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哪里:读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有感

2024-05-13 17:03

1. 佛陀在哪里:读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有感

佛陀在哪里 ——读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有感 “请问师父,佛在何处?如何看的见?假如佛离你很近,近到眼睛里眼神里,近到心灵之中,你能看到吗?” “不能。” “假如佛离你很远,远到肉眼欲望所不及,远到心念想不到,你能看到吗?” “不能。” “假如佛在不远不近处,在宇宙边际与自我的中间,你能看到吗?” “不能。” 人看不见空气,鱼看不见清水,鸟看不见虚空,你看见啥? 那么,佛在何处? 佛陀在现世显现,是极其罕见的。他是法身之太阳为了协助解救众生之苦,而投射至此世间的一道光芒,以一道法身之光存活于世。 悉达多悟道之前是迦毗罗卫城的太子。悉达多三十五岁的清晨仰望黎明的明星时,到达正觉的境地,成佛。从此,人们就用佛陀,无上觉者,如来,释迦牟尼,释尊,世尊来称呼太子。 正悟后的悉达多不再是太子,而是我们现在最尊敬的佛陀。 此后四十五年,佛陀一直在向人们讲述四圣谛,八正道,用他的教法引导人们离苦得乐。 佛陀80岁涅槃。涅槃前,他在拘尸那迦城郊外的娑罗树林中进行了最后一次说教。他说:“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你们如果能遵守我的教法,那就是我真正的弟子。” 有弟子问佛陀:“您涅槃后,我们到哪能见到你?"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他告诉人们,佛陀生前,只要遵循佛陀的教法,无论人在何处,都能得道。佛陀涅槃后,只要依教奉行,处处都能见到佛陀。 所以佛在何处? 在佛陀的教法中,在佛陀的戒律中。 他告诉人们,凡是不按我的教法行事的人,那就是视我而不见,虽在我身边仍离我遥远。如果按这个教法行事,他离我虽遥远犹在我身边。 佛陀涅槃后,当我们再说到佛陀时,已经不是指那个肉身的佛陀。“佛陀”一词已经成了“觉悟”的同义词。佛陀的本质不再是肉体,而是觉悟。 没有人可能再见到肉身的佛陀,即使是梦中,禅坐中,入定后,都不可能。没有见到过佛陀的人,怎么可能知道佛陀长什么样子。佛陀的真相世人无法见到。任何出色的描写也无法让人们认识佛陀,任何言语也无法表达佛陀的形态。 你认为你所见到的佛陀只不过塑画雕刻在你意识中反映。 不能仅仅从形态方面去寻找佛陀。因为形态不是真正的佛陀。真正的佛陀就是觉悟。所以,能够觉悟的人才是真正地见到了佛陀。 觉悟就是佛陀之身,因此他是永恒的存在,是不会被损坏的。他不是依靠食物来维持的肉体,他是由智慧形成的坚固之身,既无恐惧又无疾病,是永远不变的。 佛陀在即将入灭时告诉弟子:“诸位善友!明天我的色身就不存在了,但我的法身将永远与你们同在。”佛陀很清楚的表示,他的法身比色身更重要。 佛陀的法身是觉悟与快乐的源头。任何有助于人们觉醒之物,都是法身的一部分。对于觉醒的人来说,天地万物都是法音。每块小石子,每片树叶,每朵花瓣都在宣说着《妙法莲华经》。清晨,当你打开窗户,看见晨光流泻进来,阳光沐浴,法身顿时会遍布你的全身。 佛陀无色也无形。因为他无色无形,所以他无所谓从何处来,也无所谓向何处去。因为他无所谓从何处来又无所谓向何处去,所以处处充满着他,犹如虚空那样普盖于万物之上。 佛的本身遍满虚空,充满法界的,无处不在,他与人们对佛陀的观念无关,永远存在,有着千百亿化身。佛陀的寿命是无穷尽的。 所以佛陀说:“并不是见到我的肉体就是见到了我,只有懂得我的教法的人才能见到我。” 为了延续佛陀的法身,佛陀要仰赖我们,仰赖我们的修行,仰赖对教法的推行。要想懂得佛陀的教法,就要学习佛陀的教法,在修行中宣扬这些教法。佛陀有他的法身,而我们这些未来佛也必须透过自己的法身来展示佛法。 以升天为目的人不会成佛,唯有解脱生死才是唯一的成佛之路。而成佛之路,必须先行菩萨道。所谓的菩萨道就是要以正身正念向人们展示佛法,让人们对佛法生起信心,对佛陀产生敬仰。 我们知道,佛陀说法四十五年,六祖禅师说法利生三十七载,摩诃迦叶尊者,阿难尊者,龙树大士,罗睺罗多尊者,弘忍大师等等佛陀之子住世说法直至涅槃。 这是一条漫长,艰难的弘法之路。 我不相信“立地成佛”。放下屠刀的那一刹那,是他慈悲心的显现,但是如果没有证悟诸法实相,以修持的工夫解脱生死,仍然不见佛。 念佛持咒可以成自了的罗汉,但是真罗汉,终究必将回小向大,发大乘心,行菩萨道。 开悟也并不即是成佛,也并不即是见道。 《阿弥陀经》说,不可能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及微少的福德之缘,往生极乐世界。 说佛陀不可见,是因为肉眼不可见。说他可见,是因为当你觉悟时,你就看见了佛,因为佛陀就是你自己。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可以成为佛陀之子。佛陀之子就是接受佛陀的教法,维护佛陀的教法,并把这种教法传给后世。 佛陀在哪里? 让我们抛掉幻想,舍弃捷径,脚踏实地的踏上这条弘法之路,步步莲花生。 让我们展开般若波罗蜜的双翼,飞向金光灿烂的彼岸。 佛陀就在那里! (读《正信的佛教》有感 李居士/文)

