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读懂了这八个字,你就掌握了《金刚经》的纲要

2024-05-17 17:50

1. 佛法:读懂了这八个字,你就掌握了《金刚经》的纲要


佛法:读懂了这八个字,你就掌握了《金刚经》的纲要

2. 南怀瑾:《金刚经》精华就在这三个字,在红尘修心的不二法门!

《金刚经》是佛家一部重要典籍,蕴含着最高深也最平实的修行法门。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一部书,叫《金刚经说什么》,专解这部经典。南师认为《金刚经》的精华就是三个字:善护念。
                                          
 什么叫“善护念”?所谓“念”,按照佛家的定义,人的一呼一吸之间,就叫“一念”。人的一念之间,就有八万四千烦恼,可见人生烦恼何其多!但真正的烦恼,只产生于我们的念头,产生于我们对所发生之事的看法。因为我们的念头一个接着一个,永不停息,所以随之而来的烦恼也是持续不断。
  
 有的时候,我们能明确知道,自己的烦恼是怎么来的,是什么事引起的?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烦恼来自哪里,只是觉得莫名的心烦意乱,这也叫“无明烦恼”。
  
 “善护念”的意思,就是你要照顾好自己的思想,安抚好自己的念头,要对自己的念头和思想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种方法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而得来的,你练习得越多,也就越擅长这个。换句话说,你就成了一个“善护念”的人。
                                          
 一旦你成为一个“善护念”的人,会有很多明显的益处。最明显的,就是你不太容易被自己的念头所困扰了。你知道自己的念头不是实相,你知道很多烦恼都是被你自己的头脑制造出来的。对于念头的来来去去,你会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成为一个观察者,而你观察得越多,你的内在就越有力量,这其实正是一切修行的根本。《金刚经》佛说“善护念诸菩萨”,你和菩萨修的是同一法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虽然“善护念”未必会使你成为一个烦恼绝缘体,但是久而久之,你会发现,那些假想出来的烦恼已经越来越少了。剩下你要处理的,是实实在在发生在你身上的那些麻烦事儿。当然,修行的功夫到了之后,就连处理这些麻烦事的时候,你也可以不生烦恼心了。你会成为一个非常平和、通透、超脱的人。
  
 好了,既然“善护念”这么重要,益处这么多,那么我们怎么开始进行这个练习呢?
  
 《金刚经》给出了答案。对真正修行佛法的人来说,他们的“善护念”有一个终极目标,即达到如来的境界,“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 但是对于还做不到远离红尘的芸芸众生来说,没必要想那么远,我们只要知道怎么开始就可以了。
  
 这里请记住一句经文 “  一念初起,无有初相,是真护念。  ”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通俗的解释,就是当一个念头刚起来的时候,你心里要知道,我有一个念头起来了,但你的心不要跟着这个念头走。如果把我们头脑里的思维比喻成大海,那么这个念头就像是海里闪现的一朵小小水花,扑哧一声,就消失了。你的思维不要追着这个念头走,让它过去,下一个念头很快就会过来,你只要能清楚地分辨,它们只是一些虚幻的念头罢了,不要做出这个念头对或者错、应不应该的判断,只需要让它们过去的同时,刻意让自己在两个念头之间保持内心平静。
  
 练习到了一定的程度,你会发现在两个念头之间,这种平静的时间越来越长。你整个人都变得更平和了,虽然偶尔也有一些烦心的念头,但是你已经成为了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你也就掌控了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金刚经》的精髓“善护念”,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它达到内心的平静,减少无谓的烦恼,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心平气和烦恼少,你准备好了吗?欢迎评论、转发。

3. 《金刚经》解读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重要的一部经,经中说:一切经皆从此经出,因此,学佛不能不学习《金刚经》,而正念正解则是学习重中之重。
  
 六祖慧能曾经这样说:诸佛妙理,无关文字!这又如何解释呢?更何况他本人正是因《金刚经》“应于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的。
  
