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的分类

2024-05-17 14:36

1. 恒星的分类

在宇宙中存在众多类型的恒星,不同类型的恒星其起源与演化是不同的,需要对恒星进行分类。1. 光谱分类普遍认可的恒星分类是光谱分类。依据恒星光谱中的某些特征与谱线和谱带,以及这些谱线和谱带的相对强度,同时也考虑连续谱的能量分布,将恒星划分为以下大类型。O型 淡蓝色紫外连续谱强。有电离氦,中性氦和氢线。二次电离碳、氮、氧线较弱。如猎户座ι(中名伐三)。B型 蓝白色氢线强,中性氦线明显,无电离氦线,但有电离碳、氮、氧和二次电离硅线。如猎户座β(中名参宿七)。A型 白色氢线极强,氦线消失,出现电离镁和电离钙线。如天琴座α(中名织女一)。F型 金白色氢线强,但比A型弱。电离钙线大大增强变宽,出现许多金属线。如船底座α(中名老人)。G型 黄色氢线变弱,金属线增强,电离钙线很强很宽。如太阳、御夫座α(中名五车二)。 K型 橙色氢线弱,金属线比G型中强得多。如牧夫座α(中名大角)。M型红色氧化钛分子带最突出,金属线仍强,氢线很弱。如猎户座α(中名参宿四)。R和N型——橙到红色恒星光谱同K和M型相似,但增加了很强的碳和氰的分子带。后来把它们合称为碳星,记为C。如双鱼座19号星。S型 红色光谱同M型相似,但增加了强的氧化锆分子带,常有氢发射线。如双子座R。2. 依据光度与温度的比较图依据恒星在赫罗图的位置,将恒星划分为白矮星、主序星、巨星、超巨星等。3. 依据恒星的稳定性划分为稳定、不稳定恒星。4. 依据恒星体积与质量划分为小型、中型、大型、超大型恒星。5.依据恒星与其他星球的关系以及运动情况,划分为以下类型。孤星型恒星孤星型恒星在宇宙空间孤立存在,不在星系中,没有与其它星球形成关系。该类型恒星在宇宙中一般呈直线运动。其形态为球形和非球形。主星型恒星这类恒星捕获小质量天体形成绕其旋转的星系,恒星位于中心是主星,其它小质量天体如行星彗星等绕其旋转是从星。在宇宙中一般呈直线运动。形态为球形和非球形。从属型恒星这类恒星绕大质量天体进行转动,没有小质量天体绕其旋转。该类型恒星存在公转和自转,其运动轨道为圆形、近圆形和椭圆形,其形态为球形或近球形。伴星型恒星这类恒星与大质量体星球形成相互绕转,形成伴星关系。伴星间围绕共同质点公转,存在自转和公转,其形态为球形或近球形。混合型恒星这类恒星绕大质量天体进行转动,同时有小质量天体绕其旋转或有伴星。存在公转和自转,其形态为球形或近球形。如太阳。6.依据恒星成因或起源划分为碎块型恒星、凝聚型恒星、捕获型恒星。7.依据恒星结构划分为简单型恒星即非圈层状结构恒星、复杂型恒星即圈层状结构恒星。8.依据温度划分为低温型恒星、中低温型恒星、中温型恒星、中高温型恒星、高温型恒星。9.依据寿命划分为短命型恒星、长命型恒星。

恒星的分类

2. 恒星是怎么分类的?

就目前而言,恒星是根据光谱的吸收谱线来分类的。


在早前的天文学中,恒星分类是将恒星依照光球的温度分门别类,根据维恩定律,我们可以用温度来测量物体表面的温度,但对距离遥远的恒星却是非常困难的。针对这个缺点,恒星光谱学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可以根据光谱的吸收谱线来分类,原因如下: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只有特定的谱线会被吸收,所以从光谱中被吸收谱的谱线可以确定恒星的温度。用这种方法给恒星分类起源于早期19世纪末。天文学家把恒星根据光谱分为由A至P共16种。


建立一个光谱分类系统,通常包括3个步骤:①选择判据,用不同的光谱区别恒疆的温度,所以要选择用来区分不同光谱所依据的光谱特征比如谱线的相对强度;②将这些不同光谱按照选择判断排列,获得标准光谱型序列;③把恒星的物理特性作为光谱型定标的参考,建立起光谱型和那些温度、光度等物理参量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所以光谱分类又可理解为通过恒星光谱特征的比较,对恒星物理特性进行直接估计。这样一来,在建立的光谱型序列中,假如那颗星的光谱也排到其中,那它的温度等一些物理特性就可以直接得知而不必再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了。


