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各有什么特色?

2024-05-13 13:54

1. 宋代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各有什么特色?

宋钧瓷官窑和钧瓷民窑有何区别
官窑是官办瓷窑,专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
民窑是指民办瓷窑,生产品种不受宫廷束缚,皆为城乡民众生活需要的日常用品;
钧官窑的原窑址在今河南禹州,禹州乃大禹之洲,禹的儿子启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有名的药都,瓷都。
1、器型不同:钧官窑多为皇宫御用陈设用品,主要是各式花盘及盆托、鼓钉洗,甚至没有实用价值的出戟尊等;而民窑则多为盘、碗、碟等,实用性强。

2、釉色不同:钧官窑釉色丰富,颜色变化生动美妙,多有蚯蚓走泥纹等;而民窑产品窑变效果小,鲜有纹路出现。
3、工艺不同:钧官窑选料考究,工艺精细,从器型的瓶口、身部到足部制作规整,棱线分明,一丝不苟;而民窑产品略显粗糙,做工一般,且一般采用满釉支烧工艺。
4、底部不同:钧官窑产品底部刻有一到十的汉子数码,标明器物大小,底部抹有芝麻酱釉,而民窑无此特征。

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五个窑口均烧造于宋代,并且都为宋室宫廷烧制过御用瓷,因此合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然后这一说法是在明代提出来的。
1、钧窑
钧窑创烧于唐,盛于宋,钧官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
器型多为各式花盆及盆托、洗、樽等器皿,釉色有天蓝、月白、紫红等各种色彩,釉面多有蚯蚓走泥纹和窑变纹路。
钧官窑胎体较厚,胎色为香灰色,铜口铁足特征明显,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汉字数码,传世品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钧瓷与以上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
这一变化打破了“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五大名窑中独树一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为中国陶瓷美学提升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对世界陶瓷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汝窑
窑址在河南省汝州,所以称为汝窑。
汝窑胎体较薄,胎色为香灰色,釉色主要为天青色,青中闪蓝,色调有一定的深浅变化,釉面有细密似鱼鳞状的开片。
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汝窑前后烧制仅有20年左右,全球仅67件左右,主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世界各地博物馆。
3、官窑
宋徽宗时期,朝廷在京师烧造瓷器,名曰官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后随宋室南迁,在浙江一带也有烧造。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胎体较厚,釉色以粉青、深粉青、米黄、深米黄为主,釉质晶莹,有玉质感,大部分釉面有开片。
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4、哥窑
相传南宋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哥哥烧的窑为哥窑,弟弟烧的为龙泉窑,哥窑之名由此而来,窑址在今浙江一带。
哥窑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之分,胎色有黑灰、深灰等几种不同色调,釉色以灰青为主,釉面由由黑色的龟裂纹和细密的黄色裂纹相互交错,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开片,称之为“金丝铁线”。
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5、定窑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定州,故名定瓷。
定瓷与上述瓷器釉色不同,它是白瓷,其烧造难度要高于青瓷,主要在于祛除杂质,这种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不少釉色白中微闪黄色,胎体质细,色较薄。
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定窑为宋代白瓷之冠,宋代五大名窑当中定窑传世品最多,主要器物有盘、碟、碗、罐、盒等,定窑除烧制白瓷外,还烧制黑釉、绿釉的产品。

宋代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各有什么特色?

2. 北宋五大名窑 汝官哥钧定 的特点

定窑是继邢窑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窑场,烧瓷地点在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
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
,所以称其为定窑。 

定窑始于唐朝晚期,终烧于元。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
。首创覆烧法。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
艺术中的珍品。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
花与印花三种。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
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因钧台或钧
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
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
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
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
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
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
”。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
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3. 北宋五大名窑 汝 官 哥 钧 定 的特点

宋钧瓷官窑和钧瓷民窑有何区别
官窑是官办瓷窑,专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
民窑是指民办瓷窑,生产品种不受宫廷束缚,皆为城乡民众生活需要的日常用品;
钧官窑的原窑址在今河南禹州,禹州乃大禹之洲,禹的儿子启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有名的药都,瓷都。
1、器型不同:钧官窑多为皇宫御用陈设用品,主要是各式花盘及盆托、鼓钉洗,甚至没有实用价值的出戟尊等;而民窑则多为盘、碗、碟等,实用性强。

2、釉色不同:钧官窑釉色丰富,颜色变化生动美妙,多有蚯蚓走泥纹等;而民窑产品窑变效果小,鲜有纹路出现。
3、工艺不同:钧官窑选料考究,工艺精细,从器型的瓶口、身部到足部制作规整,棱线分明,一丝不苟;而民窑产品略显粗糙,做工一般,且一般采用满釉支烧工艺。
4、底部不同:钧官窑产品底部刻有一到十的汉子数码,标明器物大小,底部抹有芝麻酱釉,而民窑无此特征。