佛陀在哪里:读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有感

2. 圣严法师《信佛学法敬僧》

 「佛」,是觉悟的意思;也是指大彻大悟、自觉又能觉他、圆满彻底觉悟的圣者,尊称为「佛宝」。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成佛。释迦世尊是佛教的教主,二千六百年前,诞生于现在位于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的迦毘罗卫国,为预备继承王位的太子,他因为看到世界人类都有生老病死种种的痛苦,以及弱肉强食的种种现象,体会到众生的愚痴、人类的苦恼,因此放弃了王宫的奢华生活而出家修行,希望求得解救世间苦难的道理和方法。
  经过六年的修行之后,终于在摩竭陀国的菩提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悟道。为了纪念释迦成道,后人就将这种树称之为菩提树,「菩提」是觉悟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在悟道以后说,如果所有的众生都照着佛所修行的方法和道理去修行,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并说,在这个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还有许多的佛,如药师佛、阿弥陀佛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未来有许多众生会成佛,乃至所有的众生都可能成佛。为了离苦得乐、自觉觉他,我们要信佛学佛。
  「法」,是指佛所体悟到的人生宇宙的道理,和佛所经验到的离苦的方法。这些道理和方法,告诉我们如何修行?为什么要修行?如何才能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所以被尊称为「法宝」。
   
  佛出现世间,是应化人间,为人间带来了法宝。用法宝来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让我们有修行的方法并懂得修行的道理,使我们从生老病死等种种的苦难和苦恼中得到解脱。因此佛教的教义就是要教大家学法,向谁学呢?要向僧学。
  「僧」,是指释迦世尊住世时代所度化的比丘僧、比丘尼僧。他们自己修行佛法,同时也教人修持佛法,是住持佛教的僧团,被敬称为「僧宝」。出家僧众是住持佛法的中心,代表佛法的离欲精神及解脱精神。众生的苦恼都是由于放不下、离不开种种贪欲而产生;出家的形象和生活就是一种离欲及解脱的象征。出家僧的生活方式、生活型态最接近佛的本怀,因此佛教以出家僧做为住持佛教的中心。
  学佛就是修学佛法的生活方式、实践僧众的生活理念,我们能听到佛法、修学佛法,正常情况下,也要靠僧宝来传授,所以要敬僧。
   

