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黑子周期的概念

2024-05-18 03:01

1. 太阳黑子周期的概念


太阳黑子周期的概念

2. 太阳黑子的周期是一直存在的吗?

早在1834年,德国天文学家斯玻勒在研究黑子的纬度分布时,发现1645~1715年的70年间,几乎没有黑子记录。这在当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可到了1894年,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在总结斯玻勒的发现时,认为确实存在一个太阳活动微弱时期,他把1645~1715年这段时期称作太阳黑子的“延长极小期”。一直到1922年,71岁的蒙德还在写文章用极光记录的显著减少来论证“延长极小期”的存在。可黑子的11年周期已得到普遍认可,几乎没有人相信会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太阳不出现黑子。1976年,美国天文学家埃迪又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他综合分析了极光的出现、日冕形状、树木年轮(这些都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以及黑子记录,发现1645~1715年间太阳上确实没有出现黑子,太阳活动异常微弱,可以说几乎停止了,太阳就跟“睡着了”一样。他把这段时期叫做“蒙德极小期”。埃迪认为,太阳黑子的平均11年周期,只是最近二三百年才有,即使不是反常现象,也不能当作普遍规律看待。埃迪的观点对不对呢?后来研究表明,在1645~1715年间,太阳活动确实比较微弱,但并不是完全停止,仅中国天文学家就从历史典籍中找到了这段时间的15次极光和8次黑子记录。另外,中国天文学家对公元1645年到1884年的天象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出黑子的周期约为10.4年,说明11年的平均周期是存在的,不是暂时现象。前苏联科学家对“蒙德极小期”的研究给予了特别关注,他们认为,蒙德极小期不仅存在,而且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过去8000年中,大约有10次左右这样的极小值。在“蒙德极小期”内,地震进入了一个异常活跃期。这期间大小地震不断,尤以8级以上地震最引人注目。中国天文地质学家徐道一作过统计,中国1900年以前发生8级以上地震共计14次,在“蒙德极小期”就发生了6次,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668年发生在山东莒县郯城的8.5级地震,这段时间前后,日本、智利、菲律宾都发生过8级以上特大地震,土耳其、葡萄牙、意大利、伊朗、秘鲁和俄国都发生过死亡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在“蒙德极小期”,史料中记载的彗星、陨石(包括流星)的数量急剧增加。这期间的彗星频繁出现,陨石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单块的重量也很大。银河系中的超新星爆发的次数是不多的,距太阳系近的就更少。可在“明清宇宙期”,至少观测到3颗新星爆发;1572年的仙后座超新星、1604年的蛇夫座超新星和1680年的仙后座超新星。这后一次超新星爆发正好在“蒙德极小期”内。除上述天灾及宇宙现象外,其他自然灾害在这期间也十分频繁,比如海啸、洪水、风沙、恶劣气候、火山爆发等等。另外,动物异常、行星会合、人口和经济剧烈波动都偏爱“蒙德极小期”。可以说,“蒙德极小期”是各种天象、气象和地象发生剧烈变化的特殊时期。这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太阳活动在这期间十分微弱、黑子极少出现,是引起地球上天灾频繁的原因呢,还是和地球上的各种剧烈变化一样是某种未知的宇宙变化的结果?对于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不能给予完满的回答。

3. 太阳黑子为什么具有周期性呢?

科学家们对此有2种截然相反的意见。①黑子周期是由太阳内部热核反应过程决定的。②黑子周期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太阳系内大行星对太阳的起潮力的作用,如木星的公转周期11.86年与太阳黑子的11.1年接近。对黑子周期的形成原因,科学家们正在做更深入的研究。


人们对太阳黑子的研究,当时仅仅是出于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并没有想到它会对我们的地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后来人们发现,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也具有大约11年或22年的周期,许多天灾都发生在太阳黑子达到极小值或极大值前后,这就使人们不得不注意太阳黑子的活动与地球的关系。


