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流通量时主要运用的手段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进行说明。

2024-05-06 06:53

1.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流通量时主要运用的手段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进行说明。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流通量时主要运用的手段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进行说明。

2.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流通量时主要运用的手段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进行说明。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主要运用所谓的三大手段来调节和控制货币量:(1)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从而减少或增加货币流通量;(2)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法律规定的储备金制度,也就是商业银行要把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中央银行,以保证金融秩序的稳定。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会减少或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3)再贴现利率政策,商业银行可以把手中的未到期有价证券拿到中央银行去贴现,如果再贴现利率降低,商业银行就会拿出更多的有价证券去贴现,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增加,反之则相反。
  在美国,货币政策调 控工具不仅包括众所熟悉的“三大法宝”——公开市场操作、 贴现与 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而且还包括专门针对资本市场货币流通量的 调节要素——证券投资透支比率,形成美联储四大货币政策调节工 具。它表明,美联储通过对货币总量和信用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在 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是要保持经济发展、物价稳定、充分就 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所需要的货币流量和信用流量的平衡。 而这种平衡 通常通过影响金融机构储备水准来实现。(1)公开市场操作——通过 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影响货币总量和信用总量,并影响货 币储备量和货币基础。(2)贴现率——以影响储蓄机构使用资金的成 本,来影响贷款和投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基础。(3)存款准备金率 ——其变化会影响货币乘数。(4)证券投资透支比率——其变动直接 影响证券市场的投资活动。早期,贴现政策是美国调节货币和信用流 量的主要工具;后来,美国不断运用其它调节工具,但一旦发现公开 市场操作与存款准备金率的功能相一, 且前者在实际调节中更具有弹 性,而后者的“刚性”易导致直接的货币供应减少、出现经济不景气 和伴随高失业率时,1990 年 12 月,美联储取消了对所有定期存款的 存款准备金要求,在 1992 年 4 月,也将活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从 12%降到了 10%。加拿大、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干脆完全取 消了所有存款准备金的要求。 公开市场操作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发达国 家中最重要的一个货币政策工具

3. 运用哪些货币政策来调控市场经济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一、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1.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2.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3.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4.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1.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2.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二、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1.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2.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1.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2.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3.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三、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1.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2.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3.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4.影响范围广。局限性: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2.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3.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运用哪些货币政策来调控市场经济

4.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流通量时主要运用的手段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进行说明。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主要运用所谓的三大手段来调节和控制货币量:
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公开买卖证券,减少或者增加货币流通。
2、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法律规定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即商业银行应将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中央银行,以保证金融秩序的稳定。法定准备金率的增加或者减少,将会减少或者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
3、再贴现利率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可以将其未偿证券向中央银行贴现。如果再贴现利率降低,商业银行将拿出更多的证券进行贴现,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增加,反之亦然。

扩展资料:
货币流通量主要表现:
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人民银行采取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效果远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通货紧缩”,造成货币的长期超额供给。1998-2005年间,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
自2003年最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逐渐低于存款余额增速,而且二者的差距不断扩大,出现明显背离。随着贷款余额增速的不断放缓,金融机构的存差持续扩大,贷存比大幅下降。
由于货币流动性过剩,银行业只能将过剩的流动性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由2000年末的4000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2005年3月,人民银行虽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0.63个百分点。
市场流动性出现过剩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资金涌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货币流通量
百度百科—货币流动性
百度百科—市场经济

5. 我国央行调控基础货币量最主要的手段是什么

中央银行通过他资产业务的变化影响到负债业务的变化,从而影响基础货币。
(1)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影响基础货币量。如果增加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即增加再贷款或再贴现,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减少。
(2)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对财政的债权可以影响基础货币量。不管是透支还是购买财政债券,结果都是财政支出增加,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如存入银行,存款增加,准备金增加,如不存入银行现金增加,也是准备增加。反之减少。
(3)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外汇、黄金占款规模影响基础货币量。如果中央银行增加外汇黄金储备,如果向个人买入,导致现金增加,如果向企业、商业银行买入,导致存款增加,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如果卖出,会导致现金或存款的减少,基础货币减少。

扩展资料: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投放量来调控经济。
基础货币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是中央银行各政策措施与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重要中介指标之一。
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
而中央银行在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时,都是通过影响基础货币中的准备金而发挥作用的。
中央银行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它们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可动用的基础货币量相应减少。
信贷规模减少,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减少了货币供应量,造成通货紧缩,抑制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中央银行若在公开市场上从商业银行或公众手中买进证券,便向市场投放了基础货币,虽然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但可动用的基础货币较之增加更大。
信贷规模增大,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促进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我国央行调控基础货币量最主要的手段是什么

