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 舜 禹的禅让制其实就是夺权,真实的禅让制是怎么样的?

2024-05-16 14:44

1. 尧 舜 禹的禅让制其实就是夺权,真实的禅让制是怎么样的?

禅让制其实是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禅让制听起来是由部落领袖举贤任能,让出领袖地位,但实际上在当时,除了部落领袖本人,还有一个叫做“四岳十二牧”的机构有着重要的决定权。这一机构类似于一个部落酋长会议,在禅让的过程中,这个“四岳十二牧”对于候选人人选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实际上就是部落内部派系和部落之间的权力纷争。说世袭适合时代要求,我个人认为,世袭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禅让导致的纷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部落实力也会增长,内部派系纷争也会更加复杂化,如果再坚持施行禅让制,无非会产生一个结果,乱。如果你是部落首领,你推举了甲部落的人叶某,然而乙部落的代表赵某第一个表示不服怎么办?道理讲不明白那就打呗。那干脆你们都别要了,我给自己儿子就行了。那有人就问了,说的好像你给你儿子王位的话大家都会服一样。首先,能坐上部落首领位置的人,家族势力和影响力不会小到哪里去。如果我担心众人不服,那就在我在位的时候做大自己,没有人能够动摇自己的家族势力。史书记载夏启的威望远远高于伯益,以致众人皆弃伯益而服夏启,例行数代的禅让制说没就没了仅仅是因为夏启威望高?仅仅因为当年治水的时候他给自己老爹打打下手就把众人都治服了?显然有点牵强,威望其实还是家族势力庞大的结果。夏启既能获得强势的支持,上台后还能保持稳定局面,不服也不行。说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这当然要从历史来看。中国古代很少在王位继承上发生大规模的内乱,范围一般都会控制在宫廷内斗,玄武门之变这种也算大事了,靖难之役这算是少有的皇室内斗扩大化。宫廷内斗对于国家实力的影响是有限的,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战争破坏生产力,这就是世袭制的好处之一,稳定。皇权势力非常庞大,我说我要给我儿子皇位,全国没人敢站出来反对。凡是有的,也大多被定性为反贼。而在欧洲近代,经常因为继承人问题爆发王位继承战争,这个例子实质不同,但多少有点道理。

尧  舜  禹的禅让制其实就是夺权,真实的禅让制是怎么样的?

2.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制,真的那么美好,曹丕千年后的一句话道出内幕


3. 你如何评价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

在中国古代,所谓禅让制时代,是指的“五帝”的时代,即尧舜禹的时代。按儒生们编造的神话,尧年老之后,自动让位给舜,而舜年老之后,自动让位给大禹。从而,表现出这些氏族领袖们的大公无私。

然而,历史事实是怎么样的呢?完全不像儒生们吹的那样。是什么大公无私。而是充满了暴力和残忍。尧执政后期,争夺权力者比比皆是,尧本人将争夺权力者之一的担朱予以囚禁。但是,却没有防住另一个:舜。舜杀光了尧的支持者和家人,逼尧退位。

舜后来以治河不力为由,杀了大禹的父亲。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理由是,后者是争夺氏族部落联盟领袖的有力者。而大禹子承父业,终于将舜杀死。史书上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实,这只不过是不敢进家门。因为禹不敢和家人接近。否则就会被舜杀死。而在后来禹取代舜夺取权力后,则对舜的部下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和报复。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逃到南方,仍不免一死的命运。史书上说,她们是因为感念舜而流下了泪,其实是因为她们在大禹支持者的屠刀下,流着泪被逼跳江自杀的。这完全是赶尽杀绝。因为大禹他自己就怕有人学他的样子。

你如何评价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

4. 尧舜禹的时代的禅让制,一直延续下去的话,会发生什么?

