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账面余额及摊余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2024-05-07 06:21

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账面余额及摊余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需要减去减值准备 (报表列示的)。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在没有减值时等于账面价值。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只有债券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才存在这个,期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就是和摊余成本比较,差额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扩展资料: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
一、日常核算科目
本科目应当按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类别或品种进行明细核算。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主要账务处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有类似之处,但也有不同。具体而言:
⑴初始确认时,都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交易费用应计入初始入账金额;
⑵资产负债表日,都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不是计入当期损益,而通常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账面余额及摊余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既按摊余成本计量,又按公允价值计量,无法理解。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有关系吗?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在按照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时,要采用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来计算。
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影响摊余成本,所以在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不等于摊余成本。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是影响摊余成本的,因此在确认减值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摊余成本。

扩展资料
算法: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
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4、期末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5、该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6、摊余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它是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1)实际利率法摊销是折现的反向处理。
(2)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 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
(3)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4)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5)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摊余成本

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是按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么,为什么好像又有采用摊余成本计量的情况?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的。所谓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就是在期末,要根据期末的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你仔细看一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它在各期期末都是要根据期末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的,所以它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只不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果是债券类的话,它在期末需要计算利息收入,计算利息收入,就需要用到实际利率法,要用实际利率法,就需要用到摊余成本,所以很多人会误以为它是采用摊余成本进行计量,这是不对的。
再说,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果时股票类的话,根本就不存在摊余成本的这一说,所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采用摊余成本计量”是错的。
一定要记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用到摊余成本,只是为了计算利息收入,不能因此而认为他是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有问题欢迎来我空间留言。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是按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么,为什么好像又有采用摊余成本计量的情况?

4.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什么有时候用摊余成本计算 有时候又是用公允价值计量??? 比如说在计算减值的时候...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所谓以公允价值计量,就是说持有期间的每期期末,需要根据其期末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用摊余成本,仅仅是为了算它每期的利息收益金额,这并不表示它是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算减值准备时,用到摊余成本,是因为它每期期末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了资本公积,为了正确算出需要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金额,所以要摊余成本减去计提减值时的公允价值,而不用账面价值减去计提减值时的公允价值。QQ:1206608397

5.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问题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以公允价值计价。

但是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进入损益表,公允价值变动的部分算作未实现收入,直接进入所有者权益,不在当期净利润中体现。既然是以公允价值计价的,也就不涉及摊销问题。

而且金融资产,不论是否是以持有到期,还是交易用途还是可供出售,都不做摊销。
如果该笔债券是strike形式的,不涉及分期偿还本金的,那就不需要对账面价值进行减值。持有债券和发行债券不同,也不需要因为折价溢价而进行摊销。摊余成本的产生只有公允价值变动。

发生正常公允价值变动,分录可以借该项债券,贷未实现收入,计入所有者权益。

与下期投资收益无关。债券的下期收益属于固定的票息,直接按照固定额度计入损益表中的。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问题

6.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用摊余成本计量吗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若仅仅是公允价值的暂时性下跌,那么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时,不需要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的金额,此时摊余成本不等于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期末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该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它是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①实际利率法摊销是折现的反向处理。
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 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③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④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⑤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7.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怎么会有摊余成本

2000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00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250元,票面利率4.72%,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59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实际利率为10%。
以上述折价销售为例看待摊余成本:购买5年期债券折价购买后,实际支付价款与票面金额之间形成了一个250元的差价。从理论上来讲本次投资购买债券除每年的利息外还盈利250元,但是这250元数额初期产生时,不能立刻将其纳入到投资收益中去,即使理论上他也是投资收益,但他不是本期(本年度)的投资收益数额,而是跨度5年时间的投资收益总额(只针对250元而言,不含利息等收益)体现。因此只能先把250元找个科目存起来(因为数额已经产生,你不得不在会计账目中体现出来,但又必须体现年度会计账目的真实情况。这就好比返还话费,说是一次性返你100话费,结果分5个月给你,每个月20元,难道你能说你这个月收入了100的话费。),于是只好放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中。然后在每年把250元按一定的比例转到投资收益中去。整个过程就称之为摊余成本。至于按什么比例来算每期的摊余成本,基本上按下面的公式,最后一期用总额250减去每期的摊余成本数额即可,基本上就是把利息调整科目整平就可以了。
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250×4.72%=59
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000×10%=100
利息调整摊销=投资收益-应收利息=100-59=41(这就是本期从250元中应该计算到本期的差价收益)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怎么会有摊余成本

8.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账面余额及摊余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需要减去减值准备 (报表列示的)。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在没有减值时等于账面价值。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只有债券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才存在这个,期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就是和摊余成本比较,差额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扩展资料: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
一、日常核算科目
本科目应当按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类别或品种进行明细核算。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主要账务处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有类似之处,但也有不同。具体而言:
⑴初始确认时,都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交易费用应计入初始入账金额;
⑵资产负债表日,都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不是计入当期损益,而通常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