地震是破坏性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科学家们发现地震也呈现出大约11年和22年的周期,明显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中国西部及其邻近地区是个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联合作用的三角形地震带。在这个地震带内,1902~1978年内发生大于7.7级的地震有20次,介于7.7~7.6级之间的地震有50次,分析这些强震的高潮期与低潮期,可发现西部地区地震的活动大致有11年左右的地震活跃期和11年左右的地震平静期,而从前一个低潮开始到下一个高潮期结束,大约为22年。这正好是太阳黑子磁性周期。例如:


第一强震高潮期为1902~1912年,第一强震低潮期为1913~1922年;


第二强震高潮期为1923~1934年,第二强震低潮期为1935~1945年;


第三强震高潮期为1946~1957年,第三强震低潮期为1958~1969年;


第四强震高潮期为1970~1978年。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强震低潮开始于1913年,第二强震高潮结束于1934年,相差22年;第二强震低潮开始于1935年,第三强震高潮结束于1957年,相距23年;第三强震低潮开始于1958年,第四强震高潮结束于1978年,相距21年。这与太阳黑子周期十分接近。


中国华北(包括辽宁)、四川的地震有更明显的10~11年周期。如:


1922年9月29日渤海发生6.5级地震;


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汶北叠溪发生7.5级地震;


1944年12月19日辽宁丹东以南海中发生了6.75级地震;


1955年4月14日四川康定发生7.5级地震;


1966年3月22日河北宁晋发生7.2级地震。


科学家曾由上述周期预计华北、四川在1976年或1977年要发生6.5级以上地震,结果在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在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发生了7.2级地震。

太阳黑子为什么具有周期性呢?

4. 太阳黑子为什么具有周期性呢?

科学家们对此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黑子周期是由太阳内部热核反应过程决定的,而另一种观点认为黑子周期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太阳系内大行星对太阳的起潮力的作用,如木星的公转周期11.86年与太阳黑子的11.1年接近。对黑子周期的形成原因,科学家们正在作更深入的研究。
人们对太阳黑子的研究,当时仅仅是出于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并没有想到它会对我们的地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后来人们发现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也具有大约11年或22年周期,许多天灾都发生在太阳黑子达到极小值或极大值前后,这就使人们不得不注意太阳黑子的活动与地球的关系。
地震是破坏性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科学家们发现地震也呈现出大约11年和22年的周期,明显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我国西部及其邻近地区是个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联合作用的三角形地震带。在这个地震带内,1902~1978年内发生大于7.7级的地震有20次,介于7.7~7.6级之间的地震有50次,分析这些强震的高潮期与低潮期,可发现西部地区地震的活动大致有11年左右的地震活跃期和11年左右的地震平静期,而从前一个低潮开始到下一个高潮期结束,大约为22年。这正好是太阳黑子的磁性周期。例如:第一强震高潮期为1902~1912年,第一强震低潮期为1913~1922年;
第二强震高潮期为1923~1934年,第二强震低潮期为1935~1945年;
第三强震高潮期为1946~1957年,第三强震低潮期为1958~1969年;
第四强震高潮期为1970~1978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强震低潮开始于1913年,第二强震高潮结束于1934年,相差22年;第二强震低潮开始于1935年,第三强震高潮结束于1957年,相距23年;第三强震低潮开始于1958年,第四强震高潮结束于1978年,相距21年。这与太阳黑子周期十分接近。
我国华北(包括辽宁)、四川的地震有更明显的10年~11年周期。如:1922年9月29日渤海发生6.5级地震;
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汶北叠溪发生7.5级地震;
1944年12月19日辽宁丹东以南海中发生了6.75级地震;
1955年4月14日四川康定发生7.5级地震;
1966年3月22日河北宁晋发生7.2级地震。由上述周期可以预计华北、四川在1976年或1977年要发生6.5级以上地震,结果在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震,在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发生了7.2级地震。

5. 太阳黑子为什么具有周期性呢?

