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战台风赏析

2024-05-06 14:23

1. 古筝曲战台风赏析

      《战台风》是一首古筝名曲,作曲家王昌元作于1965年,当时她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搏斗而作的一首筝独奏曲。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古筝曲《战台风》乐曲赏析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古筝曲《战台风》乐曲赏析 
         《战台风》曲调气势磅礴,音乐形象鲜明,快速段落紧张激烈,慢速段落优美抒情。全曲成功地塑造了码头工人大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由5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1——33小节):乐曲一开始就表现出繁忙的码头景象。
         第二段,台风袭击(散板部分):台风阵阵袭来,威胁着码头上货物的安全。
         第三段(34——156小节):这是全曲的中心段落,篇幅最长。前4节是引子,38——44小节是主题。主题不断地出现,每次都有变化,表现了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精神。第二次主题的出现(从第44小节开始),与第一次主题的结尾叠置在一起,同时节奏比主题的第一次出现密集了一些,表现了工人与台风搏斗的紧张气氛。从51小节的第二拍开始,是一个过渡段。66小节,主题再一次出现,节奏更加密集,气氛更加紧张。第二个过渡段后,主题在93小节又开始出现。到109小节,音区转高,工人在勇猛地与台风奋战。从93小节开始,主题的反复中没有再出现过渡段。直到154小节,一气呵成,码头工人在与台风的搏斗中,愈战愈猛。
         第四段,雨过天晴(157——179小节):台风过去了,码头工人为自己战胜了这场自然灾害,保护了国家财产而感到欣慰和自豪。第四段的结尾又于第五段的开头叠置。
         第五段(179——最后一小节):欢腾的码头。乐曲再现了第一段的旋律,但气氛比第一段更加热烈、紧张,工人们又投入到繁忙的劳动之中。
         《战台风》表现了工人阶级战天斗地的气势,它的激越磅礴的气势和丰富多变的技法使它那样的激动人心,在筝乐作品中卓尔不群,独树一帜。它开启了古筝艺术发展的一个时代。《战台风》一经推出,不但受到筝界同仁的一致好评、追捧,还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当时王昌元携《战台风》所及之处,观众无不热烈喝彩,尤其是在中国沿海台风频袭地区,人们听到此曲更加有一种难言的亲切与激动之情。
          古筝曲《战台风》的创作背景 
         王昌元作于1965年,当时她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搏斗而作的一首筝独奏曲。此曲是继赵玉斋《庆丰年》之后的又一划时代力作。刚开始的时候王昌元女士把作品命名为《抢险》,在后来一次音乐审查的时候改为《战台风》,作者认为命名为《抢险》显得被动,改为《战台风》后变被动为主动。王昌元觉得这样一改的确不同,非常高兴,曲名由此改为《战台风》。
         《战台风》创作时,王昌元的父亲、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导师王巽之先生带领的乐器改革小组已基本完成了新型古筝的改革工作——将古筝弦数增多,从原来的16根增至21根;将琴弦质地改变,将丝弦或钢弦改为钢丝、铜丝、尼龙丝相结合。改革之后的乐器,音域拓宽,音量加大,为《战台风》在筝上进行极大张力的音乐表现提供了可能,《战台风》的成功演出,也有力地证明了新型古筝改革工作的成功。
          古筝曲《战台风》的作者简介 

古筝曲战台风赏析

2. 古筝曲《战台风》的赏析

《战台风》,王昌元作于1965年,曲调气势磅礴,音乐形象鲜明,快速段落紧张激烈,慢速段落优美抒情。全曲成功地塑造了码头工人大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第一段(1——33小节):乐曲一开始就表现出繁忙的码头景象。
第二段台风袭击(散板部分):台风威胁着码头货物的安全。
第三段(34——156小节):主题不断出现和变化,体现了码头工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第二个主题的出现,加上第一个主题的结尾,显示了工人们与台风抗争的紧张气氛。之后,主题的重复没有过渡段。直到最后,码头工人们与台风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第四段157——179小节):台风过后,码头工人们战胜了自然灾害,保护了国家的财产,心情感到欣慰和自豪。
第五段(179——最后一小节):兴高采烈的码头音乐再现了第一段的旋律,但气氛比第一段更为激烈和紧张,工人们忙于工作。

