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大学生,在KFC勤工俭学,不知道能不能申请肯德基曙光基金,怎么申请?

2024-04-28 18:30

1. 我是一名大学生,在KFC勤工俭学,不知道能不能申请肯德基曙光基金,怎么申请?

申请
    凡承认《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章程》符合条件,愿意履行两个承诺,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根据基金《章程》规定的申请条件,通过其所在班、系提出资助申请,接受班、系的初步评估和审核,并填写《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资助申请表》。连续申请基金资助的学生,还需附上一学年度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活动的评定材料。

评估
    申请基金资助的学生《包括初次申请者和连续申请者,下同》所在班级及系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提出申请的学生进行初步的评审,确定符合标准后,加盖院(系)公章,签署经手人意见,报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复审。

公示
    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初审后,应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公示。如无异议,确定具体受助生;加盖公章并签署经手人意见。校团委(学生工作部)为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受助学生真实性的责任方。

复审
    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初审后,所有材料报送所在省级青基会进行复审,加盖公章,负责人签署意见后鲍中国青基会中国肯地基曙光基金办公室。省级青基会对本省(区)布点学校整体资助工作负全面责任。 

在参考资料的网站里有更加详细的信息,首先就是填写申请表,祝你好运!

我是一名大学生,在KFC勤工俭学,不知道能不能申请肯德基曙光基金,怎么申请?

2. 同一个城市,两个人遇见的概率有多大?在街道,公交车上,地铁,超市,商场,电影院,KFC或是WC?

