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2024-05-16 02:16

1. 高一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课文的画面美
     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小结: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诗言志,文传情”,优美的散文总有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节课,我们用笔墨画出了如梦似幻的“荷塘月色”,今天,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要求动笔写出,时间5分钟)
     明确:
     ①是当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更有甚者,他设想了文人千古一梦的“桃花源”。他把田园生活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②是当代的“王维”。王维在《山居秋冥》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③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④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⑤是当代的“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⑥是当代的“朱自清”。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总结:作者的形象是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主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③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
     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④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⑤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尘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3、“空中楼阁”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说明: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四、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的空中楼阁 陋室铭
     相同点
     内容 写自己的居室
     写法 托物言志
     不同点
     体裁 抒情记叙散文 铭体(首尾议论,中间记叙)
     主题 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
     内空 以周围环境为主 以室内生活为主
     方法 含而不露地批判 直接批判官场生活
     五、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选七位同学读课文(1—3、4—8、9—11、12—13、14、15、16—18),其余同学点评。
     六、课堂小结
     朱光潜先生称赞弘一法师(李叔同)“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中国的文人,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积极用世,道家思想主张消极避世,这两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心中矛盾着,交织着,斗争着,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种无奈的选择。怎样才能找到二者的平稳点?李乐薇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启示:做人时宁静淡泊,快乐而自在;做事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把这句话送给大家,我们共勉。

高一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2. 人教版高一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课文的画面美  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小结: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诗言志,文传情”,优美的散文总有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节课,我们用笔墨画出了如梦似幻的“荷塘月色”,今天,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要求动笔写出,时间5分钟)  明确:  ①是当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更有甚者,他设想了文人千古一梦的“桃花源”。他把田园生活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②是当代的“王维”。王维在《山居秋冥》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③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④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⑤是当代的“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⑥是当代的“朱自清”。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总结:作者的形象是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主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③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  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④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⑤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尘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3、“空中楼阁”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说明: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四、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的空中楼阁陋室铭  相同点  内容写自己的居室  写法托物言志  不同点  体裁抒情记叙散文铭体(首尾议论,中间记叙)  主题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  内空以周围环境为主以室内生活为主  方法含而不露地批判直接批判官场生活  五、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选七位同学读课文(1—3、4—8、9—11、12—13、14、15、16—18),其余同学点评。  六、课堂小结  朱光潜先生称赞弘一法师(李叔同)“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中国的文人,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积极用世,道家思想主张消极避世,这两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心中矛盾着,交织着,斗争着,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种无奈的选择。怎样才能找到二者的平稳点?李乐薇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启示:做人时宁静淡泊,快乐而自在;做事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把这句话送给大家,我们共勉。 
   