 其实,再好的经也只是教课书,是教课书都是人写的,如果只知道到一字不漏诵读抄写却并不理解《金刚经》真正的意义,便是执着于经为经所转。
  
 中国自从达摩始祖以心传法不立文字的修行法门的传入后,在佛教史上便出现顿悟法门;理应顿悟,事需渐修,熟读《金刚经》顿悟佛祖真义才是学习经书的目的。
  
 经书只是引导人开悟的工具,不是靠终日诵读经书就能成佛的,正如六祖所言: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执着于经便是为经束缚,不解佛所说意。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孽无数。
  
 因此,让我们来重新解读这部被千古传颂的经典《金刚经》吧。
                                          
 首先,要解读《金刚经》不能不理解释迦牟尼佛所创立的佛教教义,简单的说佛教所倡导的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清其意,是为佛教。
  
 是由内到外两方面的修行让人们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成就完美人生的一种宗教,这其中头两句很好理解,而第三句便是不容易理解也很难做到的事情,因为世间有种种人便有种种心,种种心便能生种种想法念头,如何能将人心给降伏则是世间万难的事情,佛祖法力无边也徒可奈何,因此说:佛不渡人,人自渡!
  
 因为心是人最难降伏的,故如何修心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核心议题。
  
 善男子善女人如何降伏其心?在《金刚经》中须菩提开始向佛祖提问,这也开始了佛祖无上智慧的教诲。
  
 在《金刚经》中佛祖告诉我们如果想成为菩萨那样的人(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意即求道求大觉大心之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应该有如下修行: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布施,即所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 
  
  不住于相,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不应取法,因为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因生无所住心;如是生清净心。 
  
  金刚经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能受持读诵为人说皆得成就不可量,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大乘者即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利益一切众生的人,在佛教中见闻佛法者是小乘,悟法解义者是中乘,依法修行者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者是最上乘。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能通达无我者是真菩萨。 
  
  如来说诸心皆是非心是名为心,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如来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因为修一切善法皆可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说不能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因为: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合相,所谓一合相即不可说。 
  
  如果你想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受持,不生法相,因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中佛祖循循善诱用了很多比喻来说法,最后却告诉我们: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正是佛教即辩证又晦涩的地方,种种法不过是为种种心所准备的,因此要不住法,不住相;如果每人能把把心降了也就不需要所谓法了,这就是佛法是世间真法大法。
  
 因此慧能祖师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心即是佛,外在无一物能建立,皆是本心。
  
 简单地说修佛就是修心,其心动念皆以佛法为用,修得一颗向善的心,利众的心,超脱的心。皈依就是皈依自己的内心,除却自性中的不喜心、嫉妒心、谄媚心、狂妄心、轻人心、漫他心等一切恶念罪缘,最终获得自性解脱自性成佛。
  
 
  
  
 
  
  
 吴秀生
  
 2017 10 28

《金刚经》解读

4. 【原创】回味经典之《金刚经》的智慧

初看《金刚经》是在几年前,很偶然的一个机会,听朋友说起来,在好奇心与好胜心的双重驱使下买回来看,是想知道《金刚经》到底讲了些什么。谁知这一看便欲罢不能,一度成了枕边书,反复阅读,感觉受益颇多。
  
 《金刚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简称,被誉为“万经之王”,意思是“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它来自于印度的大乘佛教,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经典,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可谓是佛学根本大法。
  
 《金刚经》是佛家经典,蕴藏着佛法精髓与核心要义,就如儒家的经典是《论语》、道家的经典是《道德经》一样。如果放到现在来对比,地位应该相当于《宪法》。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是清除人们私心杂念、破解人生诸多烦恼与问题根源的不二法门。自古以来,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金刚经》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和他十大弟子之一的须菩提问答对话实录,共5176字,全文分为32品。我理解,这里的“品”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自然段”,或者是 “章”、“节”之类的意思。
  
 《金刚经》从有一天佛陀和他的1250位弟子在祗园精舍吃完饭后打坐开始,须菩提站起来请教佛陀,问世间有向善的男子女子如何才能降伏心中的妄念修成正果,于是佛陀与弟子一问一答、层层深入地给众弟子讲解起佛法来。
  
 佛陀讲解了人世间的真相、事物的本来面目、时间的奥秘与法则、慈悲心及其力量、人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何破除内心的执着、生死的真相、虚无的辩证统一、如何修证佛法等等内容,深入浅出,智慧空灵,让人豁然开朗。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们又不是佛教徒,看《金刚经》干什么啊。其实,这部经典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你对佛法有了一些基本的认知,即使不去修证佛法,至少可以提高你洞察世事的能力,保持警觉和清醒的心态,不再轻易地被外在事物的表相,以及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歪曲佛法的做法和现象所迷惑。
  
