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有哪些实验?

2024-05-13 21:12

1. 心理学中有哪些实验?

一.罗森塔尔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并对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测试,并随机选出了其中20%的学生。测试结束后,罗森塔尔告诉他们的老师, 这20%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有潜力,将来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八个月后,当罗森塔尔再次出现在这所学校时,他发现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家庭环境,智力等),被老师或其他人保以更高的期望的学生,能够从这种期待中得到鼓励,进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二.延迟满足实验。
这是发展心理学家进行的一个实验,实验者召集了一些儿童,并分发给他们一些糖果,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吃,只能吃一颗,如果二十分钟后再吃,则能够吃两颗糖果。一部分孩子禁不住诱惑,在拿到糖果的时候选择吃掉;而另一部分孩子能够抵住诱惑,吃到了两颗糖果。
在随后的跟踪调查中,实验者发现,能够抵住诱惑,吃到两颗糖果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更好,在事业或者工作中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三.情绪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将一胎羊羔放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一只在舒适的羊群中生活,另一只则放在狼圈旁,不久,生活在狼圈旁的小羊因惊恐不能进食,渐渐死去。实验者还将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单独给另一只狗偷食,笼子中的狗因为吃不到食物产生了暴躁,焦虑,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神经性病态反应。
嫉妒,愤怒,焦虑,仇恨等负面情绪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理平衡,引发一系列心理及身体上的连锁反应。而对自身,对周围的环境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四.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斯坦福监狱进行了一项实验,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担任志愿者。志愿者分两组,分别扮演“囚犯”和“看守人员”,“囚犯”和“看守”很快进入了角色:“看守”对“囚犯”进行殴打,恐吓,威胁,“囚犯”则逆来顺受。最终,实验人员不得不提前退出,30%的“看守”被确认为虐待狂。
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魔鬼。

五.哈洛猴子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哈罗将小猴子从母猴子身边带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铁猴子和一个布猴子。铁猴子会每天给小猴子提供奶水,而布猴子除了触碰起来舒服没有其他任何作用。而结果却是小猴子对布猴子的依赖性更强。
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不是来源于奶水,而是通过和母亲的亲密接触获得安全感和依赖感,如果你的孩子和你不够亲密,那么你就抱抱他吧。

心理学中有哪些实验?

2. 1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一、斯金纳箱——强化理论他提出生物的行为可受到各种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影响和暗示,人的自由意志可能只是浮云,只是强化物控制的结果。二、米尔格兰姆电击实验——权威与服从尔格兰姆为了验证人类对于环境与权威的影响而做出的这个实验。据调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不会在这样的实验中对他人做出任何的伤害,而事实却正好相反。三、罗宾汉伪装精神病人——精神病学的质疑是他让人们开始质疑精神病学作为一门科学的严谨度,精神病诊断确实还有待规范和完善。四、达利与拉丹的群体旁观试验——责任分摊群体人数:人数越多,目击者会认为自己的责任越少,责任分摊持续时间:等待越久,越会让人不作为“可能遭遇危险导致误判”五、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个体有时未必如一般所认为的——改变行为以符合信念,反而可能改变信念,使其能合理地解释行为。有时候达不到某个目标,我们总会找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六、哈洛猴子对母亲的的依恋研究——爱的本质得出的结论是:三个与爱有关的变量是接触、动作、游玩。

3. 心理学有哪些经典实验?

1.:破窗效应。
  
 2:暗示效应
  
 3:标签效应
  
 4:泡菜效应
  
 5:马太效应
  
 6:贝尔效应 
  
 7:马绳效应
  
 8:即将效应
  
 9:名片效应
  
 10:安慰剂效应
  
 11:首因效应
  
 12:投射效应
  
 13:晕轮效应
  
 14:酸葡萄效应
  
 15:巴纳姆效应
  
 16:毛毛虫效应
  
 17:蔡戈尼效应
  
 18:刻板效应
  
 19:思维定式效应
  
 20:齐加尼克效应
  
 21:皮格马利翁效应
  
 以上就是常见经典心理实验案例得出的心理效应。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
    
  
  
