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经百篇是军事著作吗

2024-05-05 05:04

1. 兵经百篇是军事著作吗

是的
兵经百篇》是明末清初天文家、军事家揭暄所著,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兵学著作,这首先表现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使古代兵法“说说有归、法以类从”,它虽以百字立目,貌似分散实则贯以“智”“法”“衍”三条主线,构建成一个严密而完整的兵学理论体系。
《兵经百篇》立论平实,结构严谨,精见叠出,是封建社会末期一部较为重要的兵书,晚清民国时期传布尤广,具有较大影响。
揭暄撰,揭暄,字子宣,清初江西广昌入。据载,他“少负奇气,喜论兵,慷慨自任。独闭门户精思,得其要妙,著为《兵经》、《战书》,皆古所未有。”(《揭暄父子传》)他还深明西方算学,著有《璇玑遗述》(一名《写天新语》等。曾起兵抗清,失败后隐居山林,郁郁而死。  《兵经百篇》又名《兵镜百篇》、《兵法百言》、《兵经百字》、《兵略》、《揭子兵书》、《兵法圆机》等。清道光六年(1826年)成书的《皇朝经世文编·兵政门》录有此书(以下简称文编本)。全书分智篇、法篇、术篇上、中、下三卷,由一百字为题组成一百篇。但文编本所收内容不全,《智篇》删去了“言”字;《智篇》之“左”字,《法篇》之“较”字,《术篇》之“蹙、*、半、静”等字均佚。清光绪年间江都吴明经西书从沈阳书肆中购得一书,题名为《揭子兵书》,其卷次和百字分目与文编本均相同,而且文编本所删一字和所佚六字具存,为本书的完壁本。其与文编本所不同的是,下篇“术”字为“衍”字。孰对孰误?一种意见认为“衍”对,理由是下篇28字非智、法二篇所能概括其范围,故以“衍”名篇,取诸推阐无尽之义,文编本系由“衍”“衍”(术的繁体字)形似而致误;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术”对,其理由是“术”字在《说文》里训为道,古代兵家莫不以智、法为用,以道为体,下篇28字始于“天”而终于“藏”,“天”为道之本原,而“藏”为道之归宿,以“术”名篇是正确的。  
《兵经百篇》将军事上各方面的间题概括归纳为一百个字,每字之下有一段论述,又大体按权谋、形势、阴阳的分类标准,按内容属性分为智、法、术三篇(有的版本“篇”作“部”)。智篇主要讲计谋方略,共收28字,即:先、机、势、识、测、争、读、言、造、巧、谋、计、生、变、累、转、活、疑、误、左、拙、预、叠、周、谨、知、间、秘。法篇主要讲练兵用兵之法,共收44字,即:兴、任、将、辑、材、能、锋、结、驭、练、励、勒、恤、较、锐、粮、行、移、住、趋、地、利、阵、肃、野、张、敛、顺、发、拒、撼、战、傅、分、更、延、速、牵、勾、委、镇、胜、全、隐。术篇主要讲天文、术数、侦察通信等用兵的辅助条件,共收二十八字,即:天、数、辟(一作闭)、妄、女、文、借、传、对、蹙、眼(一作目)、* 、捱(一作持)、混、回、半、一、影、空、无、阴、静、闲、忘、威、繇、自、如(一作藏)。  《兵经百篇》是一部理论性较强的兵书。它继承了古代优秀军事思想,并结合自己的研读心得和清代的军事实践,用当时较为通俗的语言进行了阐发,对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战争观方面,对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进行了具体发挥,认为“兵以安民非害民,兵以除暴非为暴。”(《法篇·全》)所以,主张“于无争止争,以不战弭战,当未然而寝消之。”(《智篇·先》)“无功之功乃为至功。”(《智篇·争》)既使战争真得打起来,也要“定不攻自拔之计以全城;致妄杀之戒以全民;奋不杀之武以全军;毋邀功,毋欣利,毋逞欲,毋籍威,城陷不惊,郊市若故。”(《法篇·全》)在治军方面,提出以将制将、不要听信谗言,“毋听谗,谗非忌即间也。故大将在外,有不俟奏请,赠赏诛讨,相机以为进止。将制其将,不以上制将。”(《法篇·任》)重视军队内外、上下之间的团结,认为团结是治国行军的重要思想基础,指出:“辑睦者,治安之大较。睦于国,兵鲜作;“睦于境,燧无警。不得已而冶军,则尤贵睦。君臣睦而后任专;将相睦而后功就;将士睦而后功赏相推,危难相援。