虽然不排除尧舜禹所处的时代,社会已经发展到首领的位置足够吸引人去不惜用暴力手段去争取的阶段,但那样的原始社会中,首领的位置因为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出现和平禅让是可能的。 

公元长辈21世纪禹树立夏朝,禹身后,启承继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从"禅让''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出产力和私有制开展的成果,是前史开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前史上的禅让制向来都是充满了暴力和残酷的。禅让制底子就不是原始公社的民主准则。它与民主准则存在着底子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于以下几点:禅让制是权利抢夺的成果。是树立在争权夺利的根底上的。在完成禅让之前,首先要经历剧烈的权利争斗。最后由胜者把握政权。在我国前史上,在世袭准则树立之后,禅让制依然并存着。

至少,从形式上讲,从西汉朝至北宋王朝,其每一个开国控制者都是从前代的末代控制者手中“禅让”而取得政权的。其本质,与尧舜禹年代的禅让没有任何差异。都是表现为成王败寇。民主准则是民意挑选的成果。是依照法令和公民意志转让权利。民主制能让社会前进。而禅让制只能使社会全体糜烂。由于民主准则中执政者要取决于民意。而后者中执政者只取决于实施阴谋的能力。所以,禅让制是一种落后的准则。长期以来,前史教科书上关于禅让制的说法是错误的。

5. 尧舜禹时期还实行禅让制,为什么后来不了?

关于禅让制,产生于尧舜禹,传说中是尧舜经过长时间考察,认为舜禹最适合担任部落首领,德才兼备,能够带领部落人员更好的生活。
禅让制在中国历史上被记载为原始社会民主的典范,现在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并不是这么回事,不是史书中记载的那样,里面也有不得已的原因。这些我们在这里不做考证,单就这一制度来说,是好的,是比继承制要好很多的选择领导者的制度!

后来由于没有其他人更了解治水的法子,还是启用姒鲧的儿子姒文命继续完成治水工作。后来姒文命在治理洪水上效果显著,为全国各地百姓带来了和平,积攒的威望达到当年姚重华(虞舜)在唐尧政权时期一般,权倾朝野,但是他可不是虞舜的女婿。
后来到了公元前2208年,虞舜大帝100岁的时候,独自跑到蛮荒地带,跟探险似的不知道做啥,莫名其妙的就死在他乡。于是乎,大禹跟虞舜一样,靠着权倾朝野的权利,就顺利的登上皇帝的宝座,这个就是历史上的第二次“禅让”。

可是这大禹有点不地道,登上帝位还更改朝代,建立了夏王朝,于是黄帝王朝时代到虞舜便结束了。所以,至少从更换朝代这个点出发,大禹继位给后人的感觉更像是“禅让”一点。
人之初性本善,同样人之初,就带有自私的本性。饱暖思淫欲,人性本为私。老子当大王,觉得自己儿子也是最优秀的,也能当大王,传给自己儿子更让自己放心!
于是开始了长达几千年的继承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就成了习惯,成了习俗,成了理所当然!

不但统治者认为是天降大任,老百姓也认为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以后的统治者,会更加通过种种手段强化这一制度,使这一制度变得更合理,更有操作性。

尧舜禹时期还实行禅让制,为什么后来不了?

