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学者

2024-05-04 10:44

1.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学者

(26人,按年龄大小排序)杜仙洲 余鸣谦 刘启益 高念祖 胡继高 王去非杨玉柱 崔兆忠 姜怀英 吴铁梅 叶学明 蔡 润黄克忠 景 爱 徐毓明 吴九龙 盛永华 胡平生付清远 李均明 赵桂芳 邓文宽 张之平 荣大为吴加安 刘兰华七十余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人才辈出,曾涌现出一批以梁思成为代表的杰出专家、学者。他们是中国近现代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实践者,是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开创者,他们敬业奉献,作风朴实,治学严谨,业绩显著,成果突出,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现有离退休专家6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3人,含二级研究馆员3人。为更好的发挥专家们的榜样作用,现特开设本栏目,对其业绩和成果进行介绍。有关具体业绩与成果将进一步完善。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学者

2.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历史沿革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35年1月成立的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北平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新中国成立后,重组更名为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此后几经机构变更、裁撤,1990年8月,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与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文物研究所。2007年8月更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发展历程有六个阶段:1.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与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时期(1935年~1948年)1935年1月,经中华民国行政院批准,在北平正式成立了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隶属于中华民国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后改为直属行政院。2.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时期(1949年~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工程处正式更名为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隶属文化部文物局。3.古代建筑修整所与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时期(1956年~1973年)1956年1月,文化部决定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更名为古代建筑修整所。1962年,文化部决定在古代建筑修整所和成立于1956年12月的文化部博物馆科学工作研究所筹备处的基础上,合并组建文化部文物博物馆研究所。4.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与古文献研究室时期(1974年~1990年)1973年6月,在古代建筑修整所和文物博物馆研究所的基础上,经中央批准,组建成立了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曾先后隶属于文化部和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1978年,文化部从全国抽调了一批历史、文物、古文字学研究学者,创立古文献研究室。5.中国文物研究所时期(1990年~2007年)1990年8月,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与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中国文物研究所。6.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时期(2007年至今)2007年8月,根据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中国文物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08年2月18日正式揭牌。(资料来源:《中国文物研究所七十年》)

3.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科研条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拥有一系列大型文物保护科研设备,其中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大腔体及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离子色谱仪、派拉纶气相真空沉淀设备、真空冷冻干燥设备、物候环境试验箱、万能材料试验机、软X射线仪、XGT荧光能谱仪、C-14分析仪、环氧乙烷熏蒸设备、真空冷冻干燥设备、色差仪、便携环境分析仪等均在规模和性能方面位于国内前列,可对多种质地的文物进行分析检测,研究其组织结构、损坏机理,为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可靠的数据与信息,并进行保护修复处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设有专业实验室八个,移动实验室一个:壁画保护修复实验室:主要开展壁画病害分析检测、原因分析和壁画保护修复。纸张、纺织品保护修复实验室:主要开展纸张、纺织品文物病害检测、原因分析和保护材料筛选试验及保护修复。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主要开展石质文物病害检测、原因分析和保护材料筛选试验及保护修复。金属、陶瓷器保护修复实验室:主要开展金属文物病害检测、原因分析和保护材料筛选试验及保护修复。分析检测实验室:主要开展各种样品成分的分析检测工作。古建筑联合实验室:主要开展文物建筑构件的基本力学性能、建筑结构伪动力力学性能试验及文物建筑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等工作。竹木漆器保护修复实验室:主要开展竹木漆器文物病害检测、原因分析和保护材料筛选试验及保护修复。生物实验室:主要开展进行文物生物病害检测、原因分析和防治研究,开展生物技术用于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等。移动实验室:主要为各类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现场开展相关检测和保护修复工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科研条件

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历史成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建院的五十多年历程中,一直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保护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艺术研究院历来重视田野调查这一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从五十年代初的民族音乐全面普查到近几年的“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国家重点课题的田野工作,大量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得以抢救、保护和传承。如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就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杨荫浏先生等在五十年代初期的田野调查过程中得以抢救,并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的。

