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微为疫情做出的贡献的故事有哪些?

2024-05-10 18:27

1. 陈微为疫情做出的贡献的故事有哪些?

陈微为疫情做出的贡献的故事有:
1、党和人民需要时,她总能不辱使命,敢打必胜挽狂澜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7款新冠疫苗获批使用,疫苗累计接种已超过17亿剂次。
其中,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是首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对全国上下民心士气的稳定,对加紧建立国内群体免疫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最新消息,陈薇团队研发的“雾化吸入用重组新冠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Ⅰ期临床试验数据,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在线发表,成为国际首个发表的新冠疫苗黏膜免疫临床试验结果。
然而,17个月之前的武汉,刚研制出来的新冠疫苗充满未知。
尽管腺病毒载体已是成熟的技术平台,尽管疫苗已通过了动物试验,但无论有多少理论保障,无论有多少信心支撑,谁都难以保证绝对安全。
“我先试打,半小时后如果我没事,你们再打。”陈薇面色如常,语气如常。
此时,“知情同意书”已签好字,静静摆在桌上;一辆救护车停在楼下,静静待命;一面鲜红的党旗,静静挂在注射室的墙上。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接种半小时后,陈薇未出现不良反应,团队其他成员也开始接种疫苗……历史,会定格这属于军人的冲锋与胜利。
在武汉抗疫的113天里,陈薇带领团队用一项项关键成果,为最终胜利投下一枚枚决战决胜的砝码。
面对防控初期武汉对核酸检测能力的应急需求,她带领专家组在24小时内搭建起负压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依托自建的“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面对临床精确诊断难题,她组织专家组综合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优势,快速建立了“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三步走”鉴定链条,率先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妇幼光谷医院、泰康同济医院等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
疫苗,是抗击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这个疫苗,必须由中国自主研发!”陈薇明白,军人永远不变的价值,在于打赢每一场战争。
2020年3月16日,陈薇领衔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4月12日,疫苗开展Ⅱ期临床试验。
8月11日,该型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2021年2月25日,该型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是国内批准的第一个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新冠疫苗。
“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在武汉短短3个多月,陈薇添了不少白发,但她坚定的话语,始终透着胜战的底气。
2020年3月,在武汉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发最关键的时候,陈薇迎来自己的生日。接到战友祝福,她百忙之中回了一条信息。
信息中有8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2、危难之际,她总能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决不惜
这些年,陈薇的高光时刻,总是与一次又一次的急难任务相关联。
与病毒正面遭遇,时间从来不会站在人类这边。一路走来,陈薇面临的,几乎都是与死神争夺生命的“魔鬼课题”。而她,也总能在危难之际,用超乎想象的速度交出一份份优异答卷。
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不管刀山火海,打起背包就出发。超乎想象的速度,体现的是向险而行的勇气,是敢打必胜的能力,更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绝对忠诚。
拳拳之心放在忠诚的天平上,就能解读出军人牺牲奉献的信仰分量。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陈薇敏锐预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此次变种变异性强的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她率课题组连夜进入实验室,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零距离交锋。
分离非典的冠状病毒、测出病毒的基因图谱、进行“干扰素对抗非典病毒的体外细胞试验”课题组成员身着厚重防护服、每次持续工作八九个小时,期间不吃不喝甚至不能去卫生间,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
这次战斗,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2014年2月,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大规模暴发并迅速蔓延,引发全球恐慌。“埃博拉离中国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陈薇挺身担当。
为研发重组埃博拉疫苗,陈薇先后4次带领团队赴塞拉利昂开展临床试验,时常面临与埃博拉患者零距离接触的危险。2014年底,陈薇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进入临床,并实现中国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这次战斗,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疫苗走出国门,在国际传染病防控中彰显了中国力量。
“累吗?”“不累!”其实,不是不累,只是战斗太紧张顾不得累。
战斗中,她是让人敬佩的人;结束战斗转身离开,她是让人心疼的人。
党旗所指,万难不辞。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是心中那份永远执着的信仰,支撑她在逆境中拼搏,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3、每次攻关,她总是时不我待,带领团队向前冲
“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是你该做的”“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这是陈薇的心声。
穿上这身军装,是1991年。那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陈薇,顶着“入伍就意味着落伍”的议论,选择走进原军事医学科学院,开启了攀登医学尖端的漫漫征途。
“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威胁。”凭着职业敏感和军人的使命意识,陈薇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积极申请国家和军队课题支持。
担任研究室主任后,陈薇主持的第一项课题就紧贴实战需要——带领团队攻关10余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
时光能让年华老去,却也能滤去浮华,让意志信念历久弥坚。经过军营淬炼,如今的陈薇英姿飒爽、百炼成钢。
自主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一名优秀的战士不仅要自己冲锋,还要带动更多战士英勇亮剑、迅速成长。
“睿智与亲和并存,执着与从容合一”。这些年,在陈薇培养带领下,团队“厚度”不断增加,战斗力越来越强。
副研究员迟象阳说,陈薇是教她开阔视野的那个人。
与迟象阳同年被陈薇招入麾下的3名学生,所学专业分别是物理学、工程力学和自动化。在陈薇指导下,迟象阳将自动化和微生物研究结合起来跨界攻关,主动受领搭建单细胞技术平台的任务,成功研发抗体基因平台。
后续一系列应急攻关任务都应用到了这个平台的技术。交叉学科的优势,在多次科研中得到充分发挥。
研究员张晓鹏说,陈薇是教他坚韧执着的那个人。
作为陈薇带出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2003年,张晓鹏开始受领某重组生长因子药物研发任务。然而,任务进展并不顺利。
“做科研失败是正常的,看准了就坚持下去。”陈薇时常鼓励自己的学生。前不久,张晓鹏牵头研发的药物终于拿到了临床批件。
始终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把工作当“一线任务”来完成,是陈薇的信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她积极建言献策,一直为加强国家生物安全奔走呼吁。去年,我国制定生物安全法,明确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陈薇多年的坚持终于梦想开花。
一支新冠疫苗连瓶仅有十几克,很轻;它承载的内容和精神,却很重!
“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面对“已知”和“未知”,陈薇带领团队枕戈待旦。她说,荣誉不是人生的波峰,而是随时响起的冲锋号角。