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五个窑口均烧造于宋代,并且都为宋室宫廷烧制过御用瓷,因此合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然后这一说法是在明代提出来的。
1、钧窑
钧窑创烧于唐,盛于宋,钧官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
器型多为各式花盆及盆托、洗、樽等器皿,釉色有天蓝、月白、紫红等各种色彩,釉面多有蚯蚓走泥纹和窑变纹路。
钧官窑胎体较厚,胎色为香灰色,铜口铁足特征明显,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汉字数码,传世品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钧瓷与以上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
这一变化打破了“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五大名窑中独树一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为中国陶瓷美学提升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对世界陶瓷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汝窑
窑址在河南省汝州,所以称为汝窑。
汝窑胎体较薄,胎色为香灰色,釉色主要为天青色,青中闪蓝,色调有一定的深浅变化,釉面有细密似鱼鳞状的开片。
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汝窑前后烧制仅有20年左右,全球仅67件左右,主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世界各地博物馆。
3、官窑
宋徽宗时期,朝廷在京师烧造瓷器,名曰官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后随宋室南迁,在浙江一带也有烧造。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胎体较厚,釉色以粉青、深粉青、米黄、深米黄为主,釉质晶莹,有玉质感,大部分釉面有开片。
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4、哥窑
相传南宋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哥哥烧的窑为哥窑,弟弟烧的为龙泉窑,哥窑之名由此而来,窑址在今浙江一带。
哥窑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之分,胎色有黑灰、深灰等几种不同色调,釉色以灰青为主,釉面由由黑色的龟裂纹和细密的黄色裂纹相互交错,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开片,称之为“金丝铁线”。
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5、定窑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定州,故名定瓷。
定瓷与上述瓷器釉色不同,它是白瓷,其烧造难度要高于青瓷,主要在于祛除杂质,这种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不少釉色白中微闪黄色,胎体质细,色较薄。
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定窑为宋代白瓷之冠,宋代五大名窑当中定窑传世品最多,主要器物有盘、碟、碗、罐、盒等,定窑除烧制白瓷外,还烧制黑釉、绿釉的产品。

北宋五大名窑 汝 官 哥 钧 定 的特点

4. 宋代官窑作品

宋代官窑

5. 北宋五大名窑 汝 官 哥 钧 定 的特点

五大名窑制造出的瓷器有着巨大的差距,它们的风格都各具特色。
1.官窑和汝窑
宋朝当时把都城定在了汴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市。所以官窑也被叫做汴京官窑。因为这个窑厂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当时在河南省宝丰县也设立了一个窑厂,在宋朝的时候宝丰县这个地方隶属于汝州,所以叫汝窑,汝窑又叫做汝官窑。两个窑厂都是为了给朝廷制作御用瓷器,其制作出的瓷器也是非常精美,为朝廷工作。
2.哥窑和定窑
哥窑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瓷器历史也有着上有很重要的一席地位。哥窑现今被发现的瓷器多为紫黑色、铁黑色、黄褐色,主要还是以深色为核心。而定窑与其恰恰相反。定窑是是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个大型瓷窑体系,其在北宋时达到兴盛的顶峰时期,在元朝才慢慢衰落。定窑生产出的瓷器主要以白色为主,并且因为白瓷而闻名天下。

3.钧窑的介绍
目前来看,我国现在仅存的传统工艺品都是从钧窑制作并保留到现在的。钧窑的遗址时在当今河南省的禹县。在古代因为禹县隶属于钧州,所以被叫做钧窑。 钧窑瓷器优点是:材料为上等瓷泥,颜色适合、种类繁多;钧窑制作出的瓷器多以碗盆为主,但钧窑制作出的花盆最为出色。
从这些特点中我们不难看出,每个瓷窑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并且在这个领域独树一帜。

北宋五大名窑 汝 官 哥 钧 定 的特点

6. 汝官哥钧定,五大官窑的基本情况

宋代瓷器的烧制完全进入了成熟期,名药盛行,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被后人认为是最为有名,被后人统称为宋五大名窑。
1、汝窑
汝窑为宋代五名窑之首,其工匠以玛瑙入釉,烧出具有典型特色的汝瓷,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2、官窑
官窑本由朝廷直接控制,所制作的瓷器供皇室所使用,其品质当然不言而喻。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足是其特色。
3、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里面谜团最多也是争议最多的瓷窑,至今仍然无法确认其窑厂位于何处。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有米黄、粉青、奶白等色。
4、钧窑
钧窑的“窑变”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大发明,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其制作方式为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
5、定窑
定窑为民窑,其代表器型为白瓷。创烧之时,还较为粗糙。自从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并被选为宫廷所用。

