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在未来取代教师?

2024-05-12 04:49

1. 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在未来取代教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被运用到各行各业当中,甚至有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有可能会取代教师,在小匠老师看来,人工智能在未来是不能够取代教师的位置的,如果没有了教师,而完全依靠于人工智能,那么可能会造成诸多的问题。针对于这一个问题,小匠老师下面来分享几点个人的看法。

第一、教师是不能够完全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的学生们的教育离不开教师,即便是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也难以取代教师的地位,首先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其实是不能够做到和老师一样,能够和学生们进行深度的互动的,人工智能技术捕获不了学生们的情感,不能和学生们做深层次的精神交流。
另外如果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教学,那么线下的课堂则会被线上的课堂所取代,我们知道线下的课堂有着线上课堂无法比得上的优势,比如学生们在线下的课堂当中,能够有更为直观的学习感受,而且在班级群体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们你追我赶,因此能够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
而如果通过人工智能教学技术来取代教师,那么学生们只能通过线上来上课,学生们就会脱离群体学习的环境,那么学习可能就会因此变得枯燥、无聊,学生们没有同学的陪伴和老师的陪伴,学习也难以支持下去。

第二、通过用人工智能技术教学来取代老师教学,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人工智能技术有着其先进性,但是不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如何成熟,是不能够完全取代教师的,如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教学,不是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的,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很有可能会难以来控制学生们的注意力,保持学生们上课的专注度,因此难以保证教学的效果。

而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思考,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教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有可能能够适应,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理解能力也受限,脱离线下课堂老师的指导,而直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学习,会导致许多学生学不会、学不懂的情况发生,因此也是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的。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技术不管多么的发达,其实是取代不了教师的,我们的教育离不开教师,对此,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我是教育小匠,用心解答有趣、有料的问题,如果对您有所帮助,欢迎点击关注!

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在未来取代教师?

2. 人工智能能否取代教师?

教育不只是知识灌输的过程,同时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在未来,通过AI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快速识别每个孩子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人工智能也许可以辅助和赋能教育行业,但是无法替代老师这个角色。

3. 人工智能技术出现后,教师真的会被取代吗

人类正在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各种有关人工智能的预言、讨论铺天盖地,催生众多不同的视角和声音,但有一点却是共识:未来很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不同程度替代,包括翻译、律师、护士、程序员、记者、作家,以及绝大部分体力劳动……
在这份长长的“黑名单”里,教师的地位晦暗不明,是否会从人类社会的职业榜中消逝,尚未形成定论。不管怎样,人工智能与教师的相遇已经不可避免。在此前提下,一个重大问题跃然而出,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究竟会发生什么?
首要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时代,还需要教师吗?
教师如何才能拥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这需要先洞悉人工智能将为“学校”、为“学生的学习”、为“课程与教学”等带来了什么变化,以这些变化为前提和依据,再来聚焦教师是否能够在这些变化面前有所作为,以及如何作为。

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学习目标上,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普遍目标。它的重点不再是习得为将来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特有知识、技能与方法,而是拥有合理的价值观、强大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等,这些都是真正“成人”并走向“终身学习”的基础性、根基性前提。
其次是特殊目标,它与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有关,是真正的“学以为己”。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而不只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化知识体系。
在学习资源上,学生获取知识与方法的来源与途径,不再局限于教师与课堂。学生会使用Sri、Cortana、Alexa等人工智能寻找学习资源,也不再拘泥于制度化、固定化的“课堂时间”。