陈微: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短短8个字,朴实无华,但铿锵坚决,透着一往无前、战斗到底的决心。在抗疫战场上,陈薇带领团队“做最坏打算、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用胜利实现军人最高价值,用行动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历史深刻证明,对党忠诚既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要求,既看政治态度更看实际行动。“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从军30载,陈薇带领团队努力攀登科技高峰,搏击世界科技潮头,在一次次生死考验中战斗在最前沿,忠诚信仰如经受烈火洗礼的真金,愈加熠熠生辉。
对军人而言,真正的荣耀要在战场上获得,真正的功勋要在硝烟中建立。
新时代的强军征程上,呼唤更多像陈薇一样的忠诚战士,以“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钢铁意志和战斗精神,披荆斩棘、闯关夺隘,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作出更大贡献。

陈微为疫情做出的贡献的故事有哪些?

2. 陈微为疫情做出的贡献的故事有哪些?

陈微为疫情做出的贡献的故事有:
1、党和人民需要时,她总能不辱使命,敢打必胜挽狂澜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7款新冠疫苗获批使用,疫苗累计接种已超过17亿剂次。
其中,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是首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对全国上下民心士气的稳定,对加紧建立国内群体免疫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最新消息,陈薇团队研发的“雾化吸入用重组新冠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Ⅰ期临床试验数据,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在线发表,成为国际首个发表的新冠疫苗黏膜免疫临床试验结果。
然而,17个月之前的武汉,刚研制出来的新冠疫苗充满未知。
尽管腺病毒载体已是成熟的技术平台,尽管疫苗已通过了动物试验,但无论有多少理论保障,无论有多少信心支撑,谁都难以保证绝对安全。
“我先试打,半小时后如果我没事,你们再打。”陈薇面色如常,语气如常。
此时,“知情同意书”已签好字,静静摆在桌上;一辆救护车停在楼下,静静待命;一面鲜红的党旗,静静挂在注射室的墙上。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接种半小时后,陈薇未出现不良反应,团队其他成员也开始接种疫苗……历史,会定格这属于军人的冲锋与胜利。
在武汉抗疫的113天里,陈薇带领团队用一项项关键成果,为最终胜利投下一枚枚决战决胜的砝码。
面对防控初期武汉对核酸检测能力的应急需求,她带领专家组在24小时内搭建起负压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依托自建的“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面对临床精确诊断难题,她组织专家组综合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优势,快速建立了“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三步走”鉴定链条,率先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妇幼光谷医院、泰康同济医院等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
疫苗,是抗击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这个疫苗,必须由中国自主研发!”陈薇明白,军人永远不变的价值,在于打赢每一场战争。
2020年3月16日,陈薇领衔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4月12日,疫苗开展Ⅱ期临床试验。
8月11日,该型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2021年2月25日,该型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是国内批准的第一个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新冠疫苗。
“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在武汉短短3个多月,陈薇添了不少白发,但她坚定的话语,始终透着胜战的底气。
2020年3月,在武汉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发最关键的时候,陈薇迎来自己的生日。接到战友祝福,她百忙之中回了一条信息。
信息中有8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2、危难之际,她总能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决不惜
这些年,陈薇的高光时刻,总是与一次又一次的急难任务相关联。
与病毒正面遭遇,时间从来不会站在人类这边。一路走来,陈薇面临的,几乎都是与死神争夺生命的“魔鬼课题”。而她,也总能在危难之际,用超乎想象的速度交出一份份优异答卷。
