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意思

2024-05-18 12:12

1.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意思

直译就是----处于胜利地位的军队通过先制造胜利的态势然后向敌人挑战展开进攻,处于失败地位的军队被迫先行作战然后设法谋求胜利的态势转向防守。
不管是部队作战,还是人生处世,都是一样的道理.都要首先做到有所准备,充分准备,立于不败之地.就是要做好一切准备,努力学习,掌握一切技能,学习一切知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才能在机会来了的时候能够抓住,把握住,不让机会流失掉,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否则,毫无准备,机会来了的时候也抓不住.人生的机遇并不多,有些机会可能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光顾你了.所以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因此,让我们深刻理解孙子兵法的思想内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吧!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意思

2.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何处?

出自《孙子兵法》 。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全文(节选)如下: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如下:
所以能举秋毫算不上力大,能见日月算不上眼明,能听见雷声算不上耳聪。古代所谓善于打仗的人,是战胜于那些容易被战胜得敌人。因此,善战者打了胜仗,没有什么聪明与勇敢的名声,所以他们能够取得胜利而没有失误和差错。
没有失误和差错,是因为他们所采取的作战措施本身就是胜利的,已经赢得了那已处在必定失败的敌人。所以善战者,是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放过导致敌人失败的机会。
所以,胜利的军队先有胜利的把握,然后才取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则是先去匆忙交战然后才去争取胜利。善战者,修明政治并保持法度,所以能够掌握胜败的主动权。

扩展资料: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公子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
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3. 先胜而后战

孙子曰:“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打胜仗的军队通过先制造胜利的态势然后向敌人挑战展开进攻,打败仗的军队先作战然后设法谋求胜利!”今天我们通过这句话作为一个引子,引出一个孙子兵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势”!!
  
  虽然取得是小胜,但是却使战场上的“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刚开始做副业的时候,我父母极其反对,觉得我本职工作不错,本身身体也不是特别好,他们想让我过的轻松点儿,不要求大富大贵,没有必要做副业折磨自己。
  
 我说我要买二套房,我妈差点儿在日本飞回来,拿扫把打我,说我疯了,钻到钱眼里去了,几次谈判无果,他们年纪也大了,不能让他们跟着操心上火,父母爱我们没错,但是他们的判断一定是对的吗?
  
  答案是:“不见得” 
  
 其实家人的反对根源源于,对你之前几十年人生的行为轨迹的一个整体评价,他们不认为你能够改变,不认为你可以在其他领域做好,不认为你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可以赚到钱,他们否定的是之前的你,他们对不确定性部分的你没有全部的认知,这部分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感知不到你想要改变的强烈程度,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证明给他们看,让他们开启对你的全新认知。
  
 我的人生我负责,我自己默默做我的,起步期,还是承受着很大的不被家人理解和支持的压力的。
  
 后来自己做出来了结果,包租了20多套房,线上的业务推广也不错,当每个月把收款截图发给他们的时候,他们认可了我做的事情,从反对到理解,从理解到无条件支持。
  
 现在我说要卖老家的门市房,我妈全力配合,这个就是好的结果。
  
 先胜而后战,对家人也一样适用。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合伙人价格很高,一个人要59800,就算去年限时蒲公英计划活动入门门槛的时候也要39800,才有入门权限,实际上也是需要补齐到59800的学费的,也就是说合伙人的实际费用,一直都是59800。
  
 那么我是怎么做到有13个合伙人通过我报名的呢?
  
 我刚开始做推广别说这个高单价的合伙人了,我连推广一个包租课都是很大压力,课单价高嘛!没有办法做弱链接业务,我先把我自己的发小和表弟拉入了合伙人群体,毕竟这么高的费用他们要自己付费,因为他们在我的群里泡了很久,知道我在做的是什么样的事情,还有他们和我认识这么多年,也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有这两个前提条件做背书,我成功拉他们入场,我认为好的东西,你们感兴趣,进来就没错,起码一点,他们知道我不会骗他们。我要是推荐的,一定是我验证过了的,好的东西,所以他们来了。
  
 当他们两个成为合伙人的时候。我的心理关已过,后面的引入都变的顺理成章了。我20多个粉丝,13个合伙人就是这么来的。
  
 先胜而后战,小小的成果,你看我家人和发小都被我带进来赚钱了,难道我还会骗他们,我如果连身边人都骗,我的人设就崩塌了,我不会因为几万块钱,做人设崩塌的傻事儿,所以你没有理由不相信我。
  
 我是平台里面出了名的粉丝少的人,我都做了快一年的推广了,我才有700个左右的可群发活粉存量。
  
 我不是易效能出来的,没有庞大的粉丝基础,除了子安以外,参加的两个付费课程群体,几乎不冒泡的,所以没人加我。
  
 曾经也尝试着在付费社群加好友,发现没有信任基础的主动加人效果不好,加回来的粉很容易成为“僵尸粉”,需要更多的“场域”让别人主动加我,这样的粉丝才精准。
  
  那我的业绩怎么来的? 
  
