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答高中政治哲学问答题的方法

2024-05-17 14:32

1. 求答高中政治哲学问答题的方法

1《生活与哲学》在公民(个人)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以下知识:
(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关系;
(2)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与联系的关系;人与矛盾的关系;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 《生活与哲学》在国际关系这方面的运用
在《生活与哲学》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关系的哲学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③内因和外因的关系;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⑤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3 政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解题的一般思路:
1、一般思路:读题→审题(审设问、审主体、审材料)→联想(教材知识、时政知识)→撰写提纲→答案要点(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
解答非选择题的一般思路的图示如下:
2、审题要求:
(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如有问题随时联系我。首先要记住课本上的原理和方法论,这样即使不会分析也会得一部分知识分。还有没知识,何谈答题能力。

求答高中政治哲学问答题的方法

2. 高中政治哲学问答题怎么答…?答题的经验和技巧…

首先,哲学是政治最好学的,因为他系统。
 
1.背大纲,没有 大纲你就只能瞎转。
2.分清楚宏观题和围观题
所谓宏观题,就是问题范围大,一般只提炼大点:例如: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至于微观题,是具体到某个范围,比如说用矛盾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辩证关系分析材料。一般要把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  来答
3.多找大题,研究答案,你会    顿悟   的!!!!这个很重要

3. 关于高中哲学的问题

1实践性
2恩格斯的意思是指:科学应当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广大的人名群众所用而不是资产阶级个人专利。这里的科学范畴倾向于社会科学如哲学法律之类而非自然科学物理化学之类。他是为了赞扬马克思主义诞生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维护无产阶级利益。才说这话
3这是比较范的说法。意指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由无产阶级专政,全人类共同富裕和平等。按需要分配劳动成果。一种人类终极理想——地球村。
以上是我自己的答案。可以追问我

关于高中哲学的问题

4. 高中哲学问题

呵呵,其实这道其实玩了把文字游戏
这道答案①③④是没问题的,关键是你材料没有仔细读
首先①④ 你都选了说明这则材料大意你还是懂了
 ③其实是要选进去的,注意材料提到“气候变化已经不再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地球人息息相关。”这是对过去认识的辩证否定即“③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②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为什么不选,请认真读取材料信息“一种值得期待践行”有没有践行呢?没有。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以人为主体,客观世界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你说材料中提到了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吗?
“低碳生活”还仅停留在认识阶段,还没有做到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其实很多国家并不愿意践行。比如前不久举行的坎昆国际气候大会,很多议案都不了了之了。前年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也仅仅达成最低共识。,所以②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肯定不选。 
高中政治学习法,本人原创: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5480766.html

5. 高中哲学问题

先理解一下译文:
事物有美好就有丑陋来对比,假如我不自夸美好,又有谁会讽刺我丑陋呢?世上的东西有洁净就有肮脏,假如我不自好洁净,有谁能脏污我呢? 
3:有了美就会产生丑,美和丑不会独立的产生和消除。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考试拿了第一,就必定会有人最后,两个事物的产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托,不单产生也不单消除。
1:一比较好理解,就如同国人可能认为白是美的,但是在一些非洲国家,他们就可能会认为白是丑的。立场,观念不同,矛盾双方就会相互转化了。

高中哲学问题

6. 高中哲学问题

客观存在和物质都不应当是实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比如说“生产力”生产力是物质,但是生产力不是实物。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一定是物质。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客观存在的,但“马克思主义”不是物质。主观认识行为发生相互作用的存在就是客观存在。 只有当主观意识开始把某种存在及其内涵作为自己对象时,这个对象才成为相对于他的客观存在。 客观不一定是物质。
根据哲学定义所谓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如果根据这个定义的话,所谓的具体思想就不属于客观世界。主观一定是意识领域的。

7. 高中哲学问题

一个是辩证法一个是方法论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的世界。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如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5、内外因辩证关系(事物发展原因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6、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途径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优秀作品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支持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7、矛盾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正确对待矛盾,对优秀作品事物在优秀作品进修,都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从矛盾的两方面看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8、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反对一种方法认识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原理】世界上优秀作品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两者在不同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工作方法。 

10、主次矛盾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我们称此为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进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方法论】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照顾一般。 

11、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姿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票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12、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实践对认识(理论)的决定作用原理 
【原理】实践是人们发行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原理 
【原理】人们在实践中要实现预想的目的,必须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失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客观联贯起来的特性,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方法论】反对用实践以外的任何东西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4、认识辩证发展过程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四、人生观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原理 
【原理】个人活动是社会总活动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作用。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燕尾服起促进或失去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反对脱离社会需要的自我设计,也反对否定个人活动的作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科学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3、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原理 
【原理】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扬顽强拼博的精神,立足本职,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中哲学问题

8. 请教一个关于高中哲学的问题

是属于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也就是说实践是人进行的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比如:做化学实验吧,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这是一种认识活动,不是实践活动,但是,我们在实验室,在认识(课本中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实验,作用于反应物上,使反应物发生变化,生成一种新的具体的物质,把书本中的理论(观念中的东西)变成了现实。这一个实验的过程,不就符合实践的含义与特征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