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的原因有哪些?

2024-05-11 14:13

1. 产业转移的原因有哪些?

1、劳动力因素:由于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具有数量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指企业生产与其他相关企业和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进行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过程的投入。发达国家费用较高,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3、市场因素: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当达到饱和或满足不了自身的需要时,而且为了避开贸易壁垒,通常采用在新地区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开辟新的市场。
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规模和价格、环境污染……

产业转移的原因有哪些?

2.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应该注意的是

答案A
本题考查产业转移。在目前的世界产业转移过程中,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处产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利用发展中国家发展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丰富的优势,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该类产业往往属于“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可能给迁入国带来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3. 有关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

     A         日本自二战至今经历了两次工业结构调整,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结构调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产业转移可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    

有关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

4. 产业转移的直接原因

产业转移直接因素有:
A.劳动力因素
B.内部交易成本
C.市场因素
D.国家政策的调整
E.原生产地用地紧张
F.地价昂贵
G.环境污染
H.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产业转移一词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但是学术界有关产业转移的一般性研究还不多见,产业转移的形式、动因等基本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认识。
  

5. 国际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共同成为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主体力量 
  随着各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兴工业国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将原有传统产业转移到更低产业梯度的国家。同时,随着全球整体产业结构水平的升级,国际产业转移已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也并不少见。在产业移出国的行列中,既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向外进行产业转移,也有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国家的产业外移,中国、东盟等也纷纷加入到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行列中。新兴工业国在国际产业转移链中往往身兼产业承接方与产业转移方两种角色,成为现代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现象。 
     发达国家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前提是其自身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即发展先进产业以替代向外转移出去的相对落后产业。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新兴产业往往都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受研发投入、研发时间、技术革新等方面的制约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处于最高梯度的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技术革命。虽然从总体上说世界技术革命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周期正逐渐缩短,但最高梯度的产业转移相对于低梯度的产业转移来说间隔时间可能会更长一些,所遇到的困难会更大一些。处于产业梯度顶端的发达国家如果在产业外移后,没有新兴产业产生、替代或产生迟缓都会导致其产业发展的停滞不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在向东亚国家进行最近一轮产业转移后,由于新的产业未能及时出现代替原有产业,出现所谓“产业空心化”现象以致引发经济衰退。因为在当时日本的产业梯度已接近全球产业梯度的顶端,它很难再吸收美国转移出的产业;美国当时刚刚进入“信息时代”,其新兴IT产业不会向外转移,其原有产业大多与日本接近甚至已被超越;同时日本自身又在新兴产业研发上遇到了困难;因此在向外进行产业转移后,产业升级难以为继就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所以尽管有金融危机、大企业集团问题、经济泡沫等因素的影响,但笔者认为,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说,缺乏新兴产业形成的“产业空心化”是导致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严重衰退的主要原因,而非日本经济学界有人认为的是日本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结果。

国际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6. 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影响?

