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张仪和商鞅的形象评价

2024-05-13 17:56

1. 大秦帝国张仪和商鞅的形象评价

  1、张仪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2、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大秦帝国张仪和商鞅的形象评价

2. 同是秦国功臣,商鞅和张仪相比,谁的能力最大?

中华上下五千年,能人辈出,其中不缺乏:“文可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的文武全才;至于名将,自古以来更是数不胜数,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名将的战绩和名誉都是建立在无数枯骨上堆起来的,但历史上有不少军师则不一样,他们一个人的智慧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
首先、商鞅。
商鞅,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卫国人。
年轻时候的商鞅就崇尚法术之学,主张“法治”,才华横溢的商鞅受到魏国国相公叔痤的重用,出任中庶子职位。
公叔痤病危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说:“商鞅此人有大才,大王一定要重用此人,否则一定要杀掉此人,如果此人被他国重用,将来会成为魏国隐患”?



当时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魏惠王丝毫未将公叔痤的话听进去,还以为公叔痤是胡言乱语。
当公叔痤看到魏王这种态度,等魏王走后,公叔痤告诉商鞅,让他立刻离开魏国,否则不仅不会得到魏王重用,还有有杀身之祸。
商鞅得知后,并没有立刻逃走,他心中明白既然魏王不会重用自己,也不会杀了自己。
于是在公叔痤去世后,商鞅守完节后,选择离开魏国。
此时秦孝公向山东六国士子发布求贤令。
商鞅看到了希望,于是入秦向秦孝公提出“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商鞅的主张得到秦孝公采纳,商鞅也被秦孝公重用,从此开始在秦国主持变法,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前后两次在秦国变法二十余年,秦国国力大增,不仅在在河西一战中歼灭魏军主力,收复被魏国霸占百年的河西之地,而且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商鞅变法,不仅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面貌,而且实现秦国富国强兵,此后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霸主,最终到秦始皇一统天下。
商鞅变法不仅仅使秦国最终一统天下,而且商鞅变法很多内容一直影响后世两年前多年。
因此,商鞅排名第二实至名归。
其次、张仪。一人怒而诸侯惧,一人安居而天下熄
这便是后世对张仪的评价,由此也可以看出张仪在战国时期的才能令诸侯各国惧。
张仪原本是魏国人,师从鬼谷子,擅长游说之术。
学成后的张仪回到魏国,向魏王游说,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器重,施展自己才华,但魏王对此根本不理睬,后来张仪来到楚国,希望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也是无处可以施展自己才华。
后来张仪到秦国,得到秦惠文王的其中,成为大秦的相国。



张仪在成为秦国相国后,替秦国奔走各列国之间,破山东六国的对秦国的合纵之术。
秦惠文王在张仪的辅佐下,在执掌秦国期间,东出函谷,南下商於,西征巴蜀,北扫义渠,秦国的版图得到极大的拓展扩张,可以讲张仪在秦国东出之路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张仪也成了后世推崇的纵横家。
从商鞅和张仪分别在秦孝公和秦惠文王掌管的权力来看,自然商鞅的权利更大,商鞅不仅主持秦国变法,掌控秦国朝政,还掌控军权,对比看张仪,张仪更多只是一个纵横家。

3. 《大秦帝国》名臣商鞅、张仪和范睢,谁在秦国变强过程中作用最大?

商鞅吧,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国家的基础,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逐渐强大,秦国各个君主励精图治,逐渐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商鞅是卫国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自从被秦孝公起用后,深居简出,深入考察秦国的政治和军事制度。用徙木立信的方式逐渐在秦国百姓中建立起可信度。这为他在秦国推行变法奠定了基础。之后商鞅改革政治、军事、农耕、法律制度。农耕制度上他废井田,重农耕。在军事制度上他奖励军功,让士兵敢去杀敌,想去杀敌。法律上实行“连坐”制度,减少了违法乱纪人员对秦国的危害。虽然商鞅最后不得善终,但是他所推行的政治制度依旧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张仪据说跟商鞅一样,也师从鬼谷子,他创立了连横学说,想与齐国联合吞并其他小国,成为东西两侧最强大的国家。这一点深受秦惠文王的赏识,之后到齐国游说,破掉了苏秦的合纵学说。

