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及政策

2024-05-06 06:38

1. 如何看待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及政策

个人简单描述: 中国经历了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国内市场经济日渐完善,把我国内市场经济大
               门完全对外开放发展。
               关于:“十二五”的展开,我国内的发展要比以往发展环境更好,国内经济体系
               逐渐完善,随着国内市场规模的变化,规模效应越发显著,因而国内市场宏观调
               控能力明显增强,积累了许多经验知识和领导管理人才,在国际地位上,我们国
               家也空前提升了,成就了我国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条件。
   总的来说:  随着一年比一年的发展迅速,经济增长,我相信在不久的几年内,中国的经济发
               展能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新的高度。

如何看待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及政策

2. 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以下数据?

2011年度
1.我国国内生产总值__47.1564___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居世界第_2___位。
(数据查自国家统计局网)(美国第一,14.624万亿美元)
 
2.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_36421____亿美元,居世界第__2__
(数据查自国家统计局网)(美国第一位,若单论出口,则中国连续三年世界第一)
 
3.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__1240__亿美元,居世界第__2__ 
(1240是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美国第一位2107亿美元;中国自己统计的数据是利用外资1260.11亿美元)
 
4.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_31811___亿美元,高居世界第__1__
(数据查自国家统计局网)(日本第二,约为中国的三分之一,其他各国就少的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了)

3. 论述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总体状况

国内:2012 年国内的经济增速将继续下滑,紧缩的货币政策将有所放松,防止经济陷入“通缩”。虽然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着“硬着陆”的风险还是很大, 但鉴于国内投资依然强劲,加上政策将趋于稳定,预计国内经济在未来将会“软着陆”。
一方面,我国“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另一方面,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
   国外:当前,全球经济活力正在逐渐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欧债危机、海湾地区的动荡等因素引发了人们关于世界经济再次探底的猜想,市场信心也因此大幅下降。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私人需求尚未接过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依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相对较大。,其经济增速将继续呈放缓态势。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测,2012 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与2011年基本持平。

论述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总体状况

4. 如何看待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及对策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欧债危机不断加剧、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从国内来看,政府实施“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 ”的经济发展思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内经济总体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国内CPI快速上涨势头得到有效抑制,CPI 从7月份的6.5%下降到11月份的4.2%;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房价开始回落, 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 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9个,持平的城市有16个,仅有5个城市环比涨价;经济总体表现良好。但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隐忧,温州、鄂尔多斯等地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长出现下滑态势。
	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2年经济工作思路,2012年经济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愈加复杂,2012年将是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逐步趋稳”的一年,也是十分复杂的一年。美国、日本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市场信心下降,世界经济可能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低迷。
国际投行对中国2012年经济发展走势的看法,存在分歧。以8%的GDP增长为分界线,高盛、汇丰相对悲观,认为中国GDP增长将在8%以下;大摩、小摩认为GDP增长在8%以上。但投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还不会有“硬着陆”产生。
	虽然我国经济增速预计可以保持在比较合理的的增长,物价涨幅也将逐步回落,但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众多挑战,经济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第一,房地产泡沫破裂风险
	经过限购、紧缩货币等一些列的房地产调控,房地产价格终于出现了拐点,但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来看,央行公布的房地产领域的贷款占新增贷款的20%左右,国内银行50多万亿元的贷款中,有30%以上的贷款是流向基础建设和房地产领域。如果房地产泡沫破裂的话,会对银行体系产生重大冲击,因此房地产调控的最理想的结果是实现房地产的软着陆。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教授在2012《社会蓝皮书》暨社会形势报告会上表示:“整个房地产业若出现崩盘情况,会对经济造成致命的影响,如何处理新形势下这一“两难”问题成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
	第二,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
	2008年、2009年发放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集中到期,同时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减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款来源减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应当值得关注。
   同时,国内企业因全球经济疲软等因素导致出口增长缓慢,国内投资因房地产调控和政府融资平台资金紧张而放缓,扩大内需艰难,通货膨胀也没有完全消除,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垄断行业挤压中小企业利润空间等问题对2012年的经济发展均将产生很大影响。
    至于股市,影响股市最主要的问题是供求关系,由于IPO的不断发行,法人股的不断解禁,增发、配股等行为导致股市的流通市值不断提高,尽管今年因为股市下跌而损失了5万亿元,现在的流通市值依然高达25万亿元,与此同时中国股市缺乏真正的长期投资者,上周的交易账户也就全部账户的5%,仅仅700多万个账户在交易,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是股市不断震荡寻底的根本原因!

