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人才培养

2024-05-17 17:55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人才培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2.pdf》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0_Fy-S9alRlvWgCpuSefUA
?pwd=19xz 提取码: 19xz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人才培养

2. 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农学院科研力量怎么样?

长期以来,学院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致力于小麦、玉米、油菜、棉花、杂粮和马铃薯等主要粮油作物和旱作农业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尤其以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和旱作农业研究见长。小麦“优质多抗”种质创新和品种创制、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研究、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小麦基因组学研究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立足西北开展旱农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了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旱作农业研究体系,创立“旱农学”课程,成立了干旱农业研究中心,为我国旱区农业发展做出了奠基性、引领性的贡献。

学院拥有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等15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主办国家核心科技期刊《西北农业学报》《麦类作物学报》,是陕西省农作物学会和陕西省遗传学会的挂靠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学院主持完成国家科技奖14项,其中李振声院士的小麦远缘杂交研究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沈煜清教授的全国农业综合区划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宁琨研究员的小麦新品种7859选育与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宋卫宁教授团队协同完成的世界上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研究在Science期刊发表,并获评“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3人,副教授以上职称4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0%以上。在校生368人。其中,博、硕士研究生57人,本科生233人,少数民族预科生87人。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立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十二五”期间,获“宝钢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主持教改项目30余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级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省部级教材10余部;组织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0余项;组织指导大学生数学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80余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400余人,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十二五”期间,主持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92篇(一区SCI论文16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
学院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发展理念,加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过程管理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积极开展数理基础研究及其与农林学科交叉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把学院建设成在全国农林院校具有引领作用的理学院而努力奋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师资力量

目前,学院有教职工15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2人,教授、研究员2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9人,留学回国人员40余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2人;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常务理事1人,理事2人;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八届常务理事1人,理事3人。已形成了一支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学院的科研教学平台日趋完善。现拥有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合阳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杨凌国家黄土肥力与肥料效益定位监测基地、富平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站、榆林治沙教研基地等研究与教学平台,以及数量众多的本科教学实践基地。拥有先进仪器设备3000余件,2900平米的本科教学实验室和超过4000平米的科研实验室。承担着全校九个学院二十多个专业的教学实验实习及本学院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实习实验工作。

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73人,其中正高职称48人,副高职称45人;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47人;双聘院士3人,外聘客座教授22人;万人计划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省部级各类人才15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的师资队伍

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科研情况

学院科学研究与科技推广硕果累累。在作物育种及品种推广方面,以誉满华夏、成果卓著的赵洪璋院士、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先后培育了60多个优良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8亿亩。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全部是我院选育品种作为当家品种。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中,我院选育的品种作为当家品种有4次。赵洪璋院士等选育的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等小麦品种引领着当时我国小麦育种的趋向,成为我国小麦育种史上的里程碑,荣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其中碧蚂1号推广面积迄今为止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二;李振声院士等选育的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开创了小麦育种的新途径,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宁锟研究员等选育的小麦新品种“陕7859”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以来,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47项,其中973项目6项,863项目30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3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其他项目657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达8797万元,年均经费1466万元;科研成果获奖32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24项,发明专利19项;出版专著、教材50部,发表研究论文968篇。

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现任领导

 惠安堂,男,汉族,陕西省蒲城县人。1962年11月生,高级农艺师,硕士研究生。1987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1987-1999年在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工作,先后从事烟草育种和科研管理工作,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和推广奖3项,发表各类科技论文12篇,出版编著一部。1999年9月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处工作,从事科研管理工作,2001年5月至2003年元月任杨陵区副区长,2003年7月任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副主任,2004年6月任农学院党委副书记。 海江波,男,1966年5月出生,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主任。 研究领域或方向: 致力于农业资源管理与开发、农业生态经济、薯类作物生态 生理及农业推广理论等方面研究。1988年9月–1992年7月: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大学本科,获农学学位; 1996年9月–1999年12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1年9月–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2年7月: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从事科教工作; 1999年12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部,从事管理工作; 2003年7月:埃塞俄比亚农业部执教;2004年7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从事科教工作。在《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生态经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4篇;主编与参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小杂粮》等教材和著作8部。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推广项目18项,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有《关中平原农田循环生产综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和《农田集雨保水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两项,农业部农业工艺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有《现代农作制模式构建与配套技术研究》,农业部948项目有《西北旱作农区节水型农作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陕西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退弱基理研究与模式构建》,还有陕西农业厅一县一业发展战略研究,陕西省科技厅《生物质能型甘薯品种选育与推广》以及陕西科技厅《淀粉型甘薯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等,获陕西省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奖2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1等奖1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现任领导

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承担科研

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产业体系农业部胡胜武关中平原农田循环生产综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秸秆高效沼气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课题科技部廖允成海江波冯永忠黄淮海小麦抗旱康干热风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行业公益中国农科院高翔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多熟种植模式耗水规律及水分生产潜力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基金委廖允成来自野燕麦的抗小麦条锈病新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基金委韩德俊生物能源植物柳枝稷人工穗芽转基因体系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基金委奚亚军作物抗旱节水遗传性状鉴选与利用863子课题中国农科院作物所谢惠民航天小麦变异规律研究及新品种选育863子课题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王成社农田集雨保水关键技术研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贾志宽环塔里木盆地杏农间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陈耀锋陕西小麦综合试验站产业体系农业部高翔渭河棉花综合试验站产业体系农业部邢宏宜向日葵杨凌试验站产业体系农业部肖恩时西北区食用豆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产业体系农业部柴岩关中玉米试验站产业体系农业部薛吉全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西农9718、陕农138及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成果转化科技部李学军王成社华山新麦草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基因向普通小麦的导入及其分子克隆和品质效应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基金委赵继新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应性评价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自然基金李轶冰黄土高原旱地苜蓿-粮人食作物轮作效应模拟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自然基金李军西北旱作农区抗旱减灾型农作物关键技术集成及模式示范行业公益中国农科院廖允成秦巴山区生态群落与生物种质资源调查国家基础条件平台工作科技部杨改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