这个…很难给你计算额;有时就是缘分啊,缘分也要考虑细致,例如,她如果常看电影的话,你经常去电影院遇到她概率就大哦

3. 为什么大学毕业到基层工作,到一线岗位去工作,是职业发展的必有之路

从高校中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接受锻炼,为党的
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增加新的血液,增添新的活力,输送新的骨干,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正在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当前和今后,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站在战略层面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其重要性,立足现有基础,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
验,与时俱进地采取有效措施,把这项工作进一步推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动各地均衡发展
加
强和完善此项工作,推动各地均衡发展。尽管选调生工作开展了20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毋庸讳言,目前社会上和我们党内对选调生及选调生工作还存在
着种种不理解或不同看法,造成工作上各地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选调生工作作为培养年青党政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紧迫性
还没有完全引起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和群众在思想上的完全认同。部分人对选调生工作指责多于理解,认为选调生一走出校门便贴上红色标签,成为当然的接班人,
受到组织的“庇护”,不是与同龄人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是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拔苗助长”现象。有的领导干部用人观念陈旧落后,喜欢用经验型干部,不喜欢
用知识型干部;喜欢用四平八稳的服从型干部,不喜欢用有思想、有闯劲的开拓型干部;对青年干部过于求全责备,抠台阶、讲资历、搞平衡照顾等等。因而,使得
一些比较优秀成熟的选调生错过了使用时机,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选调生工作的意义和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组织上
有计划地选调大学生到基层锻炼,经过多年的实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对党忠诚、了解国情社情、熟悉群众工作、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对于改善干部
队伍结构、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组织部组通字[2004]号文件指出:“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大批德才兼备,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年轻干部;把优秀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基层工作,有利于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
构,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经受磨炼、增长才干,是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选调品
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符合领导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从源头
抓起,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领导人才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世纪之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一
定要充分认识选调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更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战略层面上加强和完善此项工作,推动各地均衡发
展。
(二)强化基层锻炼、实践成才的育人理念,建立完善开放式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体系
一
要努力形成重视基层锻炼,强调基层工作阅历的培养任用导向。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既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有效之策。上世纪80年
代138名选调生的成长历程表明,基层实践是干部成长的必备环节。建议要抓紧落实“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中的大学毕业生,都应该首先到基层进行一到两年
的锻炼”的规定,让他们有机会去了解基层,接近群众;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苦心志”、“劳筋骨”;要敢于把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他们,让他
们经历风雨,磨炼意志,练就一身硬功夫。要逐步实行市县机关需要的公务员,原则上应从基层锻炼的选调生中选拔的办法。同时,认真研究和解决好选调生队伍建
设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接轨的问题。在干部提拔任用过程中要充分体现“锻炼在基层,成长在基层,提拔在基层”的原则,要重学历但不唯学历,要把具有基层工作
阅历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基础前提之一,对公开考试录取的干部,如果缺乏基层锻炼经历,也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基层挂职、“补课”。
二
要多岗位锻炼,加速培养对象的成长。选调生的选派要从机关扩展到基层,从乡镇扩展到社区,从企业扩展到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努力使他们经受方方面面的锻
炼,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注重开展上下交流培养,把在机关工作的年轻干部放到乡镇、街道、企业等挂职锻炼,这样既可以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国情,
又可以使他们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增强能力;把在基层工作的年轻干部选派到上级机关跟班学习,这样既可以使他们了解上级宏观决策制定、组织协调方法等,又
可以使他们避免知识的退化和基层某些庸俗作风的影响;把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派到经济发达的地区交流任职,这样既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新观
念,又可以使他们学到新知识,增强新本领。这种“机关—基层—机关—现职”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年轻干部经受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培养锻炼,实践证明是成功
经验。
三是要宽领域培养,涵盖社会经济
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之成长为一支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有生力量,成为各级培养年轻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的摇篮和后备军。要根据执政的需要,有计划地把选拔出
来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广泛输送到农村乡镇、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培养锻炼,推动选调生工作与社会层面的有机融合,使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最
大限度满足社会各方面需要。
四是要在竞争中选才,提高重点培养对象的质量。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在实践锻炼的基础上,通过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等,筛选确定出重点对象,着力培养并大胆提拔使用;对分流出的人员,可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结合个人专长,安排为普通机关干部或专业人员。
(三)适应形势要求,改进选拔方法,提高选调生工作的吸引力
从
