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吉利沃尔沃合并:打造市值3000亿元的中国汽车一哥

2024-05-16 23:10

1. 快评吉利沃尔沃合并:打造市值3000亿元的中国汽车一哥

2020年2月10日,晚间,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集团正式发布公告,双方正在讨论两家公司业务合并进行重组的可能性。

公告指出,吉利汽车和沃尔沃借此将成为一家强大的全球汽车集团,可实现成本结构和新技术开发的协同作用,以应对未来挑战。此举将保留吉利、沃尔沃、领克、极星、几何每个品牌的独特性。
“拟将合并后的业务于香港及斯德哥尔摩上市,以使其能进入资本市场。”公告中的这一句话阐述了这一合并的本质,相当于吉利集团整体上市。
需要厘清的是,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0175.HK)”是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其控股方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吉利”包括了三个汽车子公司: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汽车集团、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吉利和戴姆勒奔驰、宝腾汽车、路特斯等等都是有由利控股集团来参与。同时,吉利控股集团还包括吉利科技集团(太力飞行汽车、曹操出行)、铭泰集团等广泛业务。

一直以来,港股上市的“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其实是大吉利下面的两个不同实体,而两家公司也一直以合资的方式进行合作,包括领克汽车、极星汽车,以及在发动机项目、制造工厂上的合作项目。
其实此前就有消息传出,吉利打算和沃尔沃合并动力总成业务,将旗下的动力总成研发和生产制造进行统一。而这次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希望进行业务合并,就意味着两家公司在业务层面将全面合二为一,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汽车集团”,类似于戴姆勒奔驰、FCA-PSA,或者大众汽车集团、通用汽车这样的拥有200万辆以上规模的全球汽车集团。
2019年,吉利汽车销售了136.2万辆汽车,预计营收在千亿人民币左右,保持了中国品牌冠军的位置。沃尔沃汽车则是突破了70万辆,营业额达到2741亿瑞典克朗,约合1987.5亿人民币。两者合并以后,新集团公司销售规模将轻松突破200万辆,营业额超过3000亿人民币,约合430亿美元的营收规模。

或许,触发李书福对两家公司合并决策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市场所面临的风险。正如他在公开信中提到,“当前汽车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变革,电气化、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新商业模式如浪潮一样袭来,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这句话背后暗藏的是汽车行业在2019年所迎面的艰难时光。
大众在去年宣布裁员4000人,奥迪则是计划裁员9500人,最近奔驰也宣布大概会裁员10000人,至于FCA、日产、三菱、PSA、雷诺等车企更是各有各困扰。
更大的冲击则是来自于特斯拉的冲击。在短短一个月,特斯拉市值超过千亿,接近全球最赚钱的汽车集团——丰田汽车。资本市场对于特斯拉的追捧也让传统造车势力们感受到了“刺骨寒冷”:如此高的市值让埃隆·马斯克近乎有无尽的资金可以加码自己的“电动车帝国”,例如仅需套现100万股就可以获得超过7亿美元的运营资金;又或者特斯拉决定在中国建厂后就轻松获得28亿美元的贷款和授信。

事实上,特斯拉只是桌面上的“敌人”,背后的科技公司对汽车行业虎视眈眈,包括亚马逊和福特投资的Rivian、谷歌投资的Waymo,还有苹果公司一直秘而不宣的“泰坦计划”,另外还有Argo、Cruise等无人驾驶公司等等。
可以说,传统汽车公司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路线选择问题,而是必须在电动化、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共享化每一条路径都进行投资。在这样的寒冬环境下,无论是吉利汽车还是沃尔沃汽车,甚至包括丰田、宝马、戴姆勒、大众、福特这些巨头都无力单独承担,抱团合并、技术联盟也是必然选项。
从吉利和沃尔沃过去十年的合作来看,双方在技术共享和平台开发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给双方业务合并奠定了足够坚实的基础。最典型的案例就是CMA架构的开发,在这一架构上,吉利给予了百亿资金的投入,得到了动力总成、车型平台、电气化等多方面的回报。
对比早先吉利集团方面曾打算让沃尔沃汽车单独在斯德哥尔摩进行IPO的计划,此次吉利和沃尔沃合并成新集团进行整体上市显然更有潜力。
一方面,两者合并有了更大的估值想象空间。市场对沃尔沃汽车之前单独IPO仅仅给出了120-180亿美元的估值,大大低于吉利希望的160亿-300亿美元,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沃尔沃作为老牌欧洲豪华车企缺乏在新能源领域的想象空间。现在沃尔沃加上吉利汽车,给到海外投资者的是整个中国市场的估值参考,同时又让原本吉利汽车的投资者看到了豪华品牌带来的增长空间。
另一方面,吉利和沃尔沃合并以后,双方可以解决更多的成本问题和产品规划的局限。吉利主导的PMA电动架构可以让沃尔沃在电动化领域得到更多机会;SPA 2.0架构可以推动领克未来五年的向上布局;CMA架构的全面深化能够让旗下子品牌走得更远……与此同时,沃尔沃在安全辅助驾驶上的优势也可以得以继续保持,这是沃尔沃的立身之本,也是新公司重新冲刺“自动驾驶第一阵营”的快速通道。

此外,整体上市之后,吉利集团也将完全理顺旗下品牌的级别和差异化定位问题。从上到下将拥有沃尔沃、领克、吉利等不同价位的品牌,而新能源方面又可以涵盖极星、沃尔沃EV、几何和吉利EV等不同区隔的产品。这在营销成本上也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各自形成更明确的目标用户群体。
不过现在吉利和沃尔沃还在对此项合并业务进行评估,并未形成详细计划。双方表示将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就重组事宜形成方案,向双方董事会汇报,而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CEO汉肯·萨缪尔森协调工作小组评估此次重组机会。
由于吉利控股和沃尔沃汽车都是吉利集团下属子公司,双方的合并不会有太多障碍,沃尔沃方面的发言人预计新公司在今年年底就可以投入运营。
以当前市场给予吉利汽车市销率1倍左右的估值来测算,沃尔沃和吉利合并后3000亿人民币的营收大概会取得3000亿左右的同等估值。这意味着吉利-沃尔沃汽车集团将超过2500亿市值的上汽集团,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值最大的汽车集团。无论对吉利集团,还是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在最大的疑问是,双方将以怎样的方式完成此次业务合并。最关键的是如何在合并时完成一次百亿美元级别的融资,以充实新集团后续发展的资金要求。有业内人士表示,合并方式可能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由香港资本市场上的吉利汽车增发股票或者换股的方式完成整体上市。不过无论如何,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这都将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大交易。
在此项信息公布之后的第二天,吉利汽车(0175.HK)在盘中股价最高上涨到15.28港元,涨幅超过11%。

