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理论的介绍

2024-05-12 22:22

1. 国际投资理论的介绍

国际投资理论包括如下八重理论,分别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投资理论的介绍

2. 国际投资理论的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的奠基人是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ymer)。1960年,“垄断优势”最初由他在其博士论文《国内公司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Kindleberger)及其凯夫斯(R Z.Caves)等学者补充和发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最有影响的独立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的前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利可图的必要条件,是这些企业应具备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垄断优势;而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又源于市场的不完全性。1.不完全竞争导致不完全市场,不完全市场导致国际直接投资。海默和金德尔伯格提出并发展了“结构性市场非完美性理论”(Structural Market Imperfection),不完全竞争问题,表现为四个方面: 商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规模经济所造成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所造成的不完全竞争。2.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根据凯夫斯的分类,这些静态优势要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知识资产优势技术优势; 资金优势;组织管理优势; 原材料优势。2.规模经济优势 1.理论贡献(1)提出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思路;(2)提出了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区别;(3)主张从不完全竞争出发来研究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4)把资本国际流动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为其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2.理论局限性(1)缺乏动态分析;(2)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拥有独占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出口或技术许可证的转让来获取利益;(3)该理沦虽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现象作了很好的理论阐述,但它无法解释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日益增多的发达国家的许多并无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4)垄断优势理论也不能解释物质生产部门跨国投资的地理布局。

3. 国际投资理论的优势理论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究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称其为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认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原因,应从宏观经济因素,尤其是国际分工原则的角度来进行。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1.对外投资的产业。日本对外投资是按照比较成本原则,以资源开发、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则是逆比较成本的,以美国拥有比较优势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化学产品、医药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由于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过早地移植到国外,容易导致美国经济的空心化倾向。2.对外投资的主体。日本根据国际分工原则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决定了日本对外投资的承担者以中小企业为主; 美国对外投资是贸易替代型的,那些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正是美国最具比较优势产业,由于产品创新和直接投资周期仅限于寡占的工业部门,导致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由垄断性大跨国公司所控制。3.投资国与东道国在投资产业上的技术差距。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是从与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则是凭借投资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从而造成在道国投资产业技术上的巨大差距。4.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形式。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般采取合资经营的股权参与方式和诸如产品分享等在内的非股权参与方式;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股权参与方式中,大多采用建立全资子公司的形式。 因此,按照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对外投资,所带来的结果是:东道国乐于接受外来投资,因为由中小企业转移到国外东道国的技术更适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为东道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东道国的劳动 力进行了有效的培训,因而有利于东道国建立新的出口工业基地。与此同时,投资国可以集中发展那些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果,直接投资的输出入国的产业结构均更趋合理,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1.理论贡献(1)从投资国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跨国公司角度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克服了以前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只注重微观而忽视宏观的缺陷,能较好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动机,具有开创性和独到之处。(2)用比较成本原理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从而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作了有机结合的统一解释,克服了垄断优势理论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局限性,较好地解释了二战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2.理论的局限性(1)理论分析以投资国而不是以企业为主体,这实际上假定了所有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之间的动机是一致的,都是投资国的动机。这样的假定过于简单,难以解释处于复杂国际环境之下的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为。(2)小岛清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分工导向均是单向的,即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进行,作为发展中国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贸易导向型直接投资。(3)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二战后初期日本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状况。而今天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早已发生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大企业大幅度增加,同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迅速增加,以进口替代型的投资为主。因此,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无法解释这些投资行业的投资行为,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不具有一般意义。