3. 圣严法师《佛学问答》

 问:如何分辨忍辱修行与姑息养奸?
  答:「忍辱」就是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
  佛教徒常会弄错忍辱的意义。「忍」并不是不去处理,而是不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针锋相对。遇到事情时,不以自己的情绪来对抗,而是以智慧来处理,以慈悲来关怀。
  慈悲心,就是没有怨恨、报复的心。时时为对方考虑,为对方的立场着想,同时也避免为自己带来伤害。这样才不会使双方造成冲突。忍,不仅是为自己而忍,更要为了对方而忍,这一点要弄清楚。唯有以慈悲心来待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忍辱。
  至于我们努力上进,求事业成功,有机会担任高职位来发挥自己的智慧,对更多的人有所贡献,这当然很好;若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争权夺利,伤害他人欺压他人,这样的初发心便不是慈悲的了。
   
  中国人说「当仁不让」,这是一句很有智慧的话。当你有救人、做好事、奉献大众的机会时,应该要争取,不可躲让;如果你说,这功劳让给别人去做,这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慈悲了!
  问:有人因为怕受戒之后不能持戒,而不敢去受戒,请师父开示?
  答:这是一个绝对错误的观念。就像是你会杀人,只因怕自己不可能不杀人,而不敢发愿不要杀人,于是不约束自己,任自己杀人杀到底。 诸位菩萨,除非是已证到圣果,或是正在定中者,不会造作恶业,否则没有一个人是可以绝对持戒清净的。普通人受戒而不犯戒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受了戒之后,就不会故意去犯戒,至少能约束自己犯少一点,犯轻一点。因此,受戒还是有用的,如果说不能持戒就不受戒,这世上就没有一个人能受戒了!所以,欢迎大家来受戒。
  问:当有人要求我,以欢喜心让他把所有的抱怨、错失、罪过,完全发 到我身上;他因为有这样的发 ,可以得到健康。我是个佛教徒,是否应当接受他的发 呢?请问该如何应对?
  答:基本上这种态度很好。我有两句偈语送给大家:「愿作无尘的反射镜,愿做无底的垃圾筒」。
  要让自己做到一尘不染,是需要智慧的。当他人有问题、有困难,来向你倾诉、抱怨、发 时,很难做到像个「无尘的反射镜」。但是最低限度,是否可以在听完了之后,让自己的(心)筒里没有堆积的垃圾,不会因别人的问题,而来困扰你,使得你起了烦恼。
  问:我先生不信佛教,每和他谈到佛法时,俩人就会争执。若以师父刚才举例夫妻吃苹果的方式来解决,是否就不让他做我的先生呢?
  答:佛法是讲因缘的,因缘成熟时,他自然会去学佛。若能劝勉及影响你的先生来信佛,也是一种因缘;譬如有人会用苦肉计、美人计……等,都不是好办法。能以关怀和爱的方式鼓励你的先生来学佛,应该很好,若勉强不来,你还是要做好一个太太,对先生多关怀、多包容、少唠叨,就把这一切当作是在修忍辱行,直到他信佛的因缘成熟;即使等到你先生的胡子都白了,还不学佛,也不要紧,千万不要为了强制他学佛而争吵。若为了要使家人信佛,把家庭气氛破坏,把人间净土的理念破坏,那就是颠倒因果。
  问:去西方极乐世界要通行证吗?那么,其他的宗教也有许多好人,他们是否也能到西方净土呢?
  答:这是宗教信仰的问题。譬如像我是个出了家的人,没做坏事,至少基督教规定的做人条件,我大概也都做到了。如果我问牧师:「我不信贵教的上帝,我可不可以上天国呢?」他一定会说:「不可以」;你们可能会认为,如果像我这样的好人,都不能上天国,那么,上帝也太没有良心了!事实上,这不是良心的问题,而是靠信心,你不信他,也不愿去他那儿,他又如何来救你呢?
  去西方极乐净土也是一样。相信阿弥陀佛的悲愿,愿以一切善行回向,于命终之际或命终后,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再加上一心念佛,一定可以到西方净土;如果本身不信弥陀法门,也不念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愿来接引你去,你还嫌佛多事,当然你就去不成了!
  不过还有一个补救的办法,如果你的家人、朋友,在生时不相信有佛国净土,不相信有过去、有未来,当他死亡之后的中阴身阶段,他的亲友可以为他助念;此时,他的感应力非常强,亲友为此亡灵超荐,请他一起来听经、来念佛,同时劝他发愿往生弥陀净土,此人还是有机会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  
   