5. 请简要阐明2010年下半年我国的经济状况,并论述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

(一)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的国家
我国的劳动力首先滞留在农业部门。按照王诚1996年估算,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38亿人。此外,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600万人,国企下岗职工 1500万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都是围绕着如何创造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岗位来容纳农业和其它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工作进行的。
(二)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正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致了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失业增加、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及国民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然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一般是与发达国家相联的。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最大不同之处恐怕是劳动力过剩非常严重。”(王俭贵,2002)。因此,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 “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三)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相交织
2002年我国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GDP增长率达7.9%。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下滑态势。(1)GDP增长 7.9%,与2001年同期相比回落0.2个百分点。(2)2002年第一季度,在投资增长19.6%、较上年同期上升7.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体现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4%,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3)2002年1~2月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1.3%。这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4)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大幅度上升。2002年一季度中央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163.6亿元,下降7.3%,而支出增长 23.9%。(5)物价指数全面回落,“通货紧缩”阴影挥之不去。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和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继续下降,分别比2001年下降1.9%和 0.7%。(6)高速度与高失业并存。2002年GDP7.9%的增长率,由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1左右(张本波,2002)且有随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而继续下滑之势,因而未带来降低失业率和增加就业率的预期效应。以上状况,进一步折射出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特征——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相交织。
(四)我国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应当清醒看到,我国经济被“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阴影困扰的同时,还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个压力之所以没有释放出来,主要是由于政府现在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锁住”了这只“笼中的虎”。(于祖尧,2002)。其中,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稳健货币政策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人民币不贬值政策正遭受最近日元大幅度贬值和美元贬值的打压。值得强调的是,由于人民币从1994年开始同美元紧密挂钩,因而2003年初它同欧元和其它外汇的比价跟着美元下跌。同时,中国居民非自愿性储蓄还阻拦了十几万亿元购买力的实现。所以,一旦财政或金融爆发危机,人民币贬值和挤兑风潮就很难避免。
二、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正面效应在递减
自 1998年开始,中国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7%~8%经济增长。但是,目前此项政策的正面效应已经在递减,它的负面影响在扩大。它在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财政乃至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1)财政赤字成倍增加,财政收入对债务的依存度居高不下。2001年度财政赤字是1997年的4.24倍,财政对债务的依存度为31.6%。(2)近几年税收以超出GDP增幅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长,使其得以继续实行,但2002年前三季度,我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0.9%,增幅回落10.8个百分点。(3)县、乡两级基层政府财力枯竭。(4)随着改革深化,政府各种名目的隐性债务居高不下。例如,我国存在着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社会保障金欠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等隐性债务。虽然2001年中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2.7%,债务余额为16000亿元,2002年财政赤字为3098亿元,未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但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隐性债务的积累已达 GDP的100%。(5)有些国债投资的效益低下。
(二)中央银行面临两难的选择
按相机抉择机制,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时需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因此,为了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中央银行应实行适度从松的货币政策。从1996年5月开始到2002年底央行共进行了10次降息,并且加收20%利息税。然而,中国却出现了“货币失灵”的反常现象。降息不仅没有达到刺激人们减少储蓄增加消费的目的,相反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逐年攀升,1997年底达到50000亿元,2003年2月底已达100300亿元。由此,可见货币当局防范风险有余,刺激经济景气不足。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偏紧,这不利于缓解“通货紧缩”和遏制经济增长下滑。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匹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潜伏的金融危机却限制了银根放松的空间。2001年底,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为25.4%,远高于5%的国际公认警戒线。这表明金融领域潜伏着严重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推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势必火上浇油,对货币当局来说是两难选择。