依据恒星光谱,恒星从温度最高的O型,到温度最低的M型,可以分成好几种类型。而最主要的型态则是O、B、A、F、C、K、M。有一种记忆方法很好,可利用“Oh,Be A Fine Girl.Kiss Me”(也有将“girl”改为“guy”)这句英文来记忆。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分类,比如L和T是各种罕见的光谱中的又一些特殊的分类。它们适用于一些比M型温度更低的恒星和棕矮星。而且。在每个温度范围内即每个类型中,又可以根据温度的高低再分10个小类,分别用0到9来表示。这种方法把恒星的温度又精确了很多。目前还没有恒星被分类到温度最高的O0和O1。


以下是光谱分类:


光谱类型表面温度颜色


O30000~60000K蓝


B10000~30000K蓝白


A7500~10000K白


F6000~7500K黄白


G5000~6000K黄(太阳属于此类型)


K3500~5000K橙黄


M2000~3500K红

3. 恒星是怎样分类的?

当我们晚上仰望天空的时候,看不出星球之间有多大差别。只是看见有的稍微大一点,或稍微亮一点。而存在于星球间的最大不同,我们却看不出来。
恒星分类的方法之一是按照星球的光谱。光谱是把光线折射所产生的现象,星球的光谱排列次序是从蓝色到红色。太阳被列为黄色,是中间色。
蓝色的星大、热而且亮,表面的温度高达50000℃以上。太阳的亮度中等,表面温度大约为6000℃。红色星球被列为冷星球,表面温度在3000℃以下。所以你会看见有些恒星特别亮,有些恒星比较暗。
一颗星球的亮度,我们称为光度,光度是测定星球明暗的单位。如果星球的光度只有6度,除非用望远镜,肉眼是看不见的,1度的星球最明亮,我们已知的这类星球大约有20颗。20度的星球最少也有10亿颗,不过这许多星球只有用望远镜才能看得见。

恒星是怎样分类的?

4. 恒星是怎么分类的?

恒星温度:在主序带上恒星的表面温度取决于核心能量生成的速率和恒星的半径,并且可以使用色指数来估计。它通常被作为有效温度,也就是被理想化的黑体在表面辐射出的能量使单位表面积有着相同的光度时所对应的温度。然而要注意的是有效温度只是一个代表的数值,因为实际上恒星的温度从核心表至面是有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少的梯度,在核心区域的温度通常都是数百万度K。
恒星的温度可以确定不同元素被电离或被活化的比率,结果呈现在光谱吸收线的特征。恒星的表面温度,与他的目视绝对星等和吸收特点,被用来作为恒星分类的依据。

5. 恒星是怎么分类的?

就目前而言,恒星是根据光谱的吸收谱线来分类的。
在早前的天文学中,恒星分类是将恒星依照光球的温度分门别类,根据维恩定律,我们可以用温度来测量物体表面的温度,但对距离遥远的恒星却是非常困难的。针对这个缺点,恒星光谱学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可以根据光谱的吸收谱线来分类,原因如下: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只有特定的谱线会被吸收,所以从光谱中被吸收谱的谱线可以确定恒星的温度。用这种方法给恒星分类起源于早期19世纪末。天文学家把恒星根据光谱分为由A至P共16种。
建立一个光谱分类系统,通常包括3个步骤:①选择判据,用不同的光谱区别恒疆的温度,所以要选择用来区分不同光谱所依据的光谱特征比如谱线的相对强度;②将这些不同光谱按照选择判断排列,获得标准光谱型序列;③把恒星的物理特性作为光谱型定标的参考,建立起光谱型和那些温度、光度等物理参量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所以光谱分类又可理解为通过恒星光谱特征的比较,对恒星物理特性进行直接估计。这样一来,在建立的光谱型序列中,假如那颗星的光谱也排到其中,那它的温度等一些物理特性就可以直接得知而不必再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了。
依据恒星光谱,恒星从温度最高的O型,到温度最低的M型,可以分成好几种类型。而最主要的型态则是O、B、A、F、C、K、M。有一种记忆方法很好,可利用“Oh,Be A Fine Girl.Kiss Me”(也有将“girl”改为“guy”)这句英文来记忆。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分类,比如L和T是各种罕见的光谱中的又一些特殊的分类。它们适用于一些比M型温度更低的恒星和棕矮星。而且。在每个温度范围内即每个类型中,又可以根据温度的高低再分10个小类,分别用0到9来表示。这种方法把恒星的温度又精确了很多。目前还没有恒星被分类到温度最高的O0和O1。
以下是光谱分类:
光谱类型表面温度颜色
O30000~60000K蓝
B10000~30000K蓝白
A7500~10000K白
F6000~7500K黄白
G5000~6000K黄(太阳属于此类型)
K3500~5000K橙黄
M2000~3500K红

恒星是怎么分类的?