国际投资理论的优势理论

4. 国际投资学的基本概念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对外贸易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商业繁荣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驱使商人们去寻找新的原料供应地和新的外部世界市场。在英国早期的对外扩张中,商人与海盗是二位一体的。这些海盗活动给英国政府和商人自身带来了巨大利润,海盗也因此被国王赐给爵位而获得政治地位,这进一步刺激了海外的扩张沽动。政府还成立了各种特许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俄罗斯公司,东地公司)。批准成立各种股份制贸易公司既是政府聚财的手段,也是进行商业扩张,地理大发现和海上掠的工具。国际投资的产生19世纪70年代——一次世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过度到资本主义垄断竞争阶段,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需要寻找出路(国际间接投资)。20世纪初叶——20世纪80年代,国际间接投资与国际直接相结合,是国际投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IT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国际投资快速发展。 是指各国(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投资;是为获取预期未来收益而将资本投 放到国外的活动;是国际货币资本及国际产业资本跨国流动的一种形式;可能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也可能是一种所有权关系。 (一),国际投资与国际资本流动,资本输出1,国际资本流动——指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输出与输入,即资本的跨国流动。它由于国家间为了某种经济目的所进行的经济交易而产生的。广义理解:包括国际货币资本,国际商品资本和国际生产资本以及不断相互转化的综合流动;侠义理解:指间接投资的货币资本(国际证券投资与国际长期信贷)与直接投资的实物资本的流动。国际资本流动的条件:外汇管制与国际金融市场。2,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资本过剩的国家或私人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和对外扩张而在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资本输出的类型:按资本输出的主体不同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按输出资本类型的不同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3,国际投资与国际资本流动,资本输出的区别国际投资与国际资本输出的区别:后者比前者在观察同一现象时,其角度要更广一些,包括的范围要更大一些。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两种主要形态,并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范畴中,成为主要部分。国际投资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赢利性,而国际资本流动只是交易性;国际投资与资本输出的区别:资本输出表现出不平等性质和单向性质;国际投资表现出平等性质和双向性质。4,国际投资与国际资本流动的联系现代经济理论一般认为,生产要素可以分为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资本要素在国际间流动是国际投资者进行国际投资的前提条件,否则,国际投资活动没法进行;国际投资的结果也会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比如,股利和红利的回流等。(二),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1,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区别国际投资是国际货币资本和国际产业资本跨国流动的形式;国际贸易是商品与劳务的跨国流动;国际投资活动在于价值增值;国际贸易活动在于等价交换;国际贸易活动出现很早(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国际投资活动出现较迟(资本主义社会)。2,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联系1,国际贸易发展,可带动国际投资以企业为例2,国际投资可以反作用于国际贸易,投资可以带动生产要素出口。无论是向国外进行证券投资或贷款,还是直接投资中的货币资产的转移,都会引起购买力向他国转移,从而带动本国商品的出口。(三),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1,区别国际金融研究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及其基本规律;国际投资研究国际企业筹资的规律,资金运用规律和国际技术转让规律等;国际金融活动是国际间的货币转移,既包括国际投资活动引起的资本流动,又包括非投资活动引起的货币转移;国际投资活动除直接引起货币资产的转移外还引起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2,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的联系二者都涉及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投资效果的大小或好坏 货币的流向 各国利率,汇率的变动 国际金融活动;国际金融活动(利率与汇率)变动 国际投资活动的变动。(四),国际投资与对外投资,利用外资的关系国际投资是将本国资本投放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从投资国的角度,即为对外投资,从东道国的角度,即为利用外资。因此,世界各国的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活动总和就构成国际投资。

5. 国际投资学的介绍

国际投资学说是阐述国际投资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国际投资对投资国、受资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的学说。

国际投资学的介绍

6. 国际投资学的内容方法

 国际投资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一),宏观方面的具体内容1,国际投资学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2,国际投资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3,国际投资的政策和法规(二),微观方面的具体内容1,国际投资的重要方式2,国际投资环境的分析与评价3,国际投资的重要主体——跨国公司4,国际投资的风险分析与防范5,国际投资实务 (一)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二)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四)宏微观分析

7. 国际投资理论的内部理论

 1.市场内部化的动因防止技术优势的流失; 特种产品交易的需要;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 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规避外汇管制、逃税等目的。2.市场内部化条件从内部化的成本来看,它主要包括:通讯成本;管理成本;国际风险成本;规模经济损失成本 1.内部化理论贡献(1)优势理论不同的研究思路,提供了另外一个理论框架并能解释较大范围的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2)内部化理论分析具有动态性,更接近实际。(3)内部化理论研究和解释了跨国公司的扩展行为,不仅较好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跨国公司的迅速增加与扩展,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行为,而且成为全球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依据。它被称为跨国公司的综合理论之核心理论。2.理论局限性(1)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论分析问题的角度是一致的,都是从跨国企业的主观方面来寻找其对外投资的动因和基础。内部化的决策过程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特点,忽视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市场结构、竞争力量的影响等。因而对于交易内部化为什么一定会跨国界而不在国内实行,仍缺乏有力的说明。(2)在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拓展解释方面,也只能解释纵向一体化的跨国扩展,而对横向一体化、无关多样化的跨国扩展行为则解释不了,可见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国际投资理论的内部理论

