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柯夫《套中人》内容

2024-05-04 18:54

1. 契柯夫《套中人》内容

装在套子里的人
[俄国]契诃夫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

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

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

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

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

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

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

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

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

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

文章,其中规定着禁上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

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

这就行了。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

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

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

  “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

得他闷闷不乐。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

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

闹出什么乱子。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

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

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咱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

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

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妥当。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

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

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我们教

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

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

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

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

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

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别里科夫眼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

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

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

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

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

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并排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

来说,显然也是苦事。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史地教员,一个原籍

乌克兰,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

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

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

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对向别里科夫游

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

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

定结婚了。

  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

  现在,你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

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

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您知道,那神态画得像极了。那位画家一

定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衙

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这幅漫画弄得他难堪极了。

  我们一块儿走出了宿舍;那天是五月一日,礼拜天,学生和教师事先约定

在学校里会齐,然后一块走到城郊的一个小林子里去。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

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我甚至可怜他了。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

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

烈 。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到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

行车还成体统吗?”

  “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

活地玩一阵好了。”

  “可是这怎么行?”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您在说什

么呀?”

  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

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

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就只碰到她

弟弟。

  “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

景,然后开口了:

  “我上您这儿来,是为要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有

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

关系的人。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我没有做出什

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

人君子。”

  柯瓦连科坐在那儿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别里科夫等了一忽儿,然后压

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

  “另外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

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

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

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

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件事,那就做不得。昨天

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

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青年人,

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

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

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

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么?”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

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

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

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

地里进谗言的人。”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

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

“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

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前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

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

起来。摸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

连卡回来了,带着两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

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

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

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

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

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

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

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

也没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

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

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

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

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

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动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

多少呢!

契柯夫《套中人》内容

2. 契柯夫的套中人如何解释?