扩展资料:
官窑和哥窑,普通人看就是白底或者青底上面很多小碎片。官窑和哥窑有点难分。也有说法是说南北方人发音不一致,导致大家以为是两种窑。
主要特征紫口铁足,金丝铁线。铁线的出现是烧完以后把瓷器扔在墨汁里,瓷器开片的裂缝里面就有了黑色。
汝窑的大部分、官窑和哥窑都有开片。开片是指瓷器胎体和外面的釉的膨胀系数不一样,胎体膨胀比外面的釉要更厉害,于是就 外面的釉被崩开,形成开片了。
钧窑简单来讲就是各种很美丽的彩色,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铜和铁是瓷器里面2种主要的显色的元素。钧窑主要是铜,会产生各种变换的红颜色。
而且红色是非常难控制的(所以釉里红比青花要难稍很多)。钧窑的瓷器都产生了窑变,没烧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是什么颜色,出来就各种美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五大名窑

7. 宋代的汝官哥钧定五大窑有什么异同?

先说到底宋代五大窑到底是“柴、汝、官、哥、定”还是“汝、官、哥、定、钧”。柴窑据说是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创设,窑口应位于河南郑州(就是被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的那个后周~)。除了众人传颂的“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1],还有《景德镇陶录》中所描述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2] 但是不论如何描述,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柴窑的存在和窑址的位置。近年来有些文章将柴窑与耀州窑联系,五代时期耀州窑确实在技术和生产上较唐朝有很大飞跃,但是黄堡的考古发掘至今没有有力的证据支持这一猜想。因为名声太响但是从来没有证据,柴窑就被钧窑取代,而现在所说宋代的五大窑口也就变成了“汝、官、哥、定、钧”。

北宋时期的官窑(当然随着后续发掘报告的出版,北宋汝窑与南宋官窑,甚至于北宋官窑的讨论也日见增多)。现在市面上应该仅存60~70件,具体数目完全忘记了TAT。记忆中的拍卖记录屈指可数,如1992纽约苏富比的汝窑小盘和2012年香港苏富比的汝窑葵花洗。自陈万里先生开始,无数学者和考古学家投入巨大的精力来追寻汝窑窑址的秘密。终于在2000年对汝窑的中心烧造区有了确定的答案。[3] 汝窑是用木材而不是煤为主要燃料。青瓷是在还原氧气氛中完成烧造,因此所使用的燃料,窑内温度,窑内氧气含量,甚至于加温和冷却的速度与时间都会对釉色造成影响。因为是满釉裹足,汝窑的瓷器都是被置入匣体中由支钉撑起进行烧制的,因此在器物底足也会有支烧的痕迹,一般为均匀分布的椭圆形芝麻粒大小的印记。汝窑在锐角处或有脱釉现象。器物多见开片,但也并不是绝对。有些器形由同代玻璃器皿而来,如纸槌瓶。金口镶的碗口多为修补器物损伤。 汝窑的露胎处大多为浅灰色,既我们现在常说的"香灰色"。

宋代的汝官哥钧定五大窑有什么异同?

8. 宋代官窑解读

特点如下:北宋官瓷当时作为国家礼器的创制,其造型通常以仿青铜器为主,是当年宋徽宗“新成礼器” 的一部分,以徽宗诏敕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也即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作品件件有典,禀赋深义,加上徽宗本人艺术王者的身份和爱好,故北宋官瓷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礼器,主要为朝廷所用,代表作品有瓶、尊、鼎、炉、觚、盘等器形;二是文房用具,此与徽宗个人的喜爱密切相关,也主要供徽宗个人使用,代表作品主要为“文房四宝”,其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列,主要在于北宋官瓷笔洗的造型千变万化,计有直口、荷口、葵口、寿桃、弦纹、兽头、兽耳等多种样式,器形可谓琳琅满目,无有穷尽,充分体现了徽宗的文化智慧和创造。

北宋官瓷对釉色的追求与完善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其釉质肥厚,瓷无修饰,主要以釉色之美、纹裂之俏,去追求艺术上至高至上的大境界。常见有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黄等釉色,且以粉青为上。明学者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始编纂,兼收百科,重在溯源的《辞源》第二册“官窑”栏也道:“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大观间京师置窑烧瓷。胎骨有白、灰、红之分。其土取自汴东阳翟,淘炼极精。釉色有天青、翠青、月下白、大绿。粉青为上,淡白次之”。

北宋官瓷釉面的开片,得益于其独到的工艺,所开片纹极富节奏感,如水波粼粼,晶莹剔透,开片不仅流畅,且小器也可开龟背大片,纹如鳝血,产生出令人惊叹的纹裂美。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著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这些不是装饰的装饰。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也有学者认为北宋官瓷的鳝血纹为上品,如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就说“(官瓷)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