3.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学教案

课题:《我的空中楼阁》教学重点:课文第一部分。教学难点:理清本文思路,明确作者选择的两个立足点。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一) 复习旧课复习:《提醒幸福》一文的思路是怎样的?是纵向思路还是横向思路?明确:提出问题 请从此注意幸福――分析问题 什么是幸福――解决问题 如何珍惜幸福 享受幸福属于纵向思路。作者李乐薇,台湾省作家。本文选自台湾省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散文第一集。(二) 引入新课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提问:标题很新颖,题目为“我的空中楼阁”有什么含义呢?要求初读课文,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明确:两层含义:一是指“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的山上的小屋(实写);二是指“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虚写)(三) 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朗读,个别朗读,运用各种朗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绪,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四) 研讨课文1、 本文实写的是“立于山脊”上的我的小屋,虚写的是寄托情感的“空中楼阁”,文章由实而虚,细细朗读课文,试找出文章由实写转入虚写的关键段。明确:第九自然段。2、 本文着重描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结构上可分为几部分?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角度来进行描写?明确:可分为两部分。立足于小屋之外和小屋自身这样两个角度看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是文章分为两部分的依据。3、 研讨第一部分:A、 根据立足点的变化,第一部分应该划分到第几自然段?明确:第一至八自然段。B、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小屋与哪些周边景物的关系?明确:小屋与小山、树的关系。C、 根据立足点的变化,第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明确:分为三层。第一层(1-3):写小屋与山的关系――立足于山外。全景。研讨:朗读这一小节,要求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第二层(4-7):写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上。局部近景。研讨:朗读这一小节,要求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衬托出小屋的“别致出色”、“含蓄而有风度”。第三层(8):写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下。仰视中的局部远景。研讨:朗读这一小节,要求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4、 小结:第一部分写小屋与山、树的关系,感觉上很和谐,很优美,清新自然,而且写得有声有色,画面感极强。重在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五) 课堂作业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二大节课题:《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教师:刘咏梅教学目的: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课文第二部分。教学难点:理清本文思路,明确作者选择的两个立足点。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一) 复习旧课课文分为几部分?分段的依据是立足点的变化,文章的立足点是怎么变化的?本文的思路是纵向还是横向?明确:两部分。小屋之外与小屋自身。横向思路。(二) 研讨课文提问:1、 第二部分如何划分?写了小屋与哪些周围环境的关系?描写的立足点在哪?明确:第二部分(9-18)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虚写。立足于小屋自身所见。2、 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要求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找出每一层的关键语句。明确:可分为四层。第一层(9-10)写小屋的花园与山上的云霞。重点研讨:背诵第九自然段,领悟这一段落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的大道。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这段话运用了对比和排比。层层缩小,以突出“领土”的有限,以及“我”对“领土”的珍爱之情。)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比喻,新颖奇特,令人拍案叫绝。)第二层(11-12)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研讨:朗读这一小节,试找出关键语句。1、小屋在山的环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比喻。将光的作用比喻为“花蕊”的绽开,生动形像地写出了小屋与群山在不同时段中的视觉变化。)2、 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排比。以三个“一片”,形像地描写出“破晓或入暮”时山上柔和与宁静,给人以光、声、形诸方面的美的享受。)第三层(13-14)写小屋与外界的交通。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3、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反问。强调了山间小路的“好走”。这个“好走”,显然不是道路平坦、“便行车”的意思,是因“我”心情快乐、幸福而倍觉“好走”。)第四层(15-18)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小结:至此,作者热爱与向往自然的美好情怀表露无遗,这就点明了题意。(三) 写作特色1、 先实后虚,由实而虚,虚实结合,将现实的自然景物融入诗一般的朦胧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讨论:如果说文章第一部分重在对小屋及其周围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那么第二部分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则更多地渗入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比如:明明是“受了土地的限制”,“领土”是有限的,但我却有一个可供“游目骋怀”的“无限大的‘领空’”;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晓暮昏的光线变化有其自然的节律,但我却以为“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是“花蕊”的“绽开”与“花瓣”的“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不便行车的“山路”,我却管它叫做“幸福的阶梯”和“空中走廊”;夜幕灯影的小屋,明明仍是小屋,但我只觉得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2、 围绕一个中心,不断变换写作角度。A、 时间角度的变换,写白天的景色,又写夜晚的景色;B、 空间角度的变换,有近看,有远观,有仰视,有俯瞰,有写“领土”,有写“领空”;C、 表达方式的变换,有写景,有抒情。(四) 归纳主旨通过小屋的描写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五)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第三、四题。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学教案