人工智能时代,课堂会变成什么样子?
对于课程与教学而言,各种课程资源和课程定制的丰富性、专业性,已无须学校和教师过多参与,课程外包或订购逐渐成为主流。课堂教学的“人工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例如,除了白板之外,未来的显示屏可能大到覆盖整面墙壁,可以操纵显示几乎任何课堂需要的内容。智能屏幕成为现代黑板,智能课桌成为现代课桌的升级版本,教师可以随时插入并控制屏幕与课桌。这些联网的平板提供了与智能手机相同的在线资源并实现“课堂在场”。
这样的课堂,是线下实体课堂与线上虚拟课堂的穿梭转换,学生在线上通过网络社群、创客空间与智能机器人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在线下集中时进行分享、交流、讨论、练习、创造等活动。
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会更加趋向“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它是介于“碎片化学习”与“学校内系统学习”之间的课堂学习方式。学习者更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解决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而不只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进行系统学习。在此过程中,通过平时碎片式的“零存”,最终实现系统性的“整取”,将碎片化知识按照个人的需要逐步建构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课堂,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更加精细、精准地了解学生特点、个性和需要。例如,教师运用一个软件大致可以知道哪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学生会了,什么还不会;利用英语语音分析智能软件,学生跟随软件讲一句,软件马上一点一滴地帮助教师指出学生的发音问题在哪里、怎么改?又如,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让教师知晓哪些学生在听“我”讲话,或在走神,或在睡觉,甚至可以通过脑电图了解学生课堂上的思维走势和情感波动……

人工智能时代,什么不会改变?
到此为止,已经无须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做过多描述,现在最紧迫的问题依旧是:既然如此,教师怎么办?什么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什么无法被替代?教师需要做出什么改变才可能适应这个变化,并掌握主导权,重新置于时代的潮头。
可以被替代的是那些需要重复做的事情(如布置作业、批改作业),需要大量信息资料搜集、数据积淀和分析的事情(如把很多教师的教学经验汇聚到机器里,计算所有的可能性,找到最佳路径),需要精准定位的事情(如学生的个性特质、个性需求,学生的学习难点、障碍点等)。这些事情被替代,是对教师的解放。当人工智能可以随时随地用更精准、更有效的方法来教学的时候,何乐不为?

什么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决定教师能否被替代的不是人工智能,是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需要,是贯穿其中不变的教育之理、教育之道。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在思考并回答“人工智能时代什么将发生改变”的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出另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来了,什么不会改变?这个明确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就围绕着这些不变的东西“教书育人”。
首先,不变的是教育本身。人类始终需要教育,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使用始终也离不开教育。既如此,“教育在”则“学生在”,“学生在”则“教师在”。
其次,不变的是教育的本质与真谛。教育是为成人、育人而生的,是为叶澜教授所言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是“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而变革与发展的。不论何种时代的教育,概莫能外,任何人工智能都不能改变这一真谛。
再次,不变的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的素养与能力不会自动发生,也不能只凭自学养成,学生的成长始终需要“教师”这样的引路人、互动者、对话者、帮助者和陪伴者。这些角色,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最需要承担的角色。他们是陪伴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重险滩和荆棘中前行的人,是通过赋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给予学生打破旧知识、创造新知识能力的人,从而是引导、帮助学生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获得不可被替代的自主、自立、自强和自由能力的人。
其实,除了以上的三点,教育不会变的内容还有这些:教育不等于简单的“学知识”,教育更要立德树人,要注重对人品德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以及通过在学校的学习,体验一切作为“人”的感受,比如自信、沟通、提问、分享等等,而这都是人工智能不可完成的。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需要具备三大本领,即“爱商”“数商”“信商”,才能成为依然被学生需要的人。
“爱商”与价值观、情感实践相关。这是人工智能无法给予学生的。教师首先应是仁爱之人,具备“爱的能力”。教师能够精准把握、了解、洞察学生的成长需要与个性特质,及时给予细致入微的个性化关怀、呵护、尊重,因而可以让学生在充满了编程、编码、算法的冷冰冰的人工智能世界里,依然能够感受到人性的温度、生命的温暖和仁爱的力量,进而学会相互传递温暖和仁爱。
“数商”与大数据相关。人工智能时代脱胎于大数据时代,两者相伴相随。数据是人工智能赖以运行的基础。人工智能进课堂,首先意味着大数据进课堂,包括学生预习的数据、作业数据、复习数据(如错题集、收藏集等复习资料数据)、试卷数据等。大数据会帮助教师判断什么内容是学生感兴趣和需要的,什么内容可能面临困难和障碍,什么时间节点上出现何种转折和变化,以及接下来教师的教学应该走到哪里去?“数商”与当下倡导的“数字化胜任力”有关,表现为对数据的敏感与热情,对数据的搜集、整合、分析、利用和生成的能力,更体现为创造新数据的能力,同时也是将数据转换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能力。这将是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新基本功。大数据时代的“教书匠”及其内含的工匠精神,由此将被赋予新的核心内涵,即“数据精神”。
“信商”与信息时代相关。除了数据之外,人工智能时代每日涌现的信息,尤其是各种教育教学信息,将更加势如潮水,滔滔不绝……面对这些信息,教师同样需要具备“信息化胜任力”,具体涉及如何检索、辨析、判断、提炼、整合、利用和生成各种信息的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避免教师在信息潮面前失去方向、丧失自我,才能实现庄子所言的“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让教师成为主导信息的人,而不是被信息主宰的人。
教师要拥有高超的“爱商”“数商”和“信商”,根底在于持续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移动学习的能力,综合运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信息技术媒介与工具的能力。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人工智能时代一样,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和要求:不学习,就淘汰,不持续学习,就落伍,就泯然于众生之中…

