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莫言都是伟大的文学家,谁的文学造诣更高一些?

2024-05-09 17:04

1. 鲁迅和莫言都是伟大的文学家,谁的文学造诣更高一些?

鲁迅先生和莫言先生谁的成就更高一些,毫无疑问当然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成就不仅仅是在一方面提前出来,他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他也是一位思想家,鲁迅先生的文学著作涵盖的方面很广,包括散文诗集、杂文诗集,在当时的论与文学论坛上可以说处于一个顶峰时期。
一、鲁迅先生的历史背景鲁迅先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表现出来的文学形式和所表达的文字意思对于后世文学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鲁迅先生还引进了国外的一些文学著作。以及他的思想,鲁迅对于当代青年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罗玉先生十分疼爱青少年,并且时常拿在经济上来救济他们,在精神上来帮助他们。曾经鲁迅先生的身旁,围绕着一大批的青年志士。即使鲁迅先生邻居是之前,他的周围还是围绕着大批的爱学爱国的青年,他和这些青年朋友们以朋友的模式相处,鲁迅先生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他的勇敢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一直到我们现在还在接受着鲁迅思想的影响,主动去扛起我们民族的灵魂和国家的计量。
二、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莫言是现代文学家的鸣人,他也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学金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非常的癫狂,给人一个阅读的快感,在读过莫言的文章之后,可以感受到莫言对于民间生命力的呼唤,以及对民间文化精神的传承和赞扬。与时代背景有很大的一个关系,莫言的一些文章,让当代的年轻人不再像以前的知识分子那样的愚钝,而是拥有的。开创精神和叛逆精神。也有着开放的一些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忧国忧民精神。
在整个文学历史的文坛上,莫言和鲁迅先生,应该说鲁迅先生更胜一筹,因为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他怀着一颗怜悯天下的心,而莫言文章虽然也有批判精神,但是他没有鲁迅先生那么深刻,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每个人在文学上的见解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时代不同造就的。人的观点也就不同,总的来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鲁迅的地位还是无人可以震撼的。

鲁迅和莫言都是伟大的文学家,谁的文学造诣更高一些?

2. 鲁迅的文章和莫言比起来,谁更深刻一些,为什么?

鲁迅和莫言是两种风格,谈不上谁更深刻,谁不深刻,都很深刻,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鲁迅是批判主义文学家,莫言是现代主义文学家,两人所处的时代跟所遇到经历过的事都不一样。
鲁迅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民国时代,清政府的腐败导致我们被八国联军欺负,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清朝灭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后来又经历了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倡导的民国革命等一系列事件,国家不强大,罪受苦的就是人民。列强为了牢牢控制他们剥夺来的一切,还用鸦片毒害中国人。这一切鲁迅都经历过,他深深感受到国家被欺辱是一种什么滋味。

鲁迅爱国心切,他为了救国去日本留学学医,回国后他投入了医生的行业,想要救治那些被鸦片毒害的人。但鲁迅后来发现,医生根本救不了中国,因为他看到了当时中国人骨子里的愚昧和无知,所以后来鲁迅就弃医从文,他要用笔来让中国人清醒。
鲁迅的文章主要是以批判风格为主,文章意思较为隐晦,他这样写是为了避开当时的社会矛盾,避免被恐怖分子暗杀,鲁迅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去为革命做斗争。
莫言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的文学家,他跟鲁迅所处的时代不一样,他不需要考虑民族仇恨和国家前途的问题。莫言所表达的是城市发展越来越大后,人们的内心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
传统文化和情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物质、更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莫言是把他看到的,感觉到的用文字表现出来。
这两位文学家都是很优秀、很伟大的文学家,都很深刻,没有什么谁更深刻的说法。

3. 鲁迅和莫言谁的文章更深刻?