4. 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

      空楼的楼阁会是什么样的景致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课文《我的空中楼阁》优秀教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一 
         教学目标
         本文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追求超脱尘世,追求宁静自由独立的志向。
         重点和难点:
         1、景物描写和志向的抒发
         2、清丽脱俗的文笔,优美动人的语言
         课时:1
         教学教程
         1、导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浸透刘禹锡德馨的陋室;“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这是融入归有光悲喜的阁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欣赏她的空中楼阁的美丽,品析作者融入其中的志趣。
         2、李乐薇,祖籍江苏南京,台湾  散文  作家。她以独特的感受,诗一般的语言,把山上一幢普普通通的小屋幻化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现在我先将课文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找出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用“小屋和——”的  短语  ,给作者描绘的每一幅小屋的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3、朗读提问
         4、作家好象一个画家,挥动彩色的画笔,以小屋为中心,通过辐射式的笔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尽情地描绘着自己心爱的小屋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首先我们一起分析第一幅画面------小屋与山。
         A、作者是从哪个视角描绘小屋与山的?(远观,全景)
         B、小屋与山有何特点?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富有生气和情调)
         5、小屋与树,作者的描写视角是什么?景物有何特点,蕴涵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7,近视、局部;8,仰望、远观。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有绿的背景,有活力、精神,使小屋含蓄而有风度;又使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轻灵而自由)
         6、小屋点缀了小山,树点缀了小屋,小屋与周围的自然景物构成和谐的统一。作者反复描写山、树与小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自由的热爱)
         7、作者对自然充满了无限的热爱,接下来,作者侧重描绘了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作者站在小屋,欣赏自己的领土和领空,她看到了什么?(领土有限,领空无限;花园袖珍,院子开放,有形的围墙围住的是一些花,无形的围墙展示着大自然,显示了小屋的开放性)
         8、小屋是开放的,小屋的空气清新、光线明亮,充满了柔静与宁谧,呼吸的是香,光线富有科学的时间性和浪漫的文学性。小屋是如此美丽,宁静,自然,那么小屋与外界的交通方便吗?为什么作者对这座小屋情有独钟呢,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山路与山坡,便于我行走,这是我幸福的阶梯,我的空中走廊)
         9、作者通过直抒胸臆,抒发了她快乐和幸福的情感,但作者仍意犹未尽,用诗一般的语言,用画家的彩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小屋夜景图,接着描写小屋白天清晰,夜晚朦胧,迷于雾失楼台之中,成为作者的空中楼阁,它没有室内的装饰,却有室外的鸟语,门外的巨画,小屋与周围的尘世比较起来,有超脱尘世、宁静、自由的美丽,使作者有回归自然的快乐。通过对全文的学习,你知道“我的空中楼阁”的寓意是什么吗?(自然的山上小屋,又指幻景中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超脱尘世的生活环境,追求独立的人格)你对作者的这种志趣有何评价?
         10、李乐薇的散文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现在一起朗读第15段。这一段文字既像一支优美的小夜曲,又如一幅形象生动的油画,充满诗情画意,请同学们讨论2分钟,谈一谈作者怎样使它具有音乐美、诗意美、图画美?你能在全文中再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这些语句或语段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11、结束语:人人都有自己的梦,人人都有自己的志趣追求。李乐薇借山上的小屋,寄托了她超尘脱俗、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追求独立人格的志趣。那么你们呢?但愿你们独守自己的心灵,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  文章  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  方法  ,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  总结  、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5)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二、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

5. 高中语文课文《我的空中楼阁》原文

  高中语文课文《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著名作家李乐薇的作品,选自《中国现代文学大系●  散文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我的空中楼阁》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我的空中楼阁》原文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和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象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这个无限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光线以明亮为好,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因为屋虽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群山的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高于科学的时间性,也高于浪漫的文学性。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的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出入的环境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站。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高中语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   
      1.点题之笔
   
      本文题为“我的空中楼阁”,“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居住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构筑在天空中的楼阁一般,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文章  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实实在在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而陶醉;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把它称做“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文章最后点题,写“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读到这里,我们会恍然大悟,其实作者所写的小屋是虚构的,只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居所,是作者向往的自由生活所在。
   
      2.托物言志
   
      作者穷尽笔力写自己心爱的小屋,但并不是纯客观地写小屋,而是在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使各种各样的景物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寄寓着作者的主观志向和情趣。因此,这些外在景物实际上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所谓小屋、绿树、花、山,它们的活力、轻灵、自由、开放,无不是作者自身精神外化了的景物特征。由此可以推知,贯穿于全文的对小屋与周围环境的描摹与赞美,强烈地表达着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与向往,这就是作者的“志”。以对小屋的描写为例,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这里已暗含远离“人境”之意;文章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小屋已成了“空中楼阁”,而这空中楼阁又占了“地利之便”,可以充分享受自然,而不需人为的装饰,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自由和独立生活的向往。全文虽未明言情志,情志却无处不在,景语即为情语;景物描写越生动、形象,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
   
      3.多角度描写
   
      本文从多角度、多侧面描写小屋及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里有近看,树点缀了小屋,给小屋设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含蓄而有风度”;有远观,小屋在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轻灵而自由”。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此外有白天所见,有夜晚所见;有从屋外对小屋的描写,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还有对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的描写与想像,可谓笔法灵活,变化多端。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4.生动的语言
   
      生动的比拟。作者将景物人格化,赋予景物以人的动作、神态和精神,从而展示作者的志向和情趣。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如:“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巧妙的比喻。参看“有关资料”。
   