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不管刀山火海,打起背包就出发。超乎想象的速度,体现的是向险而行的勇气,是敢打必胜的能力,更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绝对忠诚。
拳拳之心放在忠诚的天平上,就能解读出军人牺牲奉献的信仰分量。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陈薇敏锐预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此次变种变异性强的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她率课题组连夜进入实验室,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零距离交锋。
分离非典的冠状病毒、测出病毒的基因图谱、进行“干扰素对抗非典病毒的体外细胞试验”课题组成员身着厚重防护服、每次持续工作八九个小时,期间不吃不喝甚至不能去卫生间,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
这次战斗,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2014年2月,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大规模暴发并迅速蔓延,引发全球恐慌。“埃博拉离中国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陈薇挺身担当。
为研发重组埃博拉疫苗,陈薇先后4次带领团队赴塞拉利昂开展临床试验,时常面临与埃博拉患者零距离接触的危险。2014年底,陈薇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进入临床,并实现中国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这次战斗,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疫苗走出国门,在国际传染病防控中彰显了中国力量。
“累吗?”“不累!”其实,不是不累,只是战斗太紧张顾不得累。
战斗中,她是让人敬佩的人;结束战斗转身离开,她是让人心疼的人。
党旗所指,万难不辞。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是心中那份永远执着的信仰,支撑她在逆境中拼搏,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3、每次攻关,她总是时不我待,带领团队向前冲
“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是你该做的”“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这是陈薇的心声。
穿上这身军装,是1991年。那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陈薇,顶着“入伍就意味着落伍”的议论,选择走进原军事医学科学院,开启了攀登医学尖端的漫漫征途。
“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威胁。”凭着职业敏感和军人的使命意识,陈薇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积极申请国家和军队课题支持。
担任研究室主任后,陈薇主持的第一项课题就紧贴实战需要——带领团队攻关10余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
时光能让年华老去,却也能滤去浮华,让意志信念历久弥坚。经过军营淬炼,如今的陈薇英姿飒爽、百炼成钢。
自主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一名优秀的战士不仅要自己冲锋,还要带动更多战士英勇亮剑、迅速成长。
“睿智与亲和并存,执着与从容合一”。这些年,在陈薇培养带领下,团队“厚度”不断增加,战斗力越来越强。
副研究员迟象阳说,陈薇是教她开阔视野的那个人。
与迟象阳同年被陈薇招入麾下的3名学生,所学专业分别是物理学、工程力学和自动化。在陈薇指导下,迟象阳将自动化和微生物研究结合起来跨界攻关,主动受领搭建单细胞技术平台的任务,成功研发抗体基因平台。
后续一系列应急攻关任务都应用到了这个平台的技术。交叉学科的优势,在多次科研中得到充分发挥。
研究员张晓鹏说,陈薇是教他坚韧执着的那个人。
作为陈薇带出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2003年,张晓鹏开始受领某重组生长因子药物研发任务。然而,任务进展并不顺利。
“做科研失败是正常的,看准了就坚持下去。”陈薇时常鼓励自己的学生。前不久,张晓鹏牵头研发的药物终于拿到了临床批件。
始终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把工作当“一线任务”来完成,是陈薇的信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她积极建言献策,一直为加强国家生物安全奔走呼吁。去年,我国制定生物安全法,明确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陈薇多年的坚持终于梦想开花。
一支新冠疫苗连瓶仅有十几克,很轻;它承载的内容和精神,却很重!
“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面对“已知”和“未知”,陈薇带领团队枕戈待旦。她说,荣誉不是人生的波峰,而是随时响起的冲锋号角。