8. 国际投资学的类型特点

 (一),私人投资和官方投资(投资主体不同)(二),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方式不同)1,直接投资是国际投资方式之一。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为核心,获得利润为目的对外投放资本。特点:国外创办企业,或是投资购买现有的企业,取得对企业的控制权;不仅涉及货币资本流动,还涉及生产要素流动。拥有多少股份才能控制企业,成为直接投资者,各国规定的标准不同,一般是在10%—25%之间,中国一般规定外方持股在51%。国际战略联盟(Transnational StrategicAlliances)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所谓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企业在共同投入互补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际战略联盟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合并式联盟,互补式联盟,项目式联盟。2,国际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的重要形式,也是早期的,传统的国际投资形式,也称为国际证券投资,更广义讲,还包括国际信贷投资。特点:仅涉及货币资本流动。3,其它国际投资方式补偿贸易:出口企业向进口企业提供技术,设备等作为贷款,进口企业待工程建成后用投产项目的产品或部分利润偿还贷款的一种特殊利用外资形式。出口信贷:出口国政府为了扩大出口,加强国际竞争力,以政府补贴方式通过本国银行对出口商,外国进口商,进口方银行提供的一种与出口贸易相结合的利率优惠信贷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移交,它是指一国政府通过签订协议授予私人资本(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的项目公司的一定期限内的特许经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共基础设施以收回投资,并取得投资收益,特许经营权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该项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所有。1984年广东大亚湾沙角火电站开辟我国BOT的先河。(三),实际投资与金融投资(按投资对象不同)1,实际投资实际投资:涉及生产要素的转化和实际商品的形成。2,金融投资金融投资:活动于国际资本市场并形成金融商品。 “跨国性”是国际投资的明显特征,由此决定了下列系列特点(一)与国内投资相比较的特点1,目的的多样性(经济,外交,政治)2,不完全竞争性(市场分割所形成的)3,货币单位与货币制度的差异性4,投资环境的差异性5,更大的投资风险性(二)二战后国际投资的特点1,国际投资已成为普遍现象2,投资输出的规模较战前有很大增长3,不仅限于间接投资(直接投资)4,投资的部门有所变化(服务业)5,先进技术和设备及现代管理方法的输出占据重要位置6,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在资本输出中起着重要作用7,国家资本输出增加(50年代的“经济援助”,“军事援助”)8,发展中国家债务猛增 1,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复苏,国际直接投资止迭回升,1993年和1995年分别达到2080和3150亿美圆,美国重新成为投资大国;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加快,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引资国。2,国际资本流动性,投机性空前提高以1993年为例,全球私人流动资本3万亿美圆,是1990年的3倍,借助全球虚拟市场,日交易可达数万亿,加大了资本的流动性,投机性,英国老牌的巴林投资银行的倒闭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证明。3,跨国公司迅速猛增,国际企业并购持续升温,为争夺科技制高点大举向海外投资,对世界经济技术的控制不断加强。目前,跨国公司掌握世界80%的新技术,,控制着50%的技术贸易。为了取得科技制高点,采取各种形式的兼并,以加强国内外的竞争实力和垄断地位。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是值得思考的问题!4,国家集团竞争加剧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加剧了大国在区域集团中的主导地位,促使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和竞争的加剧。随着区域化,集团化的多极化发展,深化了国际分工合作,但也导致各国竞争加剧,不同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力争国家联合,又进一步加深区域化,集团化发展,进而影响世界经济。5,贫国富国差距加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亚洲国家经济强劲,世界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但同时,也面临失业增加,金融动荡和争夺投资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贫富差距加大的严峻形势,如何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经济,加强国际间的协调机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