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京折叠》有感

2024-05-17 10:08

1. 读《北京折叠》有感

  当生活的时间都变成阶级差异的牺牲品,那下一步就该是生命了吧
  
   1
  
   郝景芳的短篇小说《北京折叠》就给我们呈现出这样一个北京,在小说中,中国的首都北京被分成了三层空间:顶层统治者,中层精英和底层劳工。主人公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间,与000万人挤在一起,他的工作是垃圾处理工,生活中充斥着肮脏与霉气;第二空间是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金领精英,一共200万人生活在秩序井然的高节奏工作中;拥有同样面积的第一空间人口最少,这里生活着北京的权贵和富豪阶层,他们制定城市规则和法律法规,人口只有00万人,仅仅是第三空间的十分之一。
  
   而这三个阶层的差别不只是金钱,工作,生活,更是时间。三个空间每48小时轮换一次第一空间的统治者能够享受从清晨6点到次日清晨6点的完整的24小时,然后睡去;第二空间的白领苏醒,他们能够享受次日清晨6点到晚上10点的16个小时;而第三空间的劳工只能享受从夜晚十点到清晨六点的时间,也就是说,他们永远都看不见真正的太阳,高悬头顶上的阳光,只是第一空间的统治阶层用技术手段制造的假象。
  
   2
  
   这哪里是虚构的小说,这分明就是赤裸裸的现实。短短四十页的小说,每一个字都深深的刺痛着我的心。找学校的不公平,找工作的不公平,恋爱婚姻的不公平,哪一个不是21世纪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这本书不应该叫《北京折叠》,应该叫《中国折叠》。
  
   有些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像是老刀的女儿糖糖这类人。他们父辈们辛辛苦苦地建造了这样一个折叠城市,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其中,当这座庞然大物,不,不如说是畸形的怪物建造好之后,又将这些青春逝去的人们抛弃,只能在第三阶段做着垃圾分类的工作,这,也是第三阶段最好最光荣的工作,他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只有假太阳的世界,只能吃着掺着沙子的饭菜,只能挤在几平米的出租屋里,他们本应是充满无限希望的`孩子,却早已输在了起跑线上。
  
   贫穷,是穷人的原罪。贫穷养育贫穷,因为贫穷治下的环境、教育、见识乃至你能想到的所有资,都因为贫穷而被限制,被固化,因而输在了"起跑线"上,富者愈富,贫者愈贫,马太效应差不多就是这世间最冰冷的规则了。
  
   书中所描述的不就是真实的社会吗,唯一不那么冷酷的是:三个空间的不同阶层,至少在时间面前还处于平等,大家都平等地享受或浪费一天24小时的轮回。而其他,并没有什么夸张。
  
   是不是觉得很愤怒,是不是想要改变,其实哪有那么容易。其实,这折叠的北京背后的事令人叹息的无奈。书中大葛的一段话说明了问题,那就是失业率的问题,其实第三空间的垃圾并不真的需要人工处理,这当时的技术完全可以机器处理,这样第三空间的人们就不用从事那样脏的工作。但,假如那样的话,这000万人该何去何从。说白了,就是人太多了。
  
   而折叠城市这个怪物,就是人口太多但工作岗位少催生出的产物。怎么样,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些后背发凉,这和现在的中国是不是特别像,已经不能用"像"这个词了,应该用"是"
  
   假如这问题不能解决好,那么折叠城市,或许就是我们的未······
  
   希望我们的未不要像书中的那样
  
   残酷,但无奈······
  
   END

读《北京折叠》有感

2. 写一篇《北京折叠》的随笔

满分作文: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窗外的树枝猛烈地晃动着,最后的几片枯叶不堪重负,一下子消失在北风中。
打开窗户,吸一口气,肺似乎都要冻结,家长和孩子带着大包小包,踏过将要化尽的残雪,走出宿舍——又一个学期结束,放假了。
看着宿舍里的包裹,里面有未用完的电话卡,我打开、合上,打开、又合上,拉链险些坏掉,我拿起一本书,翻了两页,又拿起一张卷子,做了两道题……
爸妈还没来。
估计是昨天晚上的雪,高速可能会封,也可能正在路上。可我却不敢打电话询问。
这么重要的考试,发挥却出乎意料的差,完全不是应有的水平。可爸妈却总是鼓励我,安慰我,好像犯错的不是我,而是他们。或许,在他们的眼中,考试失利并不是什么错误,可每次他们关切的眼神,灿烂的笑容,却总让我心生愧疚,让我无所适从。
这一次,恐怕又是这样。我又一次放下电话卡,窗外,雪花又纷纷扬扬地飘落,树枝颤栗着,行人加快了脚步。
熟悉的脚步声从宿舍的回廊中传来,我一转身,看到白色的雪花在爸妈的衣服上缓缓消融,变成一个个斑点。
搬运好行李,汽车驶上了返程的道路。
一直沉默不语的爸爸突然说话了:“儿子,考试失利,你在难过什么?”突兀的问题一下子把我从悔恨中拉了回来,我支支吾吾,说不明白。
“我来替你回答:怕让父母失望,老师失望,受到同学的冷眼……对吧?”泪水一下子从我的眼眶中涌出。
“我们每一次的安慰与鼓励,都是为了让你明白,学习不是为了成绩,不是为了博得同学老师的青睐,更不是由于父母的期望,而是完善自身啊!儿子,我们看到的是你的付出,你的成长,分数是一个数字罢了!”妈妈微笑着说。窗外的雪花散去,只剩下冬日暖阳。
那一刻,心中有什么东西一直存在的化掉了,泪水停止了涌出,微笑和醒悟取而代之。
只剩下心中的春暖花开。
------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作文开头很有创意,比较吸引人继续阅读的兴趣。

