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经济的介绍

2024-04-29 22:21

1. 镇域经济的介绍

镇域经济是一个建制镇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单元,但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

镇域经济的介绍

2. 域城镇的介绍

域城镇位于淄博市博山区西北郊, 镇机关驻地距博山区政府2公里,北与淄川区磁村镇、昆仑镇交界,西与石门乡、莱芜市茶叶口乡接壤,东与博山城区、白塔镇相邻,南与山头镇相连。域城镇地处山区和平原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东西最大距离10.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3.8公里,总面积72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532公顷。全镇辖41个行政村,总人口5.2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13‰。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族和蒙古族, 人数为54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全镇有王、刘、田、李、昃等38个姓氏,其中刘姓最多。

3. 域城镇的社会进步

 解放前,全镇仅有4处小学,个别村设有私塾,在校学生不足4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7%。 解放以后,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淄博市在镇域内设立了淄博市第三中学, 至1985年,又先后兴办了4处中学、27处小学。1986年以前,域城镇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学校布局分散,校舍陈旧。1986年以来,域城镇坚持科教兴镇的战略,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法》,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努力提高全镇基础教育综合水平。1995年,为进一步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强化学校内部管理,进行了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五制”改革工作。投资60万元,于1995年7月完成了合班并校任务,将原来的4处中学合并为3处、 31处小学合并为19处,改变了原来办学分散、规模偏小、学校布局不合理、师资力量合理搭配欠妥当的局面,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建设向高标准、高层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6年以来,共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校舍改造,先后新建改建了13处小学和两处中学, 总建筑面积达1.98万平方米;扩建维修校舍达4000多平方米, 扩建操场10处,对22处学校进行了路面硬化,使中小学生人均校舍占用面积分别达到5.34平方米和5.6平方米。 至2000年,已建成了一批环境优美、档次较高、设施配套的花园式学校。同时认真《贯彻教育工作条例》,加大扫盲力度,全镇的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8.75%。 1994年全镇顺利通过市“两基”验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89.4%、94.17%。投资300万元,建成了4212平方米的教师公寓, 大大改善了教师住房条件。1995年,投资9000万元的民办万杰医学院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全镇实现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系列教育。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1128名,其中大学232人、大专436人。中等专业教育从无到有,成立了博山职业中专学校。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科技教育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少年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100%。从抓托儿、幼儿、小学和中学基础教育入手,普及高中或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加速向高等教育迈进。成人教育已初具规模, 辖区建有成人教育中心、科技培训中心,30%的村及骨干企业建起了教育培训学校,12年来先后培训1.36万人次。成人教育形成了镇、村、企业三级网络。1982年率先成立了镇科学技术委员会。2000年全镇共有科研机构12家。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七五”以来,完善了镇、村、企业三级科技管理网络,科技进步工作列入各级各部门的任务目标。不断加强科技投入,科技三项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内支出,并逐年提高,2000年达到了6%。着重培养科技人才,截止2000年底,234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了技术职称。“七五”计划以来,累计引进、开发新成果、新技术302项,组织实施各类各级科技计划136项,其中15项达到国际、国家先进水平,23项填补国家空白;建立了星火密集小区,培植科技先导型企业、高新技术生长点、星火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共25家,建成万杰集团民营高科技园。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成果推广成果显著,推广塑料大棚,果园微喷、种植等先进使用技术15项。 至2000年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达到了58%。1995年被山东省科委命名为“星火示范乡镇”,1996年被授予“八五期间科教兴博先进单位”。 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1958年建立了文化站;1960年建立了广播站。80年代以来,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建设逐步扩大,至2000年,全镇拥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老年活动室85处,千人以上影剧院两座。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学创作、摄影书画、盆景、彩灯、扮玩等各项活动精彩纷呈。 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3%以上,1996~1997年连续两年被市政府命名为“特色文化镇”和“社会文化先进乡镇”。桃花泉村多次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特色文化村” 。1997年通过了省级社会文化先进镇复评验收。全镇50%以上的村和企业建立了图书室、游艺室、农民夜校、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比较齐全。建国前,全镇医疗卫生基础十分薄弱,全镇仅有几名中医。解放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人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辖区内有中美合资淄博万杰医院、域城医院,80%的村设有卫生室。淄博万杰医院是国内第一家中美合资医院,总投资3.5亿元, 现有400张床位。该院先后从美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引进核磁共振、全身CT、彩色多普勒、伽玛刀、X刀、派特、心脏激光机等一大批世界最先进的医疗诊断设备,是一所现代化的综合医院。域城镇医院始建于1961年,现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是一所各科齐全,有50张床位的辖区综合型医院,并设分院两处。全镇各村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分别建有卫生室,采用不同的措施实行合作医疗。现已有5000余人实行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有7000余职工实行劳保医疗,有4000余名中小学生实行了医疗保险。体育工作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经常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镇共有标准足球场2处, 篮球场11处。多年来,镇、村、企业、学校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1997年顺利通过了省级社会文化和体育先进镇的复评工作。 建国前,全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年人均粮食90公斤。建国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7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1092元,年人均粮食320公斤。200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3718元,年人均粮食410公斤,人均年末存款余额8200元。 全镇拥有电话5210部,电视机1.1万台,闭路电视普及率达到97%以上。机动车辆820辆,其中个人拥有140辆。全镇拥有摩托车5130辆。

域城镇的社会进步

4. 域城镇的基本概况

 北魏道武帝拓跋?(386~408年),赐崔恬食邑,因名胡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域城”。1949年10月改为博山第二区1958年10月改为钢铁人民公社1962年复改为域城人民公社1984年1月改为域城镇至今域城镇位于博山区西郊,北临淄川区,西接章丘、莱芜,东临白塔镇、开发区,南接山头镇。205国道、滨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张博快速通道穿越北片10个村。总面积90.45平方公里,近郊村17个,山区村27个,总人口2.8万人。域城是南北朝时绛幕县故治。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为“域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村,民国时期属博山县第二区,1949年10月改建成为域城三区。1958年10月成立钢铁公社。1962年建立域城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为域城镇。1992年11月岭西乡撤消并入域城镇。1994年5月将蕉庄镇撤消并入域城镇。2001年4月石门镇撤消合并到域城镇。和尚房村位于镇西南部,又名柿岩村。距城区5公里,地处悬崖深谷之中,四面环山,群峰夹峙。和尚坊植被面积95%以上,山林资源丰富,有流苏、黄楝、国槐、黄栌、侧柏等树种,还有珍贵的后娘棍树(学名刺楸)。村西号称“山东第一桧”的桧柏,根扎巨石缝隙中,背靠石壁,主干挺拔,直插云天。树高37米,胸围2.9米,树龄300年以上,传说系清朝兵部尚书孙之獬所植。和尚坊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禹王山系原山之主峰,因其峰建有禹王殿,俗称禹王山,位于博山城西9公里,域城镇岭西村西部。主峰海拔797.8米,山势奇伟,为颜神八景之一“禹王积雪”。禹王山有古齐长城遗址,主峰建有禹王殿,侧峰修筑泰山行宫。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举办庙会。 建国初期,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02万元,1978年为2730万元,20 00年为56.2亿元。 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11.2∶61.6∶2 7.2。 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722.68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8.2亿元。域城镇工业发达,主要企业有万杰集团、山东祥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