文|JackieLXX
图|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快评吉利沃尔沃合并:打造市值3000亿元的中国汽车一哥

2. 吉利沃尔沃寻求合并整合 将跻身全球车企市值TOP10

在收购沃尔沃汽车十年之后,吉利正在寻求与这家来自北欧的豪华品牌寻求更高程度的合并整合——不仅仅是在业务层面,而且在至关重要的资本市场上,双方也要实现高度统一。
2月10日,吉利控股和沃尔沃汽车双双发布公告,官宣了双方正在推进整合的消息,并刻意强调了“协同”效应。

这种“协同”的主要表现,除了研发生产之外,另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双方将会以同一主体的形式,登陆资本市场。
这意味着合并一旦落地,目前在香港挂牌的吉利汽车(目前市值约180亿美元),将会迎来市值飙升,并由此跻身全球车企市值TOP10。
吉利沃尔沃公告整合
按照沃尔沃的官方表述,这是一次“强强联手”的整合,目的是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并特意强调“强强联手”能够促进双方深化合作,并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以及财务方面实现更加有效的协同效应。
沃尔沃还具体表述称,业务重组将会使得吉利和沃尔沃更充分地实现规模优势,能够集中资源引领行业变革。
另外,这次重组后,沃尔沃、吉利、领克、极星等还将保持各自的品牌定位不变。
在资本市场方面,重组后的新公司将会通过在香港H股挂牌的吉利汽车实现上市,下一步还将考虑在斯德哥尔摩挂牌。
吉利在港交所发布的公告中也表示,正和沃尔沃探讨通过业务合并进行重组的可能性,以打造一个“强大的全球集团”,能够实现成本结构和新技术开发的协同作用,以应对未来挑战,同时也确认了新公司将在香港及斯德哥尔摩上市。
从纵向的角度观察,再结合此次双方共同发布的公告,表明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十年之后,正在把这项并购推向深入——这一次涉及到的是技术、成本控制、财务和资本市场的深度整合。
十年之后“感情”加深
2010年3月,吉利宣布以18亿美元的价格,从福特手中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
在当时,这是一桩轰动业界的“蛇吞象”式的收购交易。
即便是已经沦落至被收购的境地,但是作为一个来自北欧的豪华品牌,在被收购之前的2009年,沃尔沃汽车依然在全球卖出了33.5万辆汽车,同比跌幅10.6%,是过去十年的最低值。
而作为收购方的吉利汽车,当年销量是33万辆,但是同比增长率是48%。
这种体量和品牌上的大同小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当时收购中的一个细节——吉利保证沃尔沃的“绝对独立运作权”,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两个品牌独立经营,虽然同在吉利旗下,但属于并行关系。
在当时那种环境下,这个约定对于打消沃尔沃和福特的疑虑、快速推进收购事宜,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现在十年过去,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沃尔沃在2019年的销量达到了70万辆,翻了一番还要多,而吉利的销量更是超过了136万辆,增幅超过四倍。
业务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十年前那桩收购交易的成功——借助于吉利的收购和资金支持,沃尔沃度过了金融危机带来的破产危机,而且实现了高速发展;同样借助于这次收购,吉利的技术和品牌溢价能力大幅提升,全球化战略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包括领克使用沃尔沃的CMA平台等,都意味着双方在技术上的合作交流,相比收购之初,水平已经大幅提升。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吉利和沃尔沃把合作推向更高层次,也就是此次双方共同提及的业务整合。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从时机的角度来看,双方也表现出了高度默契。
整合时机凸显“默契”
理论上,吉利这次和沃尔沃的业务整合并没有板上钉钉。
吉利在公告中的表述是,这笔交易还没有具体时间表和详细计划,而且还得经过双方董事会和股东、监管机构的批准,同时还要考虑“市场情况”。
沃尔沃汽车官方发布的公告与之类似。
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吉利和沃尔沃能够在一些关键事项还不确定的情况下,就披露相关信息,意味着在业务和资本市场的“合并整合”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默契。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时机的选择也颇为微妙。
在2018年5月,根据彭博社的报道,吉利控股选择了花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来推进沃尔沃在香港和瑞典上市,估值为160亿-300亿美元。
《金融时报》当时的报道称,吉利希望沃尔沃独立上市的估值能够超过300亿美元。
不巧的是,2018年的资本市场走势不佳,香港恒生指数从2018年1月底超过33000点的阶段高点,最低跌至当年10月份的大约25000点一线,跌幅超过了24%。
这让沃尔沃寻求的多达300亿美元的估值难以实现,后来也就没有了下文。
这还不是全部。
事实上在更早之前的2016年,沃尔沃就向包括瑞典养老基金在内的三家机构投资者,以可转换优先股的形式筹集资金50亿瑞典克朗,这一动作被普遍解读为沃尔沃将会寻求独立上市。
现在的市况完全不同了。
自从进入2019年以来,港股市场基本围绕27000点左右震荡走稳的趋势较为明显,这在客观上为吉利和沃尔沃的重组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跟2018年的单边下跌走势大不相同。
所以从时机的角度来看,吉利和沃尔沃选择在此时推进合并事宜,相当于选择了一个较好的时间窗口,而且即便按照早前报道中160亿美元的保守估计,新集团的估值也将达到340亿美元,超越排名第十和第九位的日产汽车(约200亿美元)和福特汽车市值(320亿美元左右),铁定跻身全球车企市值TOP10。
技术变革“倒逼”整合
在这轮汽车行业100多年来罕见的技术浪潮里,以电动化、自动驾驶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已经推动了包括驾驶体验在内的革命性变化,并且成为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趋势。
仅从技术角度去看,这对沃尔沃和吉利的整合是一个利好。
因为自从发明了汽车史上第一条安全带之后,沃尔沃就在有关“安全”方面储备了相当的技术实力,也正是在这一理念引导下,很早就拥有了包括CitySafety在内、已经具备了初级自动驾驶能力的安全系统。
而在无人驾驶趋势明朗化以后,沃尔沃也开始不断升级自己的相关系统,这意味着其尽管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但在技术创新层面并不是很吃亏。
对于吉利来说,不仅仅因为其在过去的十年间销量翻了四倍多,更在于其背靠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同时也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所以沃尔沃的技术叠加了吉利的本土化优势之后,带来的协同红利极具诱惑力。
众所周知的是,虽然无人驾驶已经成为一款车的核心竞争力,但研发无人驾驶系统却并非易事——成本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
所以无论是大众和福特,还是宝马和戴姆勒,都选择了联合研发的路径,以分摊研发成本。
相对于上述公司,吉利和沃尔沃同属吉利控股旗下,在合并重组后,将会在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方面,获得更大优势。
结语:
从当初的收购,到双方在技术上合作,顺利推出领克,再到现在进行合并重组,并打算挂牌香港甚至斯德哥尔摩,都表明吉利和沃尔沃的合作在走向深入,落地实施的话,将诞生一个年度销量超过200万辆、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的全球化车企——这既是吉利的目标,也是沃尔沃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拟议中的合并整合,对于新集团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 外媒评价吉利沃尔沃合并:中国首次出现全球性车企