这个问题让人简直无语。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有诸多因素,不代表文学水平多高。魔幻现实主义,西方的玩意儿,光玩技术有啥用。
实际上,鲁迅在《故事新编》中的诸篇,手法奇诡,也算得魔幻现实主义。比如《铸剑》里,三个头颅在沸水中互咬,凶斗,超出想象。此不细表。



讲文笔,鲁迅胜莫言太多。虽然鲁迅的句子有些欧化现象,但瑕不掩瑜。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在一个电视讲座里说:
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中,语言的意象之美,最好的三个是:鲁迅,钱钟书,张爱玲。
随便选两个鲁迅的句子: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雪》
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去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秋夜》



鲁迅的文字精炼,有质感,意象鲜明,白描手法高超。这得益于他会写古诗。
五四前后,古诗写得好的作家不多,公认的有郁达夫,鲁迅,沈尹默。看鲁迅的古诗:
七绝·无题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七律·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流传极广的两首。格律严谨,寓意丰赡。
这样的诗,莫言望尘莫及。他写的《饺子诗》,打油诗而已。



讲作品,不说别的,鲁迅一部《阿Q正传》就够了。有评论家言:鲁迅创造的“阿Q”这一形象,不输给任何一部世界名著中的任一形象。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纵览中国现当代小说,有哪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得上阿Q?阿Q集中国人的劣根性于一身,在鲁迅之前,无一人能生动形象地创造出来,鲁迅能创造出来,说明了他的不可超越。
在鲁迅当年及之后,无论多少饱学之士轻看他,和他骂战,在创造文学形象这一块,不服也不行。
讲思想的深刻,莫言就更比不了。时势造英雄,莫言生活在和平年代,而鲁迅在白色恐怖之中以“匕首、投枪”作战,所以才有酣畅淋漓的杂文集;又对国民的劣根性“悲其不幸怒其不争”,所有才有“阿Q”的诞生。
听说中学课本里鲁迅的文章渐渐没了,这真是中国文学的悲哀。网络上,影视剧,大兴穿越、玄幻、宫斗,情色,鲁迅俨然被边缘化了。
商女不知亡国恨。歌舞升平的时代,商品经济的时代,谁还愿意去思考鲁迅的深刻?
所以,问鲁迅和莫言的文章谁深刻,真滑稽真幼稚真悲哀。

鲁迅和莫言谁的文章更深刻?

4. 鲁迅和莫言谁的文学功底深厚?

文学功底的话毋庸置疑是鲁迅先生。他凝聚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积极求进的创新精神。无论何时,他的《狂人日记》永远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历史限制了他走向世界,他文白夹杂的文字甚至连现在的中国学生都觉得晦涩难懂,但实质上他语言文字,修辞手法,篇章结构,思想内涵,都是无懈可击的,可以说他的文章篇篇都是经典,引人深思。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恩格隆德在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后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莫言获奖他的国际化的文学手法有很大的原因。魔幻现实主义源于拉美,莫言将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反映了许多现代性的文化主题,这就与世界文学接轨,这是一种中国走向世界,世界开始接受中国的表现。
      但其实中国的文化内涵与世界的文化内涵,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甚至很多时候是不能兼容的,中国老一辈作家,甚至当代的许多作家,如汪曾祺,贾平凹等人还是不能为世界所接受。
      个人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经典,就像《红楼梦》,世界没有给他最高荣誉,但他依然是不可撼动的经典。

5. 鲁迅与莫言,谁的文学成就更大?举例说明?

把鲁迅先生和莫言放在一起比高低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不是一个量级。鲁迅先生作为一代宗师,引领一个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鲁迅先生功不可没。他的小说集《呐喊》富有时代精神和意义,为辛亥革命呐喊助威,我们读着他的作品长大,孔乙己这个形象已不单单是小说人物,而且是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一类人的代表。他的可爱与可恶,迂腐与可怜让人记忆犹新;还有阿Q的精神胜利法,“狂人”的冷峻颠狂;华老栓的愚昧,夏瑜的英勇喋血,“药”的一语双关;细脚伶仃的“豆腐西施”,她的美貌还有她的喋喋不休;“双喜”“阿发”的月夜归舟;“阿长”的善良。《彷徨》这部小说集反咉的内容是“四.一二”政变后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祥林嫂”这一经典形象呼之欲出,鲁四老爷的冷酷刻板与伪道。还有今天还记得的女娲大腿内长出的“小人”,总之,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的文学经典形象,成为我们成长时期最好的钙片与维生素。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如投枪,投向满目疮痍的旧中国,他像个解剖医生剖析病体,找出病源。他不愧是思想家!至于获奖什么的,我认为与作家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当然有部分国人对诺奖顶礼,那是需要商榷的。
  
