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4-05-11 16:58

1.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大多数国民在饥饿失业的困境中几乎失去了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信心。但事过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请了许多专家,请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本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评估。专家们指出,日本面临的不利条件主要是:(1)国土狭小,总面积只有37.7万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总面积的75%。(2)矿产资源贫乏。虽有铁矿和煤矿,但储量极少,而原油储量则更少,只有900万吨左右。(3)人口相对过剩,人均耕地面积太少。(4)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20~30年。(5)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差,被视为劣等货。(6)战败投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7)企业资金不足。同时他们也指出,日本经济发展不光有不利条件,也有有利条件:(1)尚有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2)重化工业发展有较长历史,也较为先进,尽管已转化成了军工产业,但恢复民用并不难。(3)劳动力质量高,这是自明治维新以来重视教育的结果。(4)国民长期接受岛国意识熏陶,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场经济观念,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强,工作勤奋,集体感强,能够联合对外。(5)拥有大量高级技术管理人才,随着战后对日官僚财阀的整肃,他们脱颖而出,走上社会经济、政治主导岗位。(6)国家干预经济有经验,效果突出。(7)有美国的保护,军费支出少。(8)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进步显著。(9)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战中的军工技术大量转向和平经济,新的科学技术在和平环境中发展更快。(10)作为东亚经济强国,日本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均有着广泛的经贸关系,有利于展拓市场。鉴于上述情况,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优势,克服社会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两方面的不利影响;(2)用联合的力量对外,吸收海外的技术、资源、管理,同时,为防御海外资本的侵入,组成各种贸易组合等;(3)建设加工贸易型经济,一方面进口海外廉价资源,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加工的产品出口到海外;(4)加强质量管理,创造出一整套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优质、低价、服务周到的产品占领海外市场;建立强有力的金融组织体系和相应的金融制度,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等等。战后日本扬长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战后初期的困难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长之路。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日本认识到自身在资源、能源供应方面极度依赖国外的严重性,决定实施“科学技术立国”新战略。出于这种认识,日本大力开发自动化产品,建立新的资源开发和供应相结合的体制,倡导开展全民节约资源、能源活动,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国内市场。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把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国际环境,作为其经济技术再次超越欧美国家的绝好时机加以利用。8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实力的经济,有能力和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纵横驰骋。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需要外部资金输血补充;以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经济跳跃增长,需要外部资金技术支持;以中国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国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不断吸收海外先进技术。这些无不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活动场所。于是,日本大举向海外投资,从国际化的角度安排日本产业、企业发展结构,与美国、欧共体、亚洲“四小龙”、东盟等组成多层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国际分工体系,通过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绕过贸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广泛利用海外资本市场为自己眼务(这与欧美国家要借日本投资解决就业、经济衰退的愿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劳动力价格、产品市场方面的比较成本收益。总的来看,日本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都能较深刻、较实际、较长远地认识自身及国际上的条件,进而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做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大多数国民在饥饿失业的困境中几乎失去了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信心。但事过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请了许多专家,请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本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评估。专家们指出,日本面临的不利条件主要是:(1)国土狭小,总面积只有37.7万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总面积的75%。(2)矿产资源贫乏。虽有铁矿和煤矿,但储量极少,而原油储量则更少,只有900万吨左右。(3)人口相对过剩,人均耕地面积太少。(4)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20~30年。(5)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差,被视为劣等货。(6)战败投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7)企业资金不足。同时他们也指出,日本经济发展不光有不利条件,也有有利条件:(1)尚有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2)重化工业发展有较长历史,也较为先进,尽管已转化成了军工产业,但恢复民用并不难。(3)劳动力质量高,这是自明治维新以来重视教育的结果。(4)国民长期接受岛国意识熏陶,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场经济观念,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强,工作勤奋,集体感强,能够联合对外。(5)拥有大量高级技术管理人才,随着战后对日官僚财阀的整肃,他们脱颖而出,走上社会经济、政治主导岗位。(6)国家干预经济有经验,效果突出。(7)有美国的保护,军费支出少。(8)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进步显著。(9)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战中的军工技术大量转向和平经济,新的科学技术在和平环境中发展更快。(10)作为东亚经济强国,日本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均有着广泛的经贸关系,有利于展拓市场。鉴于上述情况,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优势,克服社会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两方面的不利影响;(2)用联合的力量对外,吸收海外的技术、资源、管理,同时,为防御海外资本的侵入,组成各种贸易组合等;(3)建设加工贸易型经济,一方面进口海外廉价资源,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加工的产品出口到海外;(4)加强质量管理,创造出一整套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优质、低价、服务周到的产品占领海外市场;建立强有力的金融组织体系和相应的金融制度,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等等。战后日本扬长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战后初期的困难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长之路。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日本认识到自身在资源、能源供应方面极度依赖国外的严重性,决定实施“科学技术立国”新战略。出于这种认识,日本大力开发自动化产品,建立新的资源开发和供应相结合的体制,倡导开展全民节约资源、能源活动,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国内市场。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把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国际环境,作为其经济技术再次超越欧美国家的绝好时机加以利用。8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实力的经济,有能力和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纵横驰骋。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需要外部资金输血补充;以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经济跳跃增长,需要外部资金技术支持;以中国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国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不断吸收海外先进技术。这些无不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活动场所。于是,日本大举向海外投资,从国际化的角度安排日本产业、企业发展结构,与美国、欧共体、亚洲“四小龙”、东盟等组成多层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国际分工体系,通过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绕过贸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广泛利用海外资本市场为自己眼务(这与欧美国家要借日本投资解决就业、经济衰退的愿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劳动力价格、产品市场方面的比较成本收益。总的来看,日本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都能较深刻、较实际、较长远地认识自身及国际上的条件,进而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做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3.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从主观上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诱因与日本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采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