6. 为什么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度

古史传说中的尧舜禅让故事,自古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事件.及至五四运动以来,尧舜故事仍是古史论争中的焦点问题之一.
    近人在讨论尧舜禅让问题时,或信或疑,或作出种种不同的解释.这些观点不乏启迪意义,但却难作结论.我们曾就先秦各家的尧舜禅让观做过一番考察,发现儒、墨、法、道诸家对尧舜禅让事件的态度虽不尽一致,甚或截然相反,但在矛盾的异说中却也隐含着不少共同之处,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儒、墨两家都以尧舜为圣德之人,极力宣扬.儒家的禅让观中清楚地贯穿着天命思想,主张“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是故“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孟子·万章上》).荀子虽在《正论篇》中把尧舜禅让传说斥之为世俗之说、虚妄浅陋之言,实则是承继孟子反对现实社会中“好名”之辈迭起效仿,在克服儒家理论与现实社会矛盾的同时把天命思想隐晦化而已,目的当在避免政治宣传上的误导作用.因而儒家的尧舜禅让观或可称之为“天命禅让说”.墨家的禅让观则极富其尚贤和尚同之政治思想,以“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尚贤上》)等为据,主张“选举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墨子·尚同上》).不仅如此,墨家还把禅让制付诸实施,其首领“巨(钜)子”之承继便严格按照禅让制进行.故墨家的禅让观或可称之为“尚贤禅让说”. 
法家和道家都是禅让说的批评者和反对者.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子在《说疑篇》中言:“古之所谓圣君明主者,……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而天下誉之.”韩非子着重在批评舜禹逼上弑君有失为臣之道.道家对禅让说的批评则不同于法家,以盛赞许由等人在尧、舜欲让天下时坚辞不受的方式来批评和反对禅让之举(《庄子·逍遥》).在道家看来,君王让天下不仅无可称颂,甚至还是强人所难的“辱行”,有失为君之道.言外之意,不仅臣子不该受之于天下,君王亦不该让天下于人,一切当顺其自然.法、道两家所以反对禅让说,他们顾及的关键是担心后人效仿,“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乱臣,有曲父”(《韩非子·忠孝篇》),“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庄子·庚桑楚》),真可谓遗害千秋. 
儒、墨两家对尧舜禅让故事的态度无需赘言.道家虽是禅让说的批评者和反对者,但并未否定尧舜禅让故事.其在盛赞许由等人的同时又证实了尧舜及禹之间禅让承继关系.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在《五蠹篇》中,把尧舜禹之时的生存环境描述得苦不堪言,王者让天下实乃是一件“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的好事.这说明韩非子也承认尧舜禹禅让故事确实发生过.尽管先秦各家的态度和解释不尽相同,但不难发现儒、法、道三家的尧舜观念之间似乎还存在着一种递变关系.他们都充分注意到政治宣传的负面效应及误导作用,并试图通过对禅让说的批判及对尧舜禹继承关系的具体阐述来加以克服.实际上,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或从不同角度肯定了尧舜禅让故事.