 莫言作为新时期作家,我最初读过他的《天堂蒜苔之歌》,感觉他能为农民鼓与呼,虽然作品艺术水平一般,仍然对他印象很好!到后来《红高粱》诞出,在文坛好像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尤其是被拍成电影演出,造成万人空巷的奇观!我记得用三四个小时排队买票看《红高粱》电影,看完之后有些心疼当时不菲的电影票。从此对莫言兴趣大减,当《丰乳肥臀》出来我们眼睛被刺得酸酸的,恨不得先睹为快,后来看过了也就忘了,感觉自己原来是动物属性在作怪,原来就是奔着乳丰臀肥去的,好不羞赧!因此根本说不上什么印象。后来莫言获奖了,他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到现在还有印象的,除了电影中那位性感的女演员股屁扭来扭去还记得,只剩下“丰乳肥臀”这四个吸睛的字,至于莫言小说中的人物,我实在记不得了。
  
 莫言在中国的文坛地位与鲁迅根本无法相比。
  
 中国近代文坛,自[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先生去世后,已经没有了文坛领袖。其他人不是玩商业就是玩电影圈子。诺贝尔奖并不代表中国 社会 文坛的最高成就,评委会与中国文化的世界观不一样,诺贝尔奖现在更多的是充当了政治的玩物。莫言获得诺奖后,政府对莫言的态度是赞赏,鼓励,但总体比较低调,莫言同志可能为国家,为 社会 付出的努力和热情还不够。
  
 鲁迅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斗士,其文章揭露了现实中的腐败、黑暗,配合了伟大的民主解放运动,鼓舞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推翻三座大山,唤醒多少梦中国人。莫言的获奖著作,圈外几乎没什么人知道,随机采访路人百不及一,小众化了。比白鹿原的刻划和纵深度差很远。
  
 莫言获奖说白了是他个人的事情,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百姓包括文学界菜鸟,好像没什么关系,他为 社会 的付出也没看到什么贡献。因为比较谨慎,与民众交流也不多。在唐代写诗,有些人写了几千上万首,也没诗坛地位,为什么??不是写的技术不好,不是用词不美,而是缺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缺少了民族大义的 情感 。离开了这个民族感情,篇章再美妙,也难传播啊。
  
 如此比较,于鲁迅不敬,于莫言不公。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第一次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在小学。月光下的看瓜少年,一个鲜明的形象浮现脑中。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莫言,原名管谟业,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高中时代曾看过莫言先生的小说《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曾在一本杂志上读了郜元宝先生的文章《因莫言获奖而想起鲁迅的一些话》,虽对郜先生的才华甚为钦佩,对其中国现当代文学“今不如昔”观点却有不同看法,尤其是他反复强调的二者“差距之大,何可以道里计”的说法,颇令人生疑,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九斤老太的那句名言来。
  
 在郜先生看来,中国文学一代不如一代的道理几乎不证自明,就连诺奖评委也深信不疑:“在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钱钟书、汪曾祺等作家活着的时候,未能及时(把诺奖)颁给他们。如果再等下去,等到莫言这代‘严肃作家’过去之后,再想颁给中国作家,就只能考虑80后、90后了。对诺奖评委来说,这也许是刻不容缓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鲁迅在天有灵,面对这样的文字不知会作何感想?
  
 下面的说法就更让人难以理解:“是否因为莫言获奖,莫言本人或者跟莫言差不多的当代中国其他作家的水平顿时就超过了梁启超和鲁迅?或者超过了巴金、老舍、沈从文、钱钟书、汪曾祺等人,并且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就评奖来说,基本的情形大约是今人只和今人比,活人不与死人争。事实上,莫言是否超过中国其他作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诺奖评委对莫言的看法。至于莫言是否超过鲁迅,这显然是一个伪问题。当我们把鲁迅放在神坛上的时候,莫言自然是无法望其项背的,即便把鲁迅请下神坛,这辈分也摆在那里,鲁迅去世的时候,莫言还没有出世呢,根本就不是一代人,究竟应该这么比?我们不能因为莫言是一个糟糕的作家比不上鲁迅,就断言当代文学不如现代文学,正如不能因为莫言获得了诺奖而鲁迅没有获奖,就断言现代文学不如当代文学一样。
  
 按照郜先生的逻辑,我们或许可以说,现代文学与明清文学“差距之大,何可以道里计!”明清文学与唐宋文学“差距之大,何可以道里计!”唐宋文学与秦汉文学……秦汉与春秋……如此推论下去,大约只有鲁迅先生笔下的“杭育杭育”派能够创作出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了。当然,作为一个现当代文学的门外汉,如此胡搅盲缠或许有欠厚道,唐突之处还望郜先生海涵。
  
