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职业教育

2024-05-19 00:05

1. 美国的职业教育

美国长期实行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带有明显的市场竞争的特点。职工教育的积极性来自职工本人与企业(公司)两个方面。为适应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及本人追求升职、提薪、良好的工作环境,许多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自赞参加专业学校、企业或社会举办的各种专业、文化技术培训,以适应和提高自身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为职工组织的培训形式多种多样,完全是从提高职工岗位技能,满足本企业总目标需要,为提高竞争能力而进行。美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极少的人力闲置,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发展职业教育非常得力。

  一、职业教育讲究实效

  无论是专业学校还是企业办的职业技术培训,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都紧密结合本专业的生产和工作实际,针对性强,学习和应用结合,吸引力大,效果好。

  各种职业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都是先进的实用性技术,立足于基本技能和应变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实践性强,采用现场教学、实物教学、模拟训练、电化教学等。总之,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上,特别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重点是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着重技能的培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技术工人上岗前通过培训,必须掌握本岗位必备的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到工作现场参加专门技能的研修培训。通过一系列基础教育、培训并通过考核,使其成为真正合格的本企业职工。又如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首先接受如何做人及管理人的训练,以增强管理企业的责任感。其次抓组织能力的训练,再抓专门技术培训,如经营核算能力、安全生产能力、质量意识、决策能力等。又如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相当于我国的“继续教育”),除掌握尖端技术的应用外,还要求可以从事信息搜集处理、电子器件的研制、设备制造方面的工作。低层次岗位培训重视操作能力,而高层次岗位培训更重视综合决策、管理和创新能力。

  二、面向市场办学,引进竞争机制

  在美国,无论是专业学校还是企业办学,都特别重视市场需求,面向市场办学,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确走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成人教育突出市场急需的高新技术培训,如精密机械和工具制造技术、自动化工程技术、光学工程技术、电子与电脑等。美国社会和企业用人充满竞争,人才选拔聘用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所以常把培训、实践、考核、晋升一体化。培训效果的考核,对技术和管理人员主要从其实际工作能力与业绩进行考核,对工人则以实际操作技能、完成产品的质量数量为主要考核内容。培训、考核、晋升一体化的目的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经过培训后工作能力提高、完成工作出色,经考核后晋升是很自然的结果。同时,高、中、低级别的技工和技术管理人员,工薪的级差也较大,通过物质利益来激励职工的学习热情。为了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加工薪收入,职工都自觉参加业务、技术培训。

  美国的职工教育还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强调职工的工作态度,认为训练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比训练技能更重要。企业特别注意教育职工树立为顾客服务的思想,认为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并贯彻于人才选拔的竞争机制中。

  三、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渗透贯通

  美国的普通中学都开设职业技术课程,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大规模向普教渗透。培养中学生具有初步的专业技能,以利分流。学历性质的工艺院校,又是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一校两用,一师两教,师资设备可充分利用。各州政府都有法律规定,青年从业之前必须经过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上岗前的必由之路。职后教育(即成人在职教育)是职工争取自我发展的必经阶梯,也是取得晋升的必备条件,又为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发挥作用。

  四、教师高标准、严管理、高待遇在美国,不论是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还是成人教育,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都很高。职工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并经过教育学院和实践环节的专业培训。教师每两年半还要参加一次教师资格考核,并取得任教合格证书。对教师的管理考核非常严格,教学不负责任或教学质量差,不能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要解除聘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薪待遇也较高,经济收入仅次于医生。

美国的职业教育

2. 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意思?

美国长期实行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带有明显的市场竞争的特点。职工教育的积极性来自职工本人与企业(公司)两个方面。为适应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及本人追求升职、提薪、良好的工作环境,许多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自赞参加专业学校、企业或社会举办的各种专业、文化技术培训,以适应和提高自身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为职工组织的培训形式多种多样,完全是从提高职工岗位技能,满足本企业总目标需要,为提高竞争能力而进行。美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极少的人力闲置,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发展职业教育非常得力。

  一、职业教育讲究实效

  无论是专业学校还是企业办的职业技术培训,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都紧密结合本专业的生产和工作实际,针对性强,学习和应用结合,吸引力大,效果好。