三、几点思考
(一)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阶段性淡出的思考
1. 扩张性财政政策阶段性淡出的理由。首先,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一种中短期政策。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它在短期内是有效的。在长期内几乎是无效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自1998年开始,政府实行此项政策虽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边际效用已明显地出现了递减趋向。尽管近几年它拉动了内需的增加,但在启动构建经济主体内生增长机制方面却未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相反,由于推行该政策的过程中政府投资挤占了民间投资的空间,出现了一些“与民争利”的现象。要知道只有民间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和民间经济兴旺发达,中国经济发展才有长期、稳定和可靠的基础。
其次,近几年来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其负面效应表现为:(1)持续使用国债资金,会增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与市场改革取向的目标相抵触。(2)政府投资一般效率较低,随着时间推移国债项目转向低效益或无效益,出现了国债投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3)政府工程质量一般难以保证,而且易产生腐败。(4)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由于需进口大量的工程机械、材料等,短期内拉动内需的作用并不很大,主要拉动的反而是“外需”。
第三,对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要有一个全面、辩证的认识。诚然,近年来,在我国中西部许多地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拉动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增长快、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以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等省市为代表的东部沿海许多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主要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拉动的。
2.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的方式——阶段性淡出。有关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方式的选择,笔者认为阶段性淡出的方式是较为明智的抉择。值得强调的是, “淡出”按相机抉择机制,不能说到了一定时期就可以放弃不用(这就使它变成一种“长期政策”,即“不用”的政策),只不过使用的方向和力度,会因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目前,以总需求不足为起点的经济周期很可能成为我国今后一定时期经济波动的主要形态(樊纲,2003)。由此,与以总需求不足为起点的经济波动周期相适应,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使用和淡出只能是“阶段性”或“周期性”的。我国目前扩张性财政政策完全淡出不仅为时过早,而且现实中也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其完全淡出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外需增长强劲。(2)已动工的国债投资项目已基本竣工。(2)通货紧缩的趋势得到控制。(4)民间投资逐步取代政府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并且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形成自主成长机制。(5)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达到或超过警戒线。基于这些条件还不能在短期内达到,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至少在3年内不能完全淡出。其淡出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性的淡出的过程,可以采用逐年减少国债发行量,直到将其限制到一定的力度和范围上。这个力度和范围一般以达到基本抵消由于总需求不足产生的影响为宜。
3.新形势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调整。第一,转变国债资金的投资方向。近年来,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国债发行,但国债投资大部分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期内不能从所投入的项目上取得直接回报,因此造成目前投资的快速增长与消费增幅下滑和内需增长乏力的强烈反差。鉴于此,国债投资要注重把刺激需求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建议其使用方向作以下调整:一是增加对有市场、有潜力的制造业的投资。二是拿出适当比例的国债资金投向有效益的民营企业。三是加快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四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五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六是继续为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财政政策的目标调整:从追求经济增长到关注经济发展。财政政策要在推动经济结构演进中实现经济发展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经济发展是在城乡隔离的状态下推进的,城市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城市市场商品大大超过其自身需求,需要寻找外部市场以维持其增长。与此同时,农民被禁锢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方式落后,收入水平低下,有效需求不足,城乡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断裂,城市剩余产品无法在农村市场上消化掉。这也是我国目前内需不足,国企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现阶段财政政策的目标应盯住通过城乡二元结构的变革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注意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多种手段组合。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不仅是发行国债,它还包括减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调整经常性支出结构等多种手段,是一个政策组合。近两年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公债,今后可作其它选择。例如,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来刺激经济增长等。
第四,构造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财政政策发挥预期作用的前提是现代预算。只有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才能有效控制财政政策实施引发的风险和充分发挥其作用。此外,在财政政策的制度基础建设上还要重视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功能,要建立健全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发挥作用机制。
(二)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思考
1. 二者的松紧搭配。在当前,二者的松紧搭配明显应该采用松的货币政策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供应量偏紧不利于遏制经济增幅的下滑和刺激需求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适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匹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2.二者的契合机制。二者的契合机制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应该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拓展空间,提供条件。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是一种相对中短期的政策,货币政策则是一种相对长期的政策,而且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货币政策将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至于目前我国出现的“货币失灵”,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引起,归根结底是由于央行没有超然独立性、市场化利率机制尚未建成及货币政策体系不健全造成的。因此,我国当前必须从强化货币政策职能、保证央行超然独立性和健全货币政策体系等方面改革货币政策,目前财政政策支持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可以采取如下举措。如适当增加财政贴息资金的规模,扩大贴息政策使用范围:用财政资金支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等。(2)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使财政政策适应、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点:1)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金融通过自身经营机制转变、中资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管理水平的提高、盈利能力的增强,避免和化解金融风险。2)金融体制改革应尽快拓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3)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使利率真正成为引导企业投资的信号。4)加快发展股份制私人银行和其它民营金融机构,通过发展这类银行满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的投资与贷款需求。
(三)扩大有效需求的思考
近年来,有效需求不足、内需增长乏力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经过连续5年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施行,我国过剩生产能力和存货依然很高,加工工业严重开工不足,库存商品达30000亿元之巨。据调查,2002年600种主要商品,供过于求的商品占86.3%,供求平衡的商品占13.7%。由此可看出,要扩大内需和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仅从财政和货币政策着手已是不够的,还须探讨其它思路和方法。为此,笔者总结出了以下思路。
1.创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扩大有效需求的格局。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政策调整方面,“要创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的格局”。一要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预期;二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四要提倡超前消费观念,鼓励消费信贷;五要清理各种卖方市场条件下出台的抑制消费的政策;六要开辟旅游、电脑、轿车等新的消费领域。除此之外,许多学者认为我国投资消费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可通过提高消费率来扩大内需。
2. 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过大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据《经济日报》1998年9月28日文章披露:“1996年底,城镇居民存款余额为 30850.2亿元,其中20%以上为公款私存;2.5%的城镇居民人口占有83.2%的存款,97%以上的普通居民人均存款仅为1080.5元。”由此可见,储蓄存款在社会各类成员中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另外,据世界银行测算,1995年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达0.415,已突破0.4警戒线;而据有关专家估算(王义达),1999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56,高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又据《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9月24日的文章披露:“2000年中国资本外逃量已达480亿美元超过当年外商对华投资407亿美元……据分析,国内资本外逃的主力军是不法资产的占有者。”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中国居民贫富差距悬殊,中国经济发展的收益在社会公众中进行了不公的分配。
从我国近年来的情况看,富有阶层有购买力,但其消费倾向低。这些人的投资除了持有股票和国债外,实业投资受到产权制度、投资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其中很大一部分灰黑色收入不敢暴露出来,要么以各种名义存在银行,要么趁我国资本大量外逃之风转移到国外,要么滞留在地下钱庄。而广大贫穷阶层,尤其是下岗工人、农民和经济效益差的国企职工是消费倾向高的群体,但其购买能力低下。因此,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相对的,即是有购买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而生产的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又引致了经济增幅下滑和经济增长质量下降。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了富有阶层消费倾向低和贫穷阶层消费倾向高但购买能力低下,进而造成的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低是导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内需增长乏力和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趋势的根本原因。因此,政府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该立足于这样一个现实基础。“如果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使收入继续向高收入的富有阶层转化,那么将继续加剧经济的萧条。如国债政策客观上就有这种作用,总是富人去购买国债,再享受国债利息,政府的政策加剧了“马太效应”(叶振鹏,焦建国,2002)。因此,扩大内需和治理经济萧条的可行的政策选择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向贫穷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其具体举措如下几个方面。(1)认真贯彻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适当时候取消农业税。(2)公平税负,对高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所得税、财产税、利息税,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4)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减少权力对国有资产的侵蚀,建立起抑制不法侵占国有资产和谋取非法收入行为的监管机制和对非法收入攫取者的惩戒机制,从制度上限制和减少因 “灰黑色收入”大量存在而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现象。(5)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司法体系和民主法律监督体系。