 用郜先生引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还是郜先生自己说得明白:“现代作家写不出当代文学,当代作家也写不出现代文学,现、当代作家根据各自的时代条件努力写出真实呈现各自时代的文化个性的文学,达到自身能力允许达到的境界。 理解两种文学的产生背景和基本特征,才能有所比较。”话既然说到了这个份上,我相信郜先生拿鲁迅与莫言对比,其用意绝不是要让关公与秦琼分个高下。否则,也太抬举莫言了。当然,上述这些不知所云闲话所用的这个不伦不类的标题已经有过分抬举莫言的嫌疑了。
  
 谁都知道,鲁迅的时代毕竟已经过去了,也这因为如此,鲁迅才是不可超越的。就像希腊神话是不可企及的典范一样,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后辈们无法企及的典范。但不可企及,又当如何呢?后来者为什么一定以专家们为前人专设的精神尺度为标准谨小慎微呢?
  
 鲁迅和莫言是不好比的,一个是文坛巨匠,一个是后起之秀,夺目灿烂。但也是可比的。怎么比?比高度:思想高度,文学高度。毛主席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美国《时代周刋》评论说:“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遗珠。”评价的落差太大了。鲁迅的思想高度还体现在人民性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不体现对敌人的憎恨,对人民的热情讴歌。文化的高度决定艺术的高度。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又是大学教授,文化起点很高。而莫言家境贫寒,只读了小学,后参军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成长起来,按理说他应是根正苗红,有鲁迅的思想,有鲁迅深厚的文学功底,可他却在这个红字上没下功夫,使自己失去了高度,失去了信任,成为西方的庞儿。
  
 在文学高度上,我有一个感觉,鲁迅的作品越读越有味,多年以后重读又有新的收获。而有的名人之作看一遍就不在看了。这就是鲁迅文学的高度,厚重。
  
 鲁迅的作品还富有哲理。《故乡》结尾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之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望莫言向鲁迅学习,在创作领域,走出一条闪光的红色之路。
  
 鲁迅与莫言,都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要说谁的文学成就更大,肯定是鲁迅。那么莫言有没有超越鲁迅的地方呢?我认为:鲁迅的文学成就与影响盖过莫言,那是整体性的,压倒性的;莫言也有某些指数高于鲁迅(例如获得过诺奖,又如总产量高),但这是局部性指数,不能撼动鲁迅的地位。
  
 【 社会 影响】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杂文是投向黑暗势力的匕首,他的形象是鼓舞进步力量的英雄。鲁迅先生去世时,上海成千上万的市民涌向街头为他送行(注意:是自发的),十六人抬棺扶灵,包括巴金、胡风等,其中许多都是大文学家。这样的场面在上海从未有过,足以说明鲁迅影响力之强大。我不贬低莫言,实事求是论 社会 影响,莫言还难以比拟。
  
 【文化地位】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莫言是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文坛渐露头角,其系列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 情感 ,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从文化地位来看,“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地位与“寻根文学” 作用地位确实不属于一个档次:“新文化运动”改变的是整个文坛,而“寻根文学”只是文坛里的一个门类而已。
  
 【作品传播力】百度百科把鲁迅列入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得到许多网民赞同。这虽然不是权威机构评出来的,但也能代表部分“民意”吧!鲁迅的作品早就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各国传播,世界影响力是肯定的。再看莫言,作品已经被译成40多种语言在国际传播,加上莫言是诺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的传播力是非常强的。至于谁传播力更强,手上缺少权威数据作比对,不敢结论;只能估计吧,我估计莫言作品销得更好些,因为他有诺奖这顶“皇冠”加持。而鲁迅作品年代比较久远,如果不了解旧中国那段苦难史,不太容易读懂鲁迅。
  