扩展资料:
1、王昌元,女,浙江杭州人。1945年出生,旅美华裔。著名古筝演奏家。其父是有名的古筝教育家、当代浙派筝的传人。王昌元九岁即随其父习浙派筝。十二岁登台独奏,1960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后升入本科学习,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2、其演奏风格刚健有力、稳重端庄,音色醇美,气魄雄浑,技术功底造诣很高。王昌元不但在演奏艺术上很有造诣,而且很擅长创作,驰名中外的著名筝曲“战台风”就是由她创作并演奏的,此外她还创作了大型声乐作品“琵琶行”,筝曲“洞庭新歌”等十余首。
3、1984年,王昌元到肯特大学学习世界音乐。他还参观了纽约、波士顿、匹兹堡、费城、芝加哥、夏威夷和印第安纳等地进行演讲。1988年,她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办了个人音乐会。同年,她被邀请到以色列演出。1990,她在香港举办了一场个人演唱会。她被认为是世界级的表演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昌元

3. 古筝曲战台风介绍 古筝曲战台风作者简介

1、王昌元作于1965年,当时她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搏斗而作的一首筝独奏曲。此曲是继赵玉斋《庆丰年》之后的又一划时代力作。刚开始的时候王昌元女士把作品命名为《抢险》,在后来一次音乐审查的时候改为《战台风》,作者认为命名为《抢险》显得被动,改为《战台风》后变被动为主动。王昌元觉得这样一改的确不同,非常高兴,曲名由此改为《战台风》。
 
 2、王昌元,女, 浙江杭州人。1945年出生,旅美华裔。著名古筝演奏家。其父是有名的古筝教育家、当代浙派筝的传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巽之。王昌元九岁即随其父习浙派筝。十二岁登台独奏,1960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后升入本科学习,师从王巽之教授和潮州筝派古筝演奏家郭鹰,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先后担任上海歌剧院、上海乐团、上海舞剧团、中国艺术团、上海民族乐团的古筝独奏演员。其演奏风格刚健有力、稳重端庄,音色醇美,韵味浓郁,气魄雄浑,技术功底造诣很高。王昌元不但在演奏艺术上很有造诣,而且很擅长创作,驰名中外的著名筝曲“战台风”就是由她创作并演奏的,此外她还创作了大型声乐作品“琵琶行”,筝曲“洞庭新歌”等十余首。1984年,王昌元赴美国肯特大学研究世界音乐,并在纽约、波士顿、匹兹堡、费城、芝加哥、夏威夷、印地安娜等地巡回演出和讲学活动。1988年,她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独奏音乐会,同年应邀赴以色列演出,1990年在香港举行独奏会,被喻为世界级的演奏家。

古筝曲战台风介绍 古筝曲战台风作者简介

4. 古筝曲战台风共分为几段,怎么分的,

我抄网上的。其实都有介绍。
由5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1——33小节):乐曲一开始就表现出繁忙的码头景象。
第二段,台风袭击(散板部分):台风阵阵袭来,威胁着码头上货物的安全。
第三段(34——156小节):这是全曲的中心段落,篇幅最长。前4节是引子,38——44小节是主题。主题不断地出现,每次都有变化,表现了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精神。第二次主题的出现(从第44小节开始),与第一次主题的结尾叠置在一起,同时节奏比主题的第一次出现密集了一些,表现了工人与台风搏斗的紧张气氛。从51小节的第二拍开始,是一个过渡段。66小节,主题再一次出现,节奏更加密集,气氛更加紧张。第二个过渡段后,主题在93小节又开始出现。到109小节,音区转高,工人在勇猛地与台风奋战。从93小节开始,主题的反复中没有再出现过渡段。直到154小节,一气呵成,码头工人在与台风的搏斗中,愈战愈猛。
第四段,雨过天晴(157——179小节):台风过去了,码头工人为自己战胜了这场自然灾害,保护了国家财产而感到欣慰和自豪。第四段的结尾又于第五段的开头叠置。
第五段(179——最后一小节):欢腾的码头。乐曲再现了第一段的旋律,但气氛比第一段更加热烈、紧张,工人们又投入到繁忙的劳动之中。
望正确采纳。