人工智能技术出现后,教师真的会被取代吗

4. 人工智能为什么不能取代教师

亲亲,您好,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教师    教育学、心理学还不是一门完备的科学,正因为它不是完备的科学,所以人工智能很难替代我们。是因为我们的不完备。【摘要】
人工智能为什么不能取代教师【提问】
亲亲,您好,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教师    教育学、心理学还不是一门完备的科学,正因为它不是完备的科学,所以人工智能很难替代我们。是因为我们的不完备。【回答】
教师与人工智能相比有什么优势【提问】
请通俗一点【提问】
通俗一点【提问】
多位学者在当天的发言中认为,至少在短期内,人工智能仍无法取代教师。现阶段机器人耗能大,且无法融入情感等,无法替代教师的很多工作。“人有精神来驱动,有哲学来指导他,所以能够做出很好的成绩。”【回答】

5. 人工智能来了,会取代教师吗?

教师职业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我认为教师职业将来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将来的学习方式也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教师职业是否还会存在?
教师职业仍然会存在,但是教师的工作将和现在的教师不太一样。
这两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现在的教师的绝大部分机械性的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替代以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效率更高。
而新型的教师将由更高级的人才完成一些创新类的工作。也就是说,教师的数量将极大减少,最后留下来的都是精英。
这就好比人工智能可以很好地完成翻译、记忆并查找法律条文、病理照片的识别、服务,但是正式场合的同传、交传、高端律师、名医、高端酒店的高级服务生仍然会存在。
为什么说教师绝大部分的工作是可以被取代的?并且由人工智能完成这些工作,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人工智能来了,会取代教师吗?

6. 将来老师会大规模被人工智能取代吗?

在我看来,老师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
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国内教学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一直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而AI在教育应用上的终极目标,就是研制出自适应人工智能,能够随着学生个体的差异调整出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但目前这项技术也仅是人们美好的设想,AI能否真正投入到教育上还需要很长时间与大量研究才能最终证实。

在各行各业里,教育事业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倒不是因为它与人类成长息息相关,而在于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项艺术;它既传授知识,又体现着博爱。人类情感情绪的变化差异,是冷冰冰的机器人无法体会到的。
教育所需要传达和体现的很多层面,都是人工智能在很长时期内都无法做到的,因为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特别是涉及情感体验的智能化,均没有根本突破。这个难题不仅仅是数据积累的问题,对人类教育的研究,远远难于对电商购物数据的分析。


我想未来人工智能会应用到教育领域是必然的,但可以将AI打造成为老师的助手,让AI承担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等繁琐的工作,释放教师的时间,让老师们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人本就是最为复杂有趣的生物,这也是教师存在的意义,只有活生生的人,才能感受到对方的内心,才能教会学生除了知识以外的更重要的东西:情感、道德、价值观等等,而这真是机器人所缺乏的。