 至于鲁迅为什么没有获诺奖,而莫言能获得诺奖,这不属于本话题范围。我只简单说一句:能否获得诺奖跟国力有关。
  
 【文学感染力】鲁迅与莫言作品的文学感染力都很强,纯粹从文学角度看,感染力不分胜负。我小学到初中是读着鲁迅的《呐喊》《彷徨》《朝花夕拾》《而已集》长大的,祥林嫂、孔乙已在我脑海留下抹不去的印象,可惜那时年龄小,还有许多细节一知半解,甚至不解。莫言的《红高粱》相信大多数人读过,至少看过电影吧?而他另一部短篇小说《红耳朵》你不一定知晓。我在90年代读《红耳朵》至少五遍,还专门抄过经典语句,有些语言后来被我借用。《红耳朵》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那时莫言还没有得诺奖,我没有“跟风”的意思。
  
 总之鲁迅与莫言的作品都深刻影响了我,肯定也影响了像我一样的大批文化老(中、青)年。
  
 鲁迅先生对于中国近现代的文学领域影响深远,无论是在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成就都远远高于莫言。鲁迅先生的《彷徨》、《呐喊》、《朝花夕拾》、《野草》、《故事新编》等等一系列作品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对于近代文学领域也有较深的影响。
  
 莫言的文学作品与近代的作品相比较而言,风格比较过激 讽刺意味也比较现实。但是却反映出他的作品不太适合年龄低 思想不够成熟的人阅读 所以他的作品远远没有鲁迅先生的出名。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使他的名气大涨。但是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人是鲁迅先生,由于鲁迅先生的不屑 没有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第二位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但是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后去世了,并没有颁发。最后才是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位正真意义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仅仅代表个人观点 欢迎大家补充发表自己的看法。
  
 当然是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更大了。特殊时代造就了特殊的鲁迅和鲁迅文学,他和他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家与文学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唤醒。是鲁迅文学唤醒了旧中国的酣睡和奴像。正如《呐喊》一样,是把钢刀,是一声醒来的猛士。从文学到灵魂,鲁迅做到了。莫言是我们山东老乡,也是我们的荣耀,但是他没有从内心上感动我。莫言只是一名优秀的作家,虽然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从他的作品里感受不到力量。虽然时代不同,文学作品自然也不同,但总是感觉不到莫言的魅力。也许他写的很现实、很个性,但灵魂是什么?听说他的《蛙》获得诺奖,我买来看,结果强逼自己看了好几回,才看完,因为小的时候确实经历过计划生育的 社会 现实。多了这不书,确实也有些思考。但《丰露肥臀》就怎么也没看完,除了一些谩骂和粗秽的言语,什么也记不得。于是就去听别人的解读,好的文学作品需要别人解读吗?但,如果没有鲁迅,莫言则第一。莫言的作品还是有深层次的东西的。
  
 个人愚见,欢迎批评。
  
 当然是鲁迅。鲁迅的作品从发表到现在近一百年了,已经深入人心,普及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把文学的力量竟发挥至如此地步,恐怕在现代之中国,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正是鲁迅的伟大之所在。
  
 莫言的成功,在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人争了光。其作品虽好但对中国文学的引领作用几乎没有,更莫提对中国 历史 的推动作用。
  
 文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工具之一,因此,其最终的效果,是以对人类 社会 进步的推动作用为依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高于莫言。
  
 表面看鲁讯一生在”呐喊”,莫言一直在”拉家常”。谁的文学成就更大。应先看一下两位的时代背景与文学作品。
  
 时代背景
  
 鲁迅处在几千年封建王朝行将就木,新的思想体系没有完全建立。民众迷茫混沌,精英信仰沦陷,所以时代在召唤一批有志青年来引领思潮,冲破世俗樊篱与思想禁锢,唤醒民众拯救民族。
  
 莫言处在中国 社会 发展 探索 ,转型转制的环境中成长工作。所以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丰富而细腻,很接地气让读者能身临其境,像生活的一面镜子,观照人性洞察 社会 。
  
 文学作品
  
 鲁讯作品笔风犀利,敢于揭示 社会 深层矛盾,揭露人性丑恶从而唤醒民众。如《呐喊》就写辛亥革命至“五四”期间中国 社会 现状。作者想通过文学力量从精神层面震撼民众心灵,达到全民觉醒的目的。
  