在收购沃尔沃十年之后,2月10日,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控股”)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管理层正在与沃尔沃汽车AB公司(以下简称沃尔沃汽车)的管理层进行初步探讨,以探讨通过两家公司的业务合并进行重组的可能性,拟将合并后的业务于香港及斯德哥尔摩上市,以使其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早前,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同归于吉利控股旗下,属于平级关系,如若此番合并重组成功,一家年销200万辆以上的汽车巨头呼之欲出。吉利汽车在公告中表示,借助此次重组,双方将组成一家强大的全球集团,实现成本结构和新技术开发的协同效应,以应对未来挑战。
那么对于这一“重磅炸弹”,一向对于中国汽车比较苛求的外国媒体又是怎么看的呢?
 

双赢的决定
“这将是一个双赢的决定。”德国新闻电视台给予这次合作高度评价。德国人认为,沃尔沃是吉利通往欧洲的桥梁,吉利则是沃尔沃扩大中国市场的保障,同时双方的合作还会在资本市场为集团带来新鲜的资金。

毫无疑问,合并的消息成为吉利汽车在资本市场的重大利好。在2月10日发布公告之后,港股上市的吉利汽车在11日报收14.48港元,涨5.69%。西部证券、华创证券、招商证券、华西证券等证券公司均给予吉利买入评级,华兴控股资本则给予吉利汽车增持的评级,交银国际更加吉利汽车推荐为行业首选股。
目前,吉利汽车在港交所的市值接近160亿美元。而沃尔沃方面2019年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约为32亿美元,按照欧洲汽车制造商普遍的市盈率估算,其估值约为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的2.5倍,即80亿美元左右。两者叠加将形成一个市值近240亿美元的汽车制造集团。

彭博智库给出了更为乐观的估计,该机构认为重组后新集团的市值或将超过300亿美元。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表示,两者合并后“市值可能将超过所有中国A股汽车上市企业”。
《瑞典日报》认为正式合并意味着中国企业将首次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商。去年,沃尔沃和吉利总共生产了约260万辆汽车,其中沃尔沃的汽车销量超过70万辆。按惠誉国际(Fitch Ratings)近期公布的数据,全球汽车制造业去年的汽车产量在2018年的基础上回落4%,至7750万辆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在2019年,市场上每卖出30辆车,就有一辆来自吉利汽车或沃尔沃汽车。
招商证券在研报中预测,未来几年,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在未来几年的销量将达到200万辆和120万辆,整个集团(含集团其他品牌)可达400万辆以上,规模效应显著提升。

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的合并不仅仅在于更多的新鲜资金,包括《华尔街日报》、《瑞典日报》、,瑞典《晚报》在内的多家外媒认为,两家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提升,将更有利于降低两家公司在新技术开发的研发成本。
此番对于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的进一步深化合作,外媒均持看好的态度,相比于过往对于中国汽车较为苛刻、甚至负面的报道,究竟是什么让他们产生了转变?

获益更大的是沃尔沃
10年前,吉利几乎“倾其所有”从福特手中收购沃尔沃,这段“身份悬殊”的联姻并未得到所有业内人士的看好,在一部分人眼中,一个当时不强势的中国品牌和一个连年亏损的北欧小众豪华品牌,根本算不上强强联手,更有一部分人认为是吉利“傍上”了沃尔沃。

10年之后,吉利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的佼佼者,2019年全年国内销量136.7万辆;沃尔沃全球销量达到70.5万辆,同比增长9.8%,销量实现连续增长。
对于吉利而言,从当初的“傍上”到如今“双赢”,不同的字眼显示出了吉利的变化。
沃尔沃的员工雷亦告诉《新车新技术》:“此番合作,获益更大的可能会是沃尔沃,通过和吉利的进一步合作,能够降低沃尔沃的成本,让报表更加好看,同时吉利加入分摊开发成本后,沃尔沃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电气化当中。”

早前,沃尔沃汽车曾计划独立IPO上市,最终由于各方原因上市暂缓。沃尔沃汽车首席执行官汉肯?塞缪尔森接受外媒采访时说,目前的市场环境无法确保股票上市后沃尔沃会有出色表现,公司需要在“市场环境稳定的情况下”上市,目前并不是给投资者带来确定性上升空间的最佳环境。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沃尔沃只有达到足够高的市值,吉利在脱手部分股权时才能“保本,而当时沃尔沃的报表很难支撑吉利所期待的高估值。
雷亦也表示:“大老板(塞缪尔森)一直期待能够在瑞典上市,但报表不好看,沃尔沃没法上市。沃尔沃这边研发成本一直没办法降下来,吉利加入后能够缓解很多,同时沃尔沃已经开始切换部分吉利的供应商,来控制成本,让报表更好看。”

从沃尔沃员工的看法,到外媒“双赢”的评价,都证明经过10年的发展之后,吉利已经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此番进一步深化合作,吉利汽车和已经有超过90年历史的豪华品牌沃尔沃汽车处于完全对等的地位。

纵观中国汽车企业,收购海外的车企和品牌并不少,但真正获得成功的寥寥无几。萨博在被北汽收购后香消玉殒,宝沃被福田收购后最终丧失了德系光环。如今来看,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当下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的进一步合作,将为双方未来奠定更好的基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外媒评价吉利沃尔沃合并:中国首次出现全球性车企

4. 整合重组,吉利汽车与沃尔沃能撼动现有市场格局吗?