请问是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么?
是这样:
他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正是俄国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制度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他的小说的总特点是: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了那个社会的各种病态,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热烈地向往新生活的到来。作者用讽刺手法塑造了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这个形象从外表、言论到生活习惯、思想方法,无不是“套子”式的。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白色恐怖的时代特征在他身上有着鲜明而深刻的具体体现:他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更为可恨的是,他不仅自己自觉地生活在“套子”里,而且还要把周围的一切都装在“套子”里。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别里科夫,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害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戴着黑眼镜,耳朵里塞上棉花,坐出租马车的时候也要车夫马上把车篷支起来。这仅仅是他抵挡恐惧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一切被禁止的东西都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清楚明了,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他的一句时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在这部篇幅不算长的小说里这句话竟然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九次之多,简直就像咒语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特别让人无法容忍的是,他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不请自到地造访每个教师的住所,一句话不说地坐上一两个钟头,然后又像幽灵一样地消失了。他的恐惧像毒瘤一样一点一点地蔓延,传染给他周围的每一个人。他在学校里待了15年,整个学校乃至全城被他这样的情绪控制了15年,竟然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想要反抗,想要对他说一个不字。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15年啊!全城的人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交朋友、读书,不敢周济穷人、教人识字,不敢吃荤、打牌,不敢搞任何娱乐活动,人们都像他一样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偷生。 而最可怕的是,渐渐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习惯,成为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我们可以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别里科夫死了,死得非常具有戏剧性:学校里新来了一位史地教师,从乌克兰来的,与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姐姐华连卡,他们的到来如同一块石子一样把死水一潭的沉闷生活搅起了涟漪。乌克兰是俄国的南方,那里气候宜人,总是阳光灿烂,那里的人的性格也受了那种地理环境的影响,豪爽,快乐,活泼,这一点非常鲜明地体现在华连卡身上。小说中是这样形容她的:她简直就像蜜饯水果,活泼极了,很爱热闹,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抒情歌曲,扬声大笑;她就像一个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美神一样从浪花里钻出来了;小俄罗斯女人只会哭或者笑,对她们来说不哭不笑的心情是没有的……这样的快乐甚至也感染了“套中人”别里科夫,在众人的怂恿下他甚至打算向华连卡求婚了,不过也仅仅是打算罢了:结婚以后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他给吓住了,尤其让他害怕的是华连卡姐弟两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他认为他们为人师表竟然骑着自行车穿街而过简直不成体统,以华连卡这样的活泼性情,说不定以后就会惹出什么麻烦来。于是他来到华连卡弟弟那里,告诉他这不应该那不应该,这不对那不对,最后被这个火暴脾气的弟弟揪着脖领子从楼梯上推了下去,而这恰巧被华连卡看到了。别里科夫又怕又羞,过了一个月就一命呜呼了。别里科夫就这样极具戏剧性地死去了。学校以及城里的人以为就此可以享受解脱的自由了,而悲哀的是,这种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好心情持续了还不到一个星期,生活又恢复了老样子,照先前一样,仍旧那么压抑、沉闷。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   法国思想家帕斯尔说“人只是一只芦苇,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宇宙间任何一件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然而人却成了万物的主宰,这正是因为人有一颗会思想的灵魂,人因为思想而高贵。然而当人的思想被关在一个笼子里而失去了飞翔的自由时,人还是“人”吗?而小说中的别里科夫与不断地嘲笑、戏弄他的中学同事以及全城居民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正是他们共同地恐惧、忍让,才以至“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去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去念书写字”,在这里,我们也许早就注意到,别里科夫其实只是一个面孔模糊的人,契诃夫详细地描绘了他的衣着、物件,比如他的套鞋、雨伞、眼镜、帽子以及房间的摆设,却恰恰没有对别里科夫进行面部描写,这自然决不是大师的忽略,而应当是匠心所在,文中几次只出现了他的“苍白的脸”,这个苍白的脸,苍白的生活,苍白的人格的别里科夫不是一个人,这个尖酸刻薄、神经衰弱、精神极度紧张警觉的形象,正如鲁迅笔下的那个拖着一条瘦瘦的辫子的阿Q绝不是“这一个”而是“每一个”一样,是一个群体。正是这些别里科夫,才使小镇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华连卡的出现,使这一沟绝望的死水里顿里荡漾起了波澜,乌克兰是俄国的南方,那里气候宜人,总是阳光灿烂,那里的人的性格也受了那种地理环境的影响,豪爽,快乐,活泼,这一点非常鲜明地体现在华连卡身上。小说中是这样形容她的:她简直就像蜜饯水果,活泼极了,很爱热闹,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抒情歌曲,扬声大笑;她就像一个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美神一样从浪花里钻出来了;小俄罗斯女人只会哭或者笑,对她们来说不哭不笑的心情是没有的……毫无疑问,这位敢大声唱歌、敢肆无忌惮地笑的女孩子,正是这个小城的真正的局外人,而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所谓爱情,也是别里科夫生命中唯有的一次尝试破除套子的举动,也应该是他生命中的高潮吧。当然,那千方百计地撮合他们两个的那些人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将别里科夫从套子中拯救出来,让他学会做一个人,而是想要做旁观者,在这一场注定要失败的爱情里获得一些赏鉴的快感。正如鲁镇的那些无聊的闲人赏鉴祥林嫂的悲哀,并从那里得到满足一样。也正是因为这样阴暗的背景,才使得别里科夫的爱情里没有出现亮色,爱情本来是美丽的,而在别里科夫,他从爱情的身边看到的只有嘲讽的眼神,因此一张小小的漫画,对沉醉在爱情之中的人儿,应该只是一个善意的玩笑,一个有趣的花絮,一个幽默的插曲,可对于已经被生活挤压的心理畸形的别里科夫,一个小小的纸片便足以令他心神不定,战战兢兢。在小城的那些人的眼里,他似乎是一个统治者,而事实上,做为一个夹心阶层的小人物,他只不过是被错误用地推到前台的小丑,这个小丑又因为鼻尖上的一撮白色而让观众看成了主角,被推到聚光灯下的小丑固然张皇失措,而台下的那些观众又何尝不令人感到悲哀呢?这里没有台上和台下,每一个观众都可能成为那个角色,每一个观众都以为自己是清醒的,却全然忘记了,在他们向着小丑狂笑、打着唿哨投掷垃圾的时候,他们的鼻尖上也有着那个可笑的标记。这里,只有那撮白色是最醒目的,在这里,所有的脸孔都是模糊的。而真正的主角却正隐藏在幕后,带着阴险的笑容看着他导演的这一幕戏剧。   别里科夫的可悲之处还在于,他千方百计地想要隐藏自己,用一层一层的套子,而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些隐藏,反而将他醒目地暴露在了众人的面前,当他已经被异化成套子的时候,这件套子却又仿佛成了那一撮白色,使得他在别人眼中成了一个异类,被身边的人所挤压所排斥,直到期最终走向坟墓——一个永远的套子。   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里走回家,并从此走上人生的不归之路的,事实上,华连卡的笑没有一点敌意,就象一个小孩子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一样。而在别里科夫看来,那些人所久久期盼的喜剧的高潮终于出现了,很快地,他的从楼梯上滚下来的尴尬场面就将完全地曝露在众人的眼光里,淹没在无穷无尽的嘲笑中,这正是别里科夫想要逃避的一切,而他现在的确已无路可逃。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被异化成甲壳虫的格利高尔在生命的最后依然充满温情的回想着人间的一切,他知道自己的死对自己和家人都是一种解脱,他对抛弃自己的亲人仍然有着无尽的眷恋,可是别里科夫的世界的尽头弥漫的全是恐惧和绝望。我们以前看到的只是别里科夫作为沙皇的一名忠实的走狗,对他身边人的思想进行钳制,却忽略了身边的这些人对别里科夫的敌意和冷嘲热讽也是造成别里科夫的死因,正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那些短衣帮对孔乙己的一次一次的嘲笑最终将其推向死亡的悲惨境地一样。契诃夫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和戏剧作品都在表现同一个主题:奴性和奴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心理。他认识到金钱、官职、权威和权力不过是奴役的外部原因,而奴役真正的工具是恐惧。恐惧使得《装在套子里的人》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恐惧使得他的同事们敢怒不敢言。而恐惧产生的根源是渗透在人骨子里的奴性和漠然。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契诃夫在日记中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而恐惧和害怕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千方百计地想要保护自己,把自己装在他们自认为安全的“套子”里。像别里科夫那样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想方设法地“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乱子来”。   别里科夫的最终的归宿是坟墓,这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个永远的“套子”了,在这里他可以逃避那些他在世间厌恶而且恐惧的一切,还可以让那些厌恶他,以为是他主宰了他们的快乐的人群暂时轻松一下,事实上,当他们在一种终于摆脱了禁锢的那种虚幻的欣喜中转身离开坟墓的时候,又一个他们中的别里科夫已经被推到前台,戏剧,又开始了。   在给友人的信中契诃夫写道:“应该写这样一部小说,表现一个年轻人,一个农奴的儿子,一个从前的小商贩,一个受过官职尊卑教育、吻着神父的手、膜拜别人思想长大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摆脱掉自身的奴隶印记,表现他如何在一个明媚的早晨醒来,发现自己的血管里流着的已经不是奴隶的血,而是真正的人的血。”   想起了一首诗:“在没有英雄的时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当越来越多的人在迷失在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中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分割的越来越小的空间里却感受到更远的距离,叹息“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契诃夫的“可这样的人不知道还有多少呢”这句叹息的份量,感受到他对人间挚爱的那份呼唤。
希望对你有帮助。【XOXO】