7. 为什么人们在经历过尧舜禹如此民主的禅让制社会却能

  禅让: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唐尧传位给虞舜,同时传了允执厥中四个字;虞舜传位给大禹,同时传了尧舜十六字心传(简称中华心法),成为五千年治国的国家哲学。
  一、禅让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第一,它开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先河。禅让制时代选人用人是完全按照民主推荐的方式,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对被考查对象进行综合考查,并通过各种实地考验后,再将帝位禅让给被考查人,原任君主可以在有生之年利用自己的德行和威望监督和进一步考验新任君主,最后完成政权的新老交替。这种政治制度之所以被后世所称赞和向往,关键在于新老君主完全以德行和社会治理能力而不是通过武力征服公众,有利于凝聚人心、政通人和、事业兴盛。所以尧舜禹三帝被后世称为圣君明主。虽然这种选人用人的方式与今天的民主不一样,但二者所追求的目的和结果是一致的——以群众推荐的方式选出贤能之士担任国家领导人,全心全意为人民、为国家服务。因此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被载入史册,受后人向往和推崇。
  第二,禅让制时代成为后人世代向往的开明时代。禅让制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推行的时间不长,但这个体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是无可比拟的。在我国四千多年的家天下时代,没有哪个朝代能象禅让制时代那样受人怀念和向往。每到新的王朝更替,人们就寄希望于新的君主能象尧舜禹那样治理社会,让百姓安居乐业,享受太平,但就是再也没有哪个王朝出现过这样的君主,更没有哪个王朝出现过那样的时代令人怀念和推崇。所以说这个时代不仅代表着我国现有历史上开明政治的最高水平,更是整个奴隶、封建社会可望而不可及的时代。
  第三,尧舜禹三帝成为后世评价君主贤能与否的标准。自禅让制度开始后,尧舜禹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圣明而极有能力的帝王而被列入五帝之一。所以后世的帝王无论谁都喜欢将自己比喻成尧舜禹,以示自己圣明贤能。老百姓遇到某个盛世也喜欢将这个时代与尧舜禹时代相比较,甚至有人将个别贤能的君主比做尧舜禹似的圣君。所以在整个奴隶、封建时代,没有哪个帝王不认为自己就是圣君明主,更没有哪个帝王不希望人民将他们看成是尧舜禹一样圣明贤能。
  第四,“禅让”成为那些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的人粉饰其政权合法性的贯用手法。在我国奴隶、封建时代,一些通过非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篡位之人,为了证明自己政权取得的合法性,都是以禅让的形式,让前代君主将帝位让度给自己,以洗脱自己谋权篡位的罪名。如:王莽、曹丕篡汉、司马氏篡魏、杨坚篡北周、赵匡胤篡后周等。而且还要做得象模象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禅让者”的所谓禅让,最后摆出一付无可奈何的姿态“被迫”接受了“禅让”,以示自己的政权确实不是凭借阴谋篡夺得来,而是顺天应民,合法继承了帝位。由此可知禅让制对奴隶、封建社会政治的影响力。
  二、禅让制对中国思想的影响
  第一,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我国奴隶、封建时代一直属于社会的主流思想。而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爱,无不显现着禅让时代的影子。“忠”是禅让时代获得政权禅让者的第一条件,被纳入禅让候选人的人必须忠于前政权,忠于天忠于地,忠于自己的职责和事业。“孝”更是前任君主考查被禅让者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尧舜禹无不是以孝感动天下的人,孝道是他们进入世人眼界而受到推荐的基本条件。“仁爱” 是尧舜禹治国理政的思想基础,正是他们的仁和爱,才受到人民的热爱、推荐和拥护,才能将他们生活的时代治理成开明繁荣的时代。孔子等儒家思想的创建人,在其上述思想体系里无不体现着禅让时代的思想真谛。
  第二,对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在我国思想史上也是重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之一,对统治阶级治国理政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其“无为而治”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对我们现代治国理政和修身仍然有着可以借鉴的内涵。禅让制时代尧舜禹治理社会的基本方法就是顺应天时和地理,不逆天和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老天和大自然的惩罚。所以,尧舜鼓励大家靠水而居,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禹的父亲鲧违背自然规律治水,不但没有将水患治理下去,反而使洪水越加泛滥,人民遭殃,最后被尧处死;禹按照水的自然规律治理,最终治水成功,使水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优良资源,所以他受到人民拥戴而被禅让。同时,尧舜禹还对人民采取无为的治理方式,在指导人民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生产的同时,不干扰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使他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享受太平。道家的上述思想与其说是老子等思想家在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更应该说是对禅让时代治国理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对其他思想的影响。禅让时代的思想不仅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对其他思想同样产生了较深影响。如:“以德治国”、“与民同乐”、“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知彼知已”等思想……以及我们现代的市场主体自我经营自我发展的小政府大社会思想等,无不可以看到禅让制时代顺天时、遵自然、重德行的思想痕迹。
  三、禅让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尧舜禹的事迹成为教化后世的经典。尧舜禹作为一代圣君,其行为举止给后代带来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尧宽厚仁慈的心胸,识人用人的睿智,赏罚分明、凝聚天下的魅力……;舜忠孝仁厚的德操,爱民如子的亲和力,吃苦耐劳的意志…….;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无不受到后世的敬仰和纪念,并作为教育后人忠孝仁爱、励志奋发的经典教材世代相传。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他们的道德和精神始终被作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建设大同社会的力量永放光辉。
  第二,形成了传统忠孝文化的雏形。在我国整个奴隶和封建时代,忠孝仁爱始终是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对自己和他人人生价值建设的基本准则。禅让时代的忠孝仁爱思想虽然很原始、很抽象,但很实际、很有感染力,甚至儒家学者将忠孝仁爱纳入其思想范围而加以理论化时,都没有离开和超出禅让制“忠孝仁爱”的基本标准。如果没有禅让时代树立起来的以忠孝仁爱为基础的高超德行,以孔子为代表的后世忠孝仁爱思想文化理论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算孔子等在理论上再构建和深化,都很难深入人心而被世代接受和传承。
  第三,奠定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础。禅让时代的一系列思想,作为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基础,而广被后世所传承和发展,并被纳入后世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加以建设。一是开创了民主政治文化的先河,为我国后世民主政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借鉴。禅让制民主虽然很抽象,但它体现出来的大同理念和民主推荐人才的方法至今都有感染力和借鉴力,甚至现代民主政治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禅让制民主的内涵。二是尧舜禹时代所体现出的大同,作为国家治理的标准而广受后人羡恋和向往,一代代地激励着后人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上朝着这个方向去构建和追求,试图通过理论构建来促使统治者推动大同社会的建设,虽然这个理想至今仍然停留在理论的范畴,但人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它的追求,直至现在,大同社会仍然还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三是民主性选人用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统治者选人用人的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的才能至上的用人原则、汉代的举孝廉、隋以后的科举考试,以及我们现代从德能勤绩廉考查和任用人才,无不带有禅让制时代选人用人的影子。四是“顺天应民”的治国思想,与现代科学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禅让制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之所以传承几千年而备受推崇,关键在于其顺民心,切民意。它有力地告诉我们,只有尊从、顺应社会和自然规律的人和制度才是人人拥护的科学的,任何违背社会和自然规律、甚至开历史倒车的人和政府,其结果只能是被人民所唾弃和消灭。
  历史不能复制,但历史必须学习和借鉴。我们虽然已经不需要禅让,但我们仍然需要大同,愿天下人少一点自私,多一点仁爱,共同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大同国家。