5. 战台风古筝弹的时候是什么情感

战台风是一曲优秀的古筝曲,弹奏的时候应该是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的情感。之所以是这样的情感,您需要结合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哦,这首曲子由王昌元于1965年创作,塑造的是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战斗的大无畏英雄形象,赞颂码头工人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战胜台风的精神。【摘要】
战台风古筝弹的时候是什么情感【提问】
战台风是一曲优秀的古筝曲,弹奏的时候应该是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的情感。之所以是这样的情感,您需要结合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哦,这首曲子由王昌元于1965年创作,塑造的是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战斗的大无畏英雄形象,赞颂码头工人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战胜台风的精神。【回答】
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饱满沉实的和弦开始,形象地描绘了码头工人们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特殊的演奏技法比如左右手分别在筝柱两侧刮奏、大指快速摇指等,模拟出台风呼啸而来的气势;第三部分以主题音乐几次变奏,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形成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演奏这一部分时,需要把握好度,使雨过天晴,工人们欢欣喜悦的寓意得以完美表达;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回答】
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饱满沉实的和弦开始,形象地描绘了码头工人们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特殊的演奏技法比如左右手分别在筝柱两侧刮奏、大指快速摇指等,模拟出台风呼啸而来的气势;第三部分以主题音乐几次变奏,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形成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演奏这一部分时,需要把握好度,使雨过天晴,工人们欢欣喜悦的寓意得以完美表达;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回答】

战台风古筝弹的时候是什么情感

6. 古筝学到战台风是什么水平

古筝学到战台风是七级的水平了。


《战台风》是古筝考级七级的曲目,曲风雄劲,比较挑战基本功。能完整弹奏下来不简单。
《战台风》惊世骇俗地一下子运用了好几种新型技巧,在当时的筝界掀起轩然大波。
例如,扫摇的运用,轮抹的使用,以及刮奏、扣摇、大段摇,乃至在筝的无高音区进行刮奏等,一改古筝演奏轻弹慢揉的演奏面貌,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使古筝这件古老的乐器奏出了时代的强音。
《战台风》的创作背景:
当时的王昌元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大一学生,和同学每周一次到上海的码头去“体验生活”,目睹了码头工人在台风来袭时,奋勇抢救物资、不顾个人安危的大无畏精神。王昌元有感于此,写作了这首筝乐作品《战台风》,它开启了古筝艺术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战台风》这首筝曲原名为《抢险》,在参加“上海之春”节目审查期间,上海音乐学院的副院长谭抒真教授提议,将“抢险”改为“战台风”,变被动为主动。王昌元觉得这样一改的确不同,非常高兴,曲名由此改为《战台风》。
《战台风》创作时,王昌元的父亲、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导师王巽之先生带领的乐器改革小组已基本完成了新型古筝的改革工作。
将古筝弦数增多,从原来的16根增至21根;将琴弦质地改变,将丝弦或钢弦改为钢丝、铜丝、尼龙丝相结合……改革之后的乐器,音域拓宽,音量加大,为《战台风》在筝上进行极大张力的音乐表现提供了可能。

7. 古筝曲战台风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战台风是王昌元作于1965年,当时她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搏斗而作的一首筝独奏曲。
此曲是继赵玉斋《庆丰年》之后的又一划时代力作。刚开始的时候王昌元女士把作品命名为《抢险》,在后来一次音乐审查的时候改为《战台风》,作者认为命名为《抢险》显得被动,改为《战台风》后变被动为主动。王昌元觉得这样一改的确不同,非常高兴,曲名由此改为《战台风》。
1984年,王昌元赴美国肯特大学研究世界音乐,并在纽约、波士顿、匹兹堡、费城、芝加哥、夏威夷、印地安娜等地巡回演出和讲学活动。
1988年,她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独奏音乐会,同年应邀赴以色列演出,1990年在香港举行独奏会,被喻为世界级的演奏家。