 1.我有落地结果(包租,民宿,业绩背书)
  
 2. 持续分享(公众号,社群分享,平台分享)
  
 3.分享时的圈粉能力强(真实呈现,从不隐藏任何事情的阴暗面)
  
 4.后端一对一粘性(解决粉丝痛点,我会的100%告诉你)
  
 
  
 对既有粉丝的深度精准挖掘和维护。首先对方信任我的价值观和输出,同时也对平台课程的落地性是极其认同的,现时点,就算差钱没有加入合伙人,也会推荐朋友给我,也会愿意帮忙推广。
  
 
  
 所以我再也不会因为没有粉丝而焦虑,说每天有人加我好友那是太夸张了,但是隔三差五确实有人加,这个频率还在持续变高。
  
 
  
 为什么会这样?
  
 
  
 前期的积累和动作,产生了效果,我一年多的持续动作换来的。
  
 
  
 哪里有什么简单的业绩排名前十,你问问排在前面的哪个是没有前期积累的,你好好观察分析一下他们,跳过了前期积累的过程,你怎么可能拿到成果。
  
 
  
 踏踏实实的把事情做好,从完成微信好友宫殿的粉丝搭建开始,从发朋友圈文案开始,从落地一套包租开始,从完成9.9的粉丝沉淀开始,先胜而后战,“势”出来了,真的挡都挡不住。
  
 
  
  在人性的战场上,规则都是次要的,人心才是核心,你能给的,是对方想要的,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好了。 
  
 
  
 我没有什么战略思维和构建全局的能力,但是还是有点儿抓点的能力的。

先胜而后战

4.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兵法》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要打胜仗就必须先做好取胜的万全准备,才能开战。
  
 但近日读许岑公众号文章,又对这句话又有新的理解。
  
 许岑把“胜”看作目标,而把“战”看作练习。也就是说,必须先有一个明确而紧迫的目标,然后才进入无尽的练习。如果先进入无尽的练习,再寻找目标,很可能最终得到的结果是放弃。
  
 两种解释讲的不同意思。一个讲重点在准备,先准备到足够好,再去开战。一个讲必须先有目标,没有目标,再准备也是徒劳。
  
 但细细想来,这两种意思又都非常合理。前者虽然讲重在准备,但也是有目标的——取胜,而取胜势必关系到你的对手信息,包括你的敌人是谁、他的优势、劣势,你将在何时何地与之交手等。只有明确了这些,你的准备才是有重点的。而后者虽然重点讲目标,但也突出准备——无尽的准备,当有了明确的目标后,进入无尽的准备早日实现目标。
  
 由此看来,表面矛盾的两种解释,其实是事物的一体两面,目标与准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管是忽视其中的哪一个方面,都不可取。
  
 对于两者的强调,因人而异,如果你是准备型,应该更加强调目标——明确而紧迫的目标。这样,你才不会陷入无尽的准备而无法脱身。如果你是冲动型,那么最好想想准备,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干不迟。
  
 就当下社会的普遍现象而言,可能更多要强调的是目标。因为,我们从小一直在准备,从小学准备到中学,从中学准备到大学,自小听父母说你们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就有好生活。可以说是为了将来美好生活准备了十几年。这种惯性一直延续到现在。让我们觉得要做一件事,似乎没有长期的准备根本就不可能,却忘了准备与目标是匹配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准备就永远没有止境,也不可能充分。
  
 曾有一段时间想学英语,把英语好好学一下,但没有明确目标,只是想把新概念英语给背完,让自己的英语水平提升一下。后来就是,背完半册就没有后来了。
  
 对于学习而言,其实最好的目标应该是作品。你想学设计,那就应该瞄准做出几个精美作品来展示;你想要学英语,那就应该用英语写出你的论文或日记;你想学唱歌,那就瞄准在某次聚会上欢歌一曲。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如果你没有目的地,那么走哪条路都是错的 。同样的道理, 如果你的学习没有产品,那么花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 。
  
 新年开工第一天,以此篇与爱学习的你共勉。

5. 心先胜而后战 什么意思

自古以来,所有的战争都是在两条战线上进行的,一条是有形的拼杀,一条是看不见的心理较量,而且心理上的较量总是先于战场上的拼杀,所以兵法上说,胜者先胜于心,心先胜而后战胜。
    古代中国大军事家都很推崇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争指导思想,可见心理战的重要地位。