6. 货币需求的调控手段包括有哪些?举例子说明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央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主要的手段是西方国家央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其影响总需求是通过影响货币总供给实现总需求影响。拓展资料:主要手段是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合称“三大法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央行作为准备金的比例。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当准备金制度普遍实行,央行拥有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权力之后,就成为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央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这种作用主要着眼于短期,调整货币供给量,由于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起关键作用,这种调整也具有告示效应。另一方面是对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的规定。其作用着眼于长期,主要能改变资金流向。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拓展资料:货币需求量又称货币必要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货币需要量的主要因素,通常以经由货币媒介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即国内生产总值(GNP)来表示也有学者以国民财富总值作为决定货币需要量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可视为国民财富总值在某一利率下的贴现值,故在统计学意义上二者意义接近。除经济发展水平外,不同的经济结构(农、轻、重的比例,三大产业的比例等)和经济周期(繁荣阶段、停滞阶段或衰退阶段)也对货币需要量产生不同的要求。

7. 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有哪几种手段?

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国家对市场经济干预、控制的手段以及干预的深度、广度,既与国情有关,也与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情况有关。市场经济发育越是成熟,市场机制越是健全,市场体系越是完善,市场经济本身顺利运转的能力越强,国家对市场经济直接干预越少,与此相反,直接干预的越多。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
经济手段主要一般有四个方面,财政调节、信贷调节、价格调节及汇率调节。
1、财政调节,是指用财政政策来调控国民经济,具体地说,就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来调控。但是我国去年使用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功成身退,政策转型实属必然”。
2、信贷调节,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政府管理金融的机关,通过银行的信贷活动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调节经济关系。一般情况下,当企业紧缩投资,可能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时,政府应采取放宽贷款的措施;而当企业投资过热,增长速度可能超过国力,当供给过多时,政府则应压缩投资信贷额来抑制投资。
3、价格政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运用价值规律进行的调节,而且是以健全合理的价格机制和价格管理体制为前提,注重价值规律的调节。
4、汇率政策,是指通过调节汇率来影响本币与外币的兑换关系,进一步影响国际经济关系和国内经济关系。我国多年来一直通过汇率政策保证人民币的稳定与坚挺。亚洲金融危机之时中国依然顶住压力,做到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经济手段归纳起来有两方面的功能,即松和紧。松是指促进银根松动的措施,如减税,增加财政支出,增加信贷支出等;增是指使银根紧缩的措施,增税,减少财政支出和信贷支出等。这些都是我国在不同的经济时期,实现宏观调控的不同经济手段。
我国目前的市场还是非常不发达的初级市场,也可叫做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宏观调控的手段应适应中国国情,除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财政及信贷等方面的调节外,还应注重必要的法律手段、计划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和调控经济,就是通过法律规范等行为准则规范经济活动主体行为和政府部门管理经济的程序,以规范经济活动,保护经济正常运行。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实现方式主要应有相对于微观市场经济而言的间接和直接两类。间接方式主要是通过计划、利率、价格、财政、税收等手段来引导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结构,速度等,从而间接作用于和规范微观市场经济各主体的行为,如各种经济引导法法律规则;而实现宏观调控的直接方式则是通过以法律形式制定微观市场经济运作中对各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的监管规则而直接作用于微观市场经济关系,比如反垄断法律规则,各专业市场的主体行为规则等。我国宏观调控的法律主要是经济法,并有专家称经济法就是中国的宏观调控法。
计划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主要是指国家行政部门依照法律对经济活动主体进行管理。计划经济里也有市场,市场经济也有计划,这已是普遍得到认可的观点。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制定宏观指导计划,已是我国宏观调控中不能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的运用已逐步减弱。但是我国市场经济并非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行政手段的运用并非人们的主观偏好,而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离不开行政手段,但不是无限制的滥用行政手段。是政府凭借政权力量,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

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有哪几种手段?

8. 发达国家的政府用来调控经济有哪几种手段

现代西方发达国家虽然都是实行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的不同,因而其混合的程度也不同。大体上说来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种是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较高;一种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但政府调节作用和范围比较大,国有经济成分比较高,社会福利比较多的欧洲模式;第三种则是政府干预程度更高的政府主导型市场模式。

    调节经济的手段: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货币,金融,税收等政策。

    微观规制,主要是法律,行业规定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不知道有没有中国在内,比如韩国。

    世界政治,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从最一般的含义上看,它指的的是国际政治格局及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