 02定位速效法
  
 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前去 10公里外的村庄。甲组学生不知道村庄有多远,只让他们跟着导游走,刚走二三公里,就有学生叫苦,走了一半路学生开始抱怨,情绪低落而且开始散乱,以致溃不成军。乙组学生仅知道距离目的地有10公里,中途没有路牌,他们只跟着向导走,走了多少,还剩多少一概不知。结果行走到不到一半就有人叫苦不迭,速度也越来越慢。丙组学生不仅知道距离目的地有10公里,而且能不时看到路牌,上面写有里程,他们走了多少还剩多少心中都很清楚。结果这一组学生一路上精神饱满,每当他们疲劳时,看看路牌,都为自己已走过的路程感到振奋,没人叫苦。实验的最终结果显而易见,丙组最快,乙组次之,甲组最慢。
  
 03蔡格尼克效应
  
 心理学家蔡格尼克(Zeigarnik)曾做过的一个有趣实验:他要求一些参加实验的人去完成20件指定的工作,其中半数工作最终允许其完成,而另一半的工作则中途人为地加以阻止,使其无法完成。当这些人完成实验任务后,要求他们对所做的工作进行回忆。实验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对未完成工作的回忆要优于对以完成工作的回忆,前者的回忆量几乎是后者的两倍。
  
 04反馈效应实验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05迟延满足实验 
    
  
  
 实验人员给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
  
 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在他们几岁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 
  
 当这些孩子长到上中学时,就会表现出某些明显的差异。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表明,那些在4岁时能以坚忍换得第二颗软糖的孩子常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人喜欢,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僻、易受挫、固执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对这些孩子分两级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表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210分。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
  
 积极的:
  
 1.福利实验
  
 科学家选了一些同样车间的女工,在独立的地方工作,刚开始给予特别优厚的待遇,比如有茶点的,更多休息,工作量减少,更多工资等等。这些员工之间的感情很好这时候。后来,心理学家逐步减少福利,最后一个福利也没了,但这些女工之间的关系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还变得更加紧密了
  
 2.说服实验
  
 有次分两组被试同时阅读有关裁军的报告,一组被试在阅读时会给各种零食,一组被试在阅读时什么都没,后来,有零食吃的被试对裁军的观点更加支持,而没东西吃的被试没有变化
  
 3.试错实验
  
 某位心理学家把猫关在笼子里,外面放一堆鲜鱼,猫会急切的想要吃鱼就各种尝试出去的的办法,直到猫偶然碰到了开关门开了,后来,再把猫关进笼子,每次猫开门的时间都越来越短
  
 4.依恋实验
  
 给一个小猴子两个选择,一个铁皮做的很像小猴子,会定时给小猴子投喂食物,另一个只是勉强像猴子,其实只是一个软蓬蓬的枕头,后来,这小猴子更喜欢去紧抱大枕头而不是去铁皮猴子那边,受到惊吓的时候也只去大枕头那里
  
 消极的:
  
 1.华生曾经在一个小男孩每次接触可爱的东西时都会给予强烈骇人的巨响刺激,后来这个小男孩只要看到可爱的东西都会哭,甚至只要有点相关都会哭和退缩。
  
 这个小男孩实验后并没有活多久就离开人世
  
 2.感觉剥夺
  
 被试被隔绝了各种能与外界产生接触的机会,比如触觉,视觉,听觉等。
  
 一段时间后,被试开始出现幻觉,自言自语,精神开始失常
  
 3.习得无助
  
 把狗关在笼子里,给予电击,狗会想要逃走,但狗逃不开,只能接受电击,若干次后,狗被电击甚至光听到电击器的声音都会蜷缩在角落瑟瑟发抖并哀嚎,再也不尝试离开逃避刺激,即便笼子门已经打开
  
 4.遵从实验
  
 安排了一个”权威”,其实只是助手。
  
 然后分成两组,一组当”老师,一组当”学生”,学生要答题,答题如果失败就要受到伏特逐步增加的电击(20到220)。最开始当老师的会不顾虑的给学生电击,后来电压开始升高,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痛苦,老师询问是否可以中止,但”权威”表示必须继续,后来老师给学生电击时毫不犹豫,学生也再也不表现反抗,更多是默默承受电击,其实这时候已经有人被电的晕过去
  
 1、关于依恋关系的实验:两个猴子,一个是用铁丝做成的

心理学有哪些经典实验?