科学家们对此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黑子周期是由太阳内部热核反应过程决定的,而另一种观点认为黑子周期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太阳系内大行星对太阳的起潮力的作用,如木星的公转周期11.86年与太阳黑子的11.1年接近。对黑子周期的形成原因,科学家们正在作更深入的研究。人们对太阳黑子的研究,当时仅仅是出于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并没有想到它会对我们的地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后来人们发现,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也具有大约11年或22年的周期,许多天灾都发生在太阳黑子达到极小值或极大值前后,这就使人们不得不注意太阳黑子的活动与地球的关系。地震是破坏性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科学家们发现地震也呈现出大约11年和22年的周期,明显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中国西部及其邻近地区是个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联合作用的三角形地震带。在这个地震带内,1902~1978年内发生大于7.7级的地震有20次,介于7.7~7.6级之间的地震有50次,分析这些强震的高潮期与低潮期,可发现西部地区地震的活动大致有11年左右的地震活跃期和11年左右的地震平静期,而从前一个低潮开始到下一个高潮期结束,大约为22年。这正好是太阳黑子磁性周期。例如:第一强震高潮期为1902~1912年,第一强震低潮期为1913~1922年;第二强震高潮期为1923~1934年,第二强震低潮期为1935~1945年;第三强震高潮期为1946~1957年,第三强震低潮期为1958~1969年;第四强震高潮期为1970~1978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强震低潮开始于1913年,第二强震高潮结束于1934年,相差22年;第二强震低潮开始于1935年,第三强震高潮结束于1957年,相距23年;第三强震低潮开始于1958年,第四强震高潮结束于1978年,相距21年。这与太阳黑子周期十分接近。中国华北(包括辽宁)、四川的地震有更明显的10年~11年周期。如:1922年9月29日渤海发生6.5级地震;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汶北叠溪发生7.5级地震;1944年12月19日辽宁丹东以南海中发生了6.75级地震;1955年4月14日四川康定发生7.5级地震;1966年3月22日河北宁晋发生7.2级地震。科学家曾由上述周期预计华北、四川在1976年或1977年要发生6.5级以上地震,结果在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在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发生了7.2级地震。

太阳黑子为什么具有周期性呢?

6. 太阳黑子的周期是怎样的?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太阳黑子活动的规律,国际天文学界为黑子变化周期进行了排序,从1755年开始的那个11.2年称作第一个黑子周期,1998年进入第二十三个黑子周期。
1861年,德国天文学家施珀雷尔发现,在每一黑子周期,黑子出现是遵从一定规律的:每个周期开始,黑子与赤道有段距离,然后向低纬度区发展,每个周期终了时,新的黑子又出现在高纬区,新的周期也就开始了。20世纪初,美国天文学家海耳研究黑子的磁性,发现磁性由强至弱直至消失的周期恰好是黑子周期的两倍,即22年。人们将这个周期称作磁周期或海耳周期。

7. 太阳黑子的出现周期是怎样的?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太阳黑子活动的规律,国际天文学界为黑子变化周期进行了排序,从1755年开始的那个11年称作第一个黑子周,1998年进入第二十三个黑子周。
1861年,德国天文学家施珀雷尔发现,在每一黑子周,黑子出现是遵从一定规律的:每个周期开始,黑子与赤道有段距离,然后向低纬度区发展,每个周期终了时,新的黑子又出现在高纬区,新的周期也就开始了。
20世纪初,美国天文学家海耳研究黑子的磁性,发现磁性由强到弱直至消失的周期恰好是黑子周期的两倍,即22年。人们将这个周期称作磁周期或海耳周期。

太阳黑子的出现周期是怎样的?

8. 太阳黑子的周期是怎样的?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太阳黑子活动的规律,国际天文学界为黑子变化周期进行了排序,从1755年开始的那个11年称作第一个黑子周,1998年进入第二十三个黑子周。
1861年,德国天文学家施珀雷尔发现,在每一黑子周,黑子出现是遵从一定规律的:每个周期开始,黑子与赤道有段距离,然后向低纬度区发展,每个周期终了时,新的黑子又出现在高纬区,新的周期也就开始了。
20世纪初,美国天文学家海耳研究黑子的磁性,发现磁性由强至弱直至消失的周期恰好是黑子周期的两倍,即22年。人们将这个周期称作磁周期或海耳周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