范睢是魏国人,前期想要为魏王出谋划策,可是家里太穷,再加上没有门路,只能成为魏中大夫手底下的一名门客。在一次出使齐国的时候,被齐王赏识,想要将他留下来,但没有成功,此时魏中大夫认为齐王已经收买了范睢,告诉魏王想打死他。魏王派人未能打死范睢后,范睢逃到秦国,并最终得到赏识。为秦国统一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方法。推进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
这三人为秦国的统一都做出来巨大的贡献,但是张仪和范睢属于锦上添花的代表,商鞅才是从根本上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大秦帝国》名臣商鞅、张仪和范睢,谁在秦国变强过程中作用最大?

4. 《大秦帝国》品酒论战国,商鞅与张仪哪个更

商鞅跟张仪两位影响秦国强大的大良造
要比谁对秦国的贡献大呢~还真的不好分
商鞅的法家的变法~使秦国从一个摇摇欲墬穷国变身成富裕的小强国
张仪的纵横家的合纵连横让秦国真正的走出西部突出中原

我个人是比较推崇商鞅~
但没有了秦孝公赢渠梁的胆肝相照的支持
或许商鞅也只是在卫国的乡间名士
张仪没有公孙衍这既生瑜何生亮的对头
或许张仪到头来也只是在魏国的小官
历史有趣的是~可以让人回味~也可以让人评价
但历史往往都是照的轨迹在走~只能留给后人慢慢的品味

5. 商鞅和嬴政,谁对秦国统一做出的贡献大呢?

秦国统一天下,商鞅居功至伟 ,可以说秦始皇只是商鞅政治理想的执行者。中国形成大一统思想,秦始皇的影响远远超过商鞅,毕竟当了皇帝的人,就要以秦始皇为榜样,以统一全国为已任;如果无法完成统一大业,那么这个皇帝就不合格,就有可能被别人取代,至少历史对他的评价不会很高。因此从秦朝角度看,商鞅的贡献大于秦始皇;从中国的角度看,秦始皇的贡献远远大于商鞅;不过商鞅与秦始皇都是中国的先贤前圣,对中国的影响十分深远。

史学家如此评价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法家学说不是为一国一君而生,而是为天下人而生,法家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法制化的大统一帝国。作为鬼谷子高足,商鞅是一位天生的能臣权臣,他选择当时最落后的秦国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原因就在于秦国当时具备破而后立的大势。商鞅跟秦孝公联手,将秦国旧制度全部废除,在秦国运行了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这套制度上至公室宗亲,下至黎民百姓全部遵守,因此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跟秦国相比,六国虽然先后都变法了,但彻底程度跟秦国无法相提并论。

新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还数代人不断坚持的法治制度在秦国运行,这是秦国由弱变强,由强至霸的根本原因。商君死后,秦国历代国君皆遵商君之法,统一天下是迟早的事,就算秦始皇被荆轲刺死了,扶苏也会在生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因此对秦国统一天下而言,商鞅居功至伟,秦始皇也不过是在执行商君遗志而已。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创造性的提出了皇帝制度,这套制度对今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秦始皇是第一位皇帝,他当皇帝的基础是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推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因此后来当皇帝的人都要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万里长城,修千里直道,疏通天下江河、开灵渠,所作所为虽被后世腐儒称之为暴,但也不可否认这些事是为国为民。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这对于构建统一思想功不可没,因汉字的存在,让全国各地民众有了共同的交流工具。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密切联系,让全国各地没有独立建国的思想土壤。即使在三国并立、南北朝并立、五代十国并立的分裂时代,各国都以统一天下为已任,都要结束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

商鞅和嬴政,谁对秦国统一做出的贡献大呢?