3. 契诃夫作品《套中人》有哪些特点?

1898年发表的《套中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在其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正是沙皇专制统治下,禁锢个人自由,惧怕和敌视新事物,忠实维护“现存秩序”卫道士的典型代表。而他的死亡则更预示着沙皇残暴统治和专制主义的必然灭亡。而“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正是当时时代的觉醒。

契诃夫作品《套中人》有哪些特点?

4. 契科夫的作品《套中人》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1898年发表的《套中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在其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正是沙皇专制统治下,禁锢个人自由,惧怕和敌视新事物,忠实维护“现存秩序”卫道士的典型代表。而他的死亡则更预示着沙皇残暴统治和专制主义的必然灭亡。而“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正是当时时代的觉醒。

5. 契诃夫作品《套中人》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

《套中人》讲的是晚归的猎人伊万·伊凡内奇和希尔金谈兴颇高,就着月光聊起了“各种各样的往事”,谈起了他的同事别里科夫:别里科夫是小城镇里一所中学的希腊文教师,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随时都把自己装在一个“套子”里面:每天都是戴黑眼镜、竖起衣领、把脸藏在一个“套子”里;随时都拿雨鞋、带着雨伞、穿暖和棉大衣,雨伞放在套子里,手表装在套子里,小刀也放在小套子里,坐马车必须放下车篷把自己罩起来;每天的公事,就是去同事家里,坐着一言不发,枯等一两个小时,实施所谓的“和同事们保持良好关系”;每天一副生怕世界大战的模样,“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是他的口头禅。

契诃夫作品《套中人》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

6.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套中人》主要人物是谁?

《套中人》别里科夫是一个反对新事物、维护旧制度的卫道者形象。
别里科夫是个中学古希腊文教员,生性胆小多疑,因循守旧,是一个“套中人”。他晴天出门也要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并用眼镜挡上眼睛,用棉花堵住耳朵,睡觉时放下帐子,用被子蒙住头。他的一切用具都装在套子里。他的思想也有“套子”,那就是严守“政府的法令和报纸上的文章”所规定禁止的一切。
他口里总念叨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对任何违背法令、不合规矩的事横加干涉,甚至告密,以致全城都受他辖制,人人惧怕,失去自由。别里科夫实质上是旧秩序、旧思想、旧制度的卫道者,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工具和帮凶。

艺术特色
小说《套中人》在结构上,作者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方式。主要故事情节是以作品中人物回忆的方式叙述的。契诃夫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别里科夫的行为及内容,轮廓清晰、秩序井然。小说是从一个月夜两位打猎朋友的聊天开始的,他们本是海阔天空地聊,殊不知别里科夫的故事,引起了他们的感慨和深思。
开始的轻松宁静和别里科夫的故事的沉闷气氛形成了一种反差,接着又引出了一段皎洁恬静的月色的描绘。这又和别医科夫的故事形成一种反差:大自然是宁静美好的,现实生活又是那么黑暗污浊。于是在那个月夜里,布尔金和伊凡·伊凡内奇两个人浮想联翩,想到生活中的种种套子。
作品因而写到伊凡·伊凡内奇再也不能入睡了,他站了起来,坐到门外,点上了烟斗。也许他想到: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小说的这个结尾也耐人寻味。整篇小说结构自然、巧妙。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