为什么人们在经历过尧舜禹如此民主的禅让制社会却能

8. 尧舜禹禅让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尧舜禹禅让背后可怕的真相是篡位。
尧舜禹都在不断发起战争,三人都不是以和为贵的人。司马迁他们想象中任贤为用、发掘平民、民风淳朴、鸡犬相闻之类的情景,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脑补。实际上,当时的部落联盟中已经出现了激烈的权力斗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权力进一步集中,显得更加诱人、令人疯狂。
在部族联盟时代,争权夺利其实是常态,从东夷族与华夏族之战,华夏与三苗族之战,鲧夺权被尧杀死,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从此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这些过程无不是充满争斗和血腥的。

禅让不过是一个理想化的政治谎言
从尧、舜、禹三帝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禅让”不过是个谎言而已,那么“禅让”这个说法又是由谁最先提出来的呢?
提出“禅让”说法的人正是后来被奉为圣人的孔子。他翻阅天下书籍,发现在原始社会里只有尧、舜、禹三个人不是通过世袭获得的帝位,于是他就提出了“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说法,并且把这三人当作天下君王的榜样。但是以孔子的智慧,不会猜不出这之后的内幕的。
原始社会一直遵循“子承父位”的规矩,轩辕黄帝就是把帝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此后代代相传,直至七君,何以在这三人的时候偏偏出来个禅让制?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孔子之所以不肯把真相说出来,是因为”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是他的治国策略,是他的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他之所以提倡天下君王向他们看齐,是希望各国君王可以提倡他的礼乐、道道统观念。
儒家所提倡的这种治国思想,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君王身上,他们希望君王能够做一个圣人,从而治理好一个国家。但是这终归是不切实际的,到后来,孔子所提出来的儒家思想不过是封建君主用来稳固统治的一种道德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