优秀大学毕业生中选择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到党政干部队伍中来,是选调生工作的初衷。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大学生已成为各级党
政干部的主要来源。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新的形势下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培养领导干部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现在大学生的
从政意识从政热情相对减弱,党政干部作为职业的竞争力、吸引力不强。许多优秀的大学生没有把党政干部作为第一选择,进入选调生队伍的往往是一流大学的二流
人才,二三流大学的一流人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参加选调,参加选调的又往往不是最优秀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调生队伍乃至党政干部队伍的质
量。要引起各级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党政干部选拔工作:
一
是坚持公开、考试、择优选调的原则,尽可能与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接轨。在调查中,选调生和高等学校对选拔方式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多数主张采取个人自愿申
请,经过学校考察推荐,并由上级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审查,再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这样可把个人、学校、上级组织以及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贯穿起
来,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现行的选调生选拔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相结合。明确规定所有国家公开考试录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或无基层锻炼经历的历届大学
毕业生中的公务员一律要到基层锻炼一年,从中选拔培养符合选调生条件的公务员,纳入选调生队伍的管理,这样充分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社会公认程
度高,选拔的对象素质更好,适应性更强,选调范围更广,进出机制灵活,既有利于选到一流人才,又有利于分流,还减少了单独选调的成本,有利于组织人事部门
集中精力,抓住重点。不足是由于公务员涉及的专业面广、层次多,整个公务员的管理成本较高。或明确规定各级机关需要的公务员原则上应从基层锻炼的选调生中
选拔,这样可以体现“成长在基层,提拔在基层”的导向,有利于形成知识分子走基层成长的思路,不足之处是部分专业性强的机关需要的专业公务员有可能难以满
足。
二是要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下,大
范围选拔,逐步扩大从大学生中选拔党政干部的数量。要有海纳百川的视野,适当增加选拔总量,扩大选拔范围,在现有基础上解放思想,把选拔的对象扩展到全国
高校毕业生和海外留学人员;要不断丰富选调类型,注意克服从文科类毕业生中选拔选调生的惯性思维,有计划地按照社会实际需要有意识地从理、农、医、外贸、
财经等多个专业中确定选拔对象。
三是坚
持“早发现早选拔早培养的原则,尽早开展工作。在实践中,对选调生的选拔一般是在临近大学毕业的前夕,即每年的4—5月。而选拔工作主要是依靠学校的院
(系)党组织。选拔前的准备工作,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产生出了一些问题,如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从头年的9、10月就开始了,很多优秀毕业生已被
选走,难以选到一流人才;许多推荐为选调生的学生实际上对何为选调生一无所知,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在心理上的准备都不够,幻想的成份多,这必然对今后的管
理产生影响。因此,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可以从大学三年级时就开展此项工作。由学校方面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如增加发展青年学生党员的数量、担任学生干部,做
到早物色重点、早培训锻炼、早进行思想引导,加大在校期间的培养和考察。
四
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紧制定相关政策,吸引更多高校优秀毕业生。对选调生要做到工作上多照顾,生活上多关心,并及时针对他们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
难和顾虑,加紧制定相关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选调生工作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特别是对到边、远、少、穷地区工作的选调生,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真
正将有志于从事党政工作的高校优秀毕业生吸收到选调生队伍中来。
(四)加强领导,严格管理,力促选调生健康生长
一
要加强领导,完善机构,形成合力。如何加强对选调生的管理是确保选调生能健康快速成长的关键,希望各级党组织要把选调生工作列入管理日程,高度重视,经常
关心,及时过问,落到实处。要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宏观领导和工作指导的力度。省级党委组织部门在选调生的培养管理方面负有直接责任,要有专门机构专人负
责,加强具体指导;县(处)级党委组织部门是选调生的日常管理部门,要按照干部管理工作的要求和选调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做好培养管理工作;选调生所在单位
的党组织,要负起责任,真正把选调生培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
要严格考核,动态管理,保持活力。对选调生队伍进行不断的考核充实、淘汰是确保这支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这不仅是选调生们本身的强烈呼吁,也是加强
选调生工作的迫切要求。必须建立选调生的淘汰激励机制,选调生决不能搞终身制,要采取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淘汰和调整工作。定期和严格的考核是激
励淘汰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选调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要规范调整的原则和方法,对全面考察中反映一般、
没有发展潜力的选调生,要及时调整出选调生队伍;对调整出来的人员,要按照个人特长、意愿与组织需要结合的原则,妥善安排适当的工作。使选调生保持“金字
塔”型结构。
三要关注上世纪80年代成
长起来的大学生干部的后续培养和使用,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发挥的同时,尽快形成示范带动效应。80年代成长起来的目前已经走上各级党政领导岗位
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是我党改革开放以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起来的新一代党政领导干部,他们目睹了拨乱反正,经历了改革开放,参与了全面小康社会
建设的伟大实践,普遍文化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理论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他们了解基层,联系群众,在工作中有更强的吃苦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们对职业
有高度的认同感,对党有天然的亲和力,是靠得住、较为成熟的干部,是党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充分开发利用这笔财富,仍然应是当前和今后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培
养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深化和继续。要继续强化对他们的培养教育,结合他们的工作和职位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权利观、义务观等方面的教育,促使他们在新的层
次、新的起点上实现素质和能力的新升华。要给他们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承担更重要的责任,要更宽领域地锻炼、提高更大范围驾驭局面的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
成材。要通过总结经验,传授体会等途径,搞好“传、帮、带”,扩大他们对后续大学生的正面影响,以求形成良性示范带动效应。
(作者系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刚刚看到这篇可能对你有帮助
                                                                                           by:知道团队【写意天下】