  各种职业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都是先进的实用性技术,立足于基本技能和应变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实践性强,采用现场教学、实物教学、模拟训练、电化教学等。总之,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上,特别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重点是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着重技能的培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技术工人上岗前通过培训,必须掌握本岗位必备的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到工作现场参加专门技能的研修培训。通过一系列基础教育、培训并通过考核,使其成为真正合格的本企业职工。又如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首先接受如何做人及管理人的训练,以增强管理企业的责任感。其次抓组织能力的训练,再抓专门技术培训,如经营核算能力、安全生产能力、质量意识、决策能力等。又如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相当于我国的“继续教育”),除掌握尖端技术的应用外,还要求可以从事信息搜集处理、电子器件的研制、设备制造方面的工作。低层次岗位培训重视操作能力,而高层次岗位培训更重视综合决策、管理和创新能力。

  二、面向市场办学,引进竞争机制

  在美国,无论是专业学校还是企业办学,都特别重视市场需求,面向市场办学,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确走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成人教育突出市场急需的高新技术培训,如精密机械和工具制造技术、自动化工程技术、光学工程技术、电子与电脑等。美国社会和企业用人充满竞争,人才选拔聘用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所以常把培训、实践、考核、晋升一体化。培训效果的考核,对技术和管理人员主要从其实际工作能力与业绩进行考核,对工人则以实际操作技能、完成产品的质量数量为主要考核内容。培训、考核、晋升一体化的目的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经过培训后工作能力提高、完成工作出色,经考核后晋升是很自然的结果。同时,高、中、低级别的技工和技术管理人员,工薪的级差也较大,通过物质利益来激励职工的学习热情。为了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加工薪收入,职工都自觉参加业务、技术培训。

  美国的职工教育还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强调职工的工作态度,认为训练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比训练技能更重要。企业特别注意教育职工树立为顾客服务的思想,认为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并贯彻于人才选拔的竞争机制中。

  三、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渗透贯通

  美国的普通中学都开设职业技术课程,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大规模向普教渗透。培养中学生具有初步的专业技能,以利分流。学历性质的工艺院校,又是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一校两用,一师两教,师资设备可充分利用。各州政府都有法律规定,青年从业之前必须经过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上岗前的必由之路。职后教育(即成人在职教育)是职工争取自我发展的必经阶梯,也是取得晋升的必备条件,又为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发挥作用。

  四、教师高标准、严管理、高待遇在美国,不论是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还是成人教育,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都很高。职工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并经过教育学院和实践环节的专业培训。教师每两年半还要参加一次教师资格考核,并取得任教合格证书。对教师的管理考核非常严格,教学不负责任或教学质量差,不能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要解除聘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薪待遇也较高,经济收入仅次于医生。

3. 国外的职业教育是怎么的一种流程?

国外职业教育实训模式的借鉴研究 - 硕士论文 - 道客巴巴
http://www.doc88.com/p-950216507591.html


各国和地区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职业教育层次不断上升,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新设或院校升格,设立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大力发展高等技术教育,授予相应的技术教育学位,形成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发展的格局。目前,我国还只有中职、高职两种层次的职业教育,最高层次还是专科,在“向上”迈进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国外先进经验可借鉴。
  

  日本

  沿学历体系多重路径向上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产业驱动和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适应经济复苏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本产业界向当时的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设立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议。
  1962年,日本正式创办高等职业学校,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5年一贯制教育,最初设置的学科专业仅限于“工业”领域,以区别于门类多样的短期大学。课程设置分文化课和专业教育课(工学、技术类),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主,这是高职与四年制大学最大的不同之处。专业科目随着年级增长逐渐增多,到了高年级甚至达到与大学工学院系相当的水平。从课时量来看,其5年期间的总课时量,远远超过普通高中与短期大学的总和,甚至稍多于大学工科学院专业课的总课时。
  到2010年,日本全国共有高等职业学校58所,其中国立学校51所,在校生总数达到59542人,毕业生10126人。日本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不大,高等职业学校四、五年级在校生人数为21774人,仅占全部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0.6%,但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办学特色:
  1.学制灵活,设立多种学习路径
  高等职业学校的入学要求是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可插班编入高职四年级,高职三年级学生可参加四年制普通大学或两年制短期大学的入学考试,也可在毕业后经过考试转学升入大学本科三年级,如长冈、丰桥技术科学大学或国立大学工科学院。
  2.为学生打通升学通道,职业教育层次不断提升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高职毕业生可获得“准学士”学位,升入同年在各校开设的相当于本科层次的“专科”继续学习,专科毕业后可获得与四年制大学相同的“学士”学位,拥有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教育资格。
  1991年以后,升入高职专科以及四年制国立大学(三年级插班)的毕业生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据2011年《文部科学统计要览》统计,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10160人,有4306人升入高一级学校,占毕业生总数的42.38%。2010年国立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率达到44.5%。
  3.毕业生质量好就业率高
  据2008年12月日本发布的《关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咨询报告》对不同规模企业关于高职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企业对高职学校毕业生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反映了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评价较高。与四年制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高职生在一线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职培养目标、学生服务体系和毕业生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高职毕业生对高职总体教育的满意度高达90%。