  不执着的智慧。 “执着”一词本来就是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信念极强的渴望,无法释怀,为达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不能超脱。《金刚经》认为,人痛苦的根源其实就是执着,它告诉我们,最高的修心法则是不执着,即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不安定的烦恼因素,《金刚经》认为解决了执着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心的问题。当一个人拥有了健康的心境,便不会再感觉到痛苦,快乐也会随之而至,会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到平静、祥和与喜悦。
  
 “不执着的智慧”其实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放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我解放吧。
  
  对于后世人拜佛求佛的看法。 世人遇有难以化解的问题,最通行的做法是去寺庙里拜佛求佛,求佛主保佑,其实这不过是个人的认知与心理安慰罢了,佛陀早就预知了这种现象,在《金刚经》第26品中说了一首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自从读了《金刚经》,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无知者无畏”这句话真是太有道理了,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的盲从心理实质是来自于个人的无知、不学习和不思考。
  
  世人如何通过修证佛法增持功德和福德。 说到这儿,肯定有朋友会有疑问,既然佛陀认为临时拜佛不能增持功德,那应该怎么做才能获取功德呢?
  
 首先,佛陀在第16品中给出了答案:“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果报亦不可思议”。
  
 其次是在最后第32品时,佛陀再次强调了受持、读诵《金刚经》所能获得的福德:“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以上,只是我个人阅读《金刚经》的一点看法。毕竟,根基浅薄,且《金刚经》博大精深,读上几遍,是很难明了佛法之精深要义的,解读与观点如有不对之处,请各位有缘法师和文友指正为盼!
  
 NO:2018-16
  
 于2018.4.22

5. 读点《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学的经典,如同儒家的《论语》记录的是孔子说的话,《金刚经》是记录佛祖释迦牟尼说的话。但佛家中记录佛祖的经书很多,《金刚经》只是其中的一部,佛祖是印度人,于是《金刚经》翻译成中文也就有了各种名字,最早由姚秦鸠摩罗什在(402年)翻译的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后唐玄奘翻译成《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简称《金刚经》。
  
 《金刚经》的主旨就是“一切法空”。佛教的“法”并非是孙悟空法术的法,佛家认为法是指客观的一切现象,或者主观对客观的一切认识或推理。佛家的法也就是包括了宇宙中的一切。
  
 《金刚经》反复地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教的宗旨就是要破除人们心中的执念,认为世界本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空无,空无虽非否定它的存在,而是否定永恒地存在,世界是转换的,因为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只有空无才能永恒,所以“一切法空”。从哲学的本质这方面来说,佛家与道家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贵无”论,《道德经》开篇就谈宇宙的生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家认为世间一切都是从无开始,并且有和无,同出而异名,有和无只是两种存在的形式,本质都一样。
  
 佛家在本体论上与道家一体,佛家在方法论上与儒家又相同,儒家在为学方面也提出“四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孔子一生都以这四绝要求自己,这与佛家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求相同,都要求“无我”。不持有执念,有一分“自我”,便有一分“执念”,有一分执念,便学不到真知,也就认识不到世界的本源,自然成不了佛。
  
 《金刚经》主要还是讲方法论,讲怎么样做到“一切法空”。佛家并非简单粗暴地否认世态万象的存在,佛家创造了一套理论讲轮回,当然这不是《金刚经》的主题,《金刚经》全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是能坏一切,却不为一切所坏,“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是度到彼岸的意思,那么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就是“通过如同金刚的般若智慧,度脱三界苦海,到达解脱彼岸的意思。“波罗蜜”就是佛祖的方法论。
  
 .