4. 关于心理学典型的实验有那些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设想一下,你在这个实验中会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罗森塔尔实验

  "丑小鸭实验"可能是翻译不同。在心理学历史上,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的实验,最著名的当属"罗森塔尔实验"了。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罗森塔尔的实验并不复杂: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的80%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你对他人的期望会间接地产生多么巨大的效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别人,别人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尤其对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

5. 心理学里的实验设计类型有哪些

组内设计:消除被试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缺点是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影响。克服方法:完全平衡法、拉丁方法、ABBA设计。
组间设计:每个被试只对一种实验处理发生反应。
混合设计

心理学里的实验设计类型有哪些

6.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7.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8. 40个实验带你了解心理学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是本很经典的科普类书籍,文中列举了影响世界的最重要的40个心理学研究,这些片段也是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一个独特角度吧。
  
 下面是这本书的拆解,没有太多记录研究过程,但是带走了部分结论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研究一:弗兰肯斯坦的两个脑理论 
  
 
  
  研究二:罗森茨威格的环境对大脑的影响: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研究三:鲍查德的遗传论:人的本性是天生还是遗传 
  
 
  
  
  研究四:吉布森的视涯:深度视觉知觉能力 
  
 
  
  
  研究五:科林的知觉恒常性:所见即所学 
  
 
  
  
  研究六:阿瑟瑞斯的REM睡眠 
  
 
  
  
  研究七:霍布森的梦的本质 
  
 
  
  
  研究八:斯潘诺斯的催眠属于人自主能力范围 
  
  研究九: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分泌唾液的狗) 
  
 
  
  
  研究十:华生的情绪化反应的来源 
  
 
  
  
  研究十一:斯金纳的心理学 
  
 
  
  
  研究十二:班杜拉的观察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动 
  
  研究十三:塔森罗的预期改变行动:所想即所得 
  
 
  
  
  研究十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MI理论) 
  
 
  
  
  研究十五:托尔曼的认知地图 
  
 【这个理论真的太经典,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年轻人焦虑的困惑。很多人对金钱的渴望很强烈,可是真正最后能有巨额金钱回报的人,金钱仅仅被认为是附属品而已,这两种状态就是序列地图和认知地图的区别,这会导致人的视野格局行为的一些列不同】
  
 【想到自己曾经两次高考,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超过了太多人,结果两次结果都很让自己失望,一直有的困惑就是每个阶段人都会被一种力量所约束:蚂蚁虽然不畏惧重力,却会被电磁力、水的张力牢牢约束;大象则反过来。人的成长也一样,但是没有办法挣脱这种约束力吗?其实从认知地图的角度有个很好的解释:欲望动机太强烈,形成的都不是最佳的认知地图,而是基于单点的盲目的序列地图,对于后者即使想很全面很科学的执行某种技巧,也会变形,事半功倍。可能这就是“欲速则不达”吧】
  
 
  
  
  研究十六:罗夫特斯的不准确的记忆 
  
 【对目击证人的反复提问,实际上已经改变了证人的原始记忆,不可靠性也会逐渐增加;其实利用这种隐含不存在的前提假设的方式去诱导记忆有很多用处,比如帮助孩子有个更好的童年回忆、情侣间更多的记忆】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最终成长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但是我们的成长过程还是大致相似的,并且是可预测的,而且按照相对固定的进程发展着。
  
  研究十七:亨利·哈洛的母婴依恋 
  
 【人类基础的母婴依恋会逐渐成长演变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依恋网络,没有一个健康网络的人往往也会有各类隐患】
  
 
  
  
  研究十八:让·皮亚杰的婴儿的客体永久性理论 
  
 
  
                                          
 【作为一个成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必要知道孩子处于哪个阶段,避免用孩子不能理解的方式去伤害孩子,比如我经常会听到父母对很小的小孩教育你要为他人着想,而且还辅之奖惩诱导,其实这个行为的本质是无意义的,孩子的行为无法决定思维】
  
 
  