  一、强化凯恩斯理论,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战后日本政府推行凯恩斯理论,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引导和控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计划性。战后初期日本政府制定许多经济计划,如“1948-1949年两次制定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战后中期又在“1955年底鸠山内阁制定《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6-1960);1957年12月,岸信介内阁制定《新长期经济计划》(1958-1962年);1960年池田内阁时期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等。通过这些计划,避免了资本竞争中的一些盲目因素,使日本经济有了连续性发展的基础。2、发展国有企业,到1965年,国营企业占日本全国固定资产总额的15.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弥补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缺陷,促使了日本经济的高度繁荣。

  二、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资本总量。1、大力发展教育,重视培养人才。日本在1947年进行教育改革,改行九年义务教育。“195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就学率达99%;1965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率达69.6%;1970年高中毕业升入大学的比率达23.6%。”政府又加大对教育的投资“1950年教育经费为1599亿日元,1972年增至40244亿日元,在当年预算中占20%。”高度重视教育的结果,为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充分数量的优秀工人及科技人才,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人才资源。2、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50年代日本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数量:“1950-1954年度为446件,1955-1959年度为577件,1960-1964年度为2039件。”可见日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之快。到1979年,日本系统的、大规模的引进3.1万项世界先进技术,其中一半来自美国。引进主要以购买技术专利和图纸的方式进行,再结合本国特点改造提高,结果使日本工业在短时期内集中了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开发的成就,而且节省了巨额资金。“据统计1945-1970年,日本只付出60亿美元就得到了国外耗费1800亿美元才研制出来的技术。”当时日本人有个口号:“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3、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重教育、重和谐、守纪律和节俭、勤劳的优秀传统,有利于职工增强对企业的荣誉感,有利职工形成与企业同舟共济的忠诚心理,对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有积极意义。企业管理体制实现人员专家化、方法科学化、技术自动化、机构高效化,这些独特的管理体制对于提高劳动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推行高投资政策,扩大投资规模。战后日本迅速掀起投资热潮,“按照经济企划厅的估计,1956年日本企业设备投资额,将比上一年增长7.8%,然而实际上却增长了57.6%。”1955-1970年的15年中,日本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了115倍以上。“日本政府投资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四国同年投资的总和。”固定资本的投资的重点是对电力、钢铁、机械等基础工业和电子、化学、汽车等新兴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不仅使日本迅速建立起了以钢铁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和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而且大大加快了各部门固定资本的更新,提高了企业技术设备和现代化水准。

  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日本利用所处太平洋上优良港口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给日本带来了巨额利润,日本“60年代后半期,输出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的增长率。贸易黑字1968年为25亿美元,1970年达到40亿美元。”日本将这些巨额利润一部分再投资到生产领域,继续促进日本经济增长。同时外汇储备迅速增多,据统计“1970年末为20.05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1972年末增长至183.65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这些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强了日本的经济实力。

  五、自民党长期的执政,使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1955年11月15日,日本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组成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由于自民党在议会中占据决大多数席位,所以“1955年体制的实质就在于,他实际是保守的自由民主党一党执政的体制。从此,日本开始了由自由民主党长期执掌政权的历史。”从50-60年代的执政实践看,历届政府对内对外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在经济方面,自由民主党政府广泛的干预经济生活,制定计划,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了促进资金积累的特别措施。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政府制定了和颁发了一系列以实现稳定为目标的法令,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自由民主党的对外政策,各届政府都竭力追随美国。

  综上所述,日本政府和人民在二战的废墟上,仅仅用了二三十年,就将一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笼罩在核恐惧的国家建设成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就其发展的诱因,既有二战后国际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日本本国的主观原因,而且这两种原因是共同起作用的。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4. 50年代到6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理由

