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24-05-09 11:57

1. 鲁迅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鲁迅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是文学界的最高奖励了,代表着荣誉;在1927年9月的时候,鲁迅给台静农写信,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这个台静农是一个著名的作家,书法家;他在1927年之后,先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及齐鲁大学等;直到1946年赴台;他是1949年后最受大陆文学界尊敬的去台作家。
在1927年的时候,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中国考察时,曾与刘半农商定,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金候选人,由刘半农托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

鲁迅就是在给台静农写回信时候拒绝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当时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一方面是谦虚,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于我们来说谦虚是一种品德。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初心,大家都知道鲁迅的文章都是很大胆露骨的抨击当时的那些军阀们,对国民党也是如此;当时正是国民党统治下,鲁迅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烫手的山芋。

鲁迅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 鲁迅为什么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国家偏好英语,非英语作品入围受点限制;
2、鲁迅在世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国力不强的时期;
3、鲁迅的作品以杂文见长,短篇小说以《狂人日记》为代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虽属上品,但篇幅不长。
   此外,鲁迅去世较早也是一个原因。诺贝尔文学奖的授予有些滞后,获奖者不少都是其多年前的作品入围,获奖时已经60~70岁的老人了。

3. 鲁迅为什么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

下面这个四项基本原则也是我查到: 
诺贝尔文学奖第一原则:"作品的普遍价值"。 
诺贝尔文学奖第二原则:"作者的洞察力(洋人形容为刻骨铭心)"。 
诺贝尔文学奖第三原则:"作者的语言技巧(洋人形容为丰富机智)"。 
诺贝尔文学奖第四原则:"为中文小说和戏曲开辟了新路"。 
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条件是:诺贝尔文学奖只授给活着的作家。 
其实评奖的标准是很难说清的,我觉得你到应该先从评奖程序上入手,似乎更能说清楚。 
我记得某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时候《南周》做了一一次报道,说的很详细。 
至于为什么中国没有人获得这个奖:最重要的是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被翻译到西方国家的太少,瑞典文就更少了。 
具我所知,鲁迅先生曾经接到过邀请,但他拒绝了。老舍、沈从文都曾进入过评委的眼帘,但因为过世而没有获得。

鲁迅为什么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

4. 鲁迅为什么不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希望有用,望采纳
  这是复制来了别人有用的评论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这年9月25日,鲁迅便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他回信说:
  静农兄弟: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鲁迅写这封信的时间正是中国新文学经过风风火火的10年之后,其时中国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当然包括鲁迅本人。但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尽管新文学在最初十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他仍能看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差距,对中国新文学的实绩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我们从鲁迅的这封信中,可以看出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其一,鲁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高水平的奖项,在没有实力竞争的时候侥幸得到它,名实不符,不利于文学扎扎实实的发展,反而会掩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其二,鲁迅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为标尺,意识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强调这种距离,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使中国文学能更好地向前发展。其三,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保持一种平常心态。鲁迅看到世界优秀作家极多,而诺贝尔文学奖不可能把每位作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僧多粥少,不必为此计较。

  我想,鲁迅先生60多年前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鉴于过去我们对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有些误解,我们想在此多说几句。

  一个典型的观点曾经影响了一部分人,他们认为鲁迅获得了提名,但遭鲁迅拒绝,因为他不愿为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增添光彩。这种将事件政治化的解释,虽然具有激进色彩,拔高了鲁迅,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首先,了解诺贝尔文学奖操作程序就会知道,提名和获奖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从提名到获奖有许多路要走,有的由提名到获奖中间长达二十余年,有的作家每年都获得提名,但终其一生亦未能获得评委的垂青。很少有一次获得提名便获得通过的。

