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2024-05-07 04:19

1. 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青藏高原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是亚洲水塔,也是我国国土安全的屏障。青藏高原人均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排放量约为10吨CO2,高于全国7吨CO2/人的平均水平,具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未来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将人均排放量降低。比如依托绿色农牧业发展,通过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资源化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可最大限度减少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再比如依托生态旅游和文化等产业发展,探索绿色转型、节能减排的新业态。青藏高原上有非常好的环境,山势连绵起伏,蓝天白云、草地湖泊景色非常美丽,远处的冰川和珠峰仿佛近在咫尺。

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2. 如何保护青藏高原这样的生态系统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农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的结构也不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较差.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因此,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为了保护沿途的高原冻土生态系统,在建设中十分重视对冻土植被的保护,施工中要将草皮剥离后单独堆放并养护,待土建工程完成后再将草皮覆盖到裸露地面,建成后又带走所有的建筑、生活垃圾.这是因为高原冻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弱.
故选:d.

3. 西藏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西藏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就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

    西藏其实属于一个比较偏远的城市,这个地区不管是人文文化还是科学技术都没有其他城市发展的迅速,但是这里保持了一片净土,无论是人们的性格还是草原的广阔以及树木的丰富,在这里人们都能够触摸到心灵中最为干净的地方,这也导致很多人都希望到西藏这样的城市中进行旅游,让自己内心更加的安稳和干净,我觉得不同城市对于利益的追求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城市的人群对于经济会更加的看重。就比如上海和北京就更加注重自己对金钱的追求,他们更加希望自己在这样的城市中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而对于成都,重庆以及四川这类城市,他们对于资金的追求没有那么的严格,反而会更加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而对于西藏,青海以及拉萨来说,这些城市的人们,他们对于生活的追求朴实无华,仅仅只希望自己能够幸福,健康和快乐,追求内心想法成为了他们生活中最主要的元素。

      对于西藏即将建设生态文明高级文化,我觉得对于这样的建设,我个人其实并不是特别的赞成,因为这样的文明虽然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快速的生长起来,但是当地的生态环境会遭到非常严重的伤害,不论是生活在这里的野生动物,还是这里生活的人们,对于这样的环境变化,可能也会感觉到非常的不适应,不仅仅会对当地的城市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对于那些喜欢寻找自己内心自由的人群来说这也是一种严重的打击。

我也希望这样纯净的地方不会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保留他们最为干净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西藏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4. 青藏高原生态破坏如何影响构建和谐藏区

  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是漫长的地质运动和气候演变的产物,是在长期的生态演替过程中形成的,是地球上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微弱的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长时间内难以恢复。今天,随着交通、通讯的改善,现代科学技术和外来文化的大规模输入,经济发展速度空前提高,这就给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近一二十年以来,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草原严重退化、冰川大面积退缩,整个青藏高原的沙漠化必将导致严重的沙尘灾害,森林和湿地面积损失严重,野生动、植物群落的退化已经非常明显,如果不对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予以足够重视,青藏高原的生态灾难将会给整个中国的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后果。以下是作者近日在甘南玛曲县境内的考察摄影,由此可以看出黄河上游湿地退化和沙漠化的情况,希望引起大家注意。
  
青藏高原的生态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渡放牧,草场载畜量过大,造成优质牧草退化,杂草和毒草滋生,草原种群结构改变,啮齿类繁殖过于迅速,进一步破坏草原的植被和土壤,形成恶性循环。
  二、随着经济开发和人口增长,大面积砍伐森林和灌木,特别是河谷地带的森林和灌木,必将导致严重的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生物的多样性被严重破坏。
  
三、土壤和植被的退化必然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青藏高原是包括黄河、长江在内的许多重要河流的发源地,被称为“亚洲水塔”,其水源涵养功能对于整个亚洲都是极其重要的。青藏高原的土壤和植被是极其脆弱的,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影响太大,不可大意。
  四、青藏高原的生态状况与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和严寒气候是相适应的,现代经济开发会造成大规模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居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剧增,先进技术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巨大,这些因素会给青藏高原的生态扰动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改变,一旦改变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是需要严重关注的。
  五、青藏高原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开发除了对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随着通讯改善和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开放,藏民族特殊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独特的传统游牧文化将会遭到彻底破坏,高消费和迅速的人口增长将会给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破坏。
  总之,青藏高原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必将遭受严重的破坏,加强青藏高原的生态环保和遗产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5. 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什么之路

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的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出自怎样塑造极净生态。做好生态保护工作,首先要正确看待“地球第三极”。一是坚持以全球视野看待地球第三极。保护地球第三极并非行进在真空里。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课题。二是心怀“国之大者”看待地球第三极。地球第三极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高原湿地、高寒草原、灌丛、森林等生态系统,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其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有等功能性价值不可估量。

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什么之路

6. 当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加强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1、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地区经济落后,民众环境意识欠缺;政府决策机制不健全;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生态建设保护投入不足。
2、加强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措施:
划分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总的原则为:政府引导,民众参与普遍鼓励,多渠道扶持援助,先易后难,讲究成效。总的思路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试点示范,稳步推进,实现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保得住、有成效。
改变保护自然生态与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相矛盾的传统观念,认清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是相互依存的道理,树立生态建设后面是财富的理念。

