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首古诗的解释急用

2024-05-18 00:14

1. 这10首古诗的解释急用

1.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2.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3.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4.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5.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6.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7.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8.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9.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10.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这10首古诗的解释急用

2. 解释唐诗一首

这不是一首诗,而是《全唐诗》记载的李远留下来的两句残句。
这两句诗其实意思比较浅显易懂,但是表现出的忘忧意境令生活在嘈杂现世的人们十分向往.写的是文人雅士的两大爱好——品酒和弈棋,酒生灵感,棋如人生,颇为传诵。
“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
大意:人情世事的一切曲折奥妙仿佛可以在品味美酒中悟出,人一生的光阴也就像一局弈棋,变幻无常百态尽彰。
“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
(青山——在古诗中经常指代隐居之地,暗喻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不厌——说明作者很向往这样的生活.)
大意:找一个清幽宁静的地方喝喝酒,下一局棋日子也就过去了。
附赠一个小花絮:唐宣宗原本要派遣李远去填补杭州刺史的职位,却看见李远的诗句“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他说,这种整天只知道喝酒下棋的人怎么可能能治理好地方呢.幸好宰相站了出来说,不能凭借一句诗就判定一个人的为政能力,再说这两句诗说不定是李远在暗指自己怀才不遇.后来李远走马上任,治理有方,十分出色。

3. 请解释一首古诗?

《送沈司徒汪参政分省陕西》:作者明朝诗人,高启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
     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
     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
     知尓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送御史中丞汪广洋和左司
郎中沈定,到陕西任地方长官,诗谓:从唐到明,
山河一统,结束了宋朝四分五裂的局面,结束了
元朝统治,来了汉官,着了汉服,两位重臣去陕
西,要欣赏“月落函关”,“华山云开”美景了,
作者还告诫:要知道,陕西是唐都,明都在南京!
   可以说,这首诗,成也最后一句,败也最后一
句,一则认为两人去后一定会再调回来,因为首
都在南京;二则告诫他们不要忘乎所以,你只是
个地方官而已。而这两种口气,均太直白,不够
婉转,为最后被统治者诛杀埋下伏笔。
   高启的诗,在当时十分有名,被誉为“体高气
华”,也有人诋毁,高启并未重视,后为苏州知
府魏观作上梁文,魏被弹劾处死,高启亦受牵连
被腰斩,一代诗才,从此消逝。

请解释一首古诗?

4. 几首古诗的赏析和解释。

山重水复”写地形的复杂,显示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说认为山西村坐落在花团锦簇之中,“柳暗花明”是山西村周围的环境;一说认为“柳暗花明”是比喻的说法,“柳暗”比喻路上的曲折,“花明”比喻终于找到了山西村。
练习说明一、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设题意图是养成背诵优秀古诗的良好习惯。其中的名句尤其要记住。当堂默写,检查背诵效果。
二、仔细体会这四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设题意图是考查学生对诗的思想和内容的理解程度。第1题设题重点在于对陶渊明思想的认识,第2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设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对诗中描写的景色作出有个性化的描述。答案不强求一致。
参考答案:1.这里的“愿”,除了可按课文注释理解外,也可引导学生广泛讨论。教师不妨把《归园田居》中另外四首诗介绍给学生,特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进一步理解本诗。
2.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本题意在使学生深入品味这两句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四、试从这几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意在让学生充分调动联想与想像,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建议一、要指导学生朗读这五首诗,要求能正确背诵、默写。
二、教学古诗,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繁琐分析。
三、关于古诗教学的建议。
性情的涵养和想像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项目……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凭借,而最好的凭借便是诗歌。……让他们(指学生)与古人的所思所感接触(那所思所感虽是古人的,可是历久常新,仍然使后人感到亲切),涵养和培植的收效自当更多。
……一些不易了解的词语,当然要由教师先给讲明;其余的最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单就字面解释,就同胡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隽永。体会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第一,在于透彻地了解字句;第二,在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推见诗人的经验。这两层功夫,小学生当然未必能够到家;但是必得让他们试着去做。体会得确切,经教师给他们评定,他们便有自己发现的愉快;体会得不对,经教师给他们纠正,他们的印象就比随意听讲深切得多。每首之后附有解说,是供给教师参考的。先让学生自己体会,然后教师与他们讨论,给他们指导,讨论和指导的方法大致如解说。我们并不希望教师按照解说,全部讲给学生听。学生体会出来了的,当然不必讲。他们说的话虽然与解说不同,意义却彼此一致,教师也可以不讲,不必拘泥于解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力;如果抓住精要之点,指点一两句话也许就足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每首讲授之后,最好让学生熟读。这与他们自己的体会和教师的指导有关;二者都做到了家,他们便尝到诗中的滋味,不待强迫,他们自然乐于熟读。熟读了的诗歌,在休闲时间复诵一回,像他们常常唱一回歌一样,对于他们心灵上的补益是无限量的。
(叶圣陶《小学生诗选·序》)有关资料一、《归园田居》赏析(徐克强)
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5. 一首诗的解释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由秦州流寓同谷时,曾游历泥功山,写下了一首纪行诗《泥功山》:

朝行青泥上,

暮在青泥中。

泥泞非一时,

版筑劳人功。

不畏道途永,

乃将泪没同。

白马为铁骊,

小儿成老翁。

哀猿透却坠,

死鹿力新穷。

寄语北来人,

后来莫匆匆。

  因这首描绘过泥功山艰难的诗作,去年仲夏,我有幸登临此山,感受杜甫笔下的因泥泞难以通过的泥功山。

  据《成县新志》记载:“泥功山,县西北三十里。上有古刹,峰峦突兀,高插青霄。周围数十里,林木丰蔚,鸟兽繁多,采猎者无虚日。”泥功山耸峙于成县西北三十里的群山峻岭中,海拔2016米。山势雄伟,秀出于群峰之上,林木苍郁,遍生奇花异草,异兽珍禽。山涧清水长流,峰巅云岚变幻,自然风光兼有雄浑壮阔与幽奥神奇的律韵。

  泥功山远望犹若一颗巨大的牛心巍然雄峙,俗称牛心山。它的东、北、西三面峭壁千丈,宛若一座高大的城堡。山顶中间低洼,有3块约10余亩的平地,依稀可辨残垣古刹遗迹,近年出土不少阶石、铜器。西北侧崖壁曰“云梯崖”,崖畔为古泥功寺,现有紧贴石崖修建的20余间木结构楼阁殿宇,依崖壁排列成一条长廊,石道木梯上下曲回沟通,崖前涧溪淙淙,林泉幽深。楼阁崖窟中有塑像、神龛。从下仰望,楼阁建筑与褐红色崖石浑然一体,在茂密的松竹掩映下宛然一处仙山琼阁。两侧峻岭环抱,散建有钟楼、殿宇、佛寺。坡度较缓的南麓,松、椴、榆桦等数十种数木汇成一片青绿的林海。路险苔滑,仅一小径通往山顶。山门在两壁夹峙间,只容一人通行。旁有巨石如蟠桃,后有莲花座,俗称“麻姑献寿”。登上山顶,脚下峰峦竞翠,石壑松涛间山岚浮动,南望浅山低伏,梯田层层,县城房舍历历,河流如带,西北方则千峰环拱,烟云缭绕,气势磅礴。

  唐贞元五年,权置行成州。咸通中,成州刺史赵鸿诗云:“立石泥翁状,天然诡怪形。未尝私祸福,终不费丹青。”可见唐代以前泥功山即有寺庙殿宇建筑,而清代以前的近千年中,泥功山一直以其寺庙繁多,佛事鼎盛而居于陇南名山之首,后来因毁于兵燹,才让位于鸡峰山。所以民间至今流传着“泥功衰而鸡峰兴”的说法。

一首诗的解释

6. 解释一首诗

失鹿,来源于“逐鹿”,指失去了天下。
为渊驱鱼,意思是为人做了嫁妆,自己忙活付出了,成果却为别人所有。
陈胜本人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将秦王朝的江山几乎打垮,而天下最终却是汉朝的,所以他的这一行为,几乎也是为汉朝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后来才有楚汉相争,天下一统。

7. 求一首古诗的详解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首联中哪一个物象暗扣着题目?第二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前人称刘禹锡“英迈之气,老而不衰”,三、四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5分)
 
【背景】
 
   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员,作为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是比较爽朗和倔强的。他并不因失败和不幸而消沉气馁,相反他却以为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中获得教益。这就是他所说的:“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学阮公体三首》)。所以他在遭贬之后,仍然能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至老不衰。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赏析】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由于上联有“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答案】
①骏马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拳曲的毛(1分),大雕顾盼万里青云而睁开双眼(1分),诗人笔下的骏马和大雕蕴含着生气和力量(1分)②诗人就是抱病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身老有病却豪情不减(2分)。
 
【答案】
①玄蝉(或“蝉”,1分)。②对比(或“衬托”、“反衬”,2分),蕴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2分)。

求一首古诗的详解

8. 一首诗文解释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柳丝飘飘是故人的哀伤,藤萝缠树是情人的哀伤,红叶纷纷是往事若人疼,白雪皑皑是风的低喃.
 
 请问上面一首诗如何解释,意思是什么,详细解释一下,谢谢.
 
   解析: 
  
 “柳丝飘飘”,“藤萝缠树”,给人纷纷扰扰的感觉,那都是惹人伤心的往事,到头来,红叶纷纷,白雪皑皑,万物归落,一片宁静。这首诗用自然的春夏秋冬四季,来喻写感情经历的四季。由情感开始、发展的纠缠哀伤写到往事如烟、令人心疼,最后一切俱归寂静。“白雪皑皑,风在低喃”,大地一片真干净,自己的心灵呢?也会归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