  研究十九: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主要限定在激发儿童自己道德判断的产生和对行为的控制。儿童很可能会抛弃那些低于他们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推理,他们也同样无法同化那些远远超出于其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推理】
  
 
  
  
  研究二十:兰格和罗丁的控制力让人愉快 
  
 【如果在说服别人的时候,给予别人“虚假”的控制权(如买不买由你决定),则成功概率会高很多;再给自己争取权利的时候,控制力更是应该追求的目标;同样的可以用在小孩和老人身上,预支小孩的零花钱给他更多的控制感,不要直接给老人买好东西,而是带老人去直接买东西让他们自己选,这样的幸福感会更高】
  
 
  
  
  研究二十一:马斯特斯的性动机 
  
 1、人类的性反应周期大约分了四个阶段: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和消退期
                                          
 2、阴茎大小对女性的性刺激通常是个无足轻重的因素。松弛状态较小的阴茎在性兴奋时比松弛状态下较大的阴茎有更大幅度的变化。松弛状态下较大的阴茎并不意味只他在勃起状态下更大。
  
 
  
  
  研究二十二:埃克曼和弗里森的表情情绪理论 
  
 
  
  
  研究二十三:霍尔姆斯的应激测量表《社会再适应评定表》 
  
 
  
  
  研究二十四: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人格指的是那些相对稳定的,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一致性的品质。
  
 
  
  研究二十五:罗特的内、外控理论 
  
 
  
  
  研究二十六:桑拉德·贝姆的双性化人格 
  
 【现在年轻男生很多很娘炮,但跟他们相处其实是很好相处的,这部分人对自己性别认同是女性化大于男性化,他们身上某些特质在这个时代会比我们这些人更好适应,比如撒娇】
  
 
  
  
  研究二十七:弗里德曼和罗森曼的A/B型健康心理学 
  
 【最近的公交司机属于A型人格,面对状况更容易表现出激动状态】
  
 【虽然大部分事情我都是偏好竞争的,但在休闲上如篮球比赛,真的不喜欢这种竞争心态;合理调整或者说控制自己竞争的边界】
  
 
  
  
  研究二十八:川迪斯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 
  
 【经常会看到非常羡慕美国文化和教育的父母,其实文化的分裂不仅仅是把孩子送到美国就可以解决,很多影响是无所谓好坏的,更多的是与这个社会、团体的适应度】
  
  研究二十九:罗汉森的判断精神病人理论 
  
 【最好的精神病院应该是行为治疗,而不是药物治疗,就想飞越疯人院中所说的,谁才是疯子呢?】
  
 
  
  研究三十:弗罗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的理论大多数是来自于临床的观察所得,是无法通过科学进行证实或证伪,因此他认为是可以通过精神分析和梦境来解释的,大部分的主流心理学家对他的理论是持否定态度】
  
 
  
  研究三十一:马丁.塞里格曼的习得性抑郁 
  
 【习得性无助的广泛的影响,甚至波及生化战争和战争等心理学研究,恐怖主义威胁为焦虑和抑郁出现,营造了教科书式的心理氛围,全社会都会进入习得性无助】
  
 
  
  研究三十二:卡尔霍恩的拥挤导致行为失常 
  
 【拥挤的体验会导致问题,解决能力的下降也会导致家庭人口的病理行为】
  
  研究三十三:史密斯和格拉斯的心理理疗师研究 
  
 
  
  研究三十四:约瑟夫.沃尔普的系统脱敏疗法 
  
 【脱敏疗法其实就是经典条件反射的反向应用】
  
 
  
  研究三十五:赫尔曼.罗夏的墨迹测验 
  
 
  
  研究三十六:亨利.莫瑞的主题统觉测验(TAT) 
  
 【很多精神疗法的根源都是佛伊德的无意识冲突理论】
  
 社会心理学探讨的问题是:别人怎样影响你的行为,而你又怎样影响他人的行为,简言之,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研究三十七:查德.拉皮尔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研究 
  
 
  
  研究三十八:罗门.阿希的从众心理研究 
  
  
  研究三十九:旁观者效应 
  
 
  
  研究四十:米尔格拉姆的权威服从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