圣严法师《佛学问答》

4.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什么是佛法

佛法就是解脱法。但是有很多层次,有浅、有深、有更深的。而佛法的解脱,不仅是最深,而且是最究竟的。
解脱什么?脱苦。有人对我说:‘我不要佛法来解脱,我不觉得苦,我天天都很自在。’我就问他:‘你要不要得到称心满意的工作机会?要不要娶一位秀外慧中理想的太太?要不要生个把有出息的孩子?’他说:‘假如做得到的话,通通都要。’我说:‘那么你想要什么,是否就能像天人一般,思食得食,思衣得衣,随心所欲,都能得到呢?’他说:‘当然不能,我还没有成仙哩!’我说:‘对了,你要高薪高职的工作,要不要努力呢?’他说:‘要。’我说:‘努力是否辛苦?’他说:‘当然。’我说:‘你为追求美慧的太太是不是一下子就能追到手呢?’他说:‘一下子就追到的女孩子不够味,经过千辛万苦追到才能回味无穷。’我说:‘你追太太,追得好辛苦啊!’他说:‘现在已经追到了,辛苦已经过去了。’我问:‘你太太生了孩子,从呱呱坠地,直到长大成人,要花多少心血呢?抚养不易,教养尤难,对吗?’他说:‘是的,没有做父母之前,不会知道父母的辛劳,教养孩子是件苦事,总括来说,天下父母心,就是苦心。不过,孩子也为我们家庭带来了很多欢乐呀!’我说:‘你讲来讲去,还是苦时多、乐时少。’请问诸位:‘你们苦不苦啊?’合理的苦不是坏事,只要我们知苦而接受苦境的锻炼,菊花傲霜,梅花耐雪。受苦的代价,便是美好的前程。
苦有三类:1.生活的苦,2.心念的苦,3.无知的苦。
1.以修善积德,解脱生活的贫病之苦
佛法教我们修善积德,多做好事,结果可以大富大贵、身体健康、家庭平安、眷属和乐、受人爱戴、诸事顺利。这就离开了身体病痛,也离开了夫妻吵架、儿女不孝顺、找不到工作,以及遭人轻视、得不到帮助等的苦楚。请问诸位,你们之中,哪一位的家里,从来没有吵过架的,请举手(结果无人举手)。又请问,俗语说:‘家家有一本什么难念的经?’是不是《阿弥陀经》、《金刚经》或是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呢?我希望你们家家都念《阿弥陀经》、《金刚经》、《普门品》,那么,那本难念的经就会容易念得多了。
2.以修行禅定,解脱心念的烦恼之苦
我们的心念是不容易控制。昨天在多伦多大学演讲后,有位西方人问我:‘无法让生活步调走上有纪律的人,能不能从佛法得到帮助?’我说这是通常每一个人都会发生的问题。我们不能控制自己,明明知道不应该做的,他却做了再做;不应该想的,他却自然而然地想了又想;有时候能控制不去做,却不能控制不去想。失恋者、失眠者,最能体验这种痛苦。嗜酒、嗜烟、嗜偷盗、嗜邪淫者,乃至嗜偏食者,都会有这种心不由己的痛苦经验。
最近我去访问一位纽约州立大学的教授时,他招待我到他的家里用茶点。他患有相当严重的糖尿病,但当他太太离座他去时,他便马上偷偷地在桌上拿起一根香蕉,三两口就吃完了。我问他:‘你明明知道它对你的健康有害,为什么还要吃它呢?’他说:‘我知道,可是还是很想吃,没有办法。’他又解释给我听:‘你可知道?有时候糖尿病患者,没有糖分补充也是不行的。’
我想在座的你们大概多是这种人吧?当然,不一定是害了糖尿病,对不对?做爸爸的有没有做一些不让小孩子知道的事?应该让小孩子对爸爸有一个好印象,对吗?可是你绝对不是你孩子印象中那样的好爸爸。因为你的心不受控制,无法不受外境的诱惑。这必须用禅定的修行法来帮助你,使你从种种的诱惑及刺激中,得到解脱。
3.以修行智慧,解脱愚痴之苦
佛说,三界众生是可怜悯者!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原来是什么?不知道他们生活是为了什么?更不知道将来究竟变成什么?不仅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不知往何处去,即使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也浑浑噩噩、迷迷茫茫。强者巧取豪夺,弱者苟安偷生,究竟由何因,获得如此果?现在造作种种因,又将获得什么果?他们不知道,甚至遇到了佛法,也不愿接受,所以说众生是愚痴的、刚强的。
愚痴者承认愚痴,尚不算坏;聪明人不以为自己愚痴,则更加可怜了。
聪明人所知者是知识,知识却不等于智慧,凡有自我中心作依据的任何知识,都不是智慧。知识分子最易犯的通病是自恃、自傲、自是、自我肯定,这些虽是对于自身所持学问及见解的信心所不可缺者,却是一种坚固的执着心态。既有所执着,便远离了智慧。知识可用学习、训练、研究及生活的经验而得;智慧则是摆脱了自我中心的人我爱 、嗔等的烦恼之时,所产生的直接观点,但也完全不同于直觉的反应。直觉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智慧则青是青、红是红、黑是黑、白是白,历历分明,清清楚楚,只是不把自我放到所接触的事物中去,也不把事物和自我对立起来,故无所谓主观,也无所谓客观。无我、无相,而法相宛然,才是智慧的领域。