是辑睦者,治国行军不易之善道也。”(《法篇·辑》)提倡广开言路,倾听各类人员的意见,“献谋献策,则罔择人,偶然之见,一得一长,虽一卒徒,必亟上推,言有进而无退,虽不善而不诛,则英雄悉致。”(《法篇·材》)他还提出了“胜天下者用天下”的观点,认为不管是本国,还是与国、邻国、敌国,凡是可用之材,可用之力,都要充分利用。重视关心爱护士兵,除了重申以往兵家所谓与士卒同生死共患难之外,对爱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使陷于敌,不使陷于法”(《法篇·恤》)。特别强调粮饷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食者,民之天,兵之命,乌可缓也”(《法篇·粮》)。并根据新的战争经验对孙子的“因粮于敌”和檀道济的“筹粮沙”之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种办法只能救一时,不能完全依靠,“因粮于敌,与无而示有,虚而示盈,运断围久,索百物为饲者,间可救一时,非可常恃。”(《法篇·粮》)对粮饷必须做到取之不尽,运输畅通,严密守护,节约使用,“故必谋之不竭,运之常继,护之维周,用之恒节。”(《法篇·粮》)
《兵经百篇》在军事哲学方面具有明显的进步倾向,首先,它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解释古代的天文术数,认为“星浮四游,原无实应。”(《术篇·天》)风雨云雾是一种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的产生与社会活动没有必然联系,但人们可以利用这些现象为社会活动服务。所以,它反对观天意,而主张观天象而用兵,并总结了恶劣气候往往是进攻一方喜欢利用的时机,提出:“疾风飒飒,谨防风角。众星皆动,当有雨湿,云雾四合,恐有伏袭。疾风大雨,隆雷交作,急备强晋,谨防敌突。善困者无机而不乘,善防者无变而不应。天未尝不在人,惟智者能因之取胜耳。”(《术篇·天》)它对术数完全持否定态度。所谓术数是指以种种方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来推测人、军队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它认为战争胜负与术数无关,是人决定“气数”,而非“气数”决定人。指出:“兵贵用谋,何可言数。而数亦本无,风扬雨濡,在天只任自然;冰坚潮停,亦是气候偶合。”“事所未意,而机或符,皆以人造数,而非有数造人,数系人为,天着何处。”(《以术篇·数》)所以,它极力反对以占卜的所谓凭据、禁忌来决定军事行动,“兵家不可妄有所忌,忌则有利不乘;不可妄有所凭,凭则军气不激。”(《术篇·辟》)主张以人事和时务来制定战争决策,“以人事准进退,以时务决军机,人定有不胜天?志一有动气哉!”(《术篇·辟》)但是,它又主张假借鬼神而用兵,“兵法以能妄而有功”,鬼神、梦占、谣谶等都可以用来鼓舞军心,沮丧敌人士气。
其次,它明确提出了军事事物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指出:“义必有两,每相对而出,有正即有奇,可取亦可舍。”(《术篇·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它对军事上的许多问题都能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如在讲到以计破敌时,强调我用计,敌亦用计,我变敌亦变,只有考虑到这一点,才能高敌一筹,战而胜之,指出。“我以此制人,人亦可以此制我,而设一防。我以此防人之制,人亦可以此防我之制,而增设一破人之防。我破彼防,彼破我防,又应增一破彼之破。递法以生,踵事而起。”(《智篇·累》)第三,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变化,主张以变制变,活用兵法。认为“动而能静,睁而能动,乃得兵法之善。”(《术篇·静》)阴阳、主客、强弱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指出用兵要善于随机应变,因敌之巧拙,因己艺之长短,困将之智愚,因地之险易而灵活用兵。