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迎来复工、复产的首日,吉利汽车释放了2020年开年以来汽车圈内的第一大重磅消息。

2月10日晚间,吉利汽车(HK.00175)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与沃尔沃汽车AB公司(沃尔沃汽车)管理层初步讨论,以探讨通过两家公司的业务合并、进行重组的可能性。据悉,重组后,沃尔沃的资产将纳入吉利汽车香港上市公司,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对接,未来还考虑在瑞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公告显示,截至目前,合并的具体时间表和详细计划尚未制定。受此消息影响,今日吉利汽车港股高开8.61%,报价14.88港元。截至收盘,吉利汽车涨5.69%,每股报价14.48港元,市值1332.7亿港元。
自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后,十年时间,沃尔沃汽车从瑞典起家,华丽转身为全球化的豪华汽车品牌,吉利汽车也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屡创新高的市场占有率,并逐渐向世界舞台迈进。如今,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上,吉利汽车控股与沃尔沃集团的谋划重组,将为双方的发展带来怎么样的影响?是否会撼动现有的市场格局?值得关注。
新集团规模优势更加突出
吉利汽车的公告发布后,瞬间在资本圈和汽车圈引发热议。随后,一封吉利控股集团致员工的内部沟通信也随之流出。
这封内部信透露道,未来吉利汽车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更高占有率,加速全球化发展;沃尔沃汽车要进一步巩固欧美市场地位,进一步加强亚洲及其他市场开发力度,持续改善成本结构。因此两家公司的重组,将使得双方共同受益。
吉利汽车的公告显示,组建全球集团后,将可实现成本结构和新技术开发的协同作用,以应对未来挑战,同时还将保持旗下沃尔沃、吉利、领克和极星的品牌个性。对此,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先生表示:“重组后的新业务集团将更加强大,更具竞争力。”
沃尔沃方面则认为,此次整合旨在促进双方深化合作,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财务上更加有效协同。
据了解,吉利汽车与沃尔沃将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就重组事宜形成方案,并向双方董事会汇报。沃尔沃汽车集团现任总裁、CEO汉肯·萨缪尔森将协调双方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对合并交易进行评估。
前十年融合打下坚持基础
2020年,是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的十周年,站在新十年的时间节点上,吉利汽车与沃尔沃集团谋划合并事宜,并不出乎人的意料。在此前的十年融合中,两家公司已充分展现了各自的优势,并在不断的碰撞中,激发了彼此更大的潜力。

数据显示,2019年,吉利汽车共销售136.2万辆新车,成为中国汽车品牌销售冠军,在国内汽车市场整体遇冷的情况下,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沃尔沃汽车方面,2019年全年销量突破70万辆,营业额达2741亿瑞典克朗,较2018年增长8.5%。
吉利与沃尔沃的销量之所以能够双双逆势攀升,与彼此的几大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自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就一直坚持着充分授权、探索发展、深度协调的发展原则,尊重沃尔沃原有的管理、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全球运营,同时也在联合采购、联合开发、资金、物流、基础设施及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协同,逐步从财务、生产制造到技术实现全方位融合。
其中,在技术、组织和文化上的融合最为突出。2012年3月,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签署技术转让协议,双方宣布将联合开发小排量、高性能、绿色环保系列发动机和环保型的小型车平台,以及电动车、插入式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汽车总成系统技术。自此,双方在技术方面的融合持续发挥作用,为两大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和支撑。
组织融合方面,领克品牌的诞生是最有力的证明。这个在吉利与沃尔沃合资下产生的高端汽车品牌,充分融合了彼此的优势,形成了互补。
文化融合方面,吉利汽车以国际视野进行全球布局,通过建设敏捷型组织,建立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运作的机制,实现了与沃尔沃的互相认同,实践证明,文化上的融合也是促进双方彼此成功最重要的一环。
剑指全球化发展
应该说,前十年的融合发展,为吉利汽车与沃尔沃集团的合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此举也将促进又一大全球集团的诞生。事实上,对于年销量连续破百万,国内市占率持续扩大的吉利汽车而言,国内市场并不是其最终的阵地,早在十年前,吉利汽车就将目光着眼于全球舞台。
在体系能力上,吉利汽车建有全球五大工程研发中心和五大造型设计中心体系,以支撑旗下各品牌发展。同时,近十年内,公司研发总投入累计近1000亿元,以技术立品牌。
战略上,吉利控股集团一直践行“全球型企业文化”建设,并立足“本土化生产、本土化供应链、本土化管理、本土化销售与服务”为一体的全球化战略,持续增强对外合作。
截至目前,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领克汽车、几何汽车、极星汽车、宝腾汽车、路特斯汽车、伦敦电动汽车、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等各个品牌已形成了相对独立、协同发展的态势,各个品牌围绕各自的用户,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辐射到全球各地。
之所以此次展开与沃尔沃集团的合并讨论,也是基于吉利汽车在面对汽车行业前所未有的变革过程中,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探索到了更多的创新商业模式和可能性。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车资本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 吉利欲合并沃尔沃,市值或超越上汽集团