请简要阐明2010年下半年我国的经济状况,并论述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

6. 2011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②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③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④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⑤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⑥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

7. 2013年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具体内容

 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上年增加1236万吨,增长2.1%。其中,夏粮产量13189万吨,增长1.5%;早稻产量3407万吨,增长2.4%;秋粮产量43597万吨,增长2.3%。全年棉花产量631万吨,比上年减少7.7%;油料产量3531万吨,增长2.8%;糖料产量13759万吨,增长2.0%。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373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5493万吨,增长2.8%。生猪存栏47411万头,比上年下降0.4%;生猪出栏71557万头,比上年增长2.5%。全年禽蛋产量2876万吨,比上年增长0.5%;牛奶产量3531万吨,下降5.7%。 工业生产增势平稳: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5%,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长10.1%,四季度增长10.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4.3%,股份制企业增长11.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4%,制造业增长10.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8%。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中部地区增长10.7%,西部地区增长11.0%。分产品看,全年464种工业产品中有340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其中,发电量增长7.6%,粗钢增长7.5%,钢材增长11.4%,水泥增长9.6%,平板玻璃增长11.2%,十种有色金属增长9.9%,焦炭增长8.1%,硫酸(折100%)增长5.8%,烧碱(折100%)增长6.6%,化学纤维增长8.1%,乙烯增长8.5%,微型计算机设备增长7.8%,集成电路增长10.4%,汽车增长18.4%,其中轿车增长16.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3471亿元,比上年增长5.0%。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0.71%。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33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其中,主营活动利润537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2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比上年同期减少,2个行业由上年同期主营活动亏损转为盈利。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64元,以利润总额计算的利润率为5.77%。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6528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44056亿元,增长16.3%;民间投资274794亿元,增长23.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3%。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17.9%,中部地区增长22.8%,西部地区增长2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9241亿元,比上年增长32.5%;第二产业投资184804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投资242482亿元,增长21.0%。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181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采矿业投资14750亿元,增长10.9%;制造业投资147370亿元,增长18.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9744亿元,增长18.4%。全年基础设施(不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投资71695亿元,比上年增长21.2%。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全年到位资金48038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7.0%,国内贷款增长14.4%,自筹资金增长20.8%,利用外资下降3.7%。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57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新开工项目389256个,比上年增加66194个。从环比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41%。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013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4%),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9.4%。房屋新开工面积2012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11.6%。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05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7.5%。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1428亿元,增长26.3%,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26.6%。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88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8%。1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492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2%。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22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国内贷款增长33.1%,自筹资金增长21.3%,利用外资增长32.8%。 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38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18885亿元,增长11.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2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918亿元,增长14.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25392亿元,比上年增长9.0%,商品零售208988亿元,增长13.6%。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110704亿元,增长12.7%,其中,汽车类增长10.4%,家具类增长21.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5%。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环比增长1.24%。 进出口增长有所回升:全年进出口总额416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出口22100亿美元,增长7.9%,进口19503亿美元,增长7.3%。进出口相抵,顺差2597.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出口219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3%,加工贸易进出口13578亿美元,增长1.0%。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10876亿美元,增长10.1%,加工贸易出口8608亿美元,下降0.2%。进口额中,一般贸易进口11097亿美元,增长8.5%,加工贸易进口4970亿美元,增长3.3%。12月份,进出口总额389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077亿美元,增长4.3%,进口1821亿美元,增长8.3%。 