3. 读《北京折叠》有感2000字

读《北京折叠》有感 2000 字     
  
     
  
    最近两天看完了郝景芳著的中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这篇科幻小说获得了第 74 届雨果奖,作品确实短小精悍,总共两万多字,快的话一个小时就能阅读完毕。虽然小说可以迅速读完,但留给每位读者的思考空间却很广阔,我就被引发了一点点思考,先说故事感想我放后面。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作者首先虚构了一座拥有三层空间的北京市,按照从富到贫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空间。这些空间轮流占用两天 48 小时时间,第一空间拥有完整的  24  小时,第二空间拥有从早上  6  点到晚上  10  点几乎完美的时间  (  缺失的  8  小时就当睡了个安稳觉呗  )  ,最惨的是第三空间,只有  8  个小时。这三层空间的常驻人口也像金字塔一样,最底层人数最多,生存空间最拥挤,干的活也最累。按照小说的划分方式,最顶层人口就五百多万,工作场所都在高端的国际组织、大银行、国家重要机构等。居住环境也最好,绿化面积极大,房屋间距离足够远,而且还都不是高层建筑  (  平民窟才需要高层拥挤的建筑群,富人们都喜欢独栋别墅,从这点看还不够科幻  )  。空间的第二层生活着两千万人,他们从事着中小企业、中端服务业等工作。我们的主人公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间,他是垃圾处理站的工作人员,生活时间从晚上十点到第二天凌晨六点,也符合他的工作性质  (  我们现实生活的城市,有多少辛苦的城市清洁工都是过着起早贪黑的生活  )  。他在某天工作中捡到了来自第二层空间人传递的纸条,大意就是让捡到的人帮忙送一封情书给第一空间的人,事若办成给予十万的重谢。这是老刀近十个月的工资,下火海的忙都要帮。  
  
     
  
   另外提下,这三层空间是有官方通道的,可以通过申请来往这几个空间。你也知道现实中不同阶层间的爱情是不被祝福的,科幻小说也逃不了这样的噩运,于是第二空间的求爱者只能偷偷摸摸让第三空间的老刀帮忙送信给第一空间的爱慕对象。大家肯定疑惑,老刀如果也是走官方通道那不是跟自己去一样样的。所以嘛,作者构思了一个民间通道,从不为人知的秘密通道来往三个空间。所付出的代价无非是在垃圾堆里待上几个小时,又或者是在一片草丛中匍匐一段时间,空间转换过程除了要求身体素质还要心理素质好,跟随速度要快,不然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像老刀撤离第一空间时小腿被夹住受伤的事件。 
  
     
  
    小说的结局是老刀顺利完成了送情书的任务,并带回了对方的回信,同时给自己赢得了 20 万的报酬,其中  10  万是女方给的封口费  (  女方已经有结婚对象了,但并不是真爱,于是心有不甘,任由感情发展,结下了与第二空间人的爱情苦果  )  。在最后一幕中,老刀很潇洒地甩给包租婆  1  万元,作为一直有帮忙照顾自己女儿的邻居两女生水电费。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笔某种意义的封口费,因为老刀太困了正要回屋睡觉,却撞见了包租婆和两女生因水电计费不公而引发的吵架。他需要休息,也需要感恩,身上的钱又是这么容易得来的,此刻不花更待何时。  
  
     
  
    整篇小说大概就是这样,最后说说我的读后感想吧。第一个感想是即使在科幻小说里作者也设置了同现实一致的情况,对不同的阶层来说赚钱的难易程度明显不同。处于第三空间的老刀一天时间也就 8 个小时,工作却占了  5  个小时,这还只是工作时间度上的角上看。实际工作中除了靠体力还要靠技巧才能做好垃圾分拣工作,工作环境也相当糟糕。这样的工作每个月也只能领到一万元的薪水  (  注意,不是现实世界的一万,从老刀女儿一个月好几万学费可以推出老刀工资水平之低  )  ,而处于第一空间的一个总裁助理,只要上半天班就获得几十万的月收入,差距可想而知。你要说老刀和他们所储备的知识所拥有的技能不在同一层次,所以报酬肯定不一样,那我就要说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价值的定义并不这么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类提供的工作服务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商品,那么你觉得老刀所付出会没有那个第一空间的丫头多吗?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无论谁卡住了正确的阶层、行业、公司位置,谁就会获得超量的报酬。二八理论表明钱总会向一部分人聚集,总有一部分人要获取这个福利,你如果刚好处在那个位置,你就是那位幸运儿了。第二个感想是钱确实是一个好工具。小说中两次都用钱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实现了富人们一定程度的自由意志。第一次是第二空间的求爱者提供  10  万元报酬来找人帮忙送信,要求通过秘密通道方式送达爱人以掩人耳目。他把信扔在垃圾堆里,肯定计算过一定的报酬就有办法使唤第三空间的人帮他做违法的事  (  虽然被发现的惩罚只是遣送回来,但也是触犯了规则  )  ,完成秘密送信的这件事,不可否认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体会到钱的妙用是当老刀送信给女方后,女方迫于私心,拿出  10  万元给老刀,只为让其帮忙隐瞒实情这件小事。老实巴交的老刀起初是纠结和拒绝的,但想到女儿,想到未来美好生活,还是违心地给自己找了一些理由收下这笔钱。对于老刀来说,这笔钱太大了,远超他所能承受的道德阻力,最终还是要输给现实。  
  
