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 为什么 要买政府债券 央行债券

2024-05-17 04:01

1. 商业银行 为什么 要买政府债券 央行债券

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券是因为政府债券管理费用低、安全性好、收益率高,从资金上来看:银行有75%的贷存比要求,而准备金目前是18%,但是贷款只能放75%,还有7%的资金闲置资金,而购买政府债券、央行债券是最安全的投资方式。拓展资料政府债券政府债券是政府为筹集资金而向出资者出具并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具体包括国家债券即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政府担保债券等。一般国库券是由财政部发行,用以弥补财政收支不平衡;公债是指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的一种债券。有时也将两者统称为公债。政府债券具有安全性高、流通性强、收益稳定、免税待遇的特征。政府债券的性质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第一,从形式上看,政府债券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它具有债券的一般性质。政府债券本身有面额,投资者投资于政府债券可以取得利息,因此,政府债券具备了债券的一般特征。第二,从功能上看,政府债券最初仅是政府弥补赤字的手段,但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政府债券已成为政府筹集资金、扩大公共开支的重要手段,并且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逐渐具备了金融商品和信用工具的职能,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国家债券的发行者是中央政府,由国家承担偿还本息的责任。它可以全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也可以在到期前用作抵押贷款的担保品,而且,政府不征收债券收益所得税。因而,它的信誉好、风险小、流动性强、抵押代用率高,是最受投资者欢迎的金融资产之一。国家债券的发行量和交易量在证券市场一般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仅在金融市场上起着重要的融资作用,而且是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重要手段。国家债券的发行一般以公募发行为主,同时又多采取间接销售的方式,即通过证券发行中介机构公开向社会上发行。国家债券的发行,一般在国内以本币币种发行,称作政府本币内债,在国外也有时以外币币种发行,称作政府外币债券。

商业银行 为什么 要买政府债券 央行债券

2. 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会导致什么结果

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债券是政府、企业、银行等债务人为筹集资金,按照法定程序发行并向债权人承诺于指定日期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债券是一种金融契约,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借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同时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债券的本质是债的证明书,具有法律效力。债券购买者或投资者与发行者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发行人即债务人,投资者(债券购买者)即债权人。债券的付息期是指企业发行债券后的利息支付的时间。可以是到期一次支付,或1年、半年或者3个月支付一次。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因素的情况下,付息期对债券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有很大影响。

3. 央行买债券市场有何变化

变化:市场上货币供给就增加了,释放了流动性。中央银行从公众手中买入债券,就是把资金又还回到老百姓手中,并却比老百姓购买债券时所付出的资金还要多一点点(利息),所以市场上货币供给就增加了,释放了流动性。具体如下:1)是中央银行买入有价证券:→直接增加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2)影响(提高)有价证券价格→调节(增加)社会信用量。中央银行从公众手里买债券,如果公众持有支票,则储备金增加,如果公众将此兑换成现金,则通货增加,不管是哪个,基础货币Mb=储备+通货,都会相应增加;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D下降,货币乘数m增加,货币供应量M=m*Mb,因此从公众手里买债券,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都会增加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认为具有货币性质。拓展资料:1.货币供给的过程:1)通货供给:通常包括三个步骤:由一国货币当局下属的印制部门(隶属于中央银行或隶属于财政部)印刷和铸造通货;商业银行因其业务经营活动而需要通货进行支付时,便按规定程序通知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运出通货,并相应贷给商业银行帐户;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兑现方式对客户进行支付,将通货注入流通,供给到非银行部门手中。2)存款货币供给商业银行的存款负债有多种类型,其中究竟哪些属于存款货币,而应当归入货币供应量之中尚无定论。但公认活期存款属于存款货币。

央行买债券市场有何变化

4. 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中央银行不就是代表政府么,怎么还要买?