5. 圣严法师《什么是佛法

法师开示:佛法就是解脱法。
解脱什么?脱苦。
苦有三类:1.生活的苦,2.心念的苦,3.无知的苦。 1.以修善积德,解脱生活的贫病之苦 
佛法教我们修善积德,多做好事,结果可以大富大贵、身体健康、家庭平安、眷属和乐、受人爱戴、诸事顺利。这就离开了身体病痛,也离开了夫妻吵架、儿 女不孝顺、找不到工作,以及遭人轻视、得不到帮助等的苦楚。请问诸位,你们之中,哪一位的家里,从来没有吵过架的,请举手(结果无人举手)。又请问,俗语 说:‘家家有一本什么难念的经?’是不是《阿弥陀经》、《金刚经》或是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呢?我希望你们家家都念《阿弥陀经》、《金刚经》、《普门品》,那么,那本难念的经就会容易念得多了。 2.以修行禅定,解脱心念的烦恼之苦 
我们的心念是不容易控制。昨天在多伦多大学演讲后,有位西方人问我:‘无法让生活步调走上有纪律的人,能不能从佛法得到帮助?’我说这是通常每一个 人都会发生的问题。我们不能控制自己,明明知道不应该做的,他却做了再做;不应该想的,他却自然而然地想了又想;有时候能控制不去做,却不能控制不去想。 失恋者、失眠者,最能体验这种痛苦。嗜酒、嗜烟、嗜偷盗、嗜邪淫者,乃至嗜偏食者,都会有这种心不由己的痛苦经验。
3.以修行智慧,解脱愚痴之苦 
佛说,三界众生是可怜悯者!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原来是什么?不知道他们生活是为了什么?更不知道将来究竟变成什么?不仅生不知从何而来,死 不知往何处去,即使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也浑浑噩噩、迷迷茫茫。强者巧取豪夺,弱者苟安偷生,究竟由何因,获得如此果?现在造作种种因,又将获得什么果? 他们不知道,甚至遇到了佛法,也不愿接受,所以说众生是愚痴的、刚强的。 
愚痴者承认愚痴,尚不算坏;聪明人不以为自己愚痴,则更加可怜了。 聪明人所知者是知识,知识却不等于智慧,凡有自我中心作依据的任何知识,都不是智慧。知识分子最易犯的通病是自恃、自傲、自是、自我肯定,这些虽是 对于自身所持学问及见解的信心所不可缺者,却是一种坚固的执着心态。既有所执着,便远离了智慧。知识可用学习、训练、研究及生活的经验而得;智慧则是摆脱 了自我中心的人我爱 、嗔等的烦恼之时,所产生的直接观点,但也完全不同于直觉的反应。直觉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智慧则青是青、红是红、黑是黑、白是白,历历分明,清清楚楚,只 是不把自我放到所接触的事物中去,也不把事物和自我对立起来,故无所谓主观,也无所谓客观。无我、无相,而法相宛然,才是智慧的领域。