陈微: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短短8个字,朴实无华,但铿锵坚决,透着一往无前、战斗到底的决心。在抗疫战场上,陈薇带领团队“做最坏打算、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用胜利实现军人最高价值,用行动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历史深刻证明,对党忠诚既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要求,既看政治态度更看实际行动。“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从军30载,陈薇带领团队努力攀登科技高峰,搏击世界科技潮头,在一次次生死考验中战斗在最前沿,忠诚信仰如经受烈火洗礼的真金,愈加熠熠生辉。
对军人而言,真正的荣耀要在战场上获得,真正的功勋要在硝烟中建立。
新时代的强军征程上,呼唤更多像陈薇一样的忠诚战士,以“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钢铁意志和战斗精神,披荆斩棘、闯关夺隘,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作出更大贡献。

3. 陈微抗击疫情的故事

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抗击非典、埃博拉、炭疽等传染病的杰出科学家,新冠疫情中的"逆行者”。1966年,陈薇出生在浙江兰溪,被亲切地称为“兰江女儿”。
1984年,陈薇从兰溪一中毕业,1988年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1991年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2002年被破格评为教授。2015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9年11月,陈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不少朋友和同事问过陈薇,“怎 么总喜欢搞些魔鬼性的课题研究”, 陈薇回答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1月25日大年初二,陈薇院士带领军队专家组驰援武汉,至今仍奋战在武汉救治一线,开展疫情传播流行规律调查研究,为疫情防控提供应对策略和科学依据。1月30日上午,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后,陈薇和她的同事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
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取得的一项重要应用成果。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康复患者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可及的资源。
陈薇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大病之后重在休养,过去很多康复者不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浆。1月31日,拿着科技部下发的《关于请协助采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血液样本的函》,22名康复患者表示愿意让专家检测血液标本是否符合献浆标准。
其中有的人身体依旧十分虚弱,连采血都很困难。感动之余,陈薇表示,应当从立法层面要求康复者在知情同意符合伦理、身体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捐献宝贵的血浆,用于他人的急救。“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陈薇曾在1月30日在金银潭医院,见到了张定宇院长。张院长本身是一个渐冻症患者,自己的妻子也感染了新冠病毒,但还夜以继日奋战在一线。陈薇对他说:"你的事迹上我非常感动。”张定宇回答:“彼此彼此。

陈微抗击疫情的故事

4. 陈微抗击疫情的故事

2020年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陈薇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奔赴武汉,围绕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迅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将实验室搬到了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最前沿。在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中,陈薇团队迅速搭建核酸检测平台。
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了病毒核酸检测时间,迅速形成日检一千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对当时武汉疫情的防控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陈薇说。虽然核酸检测能力的提升让病毒“难以遁形”,消灭新冠疫魔仍需要疫苗这一“终极武器”。
在抗疫前线,陈薇率领团队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向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发起了冲锋。3月16日,陈薇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4月12日,疫苗启动二期临床试验,这也是当时全球首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品种。
相关试验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在线发表。目前,该疫苗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三期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在近日的一次媒体专访中,陈薇透露,重组新冠疫苗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有效覆盖。
此外,陈薇团队还发现了首个靶向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为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强效候选药物,也为新冠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崭新思路。北京时间6月22日22时,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该项研究结果。
“几十年积累的十八般武艺,在这个时候,应该说能够想到的、能够做到的,都用上了。”陈薇慨叹,科研团队一直处在“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状态下,此次赶赴武汉也并非她第一次带领团队与致命病毒“短兵相接”。


2003年“非典”肆虐之际,陈薇与课题组连夜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对SARS病毒展开研究。团队成功研制的“重组人干扰素ω”,对SARS病毒的攻击有较好的防护作用。共有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了“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未发生一例感染。
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陈薇率领团队赴非洲大陆远征病魔,研制出了全球首个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型疫苗,实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鼠疫、炭疽、埃博拉,入伍29年陈薇的研究对象都是些常人避之不及的疫病,被同事称为“魔鬼课题”。正是有着长期与“与毒共舞”的经验。
她与科研团队能够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尽快研制出疫苗并付诸临床试验。即便如此,在陈薇看来,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历还是与以往有些不同。她在受访时说:“一个团队的定力,对我们自己技术的信心,还有对国内外法规的了解,是我们能走到今天,不大一样的地方。”
陈薇曾说,在生物安全领域,你根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在她看来,生物安全的防护既要做到“对已知病原有手段”,还要“对未来疫情有能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陈薇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设国家生物安全科学与产业创新中心的提案。
希望将生物安全领域的创新性成果迅速惠及普通百姓。“作为一名军事医学科研人员,我特别希望我们这艘科研‘战舰’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陈薇说,她与科研团队将为此继续奋发努力。“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不负这个时代,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