6. 恒星分为哪几类

恒星分类:
   目前所用的恒星分类系统源起于20世纪初期,当时是以氢的谱线从A排列至Q,那时还不知道温度是影响谱线最主要的因素,而当依照温度重新排列时,就与现在使用的完全一致了。
   根据恒星光谱的差异,以不同的单一字母来表示类型,O型是温度最高的,到了M型,温度已经低至分子可能存在于恒星的大气层内。依据温度由高至低,主要的类型为:O、B、A、F、G、K和M,各种各样罕见的光谱类型还有特殊的分类。最常见的特殊类型是L和T,是温度最低的低质量恒星和棕矮星。每个字母还以数字从0至9,以温度递减再分为10个细分类。然而,这个系统在极端高温的一端仍不完整:迄今还没有被分类为O0和O1的恒星。
   另一方面,也发现恒星的谱线恒星可以根据光度作用再分类,这对应到它们在空间的大小和表面的引力。它们的范围从0 (超巨星)经过III (巨星)到V (主序带矮星)和VII (白矮星)。大部分的恒星都属于主序带,这是在绝对星等和光谱图(赫罗图)的对角线上窄而长的范围,包含在其中的都是进行氢燃烧的恒星。我们的太阳是主序带上分类为G2V的黄色矮星,是一般平常的大小和温度中等的恒星。太阳被作为恒星的典型样本,并非因为它很特别,只因它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且其它恒星的许多特征都能以太阳作为一个单位来加之比较。
   附加于光谱类型之后的小写字母可以显示出光谱的特殊性质。例如,"e"表示有发射谱线,"m"代表金属的强度异常,"var"意味着光谱的类型会改变。
   白矮星有自己专属的分类,均以字母D为首,再依据光谱中最明显的谱线特征细分为DA、DB、DC、DO、DZ、和DQ,还可以附随一个依据温度索引的数值。

7. 恒星有什么? 恒星分为几大类?

恒星表面的温度一般用有效温度来表示,它等于有相同直径、相同总辐射的绝对黑体的温度.恒星的光谱能量分布与有效温度有关,由此可以定出O、B、A、F、G、K、M等光谱型(也可以叫作温度型)温度相同的恒星,体积越大,总辐射流量(即光度)越大,绝对星等越小.恒星的光度级可以分为Ⅰ、Ⅱ、Ⅲ、Ⅳ、Ⅴ、Ⅵ、Ⅶ,依次称为超巨星、亮巨星、巨星、亚巨星、主序星(或矮星)、亚矮星、白矮星.太阳的光谱型为G2V,颜色偏黄,有效温度约5,770K.A0V型星的色指数平均为零,温度约10,000K.恒星的表面有效温度由早O型的几万度到晚M型的几千度,差别很大.(ZT)

恒星有什么? 恒星分为几大类?

8. 恒星系的星系的分类

 外形不规则,没有明显的核和旋臂,没有盘状对称结构或者看不出有旋转对称性的星系,用字母Irr表示。在全天最亮星系中,不规则星系只占5%。 按星系分类法,不规则星系分为Irr I型和Irr II型两类。 I型的是典型的不规则星系, 除具有上述的一般特征外,有的还有隐约可见不甚规则的棒状结构。它们是矮星系,质量为太阳的一亿倍到十亿倍,也有可高达100亿倍太阳质量的。 它们的体积小,长径的幅度为2~9千秒差距。星族成分和Sc型螺旋星系相似:O-B型星、电离氢区、气体和尘埃等年轻的星族I天体占很大比例。 II型的具有无定型的外貌,分辨不出恒星和星团等组成成分,而且往往有明显的尘埃带。 一部分II型不规则星系可能是正在爆发或爆发后的星系,另一些则是受伴星系的引力扰动而扭曲了的星系。所以I型和II型不规则星系的起源可能完全不同。宇宙中的大部分大星系都是旋涡星系,其次是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占的比较最小。旋涡星系自转得比较快,其盘面中含有大量尘埃和气体,这些物质聚集成能供恒星形成的区域。这些区域发育出含有许多蓝星的旋臂,所以盘面的颜色看上去偏蓝。而在其棒状结构和中央核球上稠密地分布着许多年老的恒星。与旋涡星系相比,椭圆星系自转得非常慢,其结构是均匀而对称的,没有旋臂,尘埃和气体也极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早在数十亿年前恒星迅速形成时就已经将椭圆星系中的所有尘埃和气体消耗完了。其结果是造成这些星系中无法诞生新的恒星,因此椭圆星系中包含的全都是老年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