圣严法师《什么是佛法

6. 圣严法师《何谓修行》

 修行就是彻底改变自己的习气, 让自己做一个有理性、有智慧的人, 改变自己面对环境的心态。
  很多人以为吃素念经、礼佛拜忏、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气脉打通了,就叫做修行。其实,所谓修行,简单的说,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语言、行为的偏差,通过任何方法而达成这个目的,就是修行。所以,上述如诵经拜忏、吃素礼佛,这些作法的确可以让我们得到身心的平静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这要弄清楚才行。至于修禅通,佛教主张因缘果报,一切的一切皆缘于过去生活中的业力牵引,而有现前的受报,未来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会慢慢好转,单凭神通的无济于事的。
  很多人梵具唱得很好,诵经持咒都很熟练,这样固然很好,但这只是修行的入门功夫。所谓:‘诵经不如解经,解经不如行经。’经典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知道方法、熟悉方法,还要一步一步确实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之间,还是跟以前一样,动不动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那表示吃素诵经只做了表面功夫,对于修正自己的习气、行为和观念都没有丝毫的益处。
  我们要转变行为和观念,就是把贪、嗔、疑、慢、这些毛病改正过来。与人相处的时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宽恕别人的错误;同时,还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成果奉献给众人,随时随地能运理性和智慧,解决各种烦恼,所以,一个修行深厚的人,非但对自己有利益,他的行为举止也一定能能嘉惠他人。
  曾经人一位太太来向我求助,她的先生吃喝嫖赌样样来,一回家就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连小孩子都怕看到爸爸回来。我问她想不想离婚?她说她希望还有机会挽回婚姻和家庭。我建议她至心诚恳的念二十万遍《准提咒》,可能会有转机。结果,她的先生还是和往常一样,一点也没变,反倒是她改变了。她说,诵二十万遍《准提咒》之后,让她的心安定下来,心一安定,慈悲心和智慧心就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她不再整天埋怨先生,也不怨叹自己命运不好、遇人不淑;她全心全意抚养三个孩子,还教导孩子要同情爸爸的不知悔改、愚蠢可怜。因此,她的先生每次喝得醉醺醺回来,她跟孩子不再躲得远远的,也不吵架,他们嘘寒问暖、发自心底的关心他。渐渐的,她的先生回来也不好意思吵闹了,家里的气氛也就慢慢改善了。
   
  所以,修行就是彻底改变自己的习气,让自己做一个有理性、有智慧的人。改变自己面对环境的心态,那么,再恶劣的环境都可以泰然处之;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身心安定,也可以帮助身边的人开发内在智慧,得到身心安乐。这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