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2.8%。分类别看,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4.7%,烟酒及用品上涨0.3%,衣着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3%,交通和通信下降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8%,居住上涨2.8%。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4.6%,油脂价格上涨0.3%,猪肉价格上涨0.3%,鲜菜价格上涨8.1%。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环比上涨0.3%。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9%,12月份同比下降1.4%,环比持平。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0%,12月份同比下降1.4%,环比持平。 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9.2%,经营净收入增长9.8%,财产性收入增长14.6%,转移性收入增长10.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420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按城镇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4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8483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4518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2415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6389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其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6.8%,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7.4%,财产性收入增长17.7%,转移性收入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790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7%。按农村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583 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纯收入5516 元,中等收入组人均纯收入7942 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1373 元,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1273 元。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全年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其中,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增长3.6%,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长1.7%。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609元,比上年增长13.9%。 货币信贷平稳增长: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0.6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6%,狭义货币(M1)余额33.73万亿元,增长9.3%,流通中货币(M0)余额5.86万亿元,增长7.1%。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1.9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04.38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8.89万亿元,比上年多增6879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12.56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74万亿元。 人口就业总体平稳: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出生人口164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2‰。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728万人,女性人口66344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0(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60。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9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6%,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减少126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8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5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12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8万人。 (1)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2)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从2011年4月份起对外公布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项统计指标的经季节调整的环比数据。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近一年各期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13年四季度GDP环比数据、2013年12月份其他指标环比数据如下:2012年及2013年各季度 GDP环比增速分别为1.4%、2.1%、2.0%、1.9%、1.5%、1.8%、2.2%、1.8%。  2013年各月份其他指标环比数据表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  1月份  0.61  1.69  0.14  2月份  0.82  1.66  0.96  3月份  0.70  1.76  1.30  4月份  0.91  1.53  1.28  5月份  0.68  1.41  1.19  6月份  0.72  1.43  1.26  7月份  0.86  1.48  1.23  8月份  0.90  1.57  1.12  9月份  0.69  1.26  1.21  10月份  0.82  1.41  1.18  11月份  0.74  1.41  1.31  12月份  0.71  1.41  1.24  (3)2012年起,国家统计局执行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4)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五等份分组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平均分为五个等份,处于最高20%的收入群体为高收入组,依此类推依次为中等偏上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低收入组。(6)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以上的劳动者。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内从业的农民工。外出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7)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货币供应量、人民币存贷款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8)就业人员是指在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9)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013年12月份及全年主要统计数据  指标  12月  1-12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一、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  568845  7.7  第一产业  …  …  56957  4.0  第二产业  …  …  249684  7.8  第三产业  …  …  262204  8.3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  …  …  -3.7  二、农业          粮食(万吨)  …  …  60194  2.1  夏粮(万吨)  …  …  13189  1.5  早稻(万吨)  …  …  3407  2.4  秋粮(万吨)  …  …  43597  2.3  棉花(万吨)  …  …  631  -7.7  油料(万吨)  …  …  3531  2.8  糖料(万吨)  …  …  13759  2.0  猪牛羊禽肉(万吨)  …  …  8373  1.8  #猪肉(万吨)  …  …  5493  2.8  生猪存栏(万头)  …  …  47411  -0.4  生猪出栏(万头)  …  …  71557  2.5  禽蛋(万吨)  …  …  2876  0.5  牛奶(万吨)  …  …  3531  -5.7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9.7  …  9.7  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  5.4  …  6.4  制造业  …  10.7  …  10.