 莫言作品朴实,细致、画面感强。如《红高粱》读者一看就能感受到作品高粱地火红。
  
 综上所述,我认为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而莫言是文学家、小说家。
  
 我认为两位 历史 人物为 社会 的作用各有所长,因为两位大伽所处的 历史 时间不同,所体现的一切目标对当时 社会 起到的作用与贡献也有区别,鲁迅先先是在中国贫穷且思想愚昧落后的时代来唤醒人民的思想崛起,从而改变落后的现实意识形态,从精神层面造福于人民大众,给于了无形的精神力量与行动方向,是在时代基础背景下体现出鲁迅先生的民族精神与 社会 责任精神,希望国家走向富强的初心,鲁迅先生的思想影响了近代青少年的发展,从而改变并走出了许多有知名度的伟大人物。而莫言先生出生于解放后,成长于新中国建设初期,成名时正值 社会 困难,物质缺乏,莫言先生的作品贡献时代不同,重点体现了 社会 生活的更多细节和作品,比如:(红高粱)以 社会 生活细节告诉你生存的现状,以写生的作品体现了风格与贡献。所以两位大伽一位在解放前,一个在解放后,贡献各有所长,影响均是深远的。所为时代造英雄,这两位都是时代造就的艺术大伽,值的敬仰。你认为呢?

鲁迅与莫言,谁的文学成就更大?举例说明?

6. 鲁迅和莫言的创作两个哪个最让人喜欢?为什么呢?

鲁迅和莫言各有不同的喜爱者,在不同的人眼中对他们的喜爱程度也有所不同,各有千秋。但如果从受众面的角度来看的话,鲁迅先生应当更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他的作品流传得更为广泛,也更为人们所熟知。其中的原因可以通过他们文学创作的取向来解释,他们二人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一、鲁迅的“现实”鲁迅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文学创作也是人们所无法忽视的。鲁迅本身的国民度就更高,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材中都有对他作品的收录,在不断接受他文学熏陶的过程中,更容易感受到鲁迅先生创作的魅力所在,从而表现出对他作品的喜爱之情。
同时,鲁迅的作品中往往关注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见解极为深刻,对各种事物、现象的剖析也极为精准。许多的认识即便在今天也有一语中的之感,具有着穿越时空的鼓舞人心之感。也正因为这种普世的价值,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鲁迅作品的重要性,更容易产生喜爱之情。
二、莫言的“魔幻”如果不是因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或许只会活跃在一小部分人之中,成为当代严肃文学中的一部分。莫言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实践也赋予了他作品一种陌生感,绝不是什么通俗易懂的作品。各种奇异诡谲的想象,各种捉摸不定的意识流写法,各种隐喻和象征,都表现着现代文学手法的特色。
正是这种在文学上更深层次的探索,让喜爱的读者对他爱不释手,但却无法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之中,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能适应他的书写节奏,都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创作意旨,因此在受众面上就略逊于鲁迅了。

7. 莫言的作品和鲁迅的作品有哪些异同点

莫言与鲁迅乡土小说的同构性  (一)浓厚朴实的乡土情结 
人从来都有归属感和回归感的。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对自己的乡土人物有绵绵无尽的眷恋之情。而同样这种乡土情结也深深地灌注到中国文化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莫言,当代颇具创作个性的乡土作家,其乡土小说在表现乡村精神和借鉴乡村文学形式方面,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努力,他所奉献的带有强烈自在色彩的“高密东北乡”世界,是一个真正本土化的乡村世界,他所表现的是真正的中国乡土文化和灵魂。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故乡