     
  
   有人说,爱情无价,其实是价开的不够高。这就是我对钱的一点感受,无关爱情,纯粹有感而发。

读《北京折叠》有感2000字

4. 《北京折叠》读后感800字

  《北京折叠》这本书是新生代作家郝景芳写的,这部科幻小说获得了雨果奖,《北京折叠》这本书是短篇科幻小说,只有四十页。科幻小说是很难读懂的,必须要细细品味,才能找到书中的精华,才能找到书中蕴含的奥秘与书中神奇的文字。
 
   《北京折叠》这本书写的是建筑工建筑了这座折叠城市——北京。北京这座城市被分为三层空间,分别是: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有五百来万人口,生存时间为第一天清晨六点至第二天清晨六点;大地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来万人口,生存时间为次日清晨六点至晚上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来万人口,生存时间为晚上十点至清晨六点。也就是北京一天有四十八小时,第一空间的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二三空间的人共同享用二十四小时。主人公老刀就是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故事是老刀为了给抚养的女孩治病,他冒着生命危险闯入第一二空间当送信员挣钱。
 
   读完这本科幻小说,我有许多的感想。首先,就是这座折叠城市的不公平,第一空间的人们享受的是最高待遇,他们的工资很高,住的都是别墅,每一家都有机器人帮他们打扫房间;第二空间的人都是蓝领,待遇比第一空间弱很多;第三空间的人可有可无,都是清洁工之类的,如果不担心第三空间的人会失业,那么早就把清洁工他们替换成机器人了。第一空间的人享受的是一天的时光,而第三空间的人只能知道夜晚是怎样的,他们一生连看个日出或知道太阳长得是怎样的都没门,一二空间的人用得是十万十万的钞票,二第三空间的人用得是十元十元的钞票,第三空间的人是绝望的,也是可有可无的。现在的北京难道不是这样吗?许多人因买不起市中心的房子,只能怀着羡慕之情眼巴巴地望着住在市中心的精英们;我想,穷人最害怕的是什么?应该是你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别人用轻视的眼神望着你,侮辱你的尊严,并且没有一个人从眼神里透露出怜悯之情吧?世界总是不公平的,有才干的人会被仰慕,无能的人会被轻视,无论在哪些地方,这一点都能深刻地体现出来。
 
   这本书对任何读者都有深刻的映像,我要再仔细地读这本书,再次体会书中的精华。

5. 北京折叠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北京折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其实刚开始读这本书有一种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的,或是因有选择恐惧症的我最近实在不知道读什么好,便尝试去看看。
  
   之前虽然经常看小说,但类似于这种科幻小说是少之又少的,可能是老觉得科幻小说会有太多关于科技发明的说法,便不愿去接触,《北京折叠》是一本在我意料之外的科幻小说,一方面是从科幻来说,打破了我对科幻小说一贯的粗鄙看法,另一方面从小说来看,这里好像没有明确的褒贬,它似是在描绘这个无可奈何却又残酷的北京城,似是在诉说这些形态各异的北京人,但好像没有一个明确对任何人的情感态度,有一种本该如此的感觉,当我读完这本小说的时候,我脑子想的是:是啊,如今的北京城,好像就是这样的,如今的北京人,好像就是这样的,北京应该就是这样才叫北京的。对于这本书的第一个评价是,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没有对错的小说。以上都是一些略显空白的概说,下面想详细谈谈对这本书的内容及感受。
  
   折叠城市分为三层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大地的第一面第一空间的五百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不同的是,第二空间是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而第三空间是从夜晚十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看似不公的时间分配原则,我们说是命运不公,或是说命中注定,看似无奈看似残酷,实际上或许是自己最后的选择的结果。
  