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6.0  …  6.8  分经济类型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  8.3  …  6.9  集体企业  …  3.4  …  4.3  股份制企业  …  10.8  …  11.0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8.9  …  8.3  主要行业增加值          纺织业  …  6.3  …  8.7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12.6  …  12.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9.1  …  11.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7.7  …  9.9  通用设备制造业  …  8.2  …  9.2  汽车制造业  …  20.8  …  14.9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9.0  …  4.8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11.0  …  10.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1.8  …  11.3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5.2  …  6.2  主要产品产量          发电量(亿千瓦时)  4780  8.3  52451  7.6  生铁(万吨)  5472  5.9  70897  6.2  粗钢(万吨)  6235  6.5  77904  7.5  钢材(万吨)  9041  10.3  106762  11.4  水泥(万吨)  20529  10.8  241440  9.6  原油加工量(万吨)  4202  0.2  47858  3.3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  347  2.3  4029  9.9  焦炭(万吨)  3981  9.2  47636  8.1  硫酸(折100%)(万吨)  696  2.1  8078  5.8  烧碱(折100%)(万吨)  255  10.8  2854  6.6  化学纤维(万吨)  369  8.2  4134  8.1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  6151  8.9  77898  11.2  乙烯(万吨)  153  15.1  1623  8.5  微型计算机设备(万台)  3864  14.9  35246  7.8  集成电路(亿块)  75  9.5  868  10.4  汽车(万辆)  229.8  22.8  2387  18.4  其中:轿车(万辆)  127.1  20.1  1330  16.6  产品销售率(%)  99.1  -0.4(百分点)  97.8  -0.2(百分点)  出口交货值(亿元)  10672  5.8  113471  5.0  四、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亿元)  …  …  436528  19.6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  …  …  144056  16.3  分项目隶属关系          中央项目  …  …  24785  12.4  地方项目  …  …  411742  20.1  分产业          第一产业  …  …  9241  32.5  第二产业  …  …  184804  17.4  第三产业  …  …  242482  21.0  分行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  3805  23.7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  1666  10.4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  1659  19.7  非金属矿采选业  …  …  1833  14.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  13848  14.8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  5060  -2.1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  5465  20.6  通用设备制造业  …  …  10467  23.5  汽车制造业  …  …  9272  15.0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  2701  16.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  9165  10.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  7161  20.2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  14823  14.5  铁路运输业  …  …  6515  6.3  道路运输业  …  …  20692  18.5  水利管理业  …  …  5318  21.3  公共设施管理业  …  …  30864  27.8  分注册类型          内资企业  …  …  412612  20.5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  10998  7.0  外商投资企业  …  …  11019  4.5  分施工和新开工项目          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  …  864646  16.2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  …  357815  14.2  新开工项目(个)  …  …  389256  66194(个)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到位资金  …  …  480381  20.1  其中:国家预算资金  …  …  22174  17.0  国内贷款  …  …  58675  14.4  利用外资  …  …  4304  -3.7  自筹资金  …  …  324336  20.8  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亿元)  …  …  159313  16.1  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亿平方米)  …  …  113.0  14.6  五、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  …  86013  19.8  其中:住宅  …  …  58951  19.4  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  …  665572  16.1  其中:住宅  …  …  486347  13.4  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  …  201208  13.5  其中:住宅  …  …  145845  11.6  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  …  101435  2.0  其中:住宅  …  …  78741  -0.4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  …  130551  17.3  其中:住宅  …  …  115723  17.5  办公楼  …  …  2883  27.9  商业营业用房  …  …  8469  9.1  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  …  81428  26.3  其中:住宅  …  …  67695  26.6  办公楼  …  …  3747  35.1  商业营业用房  …  …  8280  18.3  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亿元)  …  …  122122  26.5  其中:国内贷款  …  …  19673  33.1  利用外资  …  …  534  32.8  自筹资金  …  …  47425  21.3  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万平方米)  …  …  38814  8.8  商品房待售面积(万平方米)  …  …  49295  35.2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3060  13.6  234380  13.1  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12641  