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乡土小说应该是莫言小说新时期的主要阵地。他把自己的各种感情潜移默化的在这片土地上尽情渲染。 
莫言的乡土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作者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在这个世界里,虽然他是一个弥漫乡土气息的导演,但他饰演着各种角色,他品尽各种滋味。他总是用一种浅近的语气去探究这片土地,去亲身体验着乡村的苦难和故土的悲壮,直接抒发身临其境者的情感。他在笔下不对落后加以诟病,也不会把乡村故土当作梦想天堂一般欣赏向往。 读过莫言小说,能够深深体味到其中的浓郁乡土气息,尤其是对故土的多彩描述,更是深深吸引着人,而这种氛围则来源于莫言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或者更确切地来说,你可以在字里行间清晰地闻到东北高密县那股涩涩的土地气味,以及空气里混杂的那种原始的激昂。故乡在他的身上和作品中都深深地烙上了印记,对于这片他付出了辛劳、汗水,却如此贫瘠、干涸的土地,莫言曾经试图摆脱它的烙印。莫言的文字脱不开浓烈的民间色彩,虽然莫言一再强调“高密县”早已经成为一种符号,而存在的理由,恐怕便是其背后色彩恣肆的“乡土”。莫言把它归于一种宿命。 
有作家说:“莫言的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这一讥讽被莫言视为最高嘉奖。“回到了故乡我如鱼得水,离开了故乡我举步艰难”。在他看来,写作是寻找失去的故乡,而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童年乃至青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因此它是你的血地。莫言认为,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原因在于:第一,故乡与母亲紧密相连;第二,故乡与童年紧密相连;第三,故乡与大自然紧密相连。这时的故土,在真正意义上已成为莫言创作上心灵的 “根据地”,也标志着在乡土情感上,作家已找到精神的家园,在关于乡土的记忆 中,作家不再流浪。这时的莫言,对乡土的认识已不再是初登文坛时单纯的咏唱 与后来的一味的感伤,而是带着一种理性的成熟的眼光,闪现着坚定、自信和豁达, 这标志着作家乡土情感的成熟。然而,当现代文明的浪潮汹涌而来,乡村是应该顺应潮流而变革还是继续墨守传统,对作家来说却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而在莫言看来,民间是一个巨大的话题,可以把它简化为作家的创作心态问题,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为什么写作。针对功利化的庙堂写作(文学为政治、为人民服务)和准









庙堂写作(为老百姓的写) ,莫言打出的旗号是作为老百姓写作,这是一种低调写作,淡薄功利,不把作家自己抬举到一个不合适的位置上,不去担当道德的评判者、教化者,放弃居高临下、高调批判的知识分子立场,保持民间心态,保持老百姓的立场、思维和方法。因此,真正的民间写作,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也就是写自我的自我写作。民间写作,我认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强调个性化的写作,什么人的写作特别张扬自己个人鲜明的个性,就是真正的民间写作。  
而绍兴纯美情韵的鲁迅青少年时期的浙东乡土生活在心灵中的碰撞与融汇,产生了强烈的“乡土情结”。 绍兴是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江南水乡,“绍兴师爷”名扬天下,是个“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名胜之地。鲁迅乡土小说的环境都以海边水乡为背景,在《社戏》里描绘了飞一般的白篷航船,月色朦胧下起伏的连山,两岸碧绿的豆麦夹杂着河底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社戏》中还描写了农村农民和小朋友的好客,双喜、阿发等小朋友的热情、天真;六一公公憨厚、纯朴,揭示了他们心灵之美,农村的古朴之风,农民的憨厚之气,镶在鲁迅幼小的心灵上,留在鲁迅美好的记忆里。总之,乡野的田园风光、民间社戏,那种近乎“仙境”般的表现真是令人陶醉,引人遐想,把读者领到江南水乡月夜的境地。在《故乡》里把少年闰土融进浙东海滨绚丽的画面里,神奇美妙、传神、动人、可爱,也只有诗那般的环境才能映衬出童心的那份绝假存真,稚气的温暖与慰籍。这对其后来的乡土文学创作有特殊的意义,在作品中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深情。于是我们在鲁迅的回忆性文字中看到,乡野的田园风光、民间社戏,得到近乎“仙境”一般地表现。但这似乎又作为一种陪衬,力透纸背的凸现的是那些“目不识丁”的农家伙伴淳厚、诚挚、善良的品德。鲁迅缘此而感受到未失童心、稚气的温暖与慰籍,在他的心灵中竟一直保持着诗的魅力。鲁迅对故乡的爱、对农民的爱全都倾吐在字里行间,饱含在对浙东故乡的风土、人情、农民生活的描绘和刻画上,这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直接的展现。  
风土人情是鲁迅乡土文学的常见主题。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药》、《风波》、《故乡》、《离婚》、《社戏》、《祝福》、《在酒楼上》等作品的取材都是绍兴一带农村和小集镇的生活;所选择的地点——鲁镇、未庄、庞庄、S城、咸亨酒店也是绍兴一带农村和小集镇的化名。[3]
作者依据故乡生活的经历“复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风俗画和灰色的世态画。“按照绍兴习俗,凡是出嫁