兵经百篇是军事著作吗

2. 兵书即今军事著作对吗?

是的。兵书是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
兵书在哲学、科学史、天文学、气象学、文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价值,对今日充满竞争的政治、外交、选才用人、商场角逐、为人处世等,都有着不容低估的指导意义。
古代中国的军事著作甚多,大都失传,最重要的是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颁布《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育官方课程,流传至今,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唐太宗李靖问对》七部著作。20世纪出土的先秦兵书《孙膑兵法》,亦有可读。其他的还有宋代的《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历代兵制》;明代的《纪效新书》、《百战奇略》、《练兵实纪》、《武备志》、《筹海图编》;清代的《曾胡治兵语录》、《读史方舆纪要》、《乾坤大略》。宋朝以前兵书大都佚失,从史书判断,先秦、两汉三国、唐朝都有大量兵书问世。除了专门的兵书以外,还出现了许多论兵的文章,代表作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和《九议》等。

3. 兵书即今军事著作对吗?

是的。兵书是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
兵书在哲学、科学史、天文学、气象学、文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价值,对今日充满竞争的政治、外交、选才用人、商场角逐、为人处世等,都有着不容低估的指导意义。
古代中国的军事著作甚多,大都失传,最重要的是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颁布《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育官方课程,流传至今,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唐太宗李靖问对》七部著作。20世纪出土的先秦兵书《孙膑兵法》,亦有可读。其他的还有宋代的《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历代兵制》;明代的《纪效新书》、《百战奇略》、《练兵实纪》、《武备志》、《筹海图编》;清代的《曾胡治兵语录》、《读史方舆纪要》、《乾坤大略》。宋朝以前兵书大都佚失,从史书判断,先秦、两汉三国、唐朝都有大量兵书问世。除了专门的兵书以外,还出现了许多论兵的文章,代表作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和《九议》等。

兵书即今军事著作对吗?

4. 为什么兵家著作所言军法或许应当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差不是很大?

《尉缭子》的说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普遍性。著名的《孙子兵法》虽然没有正面接触到军法问题,但也强调“兵置于死地而后生”,表现对于士兵生命的冷酷态度。另一部《孙膑兵法》也有一篇叫《杀士》,其内容虽已亡佚,不过其标题与《尉缭子》说法相近。这些兵家著作所言军法或许应当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差不是很大。

5. 对于当时何为国家的急务,《兵学新书》的著者有什么看法?

对于当时何为国家的急务,《兵学新书》的著者认为,“救世之策,莫若兵学为先”。他提出,维新之政端在富强,富强之基始于学问。设学堂以培才,讲工商以致富,这是正常的道路。但是,惟中国积弱之名已布四邻,觊觎之心日亟,如果是等待人才学成以后再致富,致富以后才自强,那就好像是从容拯溺,揖让拒寇。即使能致富,也必然是慢藏诲盗,益启戎心,势弱气消,阽危立待。

对于当时何为国家的急务,《兵学新书》的著者有什么看法?

6.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作者介绍:
孙武子(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汉族,齐国(今山东惠民)人,春秋时期吴国将领。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他是兵法家孙膑的先祖。
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孙武到达吴国后,便隐居于吴国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城郊的穹窿山,以务农为乐,并在此时著成了旷世巨著《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被尊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兵学经典之首,被定为武学的教范”,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它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
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7.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

8.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

《孙子兵法》共13篇,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作者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生卒年不详。他受吴王阖闾重用,在吴国为将,辅助吴治军强国,为吴王的霸业作出了贡献。
《孙子兵法》的内容,包括对战争、军队的基本问题的论述和战略、策略、作战原则、方法等。它深刻地指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是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而首要的是政治因素;它提出许多杰出的命题,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许多问题上反映了战争的一般规律,不仅为中国历代兵家所重视,也为各国军事家所重视。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
《孙子兵法》对战争问题的论述,也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哲学思想。书中所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和“因敌而制胜”,认为必须全面了解敌我双方全部情况,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要求在战前对敌我双方影响战争胜负的诸种因素作全面的了解和比较,以预测战争的胜负,体现了朴素唯物论的倾向。
《孙子兵法》中又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奇正、虚实、勇怯、劳逸、动静、迂直、利患、死生等等。《孙子兵法》特别重视这些对立面转化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客观的形势,还取决于战争的主观指导是否正确。一方面,它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认为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取得。另一方面又说“胜可为也。”认为只要研究敌我双方的情况,据此正确决定自己的行动,发挥自己的实力,避免自己的被动,并且利用敌人的弱点造成敌人的被动,就可以为胜利创造条件。《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战争中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孙于兵法》论战争问题中体现的辩证思想,是我国古代辩证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不仅适用于军事,而且也受到各方面的广泛注意,被运用于其它许多领域;一些现代企业家,也把《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军事谋略运用于企业经营和商战中去。《孙子兵法》一书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兵书的范围。
读《孙子兵法》可读郭化若的《孙于今译》,其中可重点读上卷《计篇》、《作战篇》,中卷《势篇》、《虚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