第一,日本在二战期间已经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建立了齐全的工商业和法律
第二,美国的扶持,二战后美国不仅放了大量贷款给日本,而且在朝鲜战争期间还向日本订购了大批的军用物资,使得日本的商品迅速进入欧美市场
第三,国际环境利于日本的经济发展,日本在亚洲的特殊地位使得日本没有像东欧其它国家一样直面于两大阵营的政治压力,因为日本是战败国,没有资格在国际上发话,所以两大阵营也一直没有对这个岛国施加太多的压力。反而美国处处袒护日本,替它抛头露面,因此日本有一个很好的阶段去消化自己泊来的技术,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工商业。

5.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除自身的原因外,其经济

     C           试题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发展的原因有很多。ABD属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自身原因,而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大扶植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外部原因。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除自身的原因外,其经济

6.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除自身的原因外,其经济发展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原因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发展是和美国的扶持,重视发展教育和重视引进最新合计成就分不开的,A,B,D三项都是自身原因,因此本题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的识记能力,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是教材的基础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学生一般根据课本知识直接能得出答案。    

7. 日本90年代的经济衰落的原因

1,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
在日本历史上,1985年是一个极具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日本发生了许多足以影响日本历史、改变日本命运的大事。
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了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这一进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揭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国际化的序幕。
2,日本政治国际化进程加速: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从一个“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在1985年的“广场会议”和1986年的“卢浮宫会议”中,日本均成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
3,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从1980年起,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1985年的日本《经济白皮书》指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扩展资料;
1,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
第一,汇率的调整并不能阻止经济的泡沫化,第二,尤其在CPI的稳定时期,我们更应该当心资产的泡沫化。
我们应处理好眼前的经济繁荣与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当前反对加息的理由之一是,经济过热并非全局性的,所以加息有可能影响经济繁荣。
2,日本泡沫经济的背景;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
此后,日元迅速升值。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由于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账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
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金融缓和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泡沫经济

日本90年代的经济衰落的原因

8. 概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二十年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外部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大多数国民在饥饿失业的困境中几乎失去了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信心。但事过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请了许多专家,请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本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评估。专家们指出,日本面临的不利条件主要是:(1)国土狭小,总面积只有37.7万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总面积的75%。(2)矿产资源贫乏。虽有铁矿和煤矿,但储量极少,而原油储量则更少,只有900万吨左右。(3)人口相对过剩,人均耕地面积太少。(4)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20~30年。(5)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差,被视为劣等货。(6)战败投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7)企业资金不足。同时他们也指出,日本经济发展不光有不利条件,也有有利条件:(1)尚有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2)重化工业发展有较长历史,也较为先进,尽管已转化成了军工产业,但恢复民用并不难。(3)劳动力质量高,这是自明治维新以来重视教育的结果。(4)国民长期接受岛国意识熏陶,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场经济观念,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强,工作勤奋,集体感强,能够联合对外。(5)拥有大量高级技术管理人才,随着战后对日官僚财阀的整肃,他们脱颖而出,走上社会经济、政治主导岗位。(6)国家干预经济有经验,效果突出。(7)有美国的保护,军费支出少。(8)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进步显著。(9)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战中的军工技术大量转向和平经济,新的科学技术在和平环境中发展更快。(10)作为东亚经济强国,日本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均有着广泛的经贸关系,有利于展拓市场。 
鉴于上述情况,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优势,克服社会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两方面的不利影响;(2)用联合的力量对外,吸收海外的技术、资源、管理,同时,为防御海外资本的侵入,组成各种贸易组合等;(3)建设加工贸易型经济,一方面进口海外廉价资源,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加工的产品出口到海外;(4)加强质量管理,创造出一整套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优质、低价、服务周到的产品占领海外市场;建立强有力的金融组织体系和相应的金融制度,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等等。 

战后日本扬长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战后初期的困难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长之路。 
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日本认识到自身在资源、能源供应方面极度依赖国外的严重性,决定实施“科学技术立国”新战略。出于这种认识,日本大力开发自动化产品,建立新的资源开发和供应相结合的体制,倡导开展全民节约资源、能源活动,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国内市场。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把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国际环境,作为其经济技术再次超越欧美国家的绝好时机加以利用。 

8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实力的经济,有能力和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纵横驰骋。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需要外部资金输血补充;以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经济跳跃增长,需要外部资金技术支持;以中国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国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不断吸收海外先进技术。这些无不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活动场所。于是,日本大举向海外投资,从国际化的角度安排日本产业、企业发展结构,与美国、欧共体、亚洲“四小龙”、东盟等组成多层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国际分工体系,通过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绕过贸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广泛利用海外资本市场为自己眼务(这与欧美国家要借日本投资解决就业、经济衰退的愿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劳动力价格、产品市场方面的比较成本收益。 

总的来看,日本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都能较深刻、较实际、较长远地认识自身及国际上的条件,进而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做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