的女儿。如果还未当家,夏季大抵可以回家去消夏。”这一习俗在《社戏》中作者有具体的交代。浙东农民习惯认为拆掉灶台是对人的一种最大的侵犯与侮辱,因为民以食为天,把人家吃饭的家伙都给毁了,那便是天大的冒犯。描绘的风俗画,不仅成为人物的典型环境,而且成为一个社会的缩影。《孔乙己》中曲尺形柜台的不同格局和长衣衫、短衣帮不同的喝酒方式,不仅反映了浙东小镇酒店的乡土风韵,而且充分地显示了农村穷、富两个阶级的对立。鲁迅往往把绍兴一带的小酒店和茶馆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若非少年时代耳濡目染,很难凭空构造出这样的生活环境,同样也是鲁迅少年时期乡土生活的写照,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的“刻”在鲁迅的记忆中。总之,小说中的景色描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再现,更是鲁迅的“乡土情结”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人的文学:关于人的批判小说  
鲁迅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内忧外患, 民族贫弱,。从小弃医从文,怀着爱国之心和拯救民族的愿望, 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土地。鲁迅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有大量的文章关于这些感情的表露。作为五四新文学主将的鲁迅, 从一开始就高扬“人的文学”大旗,寻求着健康人的生存形式。他经常考虑的“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它的病根何在? ” 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问题, 即中国人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在鲁迅看来, 人生问题最重要的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人的精神、价值的理解等问题。因此, 鲁迅认为对于下层受压迫民众来说, 首要的问题是去改变他们被封建传统观念所禁锢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进而使他们得到正常、健全的发展。我们同样发现, 这两位乡土作家, 呈现于我们面前的乡土图景虽然完全不同,但是关注那些与自己血肉相连的同胞,却是相同的。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以深切关注人生、启蒙主义和疗救病苦为目的, 孜孜不倦地批判和拆解着破旧的历史。 
而当代作家莫言表示,文学发端于事件但要超越事件的关键在于,“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

莫言的作品和鲁迅的作品有哪些异同点

8. 莫言与鲁迅

最近好久没写心灵垃圾了,实在是抽不出空好好地写一篇议论文来探讨心得,只得用零碎的时间随便抒发抒发心里的杂草。
  
 我最喜欢的作者一直是鲁迅先生,在我眼里,他便是人生道路的指明灯,他让我觉得,做人还是得高风亮节,自有风骨,这样的人会在晦暗的宇宙世界里永恒地发光。可惜世界上大多数人,只把那光作为修饰自己的点缀,也没什么好可惜的,物以稀为贵。
  
 在看莫言的《红高粱》以前,我一直都对外声称自己没有喜欢的当代作家。果然还是我孤陋寡闻,草草地对中国当代文学下了定义,优秀且深刻的作家,多的是呀,都没有看过,就先入为主地否定,又是自我局限性的体现。
  
 莫言的《红高粱》是我大二时在寝室逃课三天三夜连续看完的,厚厚一大本,看的时候又期待早日读完,又期待还有后续。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好的故事一样,它的结尾也是让人惆怅无奈,如同某人铆足了劲一拳打在棉花上,人这一世,果然是个笑话,轰轰烈烈地入场,悄无声息地下台。斗转星移,一切归为平静,真正传承下来的,只有无形的风骨。
  
 每当我失意落魄,愤世嫉俗的时候,我总想起鲁迅先生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只是往上走,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我幸运地出生于和平年代,可掐指一算,距离那动荡又惨烈的岁月,也不过百年以内罢了。一百年前,一百年后,社会洪流中的主旋律,差别是否有我眼里看到的这么大?但愿这又是我的局限性。
  
 我自问,倘若我出生于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民国政府刚刚成立,内战不止,外忧不断的年代,我如果有的选,我真不能保证自己愿意挺身而出,站在阳光下,为了整个中国而发声,战斗。所以我敬佩那个年代,所有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了家国,将风骨传承到底的人。我有多敬佩他们,就有多厌恶在那时宣扬个人自由,抛弃国家的小人之流。
  
 自由建立在尊严上,尊严建立于伟大的国家。享受着国之底气,又将该给的贡献抛之脑后,这绝是我最厌恶的人,没有之一。
  
 一个精通量子力学的老鼠,说到底,在人眼里,也只是个老鼠罢了。它自以为贬低那些臭水沟里的同类,就可以在人类心中成为平起平坐的存在。可对于人而言,伟大的不是老鼠,是量子力学,你也只是短暂的从臭水沟里爬出来为我服务罢了。
  
 很少有人能明白这一点,世界的本质就是残酷。
  
 自由,更是基于最大的残酷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