心先胜而后战 什么意思

6. “先胜后战”之思考

计,算也。曰:计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谓道、天、地、将、法也。于庙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计算优劣,然后定胜负。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为篇首耳。
                                          
 杜牧此注,高屋建瓴,精准明白。通过计算定胜负,胜了才打,这就叫胜算。没有胜算,那就不要兴师动众。这就是孙子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
  
 今天在下班在地铁上看《孙子兵法》的时候,看到上面的这两段话,感触很深,我理解的意思是: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先做前期的分析工作和测算工作,如果分析和测算工作省略的话,我们对于方向的把控不是很好,失去了对整个事情的把控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找工作,最近因公司业务拓展的原因,招聘任务比较重,都在随时准备招人,面试人,在面试环节的时候,当问到候选人对公司了解吗?这一问题的时候,很多候选人说,我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一下,就是根据人才网站上的描述大概看了一下。这样的候选人一看就是没有用心在找工作,对于公司的岗位不是很赶兴趣,只是过来试试水而异,这样的人就算再优秀,估计也会被面试官给PASS掉吧。
  
 看到这里值得我反思的地方是我在找工作的时候,是如何做的,现在回忆起我找工作的时候,突然发现,我和现在的候选人是一样的,没有做任何的准备,接到面试通知以后,连岗位职责都不看,更别提去详细了解一下公司了,像我这样的候选人估计哪个面试官都看不上吧,就算我再优秀,对于没用心,不真诚的候选人,估计面试官就像”鸡肋“一样弃之如可惜,食之无味了,留着你吧,对你找工作的态度有怀疑,弃吧又觉得你很优秀,错过了也很可惜,所以警醒自己以后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面试邀请,认真对待每一家公司,每一个面试官。
  
 再来说说我们的行业竞争,每一个公司都会有几个竞争的公司,那么做为HR你了解你的竞争公司的人员情况,组织架构情况么,了解他们内部管理的相关信息么,在《孙子兵法》中有提到一个SWOT的分析,就是对比敌我双方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这个SWOT的分析,在很多地方都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比如说我们在分享竞争公司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在分析优劣势的时候,都可以进行分析,那么试想一下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用到SWOT的分析呢,来分析所面试的几家公司的优劣势,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是选择A公司好呢,还是选择B公司好呢,是不是也是一个很好用的分析工具呢。
  
 不管是先胜后战,还是采用SWOT分析工具,只要我们思考到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只要我们拥有良好的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不管是工作,还是人生,我们都可以过的有滋有味,不会让自己陷入焦虑恐慌中,使自己持续处在一个积极乐观的一个心态,那么任何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问题了。

7. 先胜而后求败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军形篇》
意思就是: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
用现在的话胜利之师不打无准备之仗。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归纳起来:

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三、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
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四、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
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五、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附军形篇的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附军形篇的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战胜敌人。做到不可战胜,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敌人出现空隙,就乘机击破它。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不一定使敌人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就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战胜敌人,就要进攻。采取防守,是因为条件不充分;进攻敌人,是因为时机成熟。所以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敌措手不及。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的智慧,也没有勇武的名声。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 
兵法上有五项原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度产生于土地的广狭,土地幅员广阔与否决定物资的多少,军赋的多寡决定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的优劣。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攻击弱小的敌人;而败军之师如同以铢对镒,是以弱小的军事实力对抗强大的敌方。高明的指挥员领兵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中的“形”。