  英、法、澳

  沿职业资格体系向上
  开发现代资格框架是目前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成为许多国家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推进终身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
  这些国家都建立有比较或相当完备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所以能够沿着职业证书体系向上延伸。英国2008年颁布的以学分制和资格单元化的“资格与学分框架”(QCF)是一个职业资格框架,设有9个资格等级,包含8个资格等级和1个入门水平,主要涵盖职业性资格证书,而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学历证书则放置在单独的“高等教育资格框架” (FHEQ)之中,“资格与学分框架”最高等级是八级资格,相当于博士学位教育层次,从而构建了一个从最低级到最高级的完整的职业证书体系,这使得职业教育层次能够沿着职业证书体系向上延伸。
  法国目前正在实施的5级“国家资格框架”也是一个职业性资格框架,覆盖各级各类职业性或专业定向资格,最高等级是一级,相当于博士学位层次,对应于“欧洲资格框架”的最高等级第八级,2010年法国资格框架已完成与“欧洲资格框架”的对接。
  澳大利亚的资格框架于1995年开始实施,是世界上较早开发资格框架的国家之一。早期的资格框架存在着部门框架分割、资格等级规定不明确、水平描述特征不明显等问题。2008年5月,澳大利亚成立了资格框架委员会,对资格框架进行改革和完善,将部门资格分割、沟通功能不明显的分框架整合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体现层级性和弹性路径的统一的总体框架,以顺应现代资格框架世界发展趋势。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里设置了15种资格类型,每一种资格类型都有资格类型描述,它是以知识、技能以及知识和技能运用三个维度表述的系列学习结果来建构的,描述了一个毕业生在一个资格类型结束点取得的学习结果。15种资格类型包括5种学历证书和10种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从一级证书到毕业生文凭的完整的、覆盖多个学段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从层次上看,毕业生证书、职业性研究生证书、毕业生文凭和职业性研究生文凭四种证书介于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之间,就是说专科层次以上的职业技术教育证书向上延伸不是纳入学历证书体系,而是在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之内向上延伸。

  印度

  沿两种体系并行向上
  2009年,印度出台国家技能开发政策,提出到2022年培养5亿技能型人才的战略目标。2012年9月3日,印度发布《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文件》,正式建立“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
  该框架是一个按照一系列知识和技能等级组织资格的描述性框架。这些等级以学习结果来定义,不管它们是通过正规、非正规还是非正式教育与培训获得的,都可以得到承认。资格由特定学习领域的职业标准组成。
  正是这种全国整合的教育和能力本位技能框架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以及普通和职业教育之间提供了多重路径,使一个学习等级与另一个高一等级联系起来,使学习者能够从教育、技能系统的任何起点进入到高一级学习。
  “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关键要素包括:(1)制定国家原则,提供可导致国际等值的职业教育;(2)建立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与就业市场间的多重入口和出口;(3)增加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升学机会;(4)促进学生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转换;(5)建立与产业的伙伴关系。
  印度职业教育资格框架设立了12个资格等级,10个证书等级及两个先前学习认可等级,资格等级将作为参照点,与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工人技术标准/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以及学历教育的证书、文凭和学位建立起对应关系。
  印度职业教育层次的提升是沿着两个证书体系向上延伸的。一个是沿着职业证书体系向上延伸。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构建了职业教育证书体系,它由两个等级的先前学习认可证书、两个等级的国家工作准备证书和8个等级的国家能力证书构成,形成与学历证书体系平行和等值的证书体系,五级及以上国家能力证书则分别对应于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理论上它们可以与这些学位等值,这大大拓展了职业教育层次向上延伸的空间。另一个是沿着学历证书体系向上延伸,印度拟在学历证书体系内设立职业教育学士学位和职业教育研究生学位。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上升通道,要有坚实根基