为什么大学毕业到基层工作,到一线岗位去工作,是职业发展的必有之路

4. 大学生从基层岗位做起,你对此有何想法?

第一、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下基层工作,而国家也制定相应的政策,比如鼓励大学生做村官等等,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第二、从象牙塔走出来,大学生们往往只学到了理论知识,而却放实际的工作能力,从基层做起可以让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晚上,理论和世间相节后,为大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大学生从基层做起,也是基层单位引入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的作用得到了凸显,用大学生的丰富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也可以提升基层单位的理论业务能力,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第四、而现在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也能够为大多数大学生接受,他们也意识到了现在的基层单位,是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平台,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展示自我风采第五、我认为为了进一步推广这一现象,首先可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大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现在的社会状况,让他们能鼓起勇气走下基层,其次在政策上提供更多的倾斜,给与大学生更好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生活保障措施,提高大学生到基层单位工作的福利待遇,再次,可以给与聘用大学生,吸引人才的这些基层单位更多的政策扶持,比如相应的创业基金,税收等方面的适度减免等等.......恩 回答得好

5. 大学生下基层,对我们的日后前途发展有什么优势?

如果说找工作是一场战役,需要毕业生付出相当大的心血和代价,那么对于出身寒微的大专生们来说则无异于一场残酷的近身肉搏战。 

我查阅了一些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根据个人的经验,认为教育部高教司提供的数据比较接近真实(许多部门的统计数据经常是相互矛盾且令人生疑的),该数据显示:2001年有50%的专科生没有找到婆家;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未就业的专科生未就业的共有34.8万人,2003年,全国高校的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跌破最低点,仅有30%暂时成功就业。 

可见,在如此惨烈的战役中,能侥幸存活的大专生还真的不多,有的甚至一两年后还没就业。远的不说,以我所毕业的那个专科班为例,三十多个专科生,他(她)们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三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到现在只有三四个人的就业情况比较好,其他人多半暂时就业且不断地换工作,生活也基本都处于糊口阶段,挣的钱只够自己日常开销和租房费用,存的钱只够再找份工作。在求职市场饱受令人寒心的冷遇,专科生毕业找工作的起点已经是相当的低,个人将来的发展自然很成问题。 

我对大学教育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初衷和动机的良好表示理解,但对其所走向的方向很是怀疑。本科注重的应该是培养理论型研究人才,而专科注重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这是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从人才的类型来看,这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平台,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位于塔尖,然后是专科生,高职生,中专生等则在下面,越往上走人数应该越少,社会普遍需要的是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因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才都来搞研究。从我国大专生招生人数与本科生招生人数所成比例来看,本科生和大专生比例严重失调,本科生和专科生的人数几乎对等,而在其他很多国家,专科生的比例远大于本科生,甚至比本科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我国大专生的就业形势怎么样呢?一个又一个例子说明,专科生就业率不仅不能与本科生相提并论,相反毕业就失业的大专生随处可见。另外的一个既成事实是很多追求高学历的人不是用来搞研究,而仅仅是为了增加找工作时的筹码,这对国家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还有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当中,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能力究竟有多大的区别?专家解释大专生就业难的惯常说法就是,专科毕业生既缺乏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又缺乏熟练的专业技能。我不否认,但这只是现象,而不是根本原因,我要问的是,什么造成了专科生缺乏知识的深度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呢? 

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不少大学都在不断地扩招,却并没有认真考虑专科和本科的根本区别所在,在培养模式上专科往往只是本科专业在内容和学时上的简单压缩。很多大学里同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前两年半开设的课程和教材完全一样,平时也都是在一起上专业课和公共课,甚至考卷也相同,惟一不同的是本科生毕业前半年增加三到四门课程,时间上比专科生多学五个月。所谓的知识广度就在这里吧,但知识深度值得怀疑,稍有学习常识的人都知道,五个月学三四门课程并不是件容易事。 

在大学呆过的人也都知道,大学老师讲课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串讲,而串讲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将课程中的重点(也是考试重点)挑出来讲讲,然后大家自己回去看,到时参加考试就行。可见,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能力相差其实并不大,但就是这短短的五个月,造成了本科生和专科生在找工作时所受待遇的天壤之别!

大学生下基层,对我们的日后前途发展有什么优势?

6. 大学毕业生的基层就业项目有哪些

一、西部计划
该项计划从2003年开始实施,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
二、到村任职计划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
三、三支一扶计划
“三支一扶”计划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决定,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四、特岗教师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特岗教师聘期3年。