先胜而后求败是什么意思

8. 如何理解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在《形篇》中提出“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对此,很多人认为战前必操可胜之权,然后才敢于一战,还有人认为这与《始计篇》提出的“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是一个意思。历代注孙子也大多是这种观点。比如,唐代的杜牧在注释此句时,认为“以众击寡,以理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士练卒击殴众白徒,故能百战百胜。此则先胜而后求战之义也。”宋代的梅尧臣注为“可胜而战,战则胜矣;未见可胜,胜可得乎?”宋代张预则引用《尉镣子》加以注述,尉镣子曰:“兵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此之谓也。
我看,以上看法似未合于战道,是对孙子这句名言的误解。在战争中,胜负往往出人意料之外。战前,敌我双方都自料操必胜之权,必敢于一战。经常发生的情况是,战前自以为必胜的一方,常常吃了败仗。胜负诸条件,既有作战计划之优劣,作战实力之强弱,士气之盛衰,又有作战过程中,双方指挥员在对抗过程中心智与胆略的较量。作战计划之优劣在某种情况下是相对的,因为战前拟定的作战计划很少有在实际作战过程中不加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作战实力的强弱在某种情况下也是相对的,因为实力再强大,如果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不出来,比如被分割、失去指挥、相互影响和牵制等,在关键点上能够发挥的实力就很有限了;士气之盛衰对作战胜负的影响也是相对的,因为士气旺盛的反面就是骄怠,骄兵必败,如楚将之“灭此朝食”而卒溃师。
对于此点,林彪在1934年5月4日曾论述道:“战争胜利的条件是充分具备着,但胜利的取得还要靠着在战争中各级在各种情况中有正确的决心和动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首先统一作战指挥的原则,这样才能保障在战斗的经过中,上级的决心能为下级了解,下级的机断才能合乎上级的企图,各部之间才能有很好的协同动作,在战斗中,虽通信联络不好,亦不致发生动作上的决心上的不一致。”林彪在1947年4月讲道:“ 战争的胜利决定于两个条件:一是力量,二是力量的使用。前者属于物质性的,后者属于精神性的,即是战术问题。”林彪在1947年9月讲道:“虽然在战斗过程中遇见种种困难,表面看来好似没有胜利的可能的样子,这时就应想到敌人的伤亡,敌人的混乱,敌人的恐慌,而坚决地打下去,对敌人的增援虽然应当顾虑和作适当的对付办法,但主要的是不要太顾虑,如果仗打到一半遇到困难的时侯,就轻易撤下来,那就损伤了士气,同时失掉了胜利机会,如果继续坚持打下去,即令打不下也至多是多一点伤亡,但绝大多数的场合是能够取得胜利的。战役指挥员的顽强性,就表现在这种时侯。”林彪在1947年10月又论述道:“胜利把握有了七分,应该说基本上是有利了,如果再加上我们死打硬拼的勇敢和战术指挥相结合,一定可以克服那三分冒险,而争取达到十分胜利。”
总之,林彪的思想就是,胜利在战前经过筹算有个大概的把握,大约也就是不到七成的把握,从来或很少有百分之百的胜算,或是包打赢的仗。凡是作战,必有风险,指挥员的智慧与胆略,可以在交战中扩大七成的把握,消除三分风险,反之,如果拙于临机决胜或是耐心、韧性不够,不但要失去原有的七成把握,反而将原来的三分风险放大到十分,输的一干二净。
西方历史上也有个先胜后败的著名战例,即马伦哥战役。马伦哥之战,拿破仑指挥的法军约二万六千人,梅拉斯指挥的奥地利军约为三万余人。战役初期,奥军锐不可挡,直扑法军阵地,在很短的时间内,于上午十时完全攻占了马伦哥,法军左右两翼都已陷人困境,人员损失惨重,弹药消耗将尽,士气已经大大低落。最后,在奥军不断增强的压力下,法军被迫全线后退。到了下午二时,法军的失败看来将成定局,因为它的预备队早已用完,还可用来进行射击的火炮,总共只剩下五门。此时,奥军统帅梅拉斯认为大局已定,欣喜若狂,立即派出一名信使,前往维也纳报捷,报告奥军在马伦哥平原大获全胜,曾经战无不胜的拿破仑已被彻底击败,缴获的战利品和捉到的俘虏很多,目前尚未计数。同时,他将指挥权交给参谋长察赫,自己离开战场,返回亚历山大里亚。这时,不管是法军部队还是指挥机关,确实陷在一片混乱之中。人们惶惶不安,形势极其严重。但身在前线的拿破仑认为,战斗井没有最后结束,还有最后获胜的一线希望。由于抱着这种信念,他一再强调,必须坚持下去,任何人不得继续后退。到了下午五时,正当法军接近崩溃的时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法军援军赶到了战场,并带来了13门火炮。拿破仑在发起反攻之前,集中18门火炮向奥军进行猛烈射击,而此时的奥军由于认为胜利已经稳拿到手了,正在现地休息和用饭。在法军火炮的猛烈轰击之下,奥军的队形顿时大乱。拿破仑收集残兵,奋力发起反击,奥军很快陷入了混乱,由于失去指挥,最终导致了全线的溃退。
总之,我们只能认为,第一,胜败可以预测,即“胜可知而不可为”,“多算胜,少算不胜”;第二,胜算比较大则可以开战,即“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第三,胜利要在作战过程中争取,谁也不能包打赢,即“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战争之道,与做算术题不一样,一定的公式必然得出一定的结论,战争犹如周易阴阳变化之道一样,其为道也屡迁,周流六虚,变动无常,谁如果一定要以固定、肯定、必然的眼光去看待战争,以固定、肯定、必然的思维去把握战争,他只能当赵括了。如蔺相如言,“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