7.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老师

人类正在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各种有关人工智能的预言、讨论铺天盖地,催生众多不同的视角和声音,但有一点却是共识:未来很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不同程度替代,包括翻译、律师、护士、程序员、记者、作家,以及绝大部分体力劳动……
在这份长长的“黑名单”里,教师的地位晦暗不明,是否会从人类社会的职业榜中消逝,尚未形成定论。不管怎样,人工智能与教师的相遇已经不可避免。在此前提下,一个重大问题跃然而出,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究竟会发生什么?
首要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时代,还需要教师吗?
教师如何才能拥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这需要先洞悉人工智能将为“学校”、为“学生的学习”、为“课程与教学”等带来了什么变化,以这些变化为前提和依据,再来聚焦教师是否能够在这些变化面前有所作为,以及如何作为。

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学习目标上,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普遍目标。它的重点不再是习得为将来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特有知识、技能与方法,而是拥有合理的价值观、强大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等,这些都是真正“成人”并走向“终身学习”的基础性、根基性前提。
其次是特殊目标,它与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有关,是真正的“学以为己”。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而不只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化知识体系。
在学习资源上,学生获取知识与方法的来源与途径,不再局限于教师与课堂。学生会使用Sri、Cortana、Alexa等人工智能寻找学习资源,也不再拘泥于制度化、固定化的“课堂时间”。

人工智能时代,课堂会变成什么样子?
对于课程与教学而言,各种课程资源和课程定制的丰富性、专业性,已无须学校和教师过多参与,课程外包或订购逐渐成为主流。课堂教学的“人工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例如,除了白板之外,未来的显示屏可能大到覆盖整面墙壁,可以操纵显示几乎任何课堂需要的内容。智能屏幕成为现代黑板,智能课桌成为现代课桌的升级版本,教师可以随时插入并控制屏幕与课桌。这些联网的平板提供了与智能手机相同的在线资源并实现“课堂在场”。
这样的课堂,是线下实体课堂与线上虚拟课堂的穿梭转换,学生在线上通过网络社群、创客空间与智能机器人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在线下集中时进行分享、交流、讨论、练习、创造等活动。
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会更加趋向“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它是介于“碎片化学习”与“学校内系统学习”之间的课堂学习方式。学习者更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解决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而不只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进行系统学习。在此过程中,通过平时碎片式的“零存”,最终实现系统性的“整取”,将碎片化知识按照个人的需要逐步建构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课堂,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更加精细、精准地了解学生特点、个性和需要。例如,教师运用一个软件大致可以知道哪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学生会了,什么还不会;利用英语语音分析智能软件,学生跟随软件讲一句,软件马上一点一滴地帮助教师指出学生的发音问题在哪里、怎么改?又如,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让教师知晓哪些学生在听“我”讲话,或在走神,或在睡觉,甚至可以通过脑电图了解学生课堂上的思维走势和情感波动……

人工智能时代,什么不会改变?
到此为止,已经无须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做过多描述,现在最紧迫的问题依旧是:既然如此,教师怎么办?什么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什么无法被替代?教师需要做出什么改变才可能适应这个变化,并掌握主导权,重新置于时代的潮头。
可以被替代的是那些需要重复做的事情(如布置作业、批改作业),需要大量信息资料搜集、数据积淀和分析的事情(如把很多教师的教学经验汇聚到机器里,计算所有的可能性,找到最佳路径),需要精准定位的事情(如学生的个性特质、个性需求,学生的学习难点、障碍点等)。这些事情被替代,是对教师的解放。当人工智能可以随时随地用更精准、更有效的方法来教学的时候,何乐不为?