扩展资料:
《战台风》由5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1——33小节):乐曲一开始就表现出繁忙的码头景象。
第二段,台风袭击(散板部分):台风阵阵袭来,威胁着码头上货物的安全。
第三段(34——156小节):这是全曲的中心段落,篇幅最长。前4节是引子,38——44小节是主题。主题不断地出现,每次都有变化,表现了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精神。
第四段,雨过天晴(157——179小节):台风过去了,码头工人为自己战胜了这场自然灾害,保护了国家财产而感到欣慰和自豪。第四段的结尾又于第五段的开头叠置。
第五段(179——最后一小节):欢腾的码头。乐曲再现了第一段的旋律,但气氛比第一段更加热烈、紧张,工人们又投入到繁忙的劳动之中。

古筝曲战台风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8. 古筝战台风是抗战音乐吗

  《战台风》不是抗战音乐。
  《战台风》是王昌元作于1965年,当时她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搏斗而作的一首筝独奏曲。此曲是继赵玉斋《庆丰年》之后的又一划时代力作。刚开始的时候王昌元女士把作品命名为《抢险》,在后来一次音乐审查的时候改为《战台风》,作者认为命名为《抢险》显得被动,改为《战台风》后变被动为主动。王昌元觉得这样一改的确不同,非常高兴,曲名由此改为《战台风》。
  《战台风》创作时,王昌元的父亲、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导师王巽之先生带领的乐器改革小组已基本完成了新型古筝的改革工作——将古筝弦数增多,从原来的16根增至21根;将琴弦质地改变,将丝弦或钢弦改为钢丝、铜丝、尼龙丝相结合。改革之后的乐器,音域拓宽,音量加大,为《战台风》在筝上进行极大张力的音乐表现提供了可能,《战台风》的成功演出,也有力地证明了新型古筝改革工作的成功。
  《战台风》曲调气势磅礴,音乐形象鲜明,快速段落紧张激烈,慢速段落优美抒情。全曲成功地塑造了码头工人大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由5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1——33小节):乐曲一开始就表现出繁忙的码头景象。
  第二段,台风袭击(散板部分):台风阵阵袭来,威胁着码头上货物的安全。
  第三段(34——156小节):这是全曲的中心段落,篇幅最长。前4节是引子,38——44小节是主题。主题不断地出现,每次都有变化,表现了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精神。第二次主题的出现(从第44小节开始),与第一次主题的结尾叠置在一起,同时节奏比主题的第一次出现密集了一些,表现了工人与台风搏斗的紧张气氛。从51小节的第二拍开始,是一个过渡段。66小节,主题再一次出现,节奏更加密集,气氛更加紧张。第二个过渡段后,主题在93小节又开始出现。到109小节,音区转高,工人在勇猛地与台风奋战。从93小节开始,主题的反复中没有再出现过渡段。直到154小节,一气呵成,码头工人在与台风的搏斗中,愈战愈猛。
  第四段,雨过天晴(157——179小节):台风过去了,码头工人为自己战胜了这场自然灾害,保护了国家财产而感到欣慰和自豪。第四段的结尾又于第五段的开头叠置。
  第五段(179——最后一小节):欢腾的码头。乐曲再现了第一段的旋律,但气氛比第一段更加热烈、紧张,工人们又投入到繁忙的劳动之中。
  《战台风》表现了工人阶级战天斗地的气势,它的激越磅礴的气势和丰富多变的技法使它那样的激动人心,在筝乐作品中卓尔不群,独树一帜。它开启了古筝艺术发展的一个时代。《战台风》一经推出,不但受到筝界同仁的一致好评、追捧,还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当时王昌元携《战台风》所及之处,观众无不热烈喝彩,尤其是在中国沿海台风频袭地区,人们听到此曲更加有一种难言的亲切与激动之情。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