   第三空间:老刀。小说的主人公是底层劳工的代表。他的工作是垃圾处理,生活中充斥着肮脏与霉气。小说刚开始就提到他去第二空间的理由:为了金钱(供养女上幼儿园)。“他第一次到第二空间,他并不紧张,唯一担心的是身上腐败的气味”“他讨厌自己,可是他想把纸币抓牢。为了帮人隐瞒真相,他抓住了”。可是贫穷地卑微是谁的错呢,我不想说自私这样的圣母理论,我更想直面这无可奈何的社会问题:教育不均、贫富差距过大、底层贫民工作环境得不到保障。这没什么对错之分,能做的只能尽可能地最小化,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存在对比区分才所以为社会,而北京,更应如此。第二空间:秦天。代表第二空间奋斗的青年形象。秦天是研究生,有机会去第一空间实习,一个月实习工资十万左右。就像我们现在的状态,在模糊地触碰着现实,但同样奋力一搏着。还有秦天依言的爱情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让老刀送求婚信物。而现实却打破了青年想象中的爱情,最后还是败给了物质。故事中的秦昊并不知情,而我想这是另外一种成长吧,只能接受的成长,但我相信未来会更好的.,奋斗的青年,无论爱情,无论物质。第一空间:依言和白发老人。第一空间代表着顶层统治者。依言是老刀来到第一空间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空间出生长大而在第一空间工作的老葛。他作为这类人群的代表,书中说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环境能够改造和塑造人。正是因为这样,揭示出老葛晋升第一空间的原因,才能够表现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我相信命运但同样会抵抗命运,生活总要奋斗和抱有希望,你的选择在哪你就将会抵达哪,到底是命运选择了你,还你选择了命运,源于自己。而北京是寻找自己的故事。
  
   这本书讲的时100年后的虚幻科教时代,而折射的是当代北京的现实世界。在这个告诉运转折叠的北京城,各式各样,各种各类的人,都在为了现在的生活,未来的生活,现实的生活,想象的生活,奋斗着……很多人都说,北京,是一个充满可能和机会的城市,也是充满现实挑战和人性残酷的城市,命运直抵胸膛。“回想这四十八小时的全部经历,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晚老葛说过的话。他觉得自己似乎接近了些许真相,因而见到命运的轮廓。可是那轮廓太远,太冷静,太遥不可及。他不知道了解一切有什么意义,如果只是看清楚一些事情,却不能改变,又有什么意义。他连看都还无法看清,命运对他就像偶尔显出形状的云朵,倏忽之间又看不到了。他知道自己仍然是数字。在5128万这个数字中,他只是最普通的一个。如果偏生是那128万中的一个,还会被四舍五入,就像从来没存在过,连尘土都不算。他抓住地上的草。”——而我们在抓住些什么呢?

