定会痛苦。
  
 我们必须的东西很少,但是我们贪婪的东西很多。因为恐惧而贪婪,因为贪婪而更加恐惧。
  
 放下贪婪,就会减轻或者消除恐惧。没有恐惧,就不需要贪婪。没有贪婪和恐惧,痛苦就无从生起。
  
 即使你不想放下,你得到的一切最终也会离你而去,并不真正属于你。
  
 与其因为被动失去而痛苦,不如选择主动放下,获得内心的自在。
  
 真正的快乐没有条件,有条件的快乐本质还是痛苦。
  
 ⑤愿意被别人影响,才能影响别人。读书就是甘愿被别人影响,向别人学习。
  
 把阅读得来的道理应用到实践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获得了体验和经验,就有信心和能力影响别人。
  
 开悟以后,你就会发愿普度众生。发了大愿,就有持续的行动,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7. 什么是佛教中的离苦得乐

什么叫离苦得乐

什么是佛教中的离苦得乐

8. 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佛法可以让人离苦得乐??

因为佛陀降世因缘是为了让众生了脱生死,乃至成佛的。
按照佛教的说法,众生是不断在六道中轮回的,不能脱离六道,意味着是在六道中不断轮转,永无出期的。如果能依止善知识,精进修行,入佛知见,则能解脱轮回苦。
其实呢,你这个问题背后主要困惑是人生为什么是苦,如果能深切理解人生本质为何是苦,再深入经藏,则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佛法可以让众生离苦得乐。
人生为什么是苦,要说清楚非一两句可以的,而且我们也没有那么利的根器,否则你也不会提出这个问题了。
但是呢,可以去思维一个问题,我们生活所遇到的所有烦恼,是不是生死问题带来的?如果没有生死苦,又如何会有生活中碰到的种种苦呢?而佛法是解脱生死,得大自在的。既然能解脱生死,那么还有所谓的各种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