5.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介绍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是中国的国家级文物保护科学技术机构,受国家文物局直接领导,主要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与战略研究、重大遗产地及大遗址保护、文物保存与修复的科技研发及推广、出土文献研究等工作;并负责整理、保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一级文物档案,承担对各地文物保护专业骨干人员的培训任务。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介绍

6. 中国文化研究会的重大成果

一.举办系列讲座1984年,中国文化书院刚一成立,即开办了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四个系列讲座,随后又举办了全国有一万人参加的“中外比较文化研究”,促成了海峡两岸文化学者的学术交流,出版了数十卷本的文化专著。正是在这一开拓的推动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中西文化的比较成为当时文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此后许多大学纷纷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二.举办系列活动1987年组织了“文化与未来”系列活动,并邀请了“罗马俱乐部”和世界未来学会的12位世界级的未来学专家来华访问讲学,共同探讨人类未来将要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并将这些新课题第一次传播给国内学界。与此同时,应国家环保局的邀请,着手研究、搭设我国的现代环境科学的具体框架,组织编写了环保干部培训教材。并对全国近万名环保干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系统培训,其成功获得了联合国环保署的特别表彰。三.创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院1988年,创建了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院,力求在诸多边缘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形成突破,为改革开放之初所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提供全新的观念和理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院成立不久,就针对全国300万房产管理干部不知房地产业为何物的状况,针对他们的知识结构必须向商品经济管理型转变的迫切需要,与建设部共同策划,开办了全国首次为期一年半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电视教育培训班”。13门课程及教材大纲由自行设计,组织了数十位各方面的专家分别撰写,很快完成了300万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房地产经营管理教材,为中国最初的房地产业培养了大批骨干。就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夕,研究设计了以“银行安全体系、金融犯罪防范”为主题的10门系统课程,对我国银行管理干部进行了培训。十多年来,研究院完成了环境经济学、企业文化、地政管理、企业自我诊断、生产现场管理、现代物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现代营销、国有资产产权运营管理、民营企业产权机制、农村股份合作制、工业工程IE、银行安全管理等等二百多个门类新课程的教学体系设计和培训计划实施,均是我国在本学科的第一套系统教科书。这些课程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方面,为国家培训了各个行业的中高级主管干部五十六万余人。四.主持决策研究工作接受国务院机构和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进行课题研究、咨询和项目规划工作。1989年为深圳宝安集团的上市进行资产重组方案设计;1992年帮助商业部考察论证并制定具体测算方案,引进了“仓储市场”的商业模式;1994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球幕影院”,并首先采用“票房分成”方式进口拷贝,为我国引进十部大片提供了借鉴;1994年为广东惠阳市五个贫困县设计“康源休闲区”并主持全方位规划工作;1998年应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的邀请为在中国举办的二千年大型活动创意设计“2000年绿色家园国际博览会”等等。这些工作不仅产生了直接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研究机构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形成了研究工作的良性循环。所主持的设计规划项日创意高新,既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又渗透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既重视相关边缘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又有详尽完整的财务分析数据。十几年来,在改革开放的人潮中,把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及市场观念相结合,成功地做到了不要国家投资、不要企业赞助、依靠自身产出,以教养文、以文养教,扎扎实实地实践着、开创着一条文化产业化、教育产业化的道路,为中国的知识经济模式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五.举办大型展览1990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期间,中国文化研究会投资百万元,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汉字走向十一世纪”大型展览,引起了海内外的轰动。展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在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前景,通过各种文字资料、图片、实物、雕塑以及多媒体等形式。向人们展示了汉字文化的丰厚底蕴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类似的文化项目成果在鲁军先生的机构介绍中有着一份长长的清单。六.重修《中国本草全书》中国文化研究会启动了重修《中国本草全书》工程。自1995年至2002年,历时8年完成了《中国本草全书》共计410册,24万页,2亿5千万字,重1吨。《中国本草全书》的文献采集于世界13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及大量私家密藏。收录了自公元前220年至公元1911年间,中国古近代所有重要的本草专著及本草相关文献2000余种,其中彩图8000余幅,是迄今为止收录范围最广、文献资料最全的一部中国药学文献的百科全书。它既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史的百科全书,更是现代生物科技的数据源。《中国本草全书》集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于一身,堪称中国本草之大全、人类生存之财富。中国文化研究会还与中国文物研究所合作,为中国文物研究所制作并开通了中国文物研究网页。因此我们将其原版影刻为《中国本草全书》,共计410卷,24万余页,2亿字;并以精美的装祯设计和选材,限版精印300部,把“土石方”变成了可以传世百代的文化科技精品。