北京折叠读后感

6. 《北京折叠》读后感

       北京折叠读后感优秀篇【1】         《北京折叠》的故事发生在未来的北京。科技发达,机械自动化程度高,而且建筑技术异常先进。北京城被改造成可折叠的城市,就像抽屉一样,要用的时候抽出来,不用的时候合上。而这样的抽屉有三个。社会阶层呈金字塔状,分为三个阶层。第一空间拥有500万人口,为上流社会;第二空间拥有2500万人口,为中产阶级;第三空间拥有5000万人口,为底层人民。三个空间通过折叠方式实现物理隔绝,通过时间错配的方式实现时间隔绝。
        小说主人公老刀是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处理员,机缘巧合捡到来自第二空间的漂流瓶。漂流瓶传递了一个能够赚钱的机会。老刀为了女儿糖糖能够上个好幼儿园,决定冒险一次。这个赚钱机会是由秦天提供的,一个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爱慕第一空间的白富美。秦天委托老刀到第一空间送一封情书,报酬20万。老刀从老司机彭蠡口中打听到去第一空间的路径,并毅然决然地踏上空间穿越之旅。在第一空间,老刀将信件送到“白富美”依言手中,却发现秦天眼中的女神只不过是一个耐不住寂寞而又难以自立的少妇。而这样的人在第一空间司空见惯。老刀不愿掺和进这种破事中,只想将信送到,好领报酬。第一空间的时间很长,下次折叠要等10多小时后。漫无目的的老刀误打误撞混进了折叠城市的50周年庆典。在庆典上,老刀看到了折叠城市的全貌,见识了这个城市的领导者,那些一句话就决定他命运的人。接收的信息太多,老刀有些不适,只想回家。几经波折后,老刀终于回到第三空间,看着邻居为生活费而挣扎,看着梦乡中的女儿,生活还得继续。
        《北京折叠》展示了机械自动化驱逐人工劳动力后,解决过剩的劳动力问题的一种社会形态。21世纪的西方国家采用缩减工作时间的方法,却导致社会活力的缺乏。折叠城市采用缩减生活时间的方法,形成的是一个不自由、不平等的社会。折叠城市剥夺了人们对时间的支配权,通过长时间的强制睡眠,化解过剩劳动力。折叠城市中,一天的实际时间是48小时。第一空间强制睡眠24小时,第二空间为32小时,第三空间为40小时。人们失去了支配时间的权力。同时,社会资源分配亦不公平。最大的不公平是时间分配的'不公。时间,本应该是对每个人都平等的资源。无论富可敌国或身无分文,权倾朝野或 命如草芥,无论男女老少,时间对所有人都一样,一天24小时,不多不少。但在折叠城市中,不同空间的人实际掌握的时间长度是不同的。除了时间,教育、医疗、工作机会等资源的不公就如同现实生活一般。
        贫富差距、阶层分化,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其程度或者比小说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点或许是小说能够引起共鸣的地方。但是小说中没有对该问题进行更深层的剖析,而是将问题根源归结于机械自动化。这使小说多少显得单薄。
        全篇小说中,并没有明显的坏人,大家都按照自己的角色在表演,身不由己。全篇亦没有激烈的矛盾,没有明确的冲突。没有将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引入更深层探究。只是淡淡地引起着,在大城市打拼的中产们的共鸣。
         北京折叠读后感优秀篇【2】         《北京折叠》是科幻作家郝景芳创作的中短篇小说。
        有人说这本部小说得到雨果奖是因为其对中国丑恶现状的揭露。书中描写的社会是48小时里第一空间与第二、三空间的时间各占一半,其实是实现了社会的阶层在资源上的平均分配。大家各占一半的时间,享受整座城市的空间。至于个人生活上的差距,则是由于阶级人口数量分配的不均匀。第二、三空间有7千万人,而第一空间只有500万,这个数量的对比决定了个阶级的个人无法享用同等数量的资源。
        小说是一个中国社会的微缩景观。阶级之间相互隔离,高层次的个人享受着低层次个人十倍以上的资源(注意这里只是说个人之间的对比,而不是社会整体对比)。高层人员对新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采取谨慎的态度,这跟中国历来帝王的态度保持一致,因为新生产力的引入必定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进而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清代帝王建设圆明园所采用的技术就可以看到,西方先进的技术被引用到圆明园,但皇帝却将这些技术悄悄的限制在他的生活圈以内。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先进设备像是垃圾传送带,自动料理机,安全、勤杂机器人等都只在第一、二层出现。这些东西出现在第三层必定会伤害体力劳动者们。
        有一首歌唱的好:“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哟,挑呀挑江山。”而在这秤杆子的两端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他们分别以数量和权力玩着平衡的游戏。而没当新的生产力的推进,导致被统治者的地位受到威胁,最终打破这个平衡,中国的平衡游戏又会以一场“造反”或者是“革命”来重新建立平衡。而被统治者的命运,则是其劳动不断被进一步取代,知道连垃圾处理的工作都没有了。
         北京折叠读后感优秀篇【3】         《北京折叠》将人们分成三种空间,老刀是第三空间的人。为了给糖糖交学费,他找到彭蠡,彭蠡给他说明白穿越的风险后,老刀决定去第二空间。到了第二空间后,老刀遇上了一个年轻的小伙--秦天,秦天是一个研究生向往着第一空间的生活。秦天让老刀在自己所出租的房子内洗完澡后,并且交给了老刀一个任务,将自己的信交给自己的女朋友--依言。
        第二空间生活的秦天,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女朋友,并且言语之间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老刀在秦天上班离开后,穿越到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一空间之间没有垃圾道,第一空间的人不会因为生存而发愁,而且办公场所没有垃圾的味道。
        老刀走在第一空间的街道上,一直寻找着秦天的女友--依言,他看到一辆黑车的轿车上走出来一个女子,那个女子身边有一个稍微发福的男子--吴闻,也就是依言的未婚夫。依言知道老刀是来送信的,她没有直接找老刀对话,而是让他中午的时候在一家咖啡店见面。
        依言也喜欢秦天,但是因为吴闻对他很好,对她的家人也是很好,而且他们早已经决定结婚了,只是秦天不知道……秦天和依言因为在第一空间的一次活动上认识,秦天当时就向依言表露自己的心意,依言也没有反对,因为依言喜欢秦天,但是不忍心将真实情况告诉秦天……
        生活本身已经把我们对号入座,第三空间的人永远活的那么辛苦,你越不努力你的生活会越来越辛苦;第二空间的人为了理想中的房子、车子背着各种贷款,外表体面内心沧桑;第一空间的人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内心却充满了空虚。
        城市化的加剧,导致了各种空间的人无法融合……因为收入的拉大,形成了一种天然的绝缘体。