扩展资料:
西部计划选拔资格
1、具有志愿精神
2、通过毕业体检和西部计划体检
3、学分总绩点(或学业成绩)排名在本院系同年级学生总数前70%之内
4、获得毕业证书并具有真实有效居民身份证
5、优秀学生干部和有志愿服务经历者优先
6、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优先
7、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在西部地区者优先
8、西部急需的农、林、水、医、师、金融、法学类专业者优先
9、已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优先
10、鼓励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报名参加西部计划
11、参加基层青年工作专项行动的志愿者应累计1个月以上的基层工作、志愿服务经历或者曾获校级以上表彰奖励、担任过各级团学生组织主要负责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层就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7. 大学生下基层如何干得好留得住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几乎所有专家为破解“就业难”开出的方子。据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达11.8万人,同比增加近1万人,增幅8.4%.虽然到基层就业已成大势所趋,但大学生下基层怎样才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政协委员建议进一步破除大学生下基层的藩篱,开辟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通衢。 农村人才缺口大 农科大学生的用武之地,理应在农业一线,而全国政协委员夏涛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我省农科大学生真正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比例不足毕业生人数的l0%,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通过政府实施的“三支一扶”、“选调(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村官”等计划项目才下到基层的,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连农科大学生也不到农村基层就业,并不是因为农业人才已经过剩。事实上,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仅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从长远发展来看,农业人才还远远未能满足这种需要。特别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对农科大学生带来新的需求高潮。 ”夏涛说。 夏涛认为,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农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因素。与在城市就业相比,到农村工作无论是环境、待遇,还是发展前途,都有不少差距。因此出现“宁可在大城市卖瓜子,也不愿到基层育种子”、“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基层一套房”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待遇偏低难留人 据民盟界别政协委员的调研显示,一些到农村和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完成规定的服务年限,就返回城市找工作。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上的差别,尤其是社会保障上的差别,使大学生到了基层也难以留住。 最明显的是,农村教师普遍比城里教师待遇偏低,虽然工资差不多,但实际收入相差往往在三分之一以上。这些严重影响了到农村学校任教大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些偏僻边远地区,即使来了大学生,也常因为交通、通信、生活等方面费用高,且岗位福利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原因而逐渐流失。 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人才引进和使用的忽视,许多地方出现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使得农业人才的载体被瓦解。“都说基层需要人才,但如果真去了,又会觉得自己很多余,学的用不上。乡村自有乡村一套游戏规则,我们插不进去。 ”一位到农技推广站实习的大学生无奈地说。 专业不对口,也是基层留不住大学生的原因之一。由于缺少对基层人才需求的预测和预报,大学设置的专业培养方向很少有针对基层的。从高考选择志愿,到大学专业设置,再到毕业生流向,都没有为到基层就业做好准备。即使是农业院校之间,也存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教学内容和知识陈旧,实践性教学薄弱,导致毕业生下去了用不上。 政策到位是关键 据省教育厅对夏涛委员的提案办理反馈中介绍,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比如,在生活条件、工资待遇上给予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优惠政策,大学生一到基层便可直接转正定级,并从工作第二个月起在高定一档职务工资的基础上,按本职务工资档差向上浮动一档作为岗位津贴;连续工作每满3年且考核合格后,可再继续向上浮动一档作为岗位津贴。 此外,对参加国家和省基层就业项目,到艰苦地区县及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 刚到省财政厅工作的小徐,大学毕业后作为“选调生”在农村工作了3年。他庆幸自己下基层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在基层不仅得到了各方面的历练,在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时还享受加分政策,以及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乡镇机关招录公务员更是明确规定: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录用率要达到70%.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时实行优先。 优惠政策多多,落实到位是关键。由于多种原因,我省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还差强人意,政策的可操作性还有待提高。对此,民盟界别委员认为,如果政府在福利政策上有足够的力度并切实得到落实,使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收益高于城市就业,还是有相关多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去工作。好政策的作用,就是要让大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流得动。