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是中央银行实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债券,购买债券的人用商业银行的支票来进行支付,中央银行根据支票向商业银行提款这就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减少了市场上流通的基础货币,所以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债券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反之则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扩展资料: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再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此些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开市场业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工具

5. 请问如何理解“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债券来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

楼上的解释太模糊。债券的买卖有两个市场:一级市场又称发行市场,顾名而思义不需要再进一步解释了;二级市场成为流通市场,债券的持有人在一级市场上买到了债券后并不一定持有至到期领回本金利息,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卖,优质的债券是一种良好的投资工具,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会持有很多优质债券以优化资产结构、降低风险。“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债券来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学名叫“公开市场操作”,是在二级市场上发生的。

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发生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当央行认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数量过多时,就会在二级市场上卖出自己持有的债券,商业银行在买进这部分债券时,有一部分资金就流入了央行,并且由于货币创造乘数的存在,流通中的货币会成倍数的减少,这样就起到了减少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如果央行认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数量就会反其道而行之,买进债券,这样货币就流回商业银行,并成倍增加。

公开市场操作中的债券理论上可以使任何经济主体发行的债券,但实践中常常是以国债为操作对象。这是基于以下四个原因:(1)国债规模比普通企业债券大很多,能为公开市场操作提供足够的空间;(2)国债的安全性;(3)国债的流通性好与企业债券,能被广泛接受;(4)国债不直接与某一微观经济主体发生联系。

国债由财政部发行,各商业银行代售。

请问如何理解“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债券来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

6. 中央银行再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不会产生以下哪种影响?

不会产生利率上升。


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政府债券,相当于向市场投放货币,所以货币供应充分,利率下降,属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买入债券,自然债券价格上升;买入债券,投放货币增加,所以商业银行贷款扩张,货币供应增加,对应的银行的准备金总量就增加(准备金率不变的条件下)。

7. 为什么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扩大信用时,要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进债券?

当央行认为需要扩大信用时,(通常是经济萧条期)就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入债券,央行买入债券了,就花钱了,相当于向市场释放了资金,市场上钱就多了,货币供应增加,通过商业银行的乘数效应,就从货币供给角度扩大了信用。

另一方面,央行买入债券(通常是国债),债券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债券价格就上升,相应地,债券的收益率就下降了。当债券收益率下降了,就相当于基准利率下降了,企业融资成本、个人借贷成本都相应下调,刺激企业贷款扩大生产,刺激个人消费。这样就从需求角度扩大了信用。

我想应该是说清楚了。

为什么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扩大信用时,要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进债券?

8. 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中央银行不就是代表政府么,怎么还要买?

你可以理解中央银行是国家的一个专属银行,国家要存钱取钱都是在这个银行里办理的。国家财政部的存款就是存在中央银行里,这个时候你就将国家看做普通的公民,中央银行就是一普通的银行。
在我们国家,中央银行是属于被上头管制的,但是其他国家就不一样,他们的中央银行有些是私人的企业。我们国家的中央银行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政府机构,中央银行可以对外实施货币政策,而这也就意味着这个货币政策其实也就是我们政府对外实施的。
中央银行融资给政府,持有政府债券。说的形象一点吧,也就是政府的财政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里没有钱了。但国家还是要运转的呀!所以,政府就要筹钱,钱从哪里来呢?中央银行不是发行货币的机构吗?所以就叫他印钱咯,然后用印出的钱买了政府财政部的债券。这样一来,新的货币就发到了财政部得手上,然后政府再对做外财政支出,迁、钱就到市场上去了,这也相当于实现了中央银行的一个职能,就是对外投放货币。而这个债券总有期限的吧,所以期限一到,中央银行就要向财政部拿回那些钱了,而这样,投放到市场的货币有被收回到中央银行内部了,这样也就是回拢了货币。
中央银行虽说是国家的机构,但他里面的钱并不就代表是国家的钱,而只有财政部存款那些钱才是国家的。
中央银行的职能有一个就是代理国库。也就是作为财政部的一个开户银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