7. 《北京折叠》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北京折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折叠》读后感1   这是一篇实诚、写实的科幻小说,科幻是外壳,写实是内里,意图用简短的故事映照现实生活中的大问题。
   小说写的是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秦天送求婚信物给第一空间的依言的前因后果。整座城市都是虚幻的,秦天和依言的爱情也如由谎言吹成的泡沫。
   诺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说,当社会完全依照单一的身份来划分社会群体的时候,就会使社会冲突增加。于是在这座折叠的北京城中,身份地位、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思维习惯都不足以使阶层之间明确分野,最好是把时间与空间也按照阶层进行分配,将阶层固化制度化,按捺住人们蠢蠢欲动的流动野心才彻底痛快。于是当太阳出来,普照大地,第一空间的人沐浴阳光,第三空间的人躺在胶囊中被强制睡眠。
   其实,折叠的何止北京,北京何须被折叠?
   并不需要用折叠城市这么硬的约束来区分、固化阶层,人人皆有的羞耻之心与是非之心就足以将人划分三六九等了。建筑工人和清洁工工作后不可避免留下印迹,别人投来的嫌恶的目光与遮掩的口鼻就足以使他们活的小心翼翼。
   辨不清的明天,一眼可望到头的未来,都使人不得劲地活着。抱得巨大既得利益的人只愿维持现状,卑微生存的人不知也不信现状还能改变,哪怕是野心满满想推动改革的人如张显,也不得不先向现实低头,先到银行挣两年钱。
   也有老葛这样能吃苦有技术的人,从第三空间跃升到第一空间,尽管只是蓝领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老葛的父母仍旧生活在第三空间,“每次回去都要打报告申请”。老葛就像无数怀抱希望只身来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土地与户籍制度限制以及高昂的房价却使得全家移居团聚成为一种奢望。
   有机会就会有竞争,能当凤尾谁会甘为鸡头?
   当然可以说人们的生活是咎由自取,思想狭隘、不思进取的人活该惨淡营生,限制了机会但并没有剥夺努力奋斗的权利,而希望总是有的,何况我们并不缺乏鲤鱼跃龙门的例子,哪管它是不是小样本,毕竟人生的剧本是边写边演,未结局之前,谁知道这出戏会博得满堂喝彩还是惨淡谢幕。这样说倒算不上何不食肉糜,不过是在自我防御罢。
   可是第三空间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卑微而高强度的工作早已打磨了意志、耗尽了野心,哪有时间来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小说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段话:“和数千万其他建筑工一样,从四方涌到北京寻工作,这座折叠城市就是父亲和其他人一起亲手建的。一个区一个区改造旧城市,像白蚁漫过木屋一样啃噬昔日的屋檐门槛,再把土地翻起,建筑全新的楼宇。他们埋头斧凿,用累累砖块将自己包围在中间,抬起头来也看不见天空,沙尘遮挡视线,他们不知晓自己建起的是怎样的恢弘。直到建成的日子高楼如活人一般站立而起,他们才像惊呆了一样四处奔逃,仿佛自己生下了一个怪胎。奔逃之后,镇静下来,又意识到未来生存在这样的城市会是怎样一种殊荣,便继续辛苦摩擦手脚,低眉顺眼勤恳,寻找各种存留下来的.机会。”
   现实是很多人尤其是农民工,身心健康来到城市,最后却不得不拖着病体离开这座打拼半生却发现并无自己容身之所的城市。
   格莱泽说“城市不等于建筑,城市等于居民。”而过去一年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不禁令人深思。
   我无意批判任何人事,只是希望现实中的各项决策能多点科学理性。
   希望总是要有的。
   《北京折叠》读后感2   在看代码改代码写代码百无聊赖的时候,看看书真是一种解脱,像是被困在黑屋子里,总算能出来透透气。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北京折叠》,很短的一部小说,要是作为科幻作品来看,还是有点不够的,最科幻之处就是北京在空间上的翻转。但是作为社会学小说来看,写的还是很精髓的。
   书中没有对社会分层的批判,只有对不同层级生活状态的娓娓道来,我很喜欢这种风格,不讲一点道理,而能让人品味到其中滋味。
   北京折叠成三个空间,第一空间500万人,享受24小时,第二空间2500万人,生活16小时,第三空间5000万人,生活8小时。小说的主人公老刀,在第三空间生活了48年的垃圾工,养女糖糖幼儿园学费昂贵,而自己却只能没日没夜的捡垃圾为生,实在没有余力供养糖糖,但是据小说中的描述,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大部分人都作了垃圾工,即便让糖糖上了幼儿园,对她的前途又有什么样的改善呢?生命都是渺小的,但是梦想都是伟大的,即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老刀也还是抱着希望糖糖能够学会唱歌跳舞,成为一个淑女的梦想。于是和第二空间的一个学生秦天做了一笔交易,整个故事也从这笔交易开始了。
   他第一次亲吻她一下,她躲开,他又吻,最后她退无可退,就把眼睛闭上了,像任人宰割的囚犯,引他一阵怜惜。
   秦天喜欢上了第一空间的一个女生依言,在秦天眼里,依言就像一个天使,嘴巴小小的,莹润的,下嘴唇饱满,带着天然的粉红色,让他有上去咬一口的冲动。秦天我是很欣赏的,勇敢,有策略。明知依言是第一空间的人,但是说强吻就强吻。他也知道自己该有怎样的策略,未来该怎么进入第一空间。一切似乎都在他的蓝图里画好了,未来是美好的,只要付出当下的努力,不是吗。
   “所以,”她给老刀夹了新上来的热菜,“你能不能暂时不告诉他?等我……有机会亲自向他解释可以吗?”
   读到这里,感受到了一点,梦想是不分等级的,我喜欢老刀不顾一切要来第二空间赚钱的意志,也喜欢秦天对自己爱情的执着追求。反而身在第一空间的依言,虽然她也是喜欢秦天的,但是在他们面前却显得那么脆弱,她不敢去抓住自己心爱的东西,因为父亲的权威告诉她,不行。怯懦的依言,只能选择用谎言欺骗秦天,他们的故事结束了,留给我对他们未来的想象。大概是依言最后还是和不爱的未婚夫结婚了,秦天伤透了心吧。
   对小说所描述的三层空间,并没有感觉到多么新鲜,可能是因为,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分层的,我们只是待在自己的空间,就像现在的我,看不到垃圾工的分解者生活,也更看不到上层人物到底在做什么,我只能看到自己的生活圈里,大家跟我有一样的生活方式。一开始对这样的分层可能有剧烈的厌恶感,共产主义不是这样的。但是现实似乎就是如此,到处都可以见到金字塔的结构。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雪国列车》,它就是如此,不同的车厢住着不同阶级的人,末尾车厢是留给苦力的,前排是留给资产阶级的。人生而不平等,接受这种初始状态吧,但是梦想不分等级,有梦就追,在自己的圈子里活得精彩。