5. 陈微抗击疫情的故事

2003年春天,“非典”爆发,全国陷入一片恐慌。危急时刻,37岁的陈薇,受命研制预防“非典”病毒的疫苗。从此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天天泡在实验室。陈薇所在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确定了“非典”的元凶。她带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与“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进行非典病毒的体外细胞实验,构建新的动物实验模型。
为了和疫情抢时间,每次进实验室前她都会少吃少喝,装备成人尿布,一直待到八九个小时撑不住为止。最终,她在国内外首先证实他们所研究的干扰素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复制,14000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扩展资料:
2020年2月26日是陈薇54岁的生日。就在这一天,由她领衔的团队研制的第一批重组新冠疫苗从生产线上下线。上级领导向她发来生日祝福,“我当时回答就八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在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中,陈薇团队迅速搭建核酸检测平台,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了病毒核酸检测时间,迅速形成日检一千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对当时武汉疫情的防控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
中新网-“人民英雄”陈薇:抗击疫情,“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陈微抗击疫情的故事

6. 陈微抗击疫情的故事

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抗击非典、埃博拉、炭疽等传染病的杰出科学家,新冠疫情中的"逆行者”。1966年,陈薇出生在浙江兰溪,被亲切地称为“兰江女儿”。
1984年,陈薇从兰溪一中毕业,1988年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1991年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2002年被破格评为教授。2015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9年11月,陈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不少朋友和同事问过陈薇,“怎 么总喜欢搞些魔鬼性的课题研究”, 陈薇回答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1月25日大年初二,陈薇院士带领军队专家组驰援武汉,至今仍奋战在武汉救治一线,开展疫情传播流行规律调查研究,为疫情防控提供应对策略和科学依据。1月30日上午,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后,陈薇和她的同事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
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取得的一项重要应用成果。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康复患者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可及的资源。
陈薇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大病之后重在休养,过去很多康复者不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浆。1月31日,拿着科技部下发的《关于请协助采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血液样本的函》,22名康复患者表示愿意让专家检测血液标本是否符合献浆标准。
其中有的人身体依旧十分虚弱,连采血都很困难。感动之余,陈薇表示,应当从立法层面要求康复者在知情同意符合伦理、身体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捐献宝贵的血浆,用于他人的急救。“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陈薇曾在1月30日在金银潭医院,见到了张定宇院长。张院长本身是一个渐冻症患者,自己的妻子也感染了新冠病毒,但还夜以继日奋战在一线。陈薇对他说:"你的事迹上我非常感动。”张定宇回答:“彼此彼此。

7. 陈微为疫情做出的贡献的故事是什么?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主持建成创新体系和转化基地,成功研发中国军队首个病毒防治生物新药、中国首个国家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率队赴非洲疫区完成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
陈薇历经阻击非典、汶川救灾、奥运安保、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砺炼,带出一支学科交叉、拼搏奉献的生物防御队伍,2018年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2020年3月,由陈薇领衔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开始人体注射试验。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5月,陈薇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3.2。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Lancet、Lancet Global Health、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文章。
据2020年10月首都文明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科学》《柳叶刀》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9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60.3。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陈薇

陈微为疫情做出的贡献的故事是什么?

8. 陈微为疫情做出的贡献的故事是什么?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主持建成创新体系和转化基地,成功研发中国军队首个病毒防治生物新药、中国首个国家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率队赴非洲疫区完成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
陈薇历经阻击非典、汶川救灾、奥运安保、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砺炼,带出一支学科交叉、拼搏奉献的生物防御队伍,2018年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2020年3月,由陈薇领衔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开始人体注射试验。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5月,陈薇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3.2。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Lancet、Lancet Global Health、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文章。
据2020年10月首都文明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科学》《柳叶刀》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9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