  其次,我们来一个假设,如果1927年鲁迅先生没有拒绝提名的话,能否在这一年摘取桂冠呢?可以看看1927年的评奖经历。这一年,评奖竞争非常激烈,进入候选人名单被淘汰的作家,竟有36人之多,这其中还包括托马斯·曼和高尔基这样屡获提名的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同时,法国一批有影响的学者推荐了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格森。这种推荐的号召力是不言自明的。如果把鲁迅和这些作家相比,他创作的数量或许还略嫌轻了些。
  沈从文先生貌似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最近可是说是1968老舍,具透露当年的文学奖获得者就是他,但国内文革闹的正厉害.老舍跳江自杀了.诺贝尔奖不能颁发给故去的人,因此罢了.
  1938年美国作家,赛珍珠.也是唯一一个曾有过中国国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赛珍珠生前曾加入中国国籍。1937年抗战爆发后,为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奔走。许许多多美国人正是通过赛珍珠的小说了解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解囊相助。
  她因批评蒋介石独裁,国民政府拒绝参加她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仪式。
  下面这个四项基本原则
  诺贝尔文学奖第一原则:"作品的普遍价值"。
  诺贝尔文学奖第二原则:"作者的洞察力(洋人形容为刻骨铭心)"。
  诺贝尔文学奖第三原则:"作者的语言技巧(洋人形容为丰富机智)"。
  诺贝尔文学奖第四原则:"为中文小说和戏曲开辟了新路"。
  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条件是:诺贝尔文学奖只授给活着的作家。
  其实评奖的标准是很难说清的,我觉得你到应该先从评奖程序上入手,似乎更能说清楚。
  我记得某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时候《南周》做了一一次报道,说的很详细。
  至于为什么中国没有人获得这个奖:最重要的是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被翻译到西方国家的太少,瑞典文就更少了。
  具我所知,鲁迅先生曾经接到过邀请,但他拒绝了。老舍、沈从文都曾进入过评委的眼帘,但因为过世而没有获得。

5. 鲁迅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鲁迅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是文学界的最高奖励了,代表着荣誉;在1927年9月的时候,鲁迅给台静农写信,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这个台静农是一个著名的作家,书法家;他在1927年之后,先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及齐鲁大学等;直到1946年赴台;他是1949年后最受大陆文学界尊敬的去台作家。
在1927年的时候,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中国考察时,曾与刘半农商定,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金候选人,由刘半农托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

鲁迅就是在给台静农写回信时候拒绝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当时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一方面是谦虚,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于我们来说谦虚是一种品德。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初心,大家都知道鲁迅的文章都是很大胆露骨的抨击当时的那些军阀们,对国民党也是如此;当时正是国民党统治下,鲁迅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烫手的山芋。

鲁迅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6. 鲁迅为什么没得诺贝尔文学奖?

因为中文翻译成英文意思就变了。
西方优秀文学翻译成中文,还是很好的中文文学;而中国优秀文学翻译成英文,就难说还是好的英文文学。毕竟英文是现在世界上最主要的文字,将西方优秀文学翻译成中文的主要是中国人,在翻译的过程中,自然会注入中文的思维和中国文学的味道。
而将中国优秀文学翻译成英文的主要还是中国人,在翻译的过程中,少不了会刻上中国传统的痕迹,这样翻译出来的英文就不是纯粹的英文,又怎能说是好的英文文学。

中国现当代作家几乎就没有写出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中国现当代作家写作长篇小说普遍有一个毛病:就是虎头蛇尾,往往有一个好的开头,比如《围城》,但是越到后来越是差劲。整体上就不可能是杰出的长篇小说。
这与中国现当代作家过于追求名利、功利的思想有关,以至于他们写不出一部够长但是也够优秀的长篇小说。

7. 鲁迅为何没有得诺贝尔文学奖?

少时读鲁迅的小说,很是佩服,但也纳闷他为何没有获得那赫赫有名的诺贝尔奖。
  
  
 又不知从哪听来的,他是因为没写长篇小说,当时也没多想。毕竟比起了解诺贝尔文学奖,我当时更擅长植物大战僵尸的通关。
  
 于是此疑问就此搁浅,直到我后来知道了诺奖的获得标准:
  
 我仔细看了这几条,前四条毫无疑问鲁迅相当符合,莫非他不是理想主义?
  