      对称的句式。文中很多地方使用这样的句式,不仅强化了语言的节奏感,而且恰当地表现了事物的差别,或者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觉和情趣。例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高中语文课文《我的空中楼阁》分段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高中语文课文《我的空中楼阁》原文

6. 梳理《我的空中楼阁》的思路结构

立足于小屋之外和立足于小屋自身这样两个角度看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是文章分为两部分的依据。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小屋与山、树的关系。这是立足于小屋之外所见。
这部分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3自然段)是立足于山外,写小屋与山的关系。这是全景。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两者的关系,好比一片风帆之于一望无际的水面,一只飞雁之于辽阔无边的天空;是单纯底色上灵动的色彩,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比喻生动形象,画面感极强。
第二层次(第4~7自然段)是立足于山上,写小屋与树的关系。这是局部的近景。作者运用比衬的手法把这两者的形象写得十分美丽:“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衬托出小屋的“别致出色”、“含蓄而有风度”。树与小屋各具特色又不失和谐。
第三层次(第8自然段)是立足山下远望,继续写小屋与树的关系。这是仰视中的局部远景。小屋在树木的掩映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翩然的姿态,像鸟似蝶,“轻灵而自由”。
第二部分(第9~18自然段)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是立足于小屋所见。
这部分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与山上的云霞。花园比小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但花园中的小路却是这袖珍型花园的大道。领土”是有限的,“领空”却是无限的。“有形”的围墙围着紫藤、月季之类的鲜花,那“无形的围墙”也围住的一些花,也许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
作者将小与大、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地上的与天上的比照着写,不仅写出了小屋周围环境的优美,而且不失诙谐幽默。末句将天上美丽的云霞比作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新颖奇特,令人拍案叫绝。
第二层次(第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满山皆树,满园皆花,又“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写小屋富于变化的光线,作者说它既有“科学的时间性”,又有“浪漫的文学性”。前者是指光线准确无误地按照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后者是喻光线的明暗、色彩富于变化。
第三层次(第13~14自然段)写小屋与外界的交通。小屋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它与外界的交通只有一条山路,小屋是“我”出外、归来的起点和终点,山路连接的是快乐和幸福。
”第四层次(第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与白天的清晰相反,夜晚的小屋是“朦胧的”。山上疏落的灯光把“黑暗照淡了,使“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也幻成“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空中楼阁”不必养鸟,无须挂画,因为它就在鸟语画美的大自然中。至此,作者热爱与向往自然的美好情怀表露无遗,这就点明了题意。

