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研条件

2024-04-29 14:53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研条件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全体在职职工24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籍学术副所长)、研究员36人、副研究员40人,包括: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百人计划”入选者18人(藏族1人),国家级百千万工程5人,优青获得者3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姚檀栋方小敏丁林马耀明田立德徐柏青康世昌阳坤刘勇勤杨永平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赵俊猛易朝路康世昌刘景时阳坤张寅生张更新侯居峙苏凤阁张凡颜茂都兰措王磊白玲孔维栋孙亚莉      据2015年9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设科研有院重点实验室3个,院重点野外台站5个,在此基础上,推动羌塘(双湖)高原站和墨脱低地站的建设;2014年1月21日,根据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求,依托青藏高原所建设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正式成立,把国内外青藏高原研究力量聚集到一起,实现研究模式新的升级;另有加德满都科教中心。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3个):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高寒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野外台站(5个):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和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  主要设备仪器序号仪器型号所属实验室1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IRMS环境实验室2·有机单体-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GC-IRMS环境实验室3·光腔衰荡光谱仪CRDS环境实验室 4·多接收惰性气体质谱仪(HelixMC)碰撞实验室5·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碰撞实验室6·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碰撞实验室7·水同位素分析仪(WS-CRDS)碰撞实验室8·碳氢同位素分析仪(CM-CRDS)碰撞实验室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碰撞实验室 10MIDISherlock脂肪酸图谱微生物鉴定系统生态实验室11·BiologGenШ多碳源分析仪生态实验室12·IONPGM遗传基因分析仪生态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研条件

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师资力量

研究所已逐步组建起了一支“立足高原,研究高原”的科研人才队伍。截至2008年底,青藏高原所共有在职职工142人,流动人员146人,进创新岗位人员111人。在职职工中,共有科研人员120人,科技支撑人员37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项目聘用人员31人;流动人员中,共有客座研究员8人、访问学者2人。青藏高原所现有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和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共有在学研究生120人,其中博士生58人、硕士生62人,有在站博士后16人 。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按照新的体制和模式,经院党组决定,新组建的研究单元之一。2002年,路甬祥院长就与德国马普学会Markl主席达成共识,并提议由我院(CAS)、马普学会(MPG)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共同成立一个伙伴计划(Partner Program),筹划青藏所建所方案等问题,并在将来共同开展纯科学的合作研究。2003年3月3日,中科院正式任命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领导班子成员,12月2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复字〔2003〕165号文件《关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正式批准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成立。2003年7月10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承办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一行西藏考察活动”。2003年10月,院人教局《关于下达2003年事业编制控制数的通知》(人教字〔2003〕43号)中核定了我所拉萨部及北京部的创新岗位编制数。随后,批复了青藏所《关于上报创新人员编制组成的报告》。为搭建一支与国际化研究机构相适应的队伍,研究所本着“立足高原,研究高原”的宗旨,在人员招聘中,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宁缺勿滥”的原则,组建了管理队伍,并招聘了第一批研究员、副研究员来所工作。研究所计划面向社会,持续、公开招聘优秀研究人员来所工作,不断的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工作。2003年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承办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30年”学术活动。2003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发了科发人教字〔2003〕374号文件《关于成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四个单位的通知》文件。2004年8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承办了“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计划招生18位博士生、12位硕士生,并已经完成了博士、硕士点的申报工作。截至2004年3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得了院重要方向项目“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青藏高原北部陆内俯冲与造山作用”等重大项目,获得了国家基金委及中科院院长基金的资助,获准5位“百人计划”名额。2013年12月19-21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福建厦门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为“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年会围绕青藏高原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等,通过大会主题报告、特邀报告、综合报告、专题分组讨论、科学家座谈会、项目专题年会的形式对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与青藏高原研究发展的机遇、国内外开展的青藏高原大型科学研究计划、青藏高原的前沿科研成果等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4.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是院党组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在知识创新工程科技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中成立的研究所之一。青藏高原所于2003年成立,实行“一所三部”的特殊运行方式,三个部分别设在北京、拉萨和昆明。北京部的主要功能是科学实验基地、学术交流基地、国际交流基地和综合协调基地;拉萨部的主要功能是科学观测研究的野外基地、国际合作研究的野外基地、西藏高水平科学实验基地、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基地和西藏科学普及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昆明部的主要功能是青藏高原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和极端环境下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及遗传资源研究基地。截至2014年底,青藏高原所全体在职职工24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籍学术副所长)、研究员36人、副研究员40人,包括: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百人计划”入选者18人(藏族1人),国家级百千万工程5人,优青获得者3人。

5.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据2015年9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累计发表SCI论文1353篇(2014年203篇),总被引频次达15726次,取得了重要国际影响。由姚檀栋院士任主席的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旗舰计划,同时获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共同支持。 2009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92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1项、课题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重点项目5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3项、面上项目32项、青年科学基金13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7项,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国外来源);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2项。 据2015年9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设科研在研项目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先导专项B,科技部全球变化研究专项2项,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1项,973课题9项,基金委重大项目2项,重点基金6项,基金委创新群体2项,杰出青年基金5项,优秀青年基金3项。“青藏高原冰芯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研究”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6.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第几区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第三区
青藏高原研究所是“一所三部”,三个部分别设在北京、拉萨、昆明。
      北京部的主要功能是建立高水平的实验室和开展室内科研工作,以及提供便利的国际学术交流舞台,吸引国内外一流研究人才,组建具有国际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
      拉萨部的主要功能是野外实验研究、野外观测台站的运行和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昆明部的主要功能是开展极端环境下生命过程研究。

7.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成果展示

青藏高原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院制定的办所方针,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并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根据院长办公会议精神指示,瞄准国际化研究所的办所思路,,分别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达成了共识。二、路院长在德国进行高层互访时指示:在一开始便应该举行国际研讨会,使之更加国际化。研究所积极策划、举办由院与西藏自治区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三、推动“2+2”方案,加快国际化研究所建设进程。即:德国马普学会(MPG)联系的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联系的大学为主的研究力量,与中国科学院(CAS)下属研究机构的研究力量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联系的大学和其它部门的研究力量,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的带动,实现国际团队的高水平研究。四、完成了与美国、日本等国科学家多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论证,并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成果展示

8. 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的成果

自1981年成立以来,研究所已出版学术著作《西藏植物名录》、《西藏经济植物》、《西藏大型经济真菌》和《南迦巴瓦峰维管束植物》,其中《西藏经济植物》和《西藏大型经济真菌》获自治区二等奖。研究所科技项目《羌塘高原野生动物生态调查》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红景天基础研究》、《黑颈鹤的越冬数量及生态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所在多次植物资源考察中,还发现了一批植物新种。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担了国家星火项目——红景天的研究开发。1990~1993年,进行了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种子植物特有属的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1995年,开展了濒危药源植物胡黄连的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西藏红景天生态保护的研究,1995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1997年,开展了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利用的研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2000年,开展拉萨河流域典型植被恢复试验。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的还有《藏红花栽培实验研究》、《雪莲花化学成分研究》、《绵羊颠古病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