 于是我又去查。
  
 诚然鲁迅是个现实主义者,他直面惨淡的人生,对食人的社会现状针砭时弊、鞭辟入里,但这与他是理想主义者并不冲突。
  
 我们课本中说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与革命家。那么救国救民、共产主义,为民族发声,哪一个不是怀抱希望的理想主义,并非只要只有浪漫主义才是。
  
  鲁迅说,文学总根于爱。 文学植根于希望与理想,文学存在于人间。
  
 所以这最后一点也排除了,那么鲁迅究竟为何没有获得诺奖呢?
  
 我最终在《鲁迅全集》中看到了鲁迅自己的回答:
  
 看完鲁迅的这封信,一切都有了解释。
  
  
  他不是没有获奖,他是自己放弃了。 
  
 首先鲁迅先是自谦“不配”,顺便还嘲讽了梁启超,当真是鲁迅作风。
  
 然后解释了“自谦”缘由,他所佩服的作家们尚且没有得到,他哪里该拿呢。
  
 他认为是占了“中国”这个国籍的便宜。最后他表示中国目前没有可以获奖的人,并且直白地指出获得诺奖非但没有让中国人长脸,反而引得自己人洋洋得意,更成了滑稽之态。
  
 社会依旧艰难,写作这事已经是夹缝中生存,写作是为了告世人,而若是由一个奖项而变了味儿,使众人追名逐利,这才是走了歧路。
  
 鲁迅一开始就表明“不配”,可是通篇看完, 鲁迅并非自认不配,相反是不屑。 
  
 这里我很赞同哔哩哔哩up主智能路障的观点,鲁迅压根儿看不上诺贝尔文学奖。
  
 当时因为一站、二战诺奖仅仅颁发了24个人,而鲁迅所喜爱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等人都没有获奖,也可看出他完全质疑这个奖的含金量。
  
 时至今日,诺贝尔奖依旧是最高奖项,诺奖含金量不用细细考量。
  
 但放眼如今,鲁迅放弃诺奖也更印证其远见。拿不拿奖完全是个人的事,但中国人倘有得奖,必定引起全中国人的追捧,很难确定这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很佩服鲁迅先生的气魄与远见,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贴切,但这恐怕并非鲁迅所想见的, 若青年们能各抒己见,各行其是,让他的话过了时、俗了套,才是他所期盼的真正民族自信与崛起。

鲁迅为何没有得诺贝尔文学奖?

8. 鲁迅为什么没得诺贝尔文学奖呢?

鲁迅致信台静农,回绝诺贝尔奖提名: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上个世纪的农村。每到年终时,大人们总要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将孩子们领来的“奖状”贴在墙上;仿佛,真正撑起“一个家”的,不是那颓危地泥胚墙;而是贴在墙上光鲜的“奖状”了。
父亲总是不以为然的,尝跟我们讲;“奖状”不过是一顶华丽的帽子,实打实的真本事,才能成就一个人的未来!以至于,父亲从不肯主动与老师们“搞好关系”;我们兄妹四人,自然也都没能从那一个小学,领到一张“奖状”。即便是今天,有两个博士后出站留高校工作;也有两个大学毕业在中学工作;依然都“不配”领到一张“奖状”。相信这也绝非是我个人所独有的经历。

所以,当我们所熟知的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被诺贝尔评选委员会以“参与政治活动”为借口,拒绝授予诺贝尔奖金时,我就很能理解鲁迅会自称“不配”拿诺贝尔奖赏了。
鲁迅需要去“战斗”

因为,鲁迅是需要去“战斗”的。鲁迅生在国家民族最困厄的时代:当权者种种腐朽;外来者种种侵凌。鲁迅的敌忾心发为怒吼,为劳苦大众请命;与封建势力及帝国主义相搏斗。三十年如一日。正如鲁迅自己在《英译本》自序中所说:
“我看到一些外国的小说,尤其是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小国的,才明白了世界上也有许多和我们的劳苦大众同一命运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为此而呼号,而战斗。而历来所见的农村之类的景况,也更加分明地再现于我的眼前。偶然得到一个可写文章的机会,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