[ 亿欧导读 ]?国际化,中国车企的“最终梦想”。

作者丨钱漪
编辑丨郝秋慧、张嫣
距离成为一家世界级汽车集团,吉利似乎又近了一步。
最新的消息是:2月10日晚间,沃尔沃汽车发布消息称,正与吉利汽车筹划将双方业务进行整合,从而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重组后,吉利将不仅100%控股沃尔沃,领克汽车、极星等品牌也将进入新汽车集团体系。未来,新集团或将在斯德哥尔摩上市。
10年前,吉利并购沃尔沃这个“穷小子娶公主”的故事,看起来有了一个更圆满的结局,掌门人李书福得偿所愿。
双方合并后,吉利汽车的市值可能会超越上汽集团,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汽车集团。
2月12日收盘,吉利汽车市值已达1354.80亿港元(约合1200亿元人民币),投资机构保守测算,沃尔沃估值在120亿-180亿美元之间——这意味着重组合并后,公司市值将在300亿美元左右。按双方2019年销量估算,合并后销量将达到222万辆,净利预计可达154亿元。与全球车企市值排名第九位的福特公司相当。
在资本市场上,吉利汽车的股价已经不复2018年2100亿市值的高位,这与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不无关系。作为自主品牌头部车企,近年来吉利的日子并不好过——高端化遇困、净利润下滑,每家车企都在遭遇的难关在上市公司身上,则被不断放大。
吉利需要新题材支撑股价,并给人们更大的想象空间。
吉利与沃尔沃的合并,显然是一个“好故事”。另一方面,这也是吉利汽车不断成长的最好解读。从刚合并之初在沃尔沃董事会上的被排挤,到如今双方合并,吉利对于沃尔沃的控制力正在不断加强。
不仅是沃尔沃,近年来,吉利买下宝腾汽车、路特斯汽车等外国车企,海外之路越走越远。
外媒分析认为,此番重组也有利于吉利获得资金,偿还债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吉利净债务为81亿美元,是2018年同期的两倍多。在此期间,李书福斥资数十亿美元收购或增持了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沃尔沃以及路特斯汽车等公司的股份,还收购了飞行汽车生产商Terrafugia Inc。
如今,吉利的国际化故事,要开启新的一章。
01“蛇吞象”之后
2002年,吉利在浙江临海召开了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上,李书福忽然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构想:“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现在起就应该做准备了!”当时,吉利汽车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
在那时,李书福就已经规划:通过收购,走入欧美市场。
2010年,在质疑声中,吉利以18亿美元从福特手中艰难收购每况愈下的沃尔沃。当时的吉利营收勉强突破200亿元,而沃尔沃汽车营收达到1130亿瑞典克朗(约合822亿人民币),不及沃尔沃的四分之一。
“蛇吞象”并不容易。然而,故事的走向让人意外。
收购之初,吉利和沃尔沃在技术研发、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为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避,李书福定调:“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双方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这一管理智慧为后来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奠定了基础。
当时,吉利提出:沃尔沃独立定位,塑造保持其独立品牌价值,以激发沃尔沃自身活力。
在品牌定位上,双方作出了明确区隔;市场战略方面,吉利致力于巩固沃尔沃在欧美传统市场地位的同时,共同积极开拓包括中国在内新兴国家市场,在各自优势市场相互托举借力。组织管理上,双方协商构建三层架构董事会,沟通明确规范双方职能,规避跨组织干涉等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李书福的大手笔让沃尔沃起死回生。2011年开始,沃尔沃已经扭亏为盈,不仅营收及净利润逐年见涨,全球市场销量连续六年稳定上行,吉利也在沃尔沃技术协同的助力下登顶自主品牌第一。
2019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约为70.55万辆,同比增长9.8%,这也是沃尔沃汽车成立93年以来,年度全球销量首次突破70万辆大关。
作为沃尔沃汽车全球最大单一市场,2019年,中国市场销量占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的22%。数据显示,2019年沃尔沃汽车在华总销量约为16.14万辆,同比增长18.2%。其中,内地市场全年销量约为15.46万辆。
02 技术融合先行
在收购后的10年里,随着彼此认同度的提升,双方的合作在近几年开始突飞猛进。
2013年9月,吉利控股集团欧洲研发中心(CEVT)开始运营,集纳了吉利、沃尔沃的研发优势。依托哥德堡优势研发资源,在瑞典、中国杭州三地设立研发中心,开发全新的中级车模块架构和和相关部件。
基于CEVT,双方共同打造了CMA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平台——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下一代中级车模块架构的共用体系,满足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对未来紧凑型产品的多重需求,以期在沃尔沃和吉利之间实现最大程度的平台共享。
领克的诞生便是联合技术研发的产物,在CMA架构上,分别开发出吉利旗下的领克01-05系列和沃尔沃的40系列。
技术合作随之加快。
2017年7月,吉利控股与沃尔沃成立技术合资公司,通过相互授权的方式,实现整车架构技术、高效清洁动力总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共享与零部件联合采购。
2017年8月,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沃尔沃三方成立领克汽车合资公司。技术合资公司按照50:50的股比,通过相互授权的方式,实现整车架构技术、高效清洁动力总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共享与零部件联合采购。
技术融合先行,让规模效应和协同优势发挥地更为明显。凭借CMA模块化平台的技术支持、沃尔沃设计支持及欧美市场成熟营销经验,领克即是吉利品牌年轻化、差异化的尝试。

沃尔沃汽车总裁、CEO汉肯塞缪尔森曾表示:“领克独特的品牌定位和商业模式将与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形成互补,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支持领克汽车的发展。”
核心部件研发方面,2019年10月,双方探讨合并发动机业务可能性。双方表示:此次整合计划将在研发、生产、采购及运营方面的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提升。
在技术不断融合的背后,是规模化摊薄成本的需求,也是双方关系的不断融洽与深度绑定。
03 资本故事
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吉利与沃尔沃的重组无疑是个利好。
实际上,沃尔沃汽车曾数次传出独立IPO的消息,但在上市计划的讨论中,相关投资机构给出的估值远低于吉利对沃尔沃的预期。考虑到沃尔沃在短期内不会有爆款新车上市,未来一段时间增长动能或将触顶——对资本市场来说,沃尔沃独立IPO的潜在盈利能力和资产说服力尚且不足。这导致沃尔沃独立IPO进程多次延缓。
如果沃尔沃与吉利合二为一,在资本运作上将达到1+1>2的效果。
二者在经营上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吉利在国内市场相较于竞争对手优势明显,那么沃尔沃借道吉利汽车在港股间接上市,受资本市场青睐的成算将大大提升。
对吉利而言,稳定资本市场、提振股价则是迫切需求。
自吉利汽车2005年港股上市至2018年的13年间,股价总体走势波动上升,在2018年达到2416.24亿港元(约合2172亿元人民币)的市值巅峰,股价从每股不到0.2港元暴涨150倍,至30港元高位。
但2018年车市凛冬降临后,全行业销量增长失速,吉利股价应声从高点被腰斩,低迷徘徊在每股15港元上下,两年来未见起势。
吉利背负不小的融资压力和资金压力,又囿于汽车产业低谷期,亟需好故事来获取融资并稳住股价。