6. 商鞅和嬴政,谁对秦国统一做出的贡献大?

秦国统一天下,商鞅居功至伟 ,可以说秦始皇只是商鞅政治理想的执行者。中国形成大一统思想,秦始皇的影响远远超过商鞅,毕竟当了皇帝的人,就要以秦始皇为榜样,以统一全国为已任;如果无法完成统一大业,那么这个皇帝就不合格,就有可能被别人取代,至少历史对他的评价不会很高。因此从秦朝角度看,商鞅的贡献大于秦始皇;从中国的角度看,秦始皇的贡献远远大于商鞅;不过商鞅与秦始皇都是中国的先贤前圣,对中国的影响十分深远。

史学家如此评价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法家学说不是为一国一君而生,而是为天下人而生,法家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法制化的大统一帝国。作为鬼谷子高足,商鞅是一位天生的能臣权臣,他选择当时最落后的秦国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原因就在于秦国当时具备破而后立的大势。商鞅跟秦孝公联手,将秦国旧制度全部废除,在秦国运行了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这套制度上至公室宗亲,下至黎民百姓全部遵守,因此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跟秦国相比,六国虽然先后都变法了,但彻底程度跟秦国无法相提并论。

新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还数代人不断坚持的法治制度在秦国运行,这是秦国由弱变强,由强至霸的根本原因。商君死后,秦国历代国君皆遵商君之法,统一天下是迟早的事,就算秦始皇被荆轲刺死了,扶苏也会在生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因此对秦国统一天下而言,商鞅居功至伟,秦始皇也不过是在执行商君遗志而已。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创造性的提出了皇帝制度,这套制度对今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秦始皇是第一位皇帝,他当皇帝的基础是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推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因此后来当皇帝的人都要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万里长城,修千里直道,疏通天下江河、开灵渠,所作所为虽被后世腐儒称之为暴,但也不可否认这些事是为国为民。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这对于构建统一思想功不可没,因汉字的存在,让全国各地民众有了共同的交流工具。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密切联系,让全国各地没有独立建国的思想土壤。即使在三国并立、南北朝并立、五代十国并立的分裂时代,各国都以统一天下为已任,都要结束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

7. 商鞅和嬴政,谁对秦国统一做出的贡献大呢?

商鞅和嬴政可以说属于因果关系,没有商鞅的新法秦国无法短时间强大起来。也是以为有商鞅新法秦国才成为能一统天下的国家。
商鞅的功绩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只能止步于函谷关内,此时的秦国已经落寞百年,面对东边的三晋是秦国暂时无法逾越的国家。秦孝公继位之后开始试图变法,当时商鞅曾在魏国被公孙痤推荐给魏王,但是魏王不用商鞅。在知道秦孝公要招纳贤士变法之后入秦。

商鞅变法最初是受到秦国旧贵族的抵制,在商鞅舌战群儒和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实施变法。商鞅变法一共两次,主要内容是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发展,废除井田制将土地变为私有化允许买卖,提高从事农业的人的地位,生产粮食多的可以免除赋税,而商业则征收重税。并且让贵族加入生产,废除爵位终身制,以军功升爵秦国实行的是二十等军功制以斩首为功,所以秦军战斗力因此变强。

推行小家庭制实行分户,以户纳税服兵役,这也使秦军兵源足够支撑战争。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这两条在秦始皇统一后推广至全天下。另外就是修建新都城迁都咸阳。上述变法使秦国由一个西方小国变为强国,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已经有资格称王,这也是新法的体现。
商鞅的结局就是被秦惠文王以新法治罪被车裂,但是商鞅虽死新法却一直实行,当时旧贵族以为商鞅死了新法就会被废除,但是秦惠文王并不傻让新法继续实行一直到秦朝灭亡。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使天下归于一统,在他之前的几位君王功劳不小,如秦惠文王,秦武王和秦昭襄王。自从秦国变法之后在随后的岁月中基本上把东方六国打了半残。特别是秦昭襄王时期白起出战六国一个人都消灭了一百多万六国军队,自此以后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国作战。