7. 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8. 我的空中楼阁的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本文作者好像一个画家,挥动着自己彩色的画笔,以小屋为中心,通过辐射式的笔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尽情地描绘着自己心爱的小屋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小屋与山,与周围的树相互点缀,小屋有自己的领土与领空,有形和无形的围墙又衬托出小屋的美妙,如此等等,使小屋独具特色而又令人赏玩不尽。因此,粗读课文,就要引导学生大体感知作者所说的“空中楼阁”,然后仔细品味这楼阁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绪。对全文内容的感知,可按连续递进的三个层次进行:景物外观(小屋的位置,小屋周围的环境)──景物性状(小屋的神)──景物描写蕴含的感情(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向往)。二、鉴赏要点1.点题之笔本文题为“我的空中楼阁”,“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居住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构筑在天空中的楼阁一般,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实实在在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而陶醉;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把它称做“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文章最后点题,写“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读到这里,我们会恍然大悟,其实作者所写的小屋是虚构的,只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居所,是作者向往的自由生活所在。2.托物言志作者穷尽笔力写自己心爱的小屋,但并不是纯客观地写小屋,而是在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使各种各样的景物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寄寓着作者的主观志向和情趣。因此,这些外在景物实际上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所谓小屋、绿树、花、山,它们的活力、轻灵、自由、开放,无不是作者自身精神外化了的景物特征。由此可以推知,贯穿于全文的对小屋与周围环境的描摹与赞美,强烈地表达着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与向往,这就是作者的“志”。以对小屋的描写为例,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这里已暗含远离“人境”之意;文章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小屋已成了“空中楼阁”,而这空中楼阁又占了“地利之便”,可以充分享受自然,而不需人为的装饰,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自由和独立生活的向往。全文虽未明言情志,情志却无处不在,景语即为情语;景物描写越生动、形象,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3.多角度描写本文从多角度、多侧面描写小屋及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里有近看,树点缀了小屋,给小屋设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含蓄而有风度”;有远观,小屋在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轻灵而自由”。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此外有白天所见,有夜晚所见;有从屋外对小屋的描写,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还有对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的描写与想像,可谓笔法灵活,变化多端。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4.生动的语言生动的比拟。作者将景物人格化,赋予景物以人的动作、神态和精神,从而展示作者的志向和情趣。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如:“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巧妙的比喻。参看“有关资料”。对称的句式。文中很多地方使用这样的句式,不仅强化了语言的节奏感,而且恰当地表现了事物的差别,或者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觉和情趣。例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解题指导一、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三个小题分别就前后两个部分写景和抒情以及文章整体进行设计,可在反复朗读、重点把握的基础上完成。第二问看似理解语言,实际关涉到本文作者感情的抒发,要结合上下文认真体会。1.山、树、屋三者互为背景,互作点缀,相生相依,组成作者心中理想的美景。山是小屋的背景,小屋的出现则“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带来“生气”和情调。树是小屋的背景,也是小屋的点缀,使小屋“含蓄而有风度”,使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显得“轻灵而自由”。2.“无形的围墙”指浩渺无际的天空,小院中的花草就像天空中的云霞,五彩缤纷,绚烂美丽。把“山的怀抱”比做花蕊,花蕊的“绽开”和“收拢”比喻小屋光线明暗的变化;小屋在花蕊的怀抱中,更显出小屋的美好以及作者对它的深情。3.通过对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追求,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二、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揣摩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语言运用的巧妙,进一步领会作者于语言当中蕴含的思想情绪。1.拟人。“含蓄”和“风度”本来是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把小屋写得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着作者人格中的尊严。2.“领土”“领空”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这里特指作者专有的小屋、花园、小路等,表达出对拥有自由、独立天地的欣喜豪迈之情。“有限”与“无限”对举,是说身体的活动空间虽小,但是心灵的活动空间却无比广阔,展示出作者自由而开放的心态。“开放性的院子”在这里比喻无限的“领空”,表明作者已经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3.这是由自家有形的院墙联想到天空这个无形的大围墙,二者都围住了一些东西;由自家院中各种各样的花联想到天上的云霞,二者在色彩、形状上都有近似之处。只有心境自由、胸怀开阔的人,才能有如此可爱而美好的联想,具有强烈的抒怀效果。4.“香”即清香,将“清新的空气”通过味觉来表现,既给人以切身的感受,也展示出作者愉快的心境。5.这里运用暗喻,将大自然比成一幅巨画,意境阔大,又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同时,把自然说成是天成的巨画,也暗含着作者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怀。三、本题是扩展练习,通过同题材、同体裁文章之间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在语言运用上的主要特点。此题可任选一项完成。教师可适当做些提示,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有余力,可要求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写一篇欣赏比较的短文。1.学生学过《陋室铭》,可以先请同学背诵,然后自由讨论,最后由老师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立意大体相同,都是写自己的居室,都是托物言志,借对居室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情怀。但是《陋》文更多的是封建士大夫思想,表现自己的超脱、清高和安贫乐道;课文则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开放、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中的小屋也可能并非实有,只是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而已。二是写法方面,《陋》文以写室内生活为主,强调的是个人独善其身;课文以写四周环境为主,强调的是与自然的融合。2.刚刚学过《荷塘月色》,可能学生对其中比喻的运用还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可由老师给实例让学生分析比较二文比喻运用的特点,也可由学生自己找出例句进行比较分析。重点应是《荷》文中通感的使用。●教学建议一、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及其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教学本文,可以从诵读课文入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作品语言的美。二、寻找文脉,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找出本文写景和抒情的线索,透过景物描写体会深蕴其中的作者的思绪和感情,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三、揣摩语言,体会一些关键语句中蕴含的深意。教师可列举一些语句,让学生讨论;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语句,互相探讨。四、与《陋室铭》进行比较阅读。《陋室铭》是初中学过的课文,可先请学生叙述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注意只就某一两点进行探讨,不必做全面的比较阅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