大学生下基层如何干得好留得住

8. 如何看待大学生基层就业

原标题:什么影响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你会选择去基层吗
近年来,随着中央对基层就业项目的进一步倾斜,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自愿选择到基层就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共有106万余名大学毕业生志愿参与了“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和“农村特岗计划”等主要基层就业项目。那么,究竟什么影响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本文作者结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大学生参与上述基层就业项目的调查所进行的分析,不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同时也为我们如何引导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思路。
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基层治理,基层固则天下安,基层富则国家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很大意义上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大学生是优秀青年的主体之一,他们朝气蓬勃,掌握前沿科技,是未来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既是提升国家就业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较好地满足基层对人才的渴求,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也是锻炼青年人才的有效方式,让他们接地气,长本领,更好地实现人生发展。
近年来,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大学生基层就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我国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农村特岗计划”成为大学生最熟悉的基层就业项目。那么,在基层就业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大学生究竟如何看待上述基层就业政策?他们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意愿如何,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基层就业项目的满意度如何,又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呢?
影响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的因素是什么?
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有两个方面:“激励因素”和“排斥因素”。“激励因素”是促进和推动毕业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因素,而“排斥因素”则是阻碍其参与的因素。
“激励因素”主要指政策的优惠,而“排斥因素”则主要集中于个体层面,包括学历、性别、家庭收入、工作预期和个人能力素质等等,这些因素既可能产生激励的因素,也有排斥的因素存在。综合而言,下列因素共同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
第一,政策优惠是“激励因素”中的主体,政府对于就业政策的宣传与推广到位,加强了毕业生到基层的意愿,同时,越来越多的政策优惠也增加了毕业生对于前景的良好预期,愿意参与项目。基层的广阔发展空间也成为激励更多的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寻求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随着大城市就业竞争的加剧,生活成本升高,生活压力加大,调查数据显示接近71%的专科生,即学历较低的毕业生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到基层工作,其主要原因也在于专科生在城市中竞争力比本科、硕士生弱。毕业生的家庭收入较低也是“激励因素”之一,家庭收入较低,往往社会资本较少,基层就业成为该类型毕业生避开大城市竞争“天花板”的理性选择。另外,主动选择到基层锻炼个人能力,认为基层的的确确能够锻炼个人能力,并存在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也是众多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激励因素。
第二,“排斥因素”涉及到的方面较为多元,影响方向更为复杂。就学历而言,学历对于专科生是激励因素,而对于本科和硕士、博士生则更多的是起到了排斥的作用。低收入家庭的毕业生更愿意到基层就业,而家庭收入高的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在城市中立足和发展。对基层环境的不熟悉,也是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排斥因素”之一,如对语言、风俗、习惯,甚至是天气、饮食等的主观不良想象都会使得毕业生退缩。最后,基层就业项目的选拔过程注重毕业生的个人能力素质,包括学业成绩、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和基本工作技能等,项目选拔的竞争性也使得一些认为自己不够优秀的毕业生打了退堂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中“激励因素”和“排斥因素”都存在,并且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提高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积极性就在于如何将能够转化的“排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
原标题:什么影响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你会选择去基层吗
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的状况是否满意?
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项目的评价是满意的,但是满意的程度并不高。为此,我们需要分析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中有哪些“激励因素”,又有哪些“保健因素”,以弄清楚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项目的满意状况,从而提升他们的满意度。
激励——保健理论认为,“保健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安全保障、地位、薪金、工作条件、与上级的关系、监督、行政管理制度等等。保健因素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足感,但不能带来满足感。对于选择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来说,“保健因素”包括基本的工作环境、项目保障、安全保障、工作待遇等。如果这些基本条件没做好,那么毕业生的满足感是非常低的。调查数据显示,处在工作基本条件较好的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满意度明显高于工作基本条件较差地点的毕业生,并且数据还显示出大学生满意度最低的三项依次为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和项目保障,这说明政府在这些基层就业项目的“保健因素”上的工作还需要加强。
“激励因素”包括成长、晋升、责任、工作本身、认可、成就等方面。“激励因素”能够为员工带来满足感并且增加工作积极性。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激励因素”中的工作任务、个人能力展示、发展空间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到基层后能够得到地方领导重视,为当地工作作出贡献,充分展示了才能,一定程度上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可以看出,在激励层面,大学生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
结合数据和理论分析,对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项目的满意度的总体评价是: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项目大体上是比较满意的,但是满意程度不高。多数大学生对于“保健因素”,也可称之为“保障性措施和环境方面”的因素满意度不高;对于“激励因素”,也可称之为“发展性措施和机会方面”的因素,大学生满意度较高。
激励大学生到基层参与就业的措施与建议
为了更好地开展基层就业项目,促进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参与,政府应该增强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意愿,提高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大学生的满意度。在增强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意愿上,有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应提出更加广泛和全面的优惠政策,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增加项目的经费补贴,对整套制度进行体系性的建设和完善,增加优惠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注重政策的落实和执行,用稳定的基层就业政策保障大学生踏踏实实、毫无顾忌地留在基层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增加“激励因素”,减少“排斥因素”,注重将能够转化的“排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减小不能转化的因素的影响。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服务于群众的就业观,认识到基层就业的锻炼作用。同时基层单位可以联合学校开展活动,让学生亲自到基层工作地点参观,减少大学生对于基层的陌生感和畏惧感。
第三,政府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对基层就业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使大学生能够非常了解优惠政策的方方面面,基层部门也应当主动参与到宣传的行列中来,积极与在校学生进行接触,举办论坛、讲座来加强毕业生对基层工作的认识。
第四,完善招募机制,适当减少一些硬性的限制条件,使得项目能够面向更广大的大学毕业生。
提升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项目的满意度应当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完善加强“保健因素”,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于项目的经费投入,提高大学生工作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完善项目保障,根据地区经济水平实施差异化补贴,加强检查津贴、工资的发放、到账情况。
第二,增强“激励因素”,基层领导应该提高对于参与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对大学生加强岗前培训和工作指导,帮助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进行角色、身份的转变,学习到应该有的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交付给大学生有实质性内容的项目或者工作,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工作积极性。
第三,国家应当重视参与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的长期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并畅通多种发展渠道,细化完善大学生项目期满之后进行自主创业、考研(课程)究生、考公务员(课程),或是继续留在基层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让积极工作的基层就业人员有一个公平合理的上升渠道和今后就业的多种选择,真正做到使大学生没有顾虑的全心全意服务于基层·、扎根于基层,并得到扎实的锻炼。(作者杨平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