单从经营层面来看,合并将带来全球化、成本及管理方面的效益增强。这与双方各自战略不谋而合,在此次双方披露的公告中,最核心目的同样如此——“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财务上更加有效协同”。
沃尔沃在十年间汽车经营情况不断改善,2019年销量达到71万辆,但在体量和地位上仍与一线豪华品牌有差距,属于二线豪华品牌,对于汽车市场影响有限。吉利虽心怀全球,但海外市场份额却不高。
以跨国巨头的标准来衡量,二者都有局限性,这便是重组合并的意义所在,如吉利内部公告提及,"此次重组的目的是使新公司成为一家强大的全球集团。"
04 猛踩国际化“油门”
作为最早出海的自主企业之一,吉利近年来保持"全球购"节奏,李书福遍寻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合作,不放过任何一个良机。
2017年6月,吉利收购马来西亚DRB集团旗下宝腾汽车49.9%的股权,及英国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权,为插旗东南亚市场开道。2018年年初,李书福再豪掷70亿欧元,一举购得戴姆勒集团近10%股份,吉利控股成为戴姆勒的新晋最大股东。

如果此番完成重组合并,新集团未来实现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上市,对吉利来说,将率先成为自主品牌中真正意义上的跨国车企,另外,领克原计划于2020年至2021年登陆欧洲和北美市场,届时也将依托沃尔沃在当地市场成熟的营销和品牌资源。
吉利汽车有夺取中国市场更高占有率的野心,沃尔沃汽车意图进一步巩固欧美市场地位,双方都加足马力布局国际化,重组整合一举多得、互利共赢。
吉利近年来在全球化布局上颇为突进,每一个动作都指向发展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车企这一终极目标。毕竟李书福对吉利汽车最初的愿望便是“生而全球”。
合并潮与淘汰赛已经开启,集团国际化作战成为产业转型时代的新特征。在大浪淘沙的时代中,各国车企品牌呈现高度集中化是必然趋势,如李书福对汽车行业一直以来的预判——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将只有两三家车企活着。
因此,吉利和沃尔沃此次资本层面整合,将着重打破组织结构壁垒,促进双方在研发和采购体系及管理效率上的进一步融合,以应对全球化路上降本增效的挑战。迅速凸显吉利旗下沃尔沃、吉利、领克、极星等各品牌的独特品牌特性,培育市场认知与口碑,同时实现品牌矩阵与全球布局的合纵连横。
吉利和沃尔沃第二个“十年”正在翻开序章。
而另一个事实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电气化、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冲击着汽车产业,白热化的竞争推动着车企直面变革,抱团取暖,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协同和规模化效应,打破国际化壁垒,实现技术和资本联合出海。
2019年汽车界的合纵连横已初见端倪,FCA与PSA合并成世界第四大汽车集团,丰田与铃木斥资百亿日元各自持股,一汽、东风与长安注资T3项目,上汽与广汽抱团取暖……吉利将沃尔沃收入囊中,是业内联合作战的必然之举。
多方合作将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有助于协同打造成熟产品体系。如今自主品牌与传统跨国车企实力悬殊,要想在激烈角逐中虎口夺食,构建起自身的全球化体系竞争力,才有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
距离“生而全球”的梦想,吉利又近了一步。但掌控一家全球车企并让它长远的发展,绝非易事。这家汽车集团表现如何?上市之后,资本市场将给出最客观的评价。
编辑:郝秋慧、奚亭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欲合并沃尔沃,市值或超越上汽集团

6. 吉利和沃尔沃筹划重组,备战“全球汽车十强”

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公司,双方在技术领域深化合作,历经十年时间之后,在2019年2月10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沃尔沃汽车集团宣布,正在筹划整合业务,计划通过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进一步展开全球化布局,对接全球资本市场,下一步还将计划在斯德哥尔摩上市,实现整体IPO。

深化利益共同体
早先吉利收购沃尔沃,期间双方互利互惠,2012年,双方签署技术转让协议,联合开发小型车平台以及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总成技术,为吉利的“蓝色行动”打下了坚实基础;2017年吉利与沃尔沃按照50:50股比,本着平等合作的方式成立领克汽车合资公司与吉利-沃尔沃技术合资公司,实现前沿技术共享,完成吉利汽车“走上去”战略部署。

伴随着CMA模块架构的出现,双方联系更加紧密,CMA模块架构同时代表着双方深入互信,深度打造利益共同体的标志。直到2020年前夕,双方在这10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吉利在2019年下调销量目标之后,仍以136.2万辆成绩领航中国车市,沃尔沃实现突破70万辆大关,实现同比增长8.5%。取得成绩证明双方合作的价值性,更需要深化利益共同体。

近期双方的筹划整合,在实现资本投入、降低成本、扩大营收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展开全球化战略,毕竟沃尔沃和吉利都无法单独应对国际大型汽车企业,双方加快合作之后,无论是国内资本整合吸收还是全球IPO整合上,利于资本积累和扩大,为在全球车市竞争中,提供充足动力。
双方“开源节流”开始蜕变
吉利与沃尔沃的合作,在技术、成本上实现节流的同时,从此次筹划中,可以看到双方意图全球化战略布局,想通过“开源”的方式吸纳资本、开拓市场完成蜕变。

吉利在全球化布局上早有展开,在中国企业从“走上去”到“走出去”之路上,领克品牌代表着吉利品牌高端化的成功,但是“走出去”仍需发展,从吉利的动作上看,虽然在香港上市,但并未吸纳大量资本实现与国际资本的对接,相继拿下宝腾、鲁斯特,成为中国企业在戴姆勒最大股东之后,并未看到像长城一般F7挺进欧洲、七国十地战略布局等践行,吉利一直为全球化清晰布局做积累,当然更需要速度。而沃尔沃在全球汽车工业发展上是具有“野心”的,但是与大众、丰田这般强企相比,资本实力显而易见,被吉利收购也是沃尔沃希望获得资金的过程。从发展上,近10年沃尔沃虽然销量上实现突破,但是不断裁员、调整生产计划上,表现出沃尔沃过得并不好,从财报数据上得知,营业率在下降。