   摇篮里,糖糖刚刚睡醒,正迷糊着揉眼睛。他看看糖糖的脸,疲倦的了一天的心软下来。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门口抱起糖糖时,她那脏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脸。他从来没后悔将她抱来。
   《北京折叠》读后感3   上周的“财书学不浅”读书分享中,周导讲了科幻系列的《安德的游戏》。讲的很精彩,我们还做了首次直播。在开头部分,他阐述了科幻小说的基本知识。这个题材的文字,我基本没有接触过,因此听起来既新鲜但又不好理解。最后我问他读书群体中大概有多少比例热爱科幻小说,他的答案是很小众。
   《北京折叠》是在讲述中被提及的一部作品,属于软科幻范畴,也就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20xx年的这部短篇小说,出自郝景芳,一位年轻作家。《北京折叠》的出名主要是它在20xx年获得了科幻界的大奖,雨果奖。通常有个称号混社会就容易多了,所以《北京折叠》就常常与《三体》放在一起说。
   因是短篇,所以我仅抽了两天起床和睡前的时间就读完了。我感觉作品深度是有限的,而通常属于短篇的创意也是平平的。能被美国关注而得奖,或因作品所揭露的阶层问题自带话题。美国人对类似的发生在中国的情况一直感兴趣。尽管作者写这个题材的初衷大概是和其他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一样,感到在北京生活的压力,想说下北京的现实中社会阶层关系中存在一些矛盾。
   正因为话题像涨工资一样的与敏感且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成为关注焦点也在情理之中。在韵韵还很小的时候,大概中班或大班,我就跟她讲过阶层问题。讲了历史上的三教九流,讲了现如今的情况,以及阶层之间的流动和相互关系问题。不知道她现在还有没有印象。社会分阶层是必然的存在,不同时期不同表现形式。
   《北京折叠》中北京被分成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八千万人分为了顶层统治者,中层精英和底层劳工三层。
   创意不算突出,但现实着实裸露。读书人估计都会对标下现实中的自己算这里的哪个层次。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正是当下我们生活着的真实的北京,以及其他城市。像很多其他类似作品一样,主人公都是最底层的可怜虫,生活艰难,让人可怜。我不大喜欢这角度,感觉有抱怨感,有戾气。虽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但不是积极的导向。社会问题本身很复杂,我们不能总去宣传那种“绝大多数的人,刚刚一出生,就已经输了”的思想。
   我们的物质文化、社会、政治各方面的需求,对于美好生活的内涵已经在几十年的发展后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基础得到全面提升之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内涵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生活哪有那么多的苦与恨,要是大家都觉得美好,都向往美好,怎能不美好。
   要我写,就从第一空间选个主人公。讲述一个身处高阶层物质和精神先富裕起来的人如何帮助相对低阶层的人去追求和实现更美好的生活的故事。
   《北京折叠》读后感4   看完《北京折叠》我是懵的,或者说混乱的。那种感觉是,突然把近些年新浪微博上的新闻集中在一起了,我抓不到重点,好像全是重点。
   老刀在烦恼糖糖上幼儿园的问题。我脑子里浮现的就是那些通宵排队的新闻。还有小镇里的实验学校。县公务员子女直接入学,就近有学位房的家庭,剩下的名额大家摇码,剩下的名额也许就是个位数。这是一个常住人口20万左右的小镇。
   老刀的月收入是一万,秦天月薪是10万,依言每天只工作半天月薪40万。现实中,收入的差距,其实也有这么大,甚至更大。
   阿贝和阑阑与房东争吵取暖费的事情,老刀拿出一万平息这场争吵,她们目瞪口呆。按照老刀的收入测算一下取暖费,大概也就几百块。在第一空间,第二空间都是不值一提的零钱,但在第三空间却足以让一个漂亮女孩吵得没有一点形象。想起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偏僻的村庄里,因为一块钱出了人命。
   “这菜不对外,所以都不标价。”曾经“特供”这两个字在微博掀起一阵声讨的风潮。还有很多,我好像不是在看一部科幻小说,而是把近些年的新闻都剪接在一起了。我好像在刷微博,做一个新闻回顾。小说中,那些熟悉的生活场景更让我有点分不清是虚构还是纪实。
   像“拥挤的男人女人围着小摊子挑土特产,大声讨价还价。食客围着塑料桌子,埋头在酸辣粉的热气腾腾中,饿虎扑食一般,白色腾起遮住了脸。油炸的香味弥漫。”这是一个很有生气的生活场景,一个就在我们身边很平常的一个生活场景。看这段文字,会浮现一个很熟悉的场景。
   她其实把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矛盾,用平和的语言和科幻的外壳,夸张而又隐秘地展示出来。阶层隐隐显示出固化,如何突破,有没有可能突破?我想起曾经风靡网络麦子写的那篇《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还有此文诞生三年后李纯根据它的立意和自己的经历写的一篇《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喝咖啡》。
   写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可是,这在现实中只是少数。如同郝景芳笔下的老葛。但更多的人,像老刀,像彭蠡,像阑阑,像阿贝一样,在生存线上挣扎,活得“操蛋”。
   “彭蠡”这个名字引起我的好奇心,一般的小说不会用这么生僻的字做名字,用了大约有不一般的用意。查了“蠡”字,本意“虫蛀木”。彭蠡非法去第一空间五次,成功了四次,最后一次被抓。老刀会进入第一空间,也是他教的,他是这个折叠城市空间法则的破坏者。对于这个折叠城市的空间法则来说,他就是一只蛀虫。
   糖是甜的,令人愉快的。老刀每每想到糖糖,就有战胜一切的勇气,糖糖是他所有的希望。郝景芳用一个残酷的环境,不算险恶的人心,展示一个很残酷的世界。她说现在的现实还没有那么残酷,不希望未来发展成那样。所以,才有糖糖,糖糖就是未来的希望。
   她也在序中提到,这是其实是构想中长篇的第一章。我在想,如果是长篇,那是不是最后,折叠城市的空间法则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把老刀,也许没有新刀那么锋利,但也可以有破坏性的,特别是有虫蛀的前提下。这是我的希望。