什么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决定教师能否被替代的不是人工智能,是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需要,是贯穿其中不变的教育之理、教育之道。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在思考并回答“人工智能时代什么将发生改变”的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出另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来了,什么不会改变?这个明确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就围绕着这些不变的东西“教书育人”。
首先,不变的是教育本身。人类始终需要教育,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使用始终也离不开教育。既如此,“教育在”则“学生在”,“学生在”则“教师在”。
其次,不变的是教育的本质与真谛。教育是为成人、育人而生的,是为叶澜教授所言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是“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而变革与发展的。不论何种时代的教育,概莫能外,任何人工智能都不能改变这一真谛。
再次,不变的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的素养与能力不会自动发生,也不能只凭自学养成,学生的成长始终需要“教师”这样的引路人、互动者、对话者、帮助者和陪伴者。这些角色,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最需要承担的角色。他们是陪伴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重险滩和荆棘中前行的人,是通过赋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给予学生打破旧知识、创造新知识能力的人,从而是引导、帮助学生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获得不可被替代的自主、自立、自强和自由能力的人。
其实,除了以上的三点,教育不会变的内容还有这些:教育不等于简单的“学知识”,教育更要立德树人,要注重对人品德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以及通过在学校的学习,体验一切作为“人”的感受,比如自信、沟通、提问、分享等等,而这都是人工智能不可完成的。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需要具备三大本领,即“爱商”“数商”“信商”,才能成为依然被学生需要的人。
“爱商”与价值观、情感实践相关。这是人工智能无法给予学生的。教师首先应是仁爱之人,具备“爱的能力”。教师能够精准把握、了解、洞察学生的成长需要与个性特质,及时给予细致入微的个性化关怀、呵护、尊重,因而可以让学生在充满了编程、编码、算法的冷冰冰的人工智能世界里,依然能够感受到人性的温度、生命的温暖和仁爱的力量,进而学会相互传递温暖和仁爱。
“数商”与大数据相关。人工智能时代脱胎于大数据时代,两者相伴相随。数据是人工智能赖以运行的基础。人工智能进课堂,首先意味着大数据进课堂,包括学生预习的数据、作业数据、复习数据(如错题集、收藏集等复习资料数据)、试卷数据等。大数据会帮助教师判断什么内容是学生感兴趣和需要的,什么内容可能面临困难和障碍,什么时间节点上出现何种转折和变化,以及接下来教师的教学应该走到哪里去?“数商”与当下倡导的“数字化胜任力”有关,表现为对数据的敏感与热情,对数据的搜集、整合、分析、利用和生成的能力,更体现为创造新数据的能力,同时也是将数据转换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能力。这将是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新基本功。大数据时代的“教书匠”及其内含的工匠精神,由此将被赋予新的核心内涵,即“数据精神”。
“信商”与信息时代相关。除了数据之外,人工智能时代每日涌现的信息,尤其是各种教育教学信息,将更加势如潮水,滔滔不绝……面对这些信息,教师同样需要具备“信息化胜任力”,具体涉及如何检索、辨析、判断、提炼、整合、利用和生成各种信息的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避免教师在信息潮面前失去方向、丧失自我,才能实现庄子所言的“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让教师成为主导信息的人,而不是被信息主宰的人。
教师要拥有高超的“爱商”“数商”和“信商”,根底在于持续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移动学习的能力,综合运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信息技术媒介与工具的能力。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人工智能时代一样,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和要求:不学习,就淘汰,不持续学习,就落伍,就泯然于众生之中…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老师

8. 人工智能将来会取代老师吗

在我看来,老师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
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国内教学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一直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而AI在教育应用上的终极目标,就是研制出自适应人工智能,能够随着学生个体的差异调整出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但目前这项技术也仅是人们美好的设想,AI能否真正投入到教育上还需要很长时间与大量研究才能最终证实。

在各行各业里,教育事业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倒不是因为它与人类成长息息相关,而在于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项艺术;它既传授知识,又体现着博爱。人类情感情绪的变化差异,是冷冰冰的机器人无法体会到的。
教育所需要传达和体现的很多层面,都是人工智能在很长时期内都无法做到的,因为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特别是涉及情感体验的智能化,均没有根本突破。这个难题不仅仅是数据积累的问题,对人类教育的研究,远远难于对电商购物数据的分析。


我想未来人工智能会应用到教育领域是必然的,但可以将AI打造成为老师的助手,让AI承担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等繁琐的工作,释放教师的时间,让老师们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人本就是最为复杂有趣的生物,这也是教师存在的意义,只有活生生的人,才能感受到对方的内心,才能教会学生除了知识以外的更重要的东西:情感、道德、价值观等等,而这真是机器人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