读点《金刚经》

6. 南怀瑾老师从金刚经悟出9大人生智慧

真相一:心境决定处境
  
 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是个人自己唯心所造。
  
 真相二:自助,才有天助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
  
 
  
 真相三:心如镜,方知人生如梦
  
 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
  
 真相四:清福谁都有,却没人享得了
  
 红尘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贵,普通叫做享洪福。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
  
 真相五:不圆满,才是真实
  
 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
  
 真相六:心的真相是无相
  
 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真相七:不理烦恼,才能真正消除烦恼
  
 思想哪里来?哪里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你为什么去管思想?它来的时候,贸然而来,去的时候,贸然而去,所以大家打坐的时候,拼命想把妄想空了,你看,多傻啊!
  
 你为什么除妄想?妄想本来空的呀,留也留它不住,哪个人把思想留住了?你说我觉得痛苦烦恼,你不是说傻话吗?昨天的日子早过去了,昨天的烦恼早没有影子了,现在坐在这里不烦恼嘛!你现在很烦恼,等一下不烦恼嘛!不可能永远烦恼,烦恼并不停留。
  
 真相八:时空是相对的
  
 人经常说人生如梦,好像梦就是没有,这个观念、思想是错误的。梦不是没有,梦是有,偶然的,暂时的,片面的。心理学研究显示,最长的梦没有超过五秒钟的。人睡着做了一个梦,梦见从小长大,经过了多少事,直到最后自己死了,醒来眼泪流湿了枕头,梦中经过几十年光阴,实际上只有三秒钟。
  
 真相九:人比鬼更可怕
  
 住在山里的山魈,很有意思,他们有事的时侯,要跑到别人家里借锅子和碗筷。他们的样子很丑陋,矮矮的,就像人倒着脚走来。讲的话我们也不懂,必须要用手去指要借的东西,那些山里头的人都知道,有些坏心眼的人,却准备一套骗他们的。
  
 准备什么呢?纸做的锅,纸做的碗,他就很高兴的借回去了,结果火上一烧就完了。可是山魈非常守信用,不知道他用什么方法,有钱人家的东西就到他那里去了,但是他一百里范围以内不偷的,他要到外地弄个锅碗来还你。

7. 南怀瑾老师从金刚经悟出9大人生智慧

真相一:心境决定处境
  
 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是个人自己唯心所造。
  
 真相二:自助,才有天助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
  
 
  
 真相三:心如镜,方知人生如梦
  
 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
  
 真相四:清福谁都有,却没人享得了
  
 红尘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贵,普通叫做享洪福。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
  
 真相五:不圆满,才是真实
  
 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
  
 真相六:心的真相是无相
  
 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真相七:不理烦恼,才能真正消除烦恼
  
 思想哪里来?哪里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你为什么去管思想?它来的时候,贸然而来,去的时候,贸然而去,所以大家打坐的时候,拼命想把妄想空了,你看,多傻啊!
  
 你为什么除妄想?妄想本来空的呀,留也留它不住,哪个人把思想留住了?你说我觉得痛苦烦恼,你不是说傻话吗?昨天的日子早过去了,昨天的烦恼早没有影子了,现在坐在这里不烦恼嘛!你现在很烦恼,等一下不烦恼嘛!不可能永远烦恼,烦恼并不停留。
  
 真相八:时空是相对的
  
 人经常说人生如梦,好像梦就是没有,这个观念、思想是错误的。梦不是没有,梦是有,偶然的,暂时的,片面的。心理学研究显示,最长的梦没有超过五秒钟的。人睡着做了一个梦,梦见从小长大,经过了多少事,直到最后自己死了,醒来眼泪流湿了枕头,梦中经过几十年光阴,实际上只有三秒钟。
  
 真相九:人比鬼更可怕
  
 住在山里的山魈,很有意思,他们有事的时侯,要跑到别人家里借锅子和碗筷。他们的样子很丑陋,矮矮的,就像人倒着脚走来。讲的话我们也不懂,必须要用手去指要借的东西,那些山里头的人都知道,有些坏心眼的人,却准备一套骗他们的。
  
 准备什么呢?纸做的锅,纸做的碗,他就很高兴的借回去了,结果火上一烧就完了。可是山魈非常守信用,不知道他用什么方法,有钱人家的东西就到他那里去了,但是他一百里范围以内不偷的,他要到外地弄个锅碗来还你。

南怀瑾老师从金刚经悟出9大人生智慧

8. 《金刚经》全文

建议去看百度百科,资料很详细 地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14950.htm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者,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