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简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1.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简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本院英文名称:Chinese Academ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英文简称:CAICH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成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研究与保护机构,在中国民协领导下自主地开展非盈利性专业或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基本任务是:沟通学术信息,组织有关的海内外学术交流,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组织有关的学术成果评奖,维护本专业人士的权益,承担有关研究项目;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赛、展演活动;节庆、产业的商业运作和编辑;资助出版有关内部研究的学术著作、刊物、论文集、教材及发行相关音像制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秘书处协调研究院日常事务,下设公益事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对外业务部等事务机构和羌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嫘祖文化研究所、民间文学与文化传媒研究所、文昌文化与洞经音乐研究所、非物质文化教育与发展研究所、禹羌文化研究所、李白国际文化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际旅游研究所、民俗艺术与当代文化产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2.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原川音绵阳艺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简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该院是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该学院是在2010年05月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机构。该研究院成立的背景是汶川大地震后,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到毁损,为了抢救与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向中国民协提交了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申请,经考察及反复论证,中国民协同意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向云驹等人参加了揭牌仪式,由向云驹宣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关于同意川音绵阳艺术学院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决定》。这一机构的成立对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简述

8. 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的成果

 ●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通过举办“2008中国奥运年奖· 赠奥书画长卷作品评选大赛” 公益活动,于2008年完成由中国书画家2008件作品连接而成的2008米书画长卷。●2008年5月18日,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成立“支援‘重建校园援助行动’工作组”,以全力支持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奥运特刊》、北京奥运书画征集活动组委会组织的“和谐奥运爱心学校--重建校园援助行动”书画义捐工作,并联络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在澳大利亚、美国的海外友好艺术团体,向组委会义捐书画100多件。而在四川灾区援建的首所“和谐(奥运)爱心学校”,已由新加坡何耀珊基金会认捐成功。●2008年5月20日,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亚洲艺术基金会等共同发起“中国艺术家‘震后造家’行动”。中国扶贫基金会专门为行动设立“震后造家公益基金”。活动在一年内长期展开艺术捐赠,将持续用14种语言向世界公布,并通过震后造家活动的支持媒体(中央电视台、普通和专业期刊、大型网站)向大众公开。 --------------------------------------------------------------------------------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长卷相约8月8日拥抱同一个世界梦想8月8日夜,中国长卷,铺陈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顿成世界聚焦点。在这个大长卷上,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尽情流淌出来,让世界度过一个目眩神迷的夜晚:无论是活字印刷的表演,还是孔子三千弟子的吟诵;无论是木偶京剧的喜悦之声,还是丝绸之路的艰辛之旅;无论是簪花仕女的优雅,还是击缶而歌的朴拙;无论是《清明上河图》的恢宏大气,还是“春江花月夜”的轻盈动人……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以如此方式展现,让国人骄傲,让世界动容。8月8日,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2008米奥运书画长卷诞生的消息,通过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羲之书画报》,再一次向艺术界报道。