《北京折叠》读后感

8. 《北京折叠》有感

《北京折叠》因为获得雨果奖,最近变得很火。
  
  
 在故事里,整个世界分为三层,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而三个空间是互相隔离的,每个空间里,人的工作不一样,赚钱的多少不一样,可以使用的时间也不一样。
  
 如果说工作、薪酬不一样还是比较容易跨越的,而时间被折叠,则是巨大的鸿沟。
  
 穷人的世界里,依靠着不断的节省,最后辛苦省到一笔钱;而在富人的世界里,时间是更多的。
  
 现实里,很多人辛苦节俭,为了小钱,而损失了时间,在富人的眼里,时间是可以通过钱买到的。当你还在挤着拥挤的火车时,别人通过飞机,节省了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就被你折叠了。富人利用节省的时间,赚取了更多的钱,两者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很多人心细若狂的晒自己淘了几个小时,终于买到了便宜几块钱的小物品,却殊不知损失了更多可以利用的时间。
  
 为了节省一部分房租,选择了租比较脏乱差的房屋,而牺牲了每天晚上回去休息的愉快,甚至是第二天的工作状态。同样的,为了房租的节省,花费三个小时的通勤,如果没有很好的利用,依然是你节省的钱换成了你丢失了一部分时间,而这个时间可以看书、学习、乃至赚钱。
  
 为了下单的那一瞬间的快乐,房间里堆满了买来只用过一次的物品,美曰其名可能还会用,却牺牲了房间的干净与整洁,以及心情的舒适。
  
 《北京折叠》里一个细节,上层的通货膨胀是传递不到底层的,每次通货膨胀几乎都传不到底层,印的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结果GDP涨了,底下的物价却不涨——人们根本不知道。
  
 阶层的秩序已然在全世界里出现,不止中国,也有美国、欧洲。联想到之前有人在日本打工几十年,只为供自己的小孩读取好的大学,从而获得家庭下一代的阶层增长。看来想要突破阶层的限制,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小说中还潜藏了另一个引人思考的话题:科技进步能否打破阶层固化,弥合贫富差距?很多人相信世界是平的,发达的互联网让人们免费学习世界名校的公开课,在社交平台上和各种明星大腕保持互动,所以新科技趋势下阶级鸿沟必然会消除。
  
 而在《北京折叠》里我们看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北京完全可以使用全自动垃圾处理系统,但为了让老刀们生存下去,还是保留了垃圾工的岗位,至少让他们能有口饭吃。这里最大的悲剧是,未来的穷人自始至终没有被社会剥削,而且他们创造不出任何价值,无法主动参与社会经济的运作,只能统统被“折叠”到晚上,尽量减少对社会的资源消耗。
  
 所以我们惊讶地发现,科技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比过去更加无法跨越:优秀的人会用互联网迭代升级自己的知识,利用各种高效工具把不会的人甩开;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的人则活得越来越吃力,不仅过不上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反而被时代的车轮越甩越远。在这里并没有阶级之间的冲突对立,各空间的区分从价值观的差异开始分化,最终形成物理层面的彻底隔绝,这才是对未来社会残酷性的真实投射和隐喻。
  
 科幻总归会回到现实,正如郝景芳的获奖感言里说到:我个人不希望我的小说成真,我真诚地希望未来会更加光明。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