13.0  118885  11.6  分经营单位所在地          城镇  19825  13.4  202462  12.9  乡村  3235  14.8  31918  14.6  分消费形态          餐饮收入  2479  8.6  25392  9.0  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餐饮收入  824  -3.3  8181  -1.8  商品零售  20581  14.3  208988  13.6  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  11817  14.3  110704  12.7  粮油食品、饮料烟酒  1540  14.8  14833  13.9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  1323  11.1  11414  11.6  化妆品  162  14.1  1625  13.3  金银珠宝  268  16.6  2959  25.8  日用品  397  14.0  3962  14.1  体育、娱乐用品  48  10.5  453  7.2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  715  10.9  6944  14.5  中西药品  607  23.7  5924  17.7  文化办公用品  265  13.2  2436  11.8  家具  223  20.1  1958  21.0  通讯器材  209  21.8  2037  20.4  石油及制品  1723  12.9  18553  9.9  汽车  3296  13.4  28885  10.4  建筑及装潢材料  298  24.9  2504  22.1  七、进出口(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  3898  6.2  41603  7.6  出口额  2077  4.3  22100  7.9  进口额  1821  8.3  19503  7.3  八、年末货币供应量(万亿元)          广义货币(M2)(年末数)  …  …  110.65  13.6  狭义货币(M1)(年末数)  …  …  33.73  9.3  流通中现金(M0)(年末数)  …  …  5.86  7.1  九、居民消费价格  …  2.5  …  2.6  其中:城市  …  2.5  …  2.6  农村  …  2.5  …  2.8  其中:食品  …  4.1  …  4.7  非食品  …  1.7  …  1.6  其中:消费品  …  2.2  …  2.5  服务  …  3.3  …  2.9  分类别          食品  …  4.1  …  4.7  烟酒及用品  …  -0.4  …  0.3  衣着  …  2.1  …  2.3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  1.4  …  1.5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  0.9  …  1.3  交通和通信  …  -0.1  …  -0.4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2.9  …  1.8  居住  …  2.8  …  2.8  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  -1.4  …  -1.9  生产资料  …  -1.8  …  -2.6  采掘  …  -4.0  …  -5.7  原材料  …  -2.0  …  -3.1  加工  …  -1.4  …  -2.0  生活资料  …  0.0  …  0.2  食品  …  0.6  …  0.7  衣着  …  1.1  …  1.2  一般日用品  …  -0.4  …  -0.2  耐用消费品  …  -1.1  …  -0.9  十一、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  -1.4  …  -2.0  燃料、动力类  …  -2.2  …  -3.4  黑色金属材料类  …  -1.7  …  -4.3  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  …  -6.0  …  -4.6  化工原料类  …  -1.5  …  -2.7  木材及纸浆类  …  -0.1  …  -0.4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  …  0.0  …  -1.3  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  …  -0.8  …  -0.9  农副产品类  …  1.2  …  1.6  纺织原料类  …  0.3  …  -0.1  十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  …  0.9  (四季度)  …  0.3  建筑安装工程  …  1.1  (四季度)  …  0.3  材料费  …  -1.0  (四季度)  …  -2.4  人工费  …  7.5  (四季度)  …  8.1  机械使用费  …  2.2  (四季度)  …  2.2  设备、工器具购置  …  -0.4  (四季度)  …  -1.0  其他费用  …  1.6  (四季度)  …  1.7  十三、农产品生产价格  …  4.2(四季度)  …  3.2  种植业产品  …  4.1(四季度)  …  4.3  粮食  …  2.5(四季度)  …  3.6  谷物  …  1.9(四季度)  …  3.1  小麦  …  7.4(四季度)  …  6.7  稻谷  …  1.5(四季度)  …  2.2  玉米  …  -0.2(四季度)  …  0.2  油料  …  0.1(四季度)  …  2.4  糖料  …  0.4(四季度)  …  -1.1  蔬菜  …  9.8(四季度)  …  6.9  水果  …  7.2(四季度)  …  6.2  茶叶  …  4.9(四季度)  …  0.5  烟叶  …  8.2(四季度)  …  10.7  林业产品  …  2.8(四季度)  …  -0.9  木材  …  4.6(四季度)  …  -2.2  畜牧业产品  …  4.7(四季度)  …  2.4  生猪  …  3.2(四季度)  …  -0.7  活牛  …  12.1(四季度)  …  13.1  活羊  …  10.0(四季度)  …  9.1  家禽  …  4.7(四季度)  …  3.2  禽蛋  …  1.7(四季度)  …  5.8  渔业产品  …  3.4(四季度)  …  4.3  十四、居民收入和支出(元/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  8896  9.3  工资性收入  …  …  4025  16.8  家庭经营纯收入  …  …  3793  7.4  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收入  …  …  2828  3.9  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  …  …  965  19.0  财产性收入  …  …  293  17.7  转移性收入  …  …  784  14.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  …  …  7907  12.7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  …  6626  9.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  26955  7.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  …  24200  10.1  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  …  …  18023  5.4  农民工总量(万人)  …  …  26894  2.4  本地农民工  …  …  10284  3.6  外出农民工  …  …  16610  1.7  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  …  …  2609  13.9  十五、人口与就业(万人)          年末人口  …  …  136072  668(万人)  出生人口  …  …  1640  5(万人)  死亡人口  …  …  972  6(万人)  人口出生率(‰)  …  …  12.08  -0.02(千分点)  人口死亡率(‰)  …  …  7.16  0.01(千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4.92  -0.03(千分点)  城镇人口  …  …  73111  1929(万人)  乡村人口  …  …  62961  -1261(万人)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  53.73  1.16(百分点)  全国就业人员  …  …  76977  273(万人)  城镇就业人员  …  …  38240  1138(万人)   1.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均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2.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3.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4.2012年起,国家统计局执行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5.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货币供应量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6.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013年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具体内容