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同一天。 【长卷世纪巨献 艺术慈善赈灾】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自今年3月份起举办“2008中国奥运年奖· 赠奥书画长卷作品评选大赛” 大型公益活动,通过《羲之书画报》等媒体面向全国以至海外华人书画家征集作品,评选出2008件优秀作品,于近日完成了2008米长卷的装裱连接。这份被喻为“最多中国书画家合作的最长书画长卷”由全国各省市书画家以至海外多个国家华人艺术家2008件奥运主题的书画作品组成,堪称中外书画家联手协作的世纪巨献。 近月来,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亚洲艺术基金会等共同发起“中国艺术家‘震后造家’行动”。并组织中外艺术家向“北京奥运特刊--重建校园援助行动”义捐书画100多件,全力支援抗震赈灾。至此,7月17日《中国书画报》第1版、7月17日四川《德阳日报》第7版、7月26日浙江《金华晩报》第3版、8月8日《羲之书画报》、以及澳大利亚《大华时代报》已作了相关报道。8月8日,象征吉祥,祖国的名字在奥林匹克世界中光芒耀目。这也是每一位中国书画文化人的骄傲。为此,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完成由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至海外多个国家华人书画艺术家2008件奥运主题作品连接的2008米长卷,以祝福伟大的北京奥运。艺术有梦,世界有梦,那就是----理想与和平! --------------------------------------------------------------------------------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与“中国艺术家‘震后造家’行动”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同胞罹难,举国哀痛。国难当前,我们能做什么?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亚洲艺术基金会等艺术机构共同发起“中国艺术家‘震后造家’行动”。“震后造家”行动由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在2008年5月14日首先发起,5月20日,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正式加盟为“震后造家”发起人单位,与其他发起单位一道,共同推进重建事业的发展。“震后造家”行动的支持媒体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书画频道、Tom美术同盟网、艺术国际、《东方艺术.财经》、《当代美术家》、东方视觉网、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艺术财经》、搜狐网、《新京报》、状态社区 、雅昌艺术网、在线艺术、浙江艺术网、《世纪建筑》、《金融时报》、《时代建筑》、99艺术网、《红艺术》、IBTimes中文网、文化部《音乐生活报 - 作品送拍周刊》。 --------------------------------------------------------------------------------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获人民日报北京奥运特刊嘉奖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奥运特刊》、“北京奥运书画征集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并颁发了证书。经北京奥组委授权,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北京奥运特刊》,成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奥运形象推广宣传媒体。作为全球第一份奥运特刊和奥组委授权使用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惟一具有全球影响的平面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奥运特刊》和“北京奥运书画征集活动组委会”向全球艺术家隆重发布了以“全球华人艺术家笔墨丹青迎奥运”为主题的《作品征集函》。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积极支持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活动,组织国内外书画名家为祝福北京奥运创作的书画100多件赠送到北京奥运书画征集活动组委会。这些书画作品为支持56个民族孩子筹建的“和谐(奥运)爱心学校”建设、为支援抗震救灾“重建校园援助行动”作出了贡献。 --------------------------------------------------------------------------------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创造中国吉尼斯纪录2008年9月12日《羲之书画报》以整版全篇幅报道: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创中国纪录。这是继《世界日报》、美国《明报》、《晨报》、《美中报道》、《多维时报》、澳大利亚《大华时代报》以及《中国书画报》、《羲之书画报》﹙8月8日﹚、四川《德阳日报》、浙江《金华晩报》、广东《珠江时报》之后,媒体对这项切尼斯纪录创造及有关活动的报道。 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2000多同胞遇难。为支援抗震救灾,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决定启动“挺起玉树——中国书画家义捐赈灾行动”。“挺起玉树——中国书画家义捐赈灾行动” 是从4月25日至7月25日为期三个月的艺术援助赈灾系列行动,发起单位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将开展多项活动,并联合其他艺术团体,创作和征集全国各地书画家作品,通过捐赠有关部门用于赈灾拍卖、回赠向玉树灾区捐款赈灾贡献特出的慈善单位和个人,以及赠予抗震救灾感人事迹的相关人士等,以艺术的力量声援玉树抗震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