在2016年,就曾传说沃尔沃计划在全球准备IPO独立上市,充分表现出沃尔沃需要在资本上有所改变。如果上市成功,资本稀释将对吉利在沃尔沃的股比份额受到影响,最后却因为沃尔沃的公开估值与吉利对沃尔沃的实际估值差异,使沃尔沃独立上市被推迟。所以从双方的动作来看,吉利想借助沃尔沃的技术完成全球化布局,沃尔沃需要借助吉利的雄厚资本,在利益共同体的构建中,双方筹划重组,也是趋势所向,双方需要合作,通过“开源”完成蜕变。
“全球汽车十强”更近一步
在吉利的30周年生日会上,李书福曾许愿吉利跻身全球十强,然而实现中国市场占有率提升和全球化布局,除了有强大的资本之外,还需要“以技术为核心”的支持,吉利现有的自研能力相较于合资品牌,还需提升。

在与沃尔沃技术共享中,吉利的造车技术有了长远发展,双方在新四化发展上拥有巨大投入,并且吉利在这十年间,通过收购宝腾、路特斯,加持戴姆勒股份上,为之后的全球化布局打下基础。与沃尔沃筹划重组,虽然没有明确时间表和重要决定,吉利称将与沃尔沃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制定重组建议书,提交双方董事会审议。整合成立集团,是在现有环境中双方达到“饱和”,需要突破更大的市场,不难想象,两者如果整合成功,吉利与沃尔沃联系更加密切,将促进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布局发展,距离“全球汽车十强”将更近一步。总结:吉利在致内部员工的一封信上,提到疫情期间,要做好充足准备,主动拥抱变革,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吉利与沃尔沃联合是趋势所向,利于推动双方的全球化战略部署,成为国际强企。
?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 吉利与沃尔沃合并,强强联手,或跻身全球十大车企

2月10日不仅是诸多企业复工的日子,同时也是汽车圈被震荡的一天。这一天,吉利汽车的一则公告掀起了一股巨浪。
公告称,公司管理层正在与沃尔沃汽车的管理层进行初步谈论,以探讨通过两家公司的业务合并进行重组的可能性。公告显示,成为一家强大的全球集团,将实现成本结构和新技术开发的协同作用,以应对未来挑战。此外,将保留吉利、沃尔沃、领克及极星每个品牌的独特性。而合并后的业务将于香港及斯德哥尔摩上市。

与此同时,沃尔沃汽车也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与吉利汽车进行业务重组。双方的“官宣”为此次合并盖棺定论,虽然双方也表示此次重组的交易结构等细节尚未决定,最终方案也需得到小股东和吉利、沃尔沃董事会批准,但毋庸置疑,如果合并成功,那么,中国将诞生一个新的世界汽车巨头,而全球汽车市场也将重新洗牌。

中国将诞生一个市值空前的汽车集团,或跻身全球十大车企前七位
正如沃尔沃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在朋友圈所说“又一个世界汽车巨头即将诞生!市值可能将超过所有中国A股汽车上市企业!”
这种预测确实一点都不夸张。吉利与沃尔沃的合并,诠释了真正的“1+1>2”。
先来看市值。截至2月10日收盘,吉利的市值为1260.92亿元,约合人民币1133.21亿人民币。至于未上市的沃尔沃,在2019年5月时,资本市场曾对其给出估值为160-3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17-2094亿人民币。
而目前中国A股排名首位的上汽集团,截至2月10日收盘市值为2483.90亿人民币。如果吉利和沃尔沃合并成功,市值还真可能超过上汽集团。至于全世界范围,市值排名前十的车企则分别是丰田、特斯拉、大众、戴姆勒、宝马、通用、本田、上汽、福特和日产。上汽排名第七,也就是说,吉利和沃尔沃合并之后的市值,或跻身全球十大车企前七。
再来看销量。2019年,吉利全球销量为136.2万辆,在中国汽车品牌排名中位居首位。而沃尔沃全球销量则为70.55万辆,是沃尔沃成立93年以来首次突破70万辆大关。二者合并的话,累计销量将达到206.75万辆,与2019年全球销量排行榜中排名第十的戴姆勒(262.3万辆)距离不大。也就说,二者合并后极有可能在销量上成为全球销量前十车企。

无论市值还是销量,吉利和沃尔沃的合并,都将对全球汽车格局产生不容小觑的改变。
吉利还是吉利,沃尔沃还是沃尔沃?
或许有人会纳闷,吉利不是早就收购沃尔沃了吗,怎么又要合并?合并之后,吉利还是吉利,沃尔沃还是沃尔沃吗?
2010年3月28日,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2010年8月2日,双方在英国伦敦举行交割仪式,吉利也由此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第一家跨国公司。

在这场轰动全国的收购案中,吉利实际上并未对沃尔沃进行过多干预,提出了“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放虎归山”发展策略。也就是说,虽然沃尔沃股权属于吉利,但在新车研发、制造、采购、销售上,沃尔沃一直保持较高的独立性。
但得益于在研发、采购、动力总成制造等领域的合作,吉利和沃尔沃不仅联合开发了CMA模块化平台架构,实现了平台架构的共享,同时还联合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和领克汽车合资公司。

通过合作,吉利和沃尔沃也分别取得卓效成绩。吉利成为了中国自主品牌的领军者;而沃尔沃的全球销量则创下新高,市值上也增长了10倍左右。可以说,双方合作是真正的“1+1>2”。

那么,如今十年过去,双方为什么要合并呢?
吉利在面对媒体采访时也说到了这个问题,“四化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所以双方要更紧密的合作,通过技术、专业能力和资源的共享提升各自竞争力。”而沃尔沃方面也表示相似的观点:“电气化、智能化等领域将成为沃尔沃冲击豪华汽车领导阵营的核心阵地。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
而这些,正是吉利和沃尔沃在汽车新四化迈进过程中的成本和技术的协同效应。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与沃尔沃合并,强强联手,或跻身全球十大车企

8. 吉利与沃尔沃筹划重组合并,离全球汽车十强还有多远?