  。此后,外资来源的地域构成发生变化,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的大型投资者大举进入中国,加入到产业转移的进程中,于是对我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开始加大。这类大型跨国公司的规模通常都大于其所进入产业原来的平均规模,因此对这些产业的集中度产生了提升效应。目前在我国的微电子、移动通信设备、轿车、制药、工程机械等行业中,排名前10位的大企业中外资企业都占半数以上。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进入壁垒的影响
  通常在一国内部的市场竞争中,进入壁垒是对新加入者的门槛限制,它有利于维护既入市场者的利益,防范新加入者的竞争。进入壁垒主要有经济壁垒、制度壁垒和文化壁垒。考察不同层级国家间的跨国进入行为可以发现,在同层级国家间和不同层级国家间的跨国进入壁垒存在着极大差异,需要区别对待。根据已有文献,可概括出如下两个结论:
  1、从发达国家进入发展中国家的进入壁垒主要是非经济的,经济壁垒基本不存在。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壁垒,相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强大的市场力量,基本上不会构成有效的进入限制。能够构成进入壁垒的只有政策、法规、市场偏好、习俗等非经济壁垒。
  我国的实际情况基本证实了这个结论。从规模壁垒看,我国国企的平均规模在各个行业都低于外资企业的平均规模,对外资不会构成进入障碍。从必要资本壁垒看,也不对外资构成进入障碍,一是因为跨国公司的资金实力通常强于国内企业,不仅其自身拥有的资金规模和在境外资本市场的筹资能力较强,而且在中国资本市场的筹资能力也较强,而国内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信贷的优先度排序中往往处于末尾;二是因为国内企业平均规模偏小,使外来资本投资的规模门槛也相应较低,同时使并购投资所需资金较低。从产品差别化壁垒来看,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成熟的营销手段,通过大规模广告投入和公关,可以有效克服我国市场的差别化壁垒。
  政策壁垒和文化壁垒才可能成为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东道国有效的进入壁垒。如东道国政府对产业准入政策、价格管理、股权壁垒和出口比例的要求,对国内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及文化差异和民族情感等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成功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这种示范作用下,一改以往对外资引入的负面态度,改变外资政策,由消极限制迅速转变为积极引进,竞相降低非经济性壁垒,改善投资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引资竞争进一步加剧,极大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FDI流量增加。从中国的实际状况来看,对外资的非经济壁垒呈现不断弱化趋势,改善投资环境本身就是减少非经济性壁垒的过程。中国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一直伴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市场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开放的领域不断增多。目前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外,基本上对外资没有明显的禁区。不仅如此,我国还进一步放宽了外资企业出口比例的要求,对其实行土地出让金优惠、所得税减免等一系列政策,大大降低了外资进入的非经济性壁垒。
  2、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完成后,会形成对发展中东道国内资的反向进入壁垒。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大举进入后,由于其资本规模、技术水平、产出规模都比东道国企业占优势,从而抬高了市场进入壁垒,对东道国企业构成了比原来更高的进入壁垒,造成对内资的挤出效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来自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的平均规模远大于我国本土企业,所以外资进入之后提升了我国相应产业的平均规模水平,等于是抬高了该产业的规模经济壁垒,从而对国内的准备进入者构成了高于外资进入前的障碍。外资大举进入后也提高了我国市场进入的必要资本壁垒和产品差别化壁垒。外资企业在市场运作、操控方面的优势还形成了外资对内资的进入壁垒。跨国公司拥有技术优势,外资大量进入后,提高了其所进入产业的技术层次,而跨国公司又掌控着该产业先进技术的垄断权,以至增大了我国内资企业在技术上的进入难度,这就等于抬高了该产业的技术壁垒。如果仅从市场结构的角度来看,国际产业向我国的大规模转移,无论在产业集中度还是进入壁垒方面都加大了我国的市场垄断进程,强化了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垄断地位。

7.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中,不包括

答案C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中,不包括

8. 发达国家是如何完成产业转移的?

这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美国正是因为承接了这次产业转移,才奠定了他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并且在19世纪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世界工厂”。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以后,英国成为第一个世界工厂。当时的英国人口只有世界人口的2%,但是却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2,世界贸易的1/4。那么这次的转移地主要是欧洲大陆和美国,美国在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比较好,于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以后,英国在美国的殖民地大约有200个钢铁厂,年产约3万吨。成为这次最大的收益国。
(二)、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产业转移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德国转移,这次转移的影响更大。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同时日本也成为“第三个世界工厂”。这次转移的原因主要有:1、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迫使美国不断的调整本国的产业结构。他把国内的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了德国和日本,而美国本部主要是致力于集成电路,精细化工,精密机械,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2、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影响了发达国家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于是美国、日本等国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及电子、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轻纺工业向外转移,使承接这次转移的国家获得了工业方面的长期发展。
(三)、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这次转移主要发生在东亚地区,这次转移主要是由日本主导的,而东亚“四小龙”是这次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在这次转移中,产生了东亚“四小龙”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次产业转移的原因是:1、在这段时间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以及牵连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能源的价格与矿产资源价格不断的上涨,迫使发达国家努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然后将钢铁、造船和化工业以及汽车等一部分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向外转移。2、20世纪70年代时期,日本为了应付日元汇率的升值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对付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选择了一条重新构建国内产业机构,对外进行投资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道路。1982年—1986年,在这个阶段的产业输出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对外的直接投资为370亿美元,占世界全部的对外投资的总额的65%;1987年—1991年的时候对外投资已经达到了127亿美元,占全部总额的65%。从产业承接国来讲的话,1982年---1986年对外投资汇入的比重达到了70%,而在1987年---1991年的时候应经到达了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