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愿意把钱捐给学校?

2024-05-02 12:56

1. 为什么很多人愿意把钱捐给学校?

通过募捐不仅仅可以增加人们的责任感,不仅仅能够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现处的生活环境有多么珍贵,还可以让自己在活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开阔自己的视野!一种教育意义,做为一种社会文明,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帮助别人意识,这也是体现个人爱心或善心的表达方式!要让中国同学认同小额捐款,我觉得很难。

中美很多观念不一样。比如,很多美国人的观念是“只要努力了就好”,放在你这个例子中就是“只要捐了款、出了力就行,不在于捐了多少钱,能帮一点是一点”。而我们中国人的观念可能是(注意是“可能”,表明这只是基于我个人日常观察得来的理解)“须有大资源、大能量才能办成事”,放在这个例子中就是“捐款那都是有钱人干的事,我只能捐一点小钱,而这点钱够干什么呢?”

虽然国内最近几年也有不少人认识到并在各种不同场合提到“只要努力了就好”、“不在乎钱多钱少”这样的观念和说法,但我觉得真正愿意践行这几句话的人还是不多,主要还是观念上没有真正转变过来。根本观念上不认同,仅凭场面上说几句“政治正确”或体现“积极向上”的话,并不能改变什么。


关于小额捐款,我认为它的意义在于积少成多、水滴石穿、凝聚人心、传承美好。大额捐款对于一所学校、一个院系来说是可遇而不求的。毕竟,不是每一名校友都能成为马云、马化腾这样的人物。所以,小额捐款对于一所学校、一个院系来说更具有实际意义。

因为对于众多平凡的校友来说,小额捐款更affordable(负担得起)。以我自己为例,我在出国读博前,国内税后年收入大约是20万;出国读博后,我实验室的工作(半全职)带给我的税后年收入大约是1.8万美元,以1:6.8的汇率计算,税后年收入12.24万人民币。扣除在美国一年的吃穿用度,每年大约能有2万人民币的结余。无论是出国前的20万,还是现在的结余2万,都能负担得起每年5000元的捐赠。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每年捐赠5000、1万元;完全可以每人每年只捐1000元、500元甚至100元、50元。只要有足够多的校友进行捐赠,最终的数目仍可以很大。可以参考武汉大学的一个例子:校友积极参与小额捐赠-武大新闻网 646人次小额捐赠款共31880.54元。

小额捐赠也是捐赠。组织这样一次活动,甚至每年、每半年固定组织这样的小额捐赠活动,可以凝聚人心,也可以激励在读学生,还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毕业校友可是一笔不容小视的资源和财富。能给母校捐赠,表明校友们认可母校的培养,有利于学校名声在社会上、企业间的传播。此外,一次又一次的小额捐赠,如果变成一所学校、一个院系的传统活动,一年年、一代代传承下去,这又会成为学校、院系在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吸引后代学生、凝聚更大人心的一个优势。这也是对教育的意义之一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诠释。

当然,可能有人会认为,50、100元这也算捐赠吗?学校就缺这点钱吗?这就是我上面说到的,根本观念上的认知差异。另外,就算有很多校友成为了百万、千万、亿万富翁,也不一定每个人都愿意捐。在国内目前的社会环境下,不少挣了大钱的人很可能会认为“这些财富都是我自己努力挣来的,与母校何干?”这就体现出另一个问题:我们提了很多年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但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需要落到行动上的,不是口头上说说的。

为什么很多人愿意把钱捐给学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