  方 言
  “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是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于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性发声。
  中国职业教育曾经有过辉煌岁月,培养了各行各业的各类各级专门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曾经是扎根在中国各行业产业企业的主力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他们中间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仍然是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优秀人物。
  而中国职业教育也经历了或者说正在经历着发展中的阵痛—学校名望、办学实力、社会定位、师资生源,都与30年前有着巨大的落差。而中职、高职学校和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也都面临着各自的隐忧—没有上升的通道,所谓“断头教育”把人牢牢地限定在市场的中下游。中国职业教育人希望职业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与中国经济社会相匹配的同步前进。
  因此,一句“打通上升通道”,激发的是中国职业教育界浓浓的热情。
  这已经是中国经济社会多年发展后对于与其要求还有差距的社会人才储备的必然要求,更是在全球化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的战略性呼唤。
  要上升,必须根基坚实。
  我们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根基是什么?数量上,是现在均衡布局于全国各地的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是占了普通高校一半数量的地方院校。而质量上,是这些中职高职院校中的国家级示范校和优势专业,是地方院校中与当地经济社会和企业行业紧密合作的有行业背景和能力的大学,是我们从国家到各省市的职业教育研究智囊。
  坚实根基,给真正有根基的院校共同担负中国职业教育现代体系建设的重任,这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使命。精选质量上乘的资源,作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先行者、布点者、实验者、探索者,则是我们审慎而现实的方向。

国外的职业教育是怎么的一种流程?

4. 美国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有哪些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而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都能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面前应对自如、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与学生的需求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使教育和教学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跨越新的台阶。当然,教育信息化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等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已经形成。但它又是一种有利于教育健康发展和进步的冲击,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已从中初步尝到了甜头。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在信息化时代,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没有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信息技术,难以立足于三尺讲台,也谈不上称职,更会贻笑大方。因为在如今的社会里,人人已经置身于信息化所覆盖的环境之中,从举手投足到待人接物,假如没有一些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恐怕会处处遭遇难堪。而校园更是信息化普及的先遣之地,教学大楼、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办公室等等,哪一处没有信息化的痕迹?只不过程度有高有低而已。当然,我们的教师要完全适应教育信息化,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5. 1. 简答题 美国职业教育模式与英国、德国职业教育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更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德国能够培养出很多的特别先进的技术工人。

1. 简答题 美国职业教育模式与英国、德国职业教育有什么区别?

6. 美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的职业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教育公平是人们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倡导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当前,实现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开端计划(Head Start)是美国联邦政府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教育补偿,.

7.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和美国的社区学院教育各有什么特点

德国人提出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力图把社会需求或企业需求与教育需求和个人需求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双元制”模式的这种思想,正是一种合作教育、校企合作的思想,现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追寻的目标。当时,德国“双元制”的课程模式被称为核心阶梯式的课程。它也具有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第一年强调宽泛的职业基础,但不是普通文化课基础;第二年强调职业大类的内容,但不是专业大类的内容;第三年强调职业专门化,但不是专业专门化.
社区教育职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立足于社区,以满足社区居民各种学习的需要为目的,为整个社区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甚至没有职业的居民提供服务,包括培训企业职工,提供专业或论证咨询,远距离教育,开展科学普及活动,以及举办各类短训班、讲习会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可采取班级上课,或通过媒介进行教学,教学活动也可在校外进行,一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可能只有几小时、一个周末、几天或几星期。职业教育还可为在职人员更新知识、训练某种职业技能提供短期的职业课程。职业教育这种社区服务形式一般不计学分,不发文凭,不授学位。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和美国的社区学院教育各有什么特点

8. 美国哪些高等教育法案重视职业教育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
一、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沿革
(一)17世纪至19世纪初:学徒制的移植与衰退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从移植学徒制度开始的。17、18世纪,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其学徒基本上是英国学徒制度的翻版。但与英国不同的是,美国当时并没有行会制度,其学徒制度是在殖民当局管理下发展起来的。殖民当局规定着学徒期限,还包括了监督徒弟技术的进步程度以及师徒之间的所有关心等。
19世纪初,伴随着美国的产业革命,工厂制生产逐步代替家庭手工业作坊生产。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培养徒工的学徒制的崩溃,并且当时美国社会还盛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使得大量的熟练工人被解雇,同样加速了学徒制的崩溃与瓦解。
(二)19世纪至二战前:美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制度的建立
有学者指出,美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始终是与职业教育的立法密切相关。因此,从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演变历程来看,包括美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的建立,都离不开相关立法的建立与完善。在19世纪至二战前,美国独立后经历南北战争,逐渐摆脱了对宗主国教育模式的移植。在对原有宗主国教育的改造与创新后,美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特色的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