扩展资料:
青藏高原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
青藏高原的土壤侵蚀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三种类型。
2、草地退化
草地退化是当前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全区退化草原面积已达11万平方千米,占草原面积的13.93%,而且退化日趋严重。
3、土地沙漠化
西藏沙漠化土地与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8.17%,这一比例比全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15.9%的比例高出2.3个百分点。
4、地质灾害
西藏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以上,制约了西藏经济的正常发展。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冻胀融沉、碎石流和冰湖溃决等。

7.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好转带来的积极影响?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我国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被誉为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同时,高寒、干旱、缺氧的气候特征使高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敏感,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差,一旦破坏,极难恢复。为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稳步推进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生态环境状况总体改善。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好转
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稳步提升。根据生态环境部和中科院联合开展的全国生态环境调查评估,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以草地为主,草地生态系统面积约为153.0万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近60%;其次为荒漠和雪山冰川生态系统,约占高原总面积的20%。2010—2015年间,森林、灌丛和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有所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趋于改善。优等级的森林、灌丛和草地面积比例提高了3.9个百分点,良等级面积比例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较差等级面积比例降低了6.6个百分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域面积增加了4个百分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有所提升。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世界上山地生物物种最主要的分化和形成中心。高原特有种子植物3760多种,特有脊椎动物280多种,珍稀濒危高等植物300多种,珍稀濒危动物120多种。其中,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普氏原羚、雪豹、岩羊等作为旗舰物种已被列入全球珍稀濒危物种。近年来,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西藏藏羚羊种群数量由1995年的5万—7万只上升到目前的20万只以上,黑颈鹤由1995年1000—3000只上升到目前的7000只左右。在环青海湖地区13个普氏原羚观测样区,共观测记录到普氏原羚个体数量2057只,物种种群数量再创新高,超过1988年同期观测的4倍。在青海湖流域,裸鲤资源从3000吨左右恢复到8万吨规模,达到观测以来的最大值。

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随着流域综合治理、农村与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工矿污染防控等环境保护工程的大力推进,青藏高原地区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青藏高原主要江河湖泊总体处于天然状态,重金属元素含量低于人类活动频繁区域,水质状况保持优良。青藏高原仍是地球上最洁净的地区之一,2016年,全国颗粒物年均浓度达标的96个重点城市中,16个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草地土壤碳储量持续增加,高寒草地3米深土壤无机碳库约占全国土壤无机碳库的70%。

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度加快。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发布以来,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建设明显加快。目前,青藏高原已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55个,面积达82.24万平方公里,约占高原总面积的31.6%,基本涵盖了高原独特珍稀的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随着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青藏高原保护地体系正在由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向国家公园为主体转变。地处青藏高原地区的三江源和祁连山成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其中三江源试点是我国第一个得到批复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面积达12.31万平方公里,也是目前试点中面积最大的一个。2017年以来,青藏高原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预计将有约40%的国土面积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最严格的管控。
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稳步实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在青藏高原落地实施,包括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等,取得了显著成效,工程实施区域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功能稳中有升,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累计投入80亿元,有效遏制了草地退化趋势,提升了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功能。与2004年相比,长江、黄河、澜沧江年均向下游多输出58亿立方米优质水,真正确保了“三江清水向东流”。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助力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制度加快建立。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和法规日益完善。西藏、青海等省区结合高原实际,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及实施办法。例如,西藏自治区制定了《关于着力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青海省制定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青海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甘肃省制定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制定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在青藏高原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制度。2008—2017年,仅青海、西藏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就达到246亿元,补助范围涉及77个县域和全部国家级禁止开发区,真正实现了保护者受益。
绿色产业稳步发展。多年来,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青海省设立了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西藏自治区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3—2020年)》,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依托高原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牧产品生产加工、绿色能源生产和全域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加强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本底敏感而脆弱,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特别是1999年以来高原升温趋势更加明显。在有效控制人类活动强度的同时,应对气候变化成为高原生态环境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展望未来,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依然是大力抓好保护与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此,应继续实施好《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高原科学考察,摸清生态环境家底,科学评估主要生态问题,实施更具针对性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措施,深化生态文明机制体制改革,保护好青藏高原这片绿水青山,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留住“金山银山”。
(作者单位:高吉喜: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邹长新: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徐延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侯鹏: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来自《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22日 08 版)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好转带来的积极影响?

8. 青藏高原生态退化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

青藏高原生态退化导致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大量的泥沙进入河流, 被河流携带到下游地区,地形变得平缓,河流流速变慢,泥沙淤积到河道和湖泊中,使河道和湖泊的行洪蓄洪能力下降,容易引发洪灾,给沿岸城市和乡村居民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


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问题:
1.长江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造成了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洪水灾害。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
3.沿岸的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严重,导致酸雨现象发生。
二、治理长江的主要途径:
1.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2.上中游建水库,调节河流季节水量变化;
3.下游退耕还湖,清理河道,增加蓄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