秦始皇亲政之后更是任用王翦,蒙恬等人灭了六国,而且还平定了岭南和西南收复了河套地区,实现了天下一统。统一天下之后的秦始皇并没有止步于此。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加速了文化上的统一。并且修建长城抵御匈奴,修建灵渠五尺道打通天下交通,使全国能够更好的交流。虽然秦朝的统一时间很短暂但是从秦以后得朝代都以统一天下为目标,是统一思想传承下去。

所以不论是商鞅还是秦始皇对秦国的贡献都很大,属于因果关系有了商鞅的新法,也就成就了秦始皇古今第一帝王的地位。

商鞅和嬴政,谁对秦国统一做出的贡献大呢?

8. 商鞅、张仪、魏冉和范雎,谁对秦国的贡献最大?

商鞅,张仪,魏冉和范睢,谁对秦国的功劳最大?这个问题就问题本身而言,答案并不复杂,但问题却隐藏了一个陷阱,就是事务的可量化型和不可替代性的区别。具体而言就是功劳的大小可以用参数量化,但历史角色本身的历史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好比眼睛、鼻子、嘴巴亦或耳朵,你能说哪个是可以或缺的吗?好的,回到问题本身,商鞅、张仪、魏冉和范雎,都是秦国崛起历史上响当当的著名宰辅,对秦国的发展壮大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各有各的特点,都是不可替代的历史弄潮儿!但就功绩大小而言,毋庸置疑,商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其后若一定要分一个二三四名,笔者的观点是,顺次为魏冉、张仪和范睢。下面为您一一道来:

首先说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秦国一举从农耕国家变成了耕战一体的战争机器,为统一华夏奠定了坚实基础。商鞅变法由此堪称史上最成功的变法!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做大秦国为统一华夏奠定基础,也不在于开启了两千年封建文明之雏形,而更多地在于其对法治的坚守和笃行为广大后世法家提供了模范遵循,他排除万难,不顾一切的改革精神也是后世众多改革者的精神航标。商鞅的成就不仅在于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这也是他超越另外几位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是魏冉。对于这个排名,可能有不少人会质疑,因为他的名气和名声都不及张仪和范睢。抛开诸多场外因素,就事论事而言,魏冉的功绩既比其他两位全也比其他两位多。我们来看史记怎么说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魏冉穰候的:”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用司马公的话说,秦在昭襄王一代,之所以能够在东面开疆扩土,削弱各路诸侯,打破合纵封锁,并且率先称帝于天下,主要都是魏冉的功劳!秦国在魏冉的治下,可谓是取得名和利的双丰收。魏冉的名声之所以不好当然跟他贪欲和权力欲过强有关,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昭襄王夺权的政治需要,非魏冉无能也!

第三是张仪。如果说魏冉在名和利两方面都为秦国立了大功,那么张仪解决了秦国对外关系处理的问题。说张仪则必说苏秦。当时的情况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猛增,处于一超多强的形势。苏秦为了遏制秦国一家独大,说服各国采用合纵之策,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而张仪则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针对性的制定了连横之策,建议秦国分别与六国中的动摇份子结盟,以分化联盟,各个击破。张仪的策略有效解决了秦国崛起路上必然遭遇的国际反对联盟,很好地隐藏和保护了秦国的发展势头,为之后的大举东出奠定坚实基础。这个意义上讲,张仪堪称秦国崛起过程中最重要的外交政策设计师。

第四是范睢。范雎出道于张仪和魏冉之后,彼时秦国已经具备了东出的雄厚势力。于是他向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可见,他的主要作用是解决了秦国如何东出以及东出的顺序问题。范睢的作用是在战术层面的,与前三者有层次上的差距。此外范睢也提醒昭襄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襄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欢迎关注一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