8. 你对我国2010年经济形势的总体有何看法??

z我认为泡沫的形成有两个原因,一是资产的价格上升离开其价值;另一种则是价值下降离开其价格,而这一点很多人没有想到,一般人都认为,市场货币太多了,导致股市泡沫形成。实际上在这一轮宏观调控当中,是使资本市场的价值向下滑动,导致泡沫越来越多。 我说过三大泡沫导致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经济泡沫、金融资产泡沫、货币泡沫。经济泡沫也是一样的:经济本来没有坏的时候,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还不充分的时候,失业还很严重,此时进行紧缩会导致生产力下降,人的收入下降,就业下降,企业利润下降,所以人为制造了这种泡沫。泡沫产生后,物价就会上涨,紧缩不一定会降低物价,货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货币紧缩会使供给迅速减少,这是中国这一轮调控中的典型案例。由于紧缩导致供给的急剧下降,使得经济泡沫迅速扩大。 因为在2007年初,中央启动了生策,包括减免农业税、实行全医保,实际上是提高了全会的总需求。我当时说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马上就开始了。但就是因为这个增长,内需扩大,短期内物价可能会上涨;另外,当时中国产生了严重的输入型通胀,国外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直到今天。即紧缩导致生产力下降,进而就业减少、企业利润滑坡;对股市来讲,企业的市盈率下降,企业的效益滑坡,产值减少,然后泡沫又增加了。很多人没看到这一点,反而倒着来调控经济。 其实,真正治理当前的经济要采取的措施,就是中国必须要把资本市场做起来。 《》:怎么把资本市场做起来? 邹平座:例如推出平准基金、解决大小非问题、加大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企业的效益等。另外存款准备金率还应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打通资本市场的层次约束、银行向中小企业的通道、国内和国外的资金流动通道,改变过去流动性相对过剩的格局,使资金能够深入到中国经济的根部,提高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推动就业水平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均衡。“充分就业”是中国经济会长治久安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