“进入全球汽车十强。”这是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很早前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在吉利收购沃尔沃10周年之际,或许这个目标又能向前推进一步。

2月10日,沃尔沃汽车集团(以下简称“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宣布正在筹划将双方业务进行整合,从而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显然这是出于全球化角度考虑,而相比吉利集团能否实现“整合重组”“全球十强”等目标,我们更想要探讨的是其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双方合作早已深入骨髓
与其他车企间的合作不同的是,吉利控股2010年正式从福特手中收购100%股权至今10年里,吉利与沃尔沃虽然各自独立运营,但双方早已经在包括技术研发,平台共享等业务在内的大量领域进行了合作,尤其是近年来,双方的合作已经变得十分深入广泛,进入开花结果的阶段。


早在2013年,吉利控股集团欧洲研发中心CEVT便正式运营,2017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沃尔沃汽车集团在正式签署协议,成立领克汽车合资公司及吉利-沃尔沃技术合资公司,技术合资公司按照50:50的股比,通过相互授权的方式,实现整车架构技术、高效清洁动力总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共享与零部件联合采购。由CEVT研发的CMA模块架构如今已运用在了沃尔沃、领克、吉利品牌旗下车型上。可以说,CMA架构以及领克品牌的成功,是沃尔沃与吉利两者发挥协同作用的最好表现,也为双方能够进一步重组合并的创造了条件。

对沃尔沃而言,被吉利收购后的十年中,沃尔沃已重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新高度,从销量上看,2019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70.54万辆,同比增长了9.8%,再创品牌历史新高,较2010年已实现销量翻番,财务业绩方面,2019年沃尔沃汽车营业收入为2741亿瑞典克朗,同比增长8.5%,营业利润为143亿瑞典克朗,同比增长0.8%。
目前,沃尔沃汽车在中国拥有研发中心、设计中心、3家整车制造基地和1家发动机工厂,来自中国工厂制造的沃尔沃产品已成功出口走向世界,创造了从中国向欧美等成熟市场出口豪华品牌汽车的先河,中国制造已成为沃尔沃汽车全球制造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市场上看,虽然中国与美国已成为沃尔沃汽车最大和第二大单一市场,但欧洲仍是沃尔沃汽车销量最大市场,作为一个全球市场总额仍不算庞大的豪华品牌,面对新四化转型,与吉利重组合并不仅能够帮助沃尔沃进一步聚焦欧洲本土市场,提高竞争力,也将在降本层面帮助沃尔沃省去许多困扰。
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表示:“10年再出发,又一个世界汽车巨头即将诞生!市值可能将超过所有中国A股汽车上市企业!未来,全球每卖出超过30台车,就有一台将来自这个新集团。”
吉利仍是吉利,沃尔沃汽车还是沃尔沃汽车
对于本次的筹划与沃尔沃重组,吉利汽车称是出于多方面考虑。重组后的新业务集团打造成更强大的全球领先企业集团,这是双方想要重组的初衷。在吉利汽车看来,通过业务重组,将促进双方深化合作,使得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财务上更加有效协同,也更具规模优势。

而外界关心的独立性问题或许不用担心。根据双方计划,整合后的新集团将继续保持旗下沃尔沃汽车、吉利汽车、领克汽车、极星等品牌此前的定位。这意味着未来若新集团成立,吉利和沃尔沃汽车在品牌运营、营销服务等领域大概率还是会继续独立发展。
“未来吉利汽车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更高占有率,并加速全球化发展;沃尔沃汽车要进一步巩固欧美市场地位,进一步加强亚洲及其他市场开发力度,持续改善成本结构。”吉利方面介绍指出,两个公司各有规划,而强强联合会使双方受益最大化。
目前上述计划还在处于筹划阶段,企业并没有做出最终决定,也没有制定明确的时间表。不过,吉利方面称,将与沃尔沃成立联合工作小组,李书福与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汉肯·萨缪尔森协调工作小组评估此次战略机会,制定重组建议书,提交双方董事会审议。获得监管机构批准后,交易将视当时市场情况并依据香港证券交易所规定进行。
重组后的新业务集团将通过香港吉利汽车上市主体来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对接,下一步还将考虑在斯德哥尔摩上市。有分析师指出,近年来,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的市场表现都较为优异,如果能实现集团合并,或能扩大全球资本市场的认可。
与沃尔沃重组合并,吉利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吉利与沃尔沃整合后,不仅要更强大,还要“跻身全球十强”,这也是吉利集团30岁生日之际李书福许下的愿望。目前来看,它有很大的机会成功。有分析师认为,在国内政治经济稳定之下,吉利很有机会实现上述目标。从国家战略上来说,“要有大而强的汽车企业”,这是未来几十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目标。
那为什么会是吉利?国内车企“出海”淘金已成为新趋势,吉利作为最早出海的车企之一,早在2006年就和英国锰铜成立合资公司拉开全球化序幕,并于2013年收购英国锰铜控股的业务与核心资产,实现完全拥有伦敦出租车公司。

2017年,吉利收购了DRB-HICOM旗下宝腾汽车49.9%的股份,入股宝腾,开启了中国车企对外输出产品技术的新路径。吉利还一并收购了路特斯51%股份,利用吉利控股旗下资源,帮助路特斯焕发新生。同年12月,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收购沃尔沃集团8.2%股权,成为其第一大持股股东。
另外,吉利还与德国汽车巨头戴姆勒展开合作,不仅成为了戴姆勒最大股东,还与戴姆勒共同在中国组建高端出行合资公司蔚星科技,组建股比50:50的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共同打造smart电动车,并联合投资国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等等。

如今吉利的海外投资已涉及整车、移动出行、金融、未来科技等诸多板块,吉利控股已拥有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领克汽车、几何汽车、极星汽车、宝腾汽车、路特斯汽车、伦敦电动汽车、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各自拥有不同的细分定位。
在吉利控股致员工的内部信中显示:“接下来吉利汽车在中国市场取得更高占有率,并加速全球化发展;沃尔沃汽车要进一步巩固欧美市场地位,进一步加强亚洲及其他市场开发力度,持续改善成本结构。”
对吉利而言,作为全球战略的一部分,通过各品牌在基础技术研究,基础架构开发等方面协同,可最大限度共享集团资源,确保实现研发投入效能最大化,也将帮助吉利进一步成长为更具实力的全球车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