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2024-05-16 19:32

1.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2. "凯恩斯主义投资理论"都包括什么啊

凯恩斯主义在三个货币持有需求理论(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与三个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规律)理论基础上提出了
1、选美理论
2、空中楼阁理论
3、长期友好理论

详见
http://hi.baidu.com/blogof%D0%A6%B0%C1%BD%AD%BA%FE/blog/item/7c56c2fb99cf7e106d22eb12.html

3. 试述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内容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一般理论(The General Theory)”,正式提出宏观经济学观念。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抵销短期经济循环对于人民就业及所得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凯恩斯的理论是在1930年代提出,当时为大萧条时期,不仅有长期与大量失业问题,也有通货紧缩的问题,因此货币政策已无法刺激经济复苏,凯恩斯因此认为要以扩大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大萧条。但是凯恩斯的政策同时也会造成政府预算赤字,因此也成了质疑与争议的焦点。
凯恩斯认为,为了降低严重的失业问题,财政赤字是可以容忍的,等到经济复苏了,生产、就业及所得自然会增加,也将增加政府的税收,届时财政赤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凯恩斯不认同古典经济主义的自由放任态度。
凯恩斯认为人民会因为经济萧条及失业而受苦,凯恩斯说了一句名言:“走到最后,便是殊途同归。(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个体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
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薪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劳动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率)就会回升。
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新产业。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可以通过增加税率达成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扩展资料:

实例
1、 罗斯福新政(1933-1938年, 美国)
2、 十大建设(1970年代, 中华民国)
3、 四万亿投资计划(2008年, 中国)
产生背景
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或凯恩斯理论(Keynesian theory)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1、30年代大萧条背景下的科学理论
1929——1933年,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大经济危机。这次大危机席卷了世界各国。整个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西方国家成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
2、与国家干预主义相适应的科学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干预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其间,这种国家干预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新经济学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指出“看得见的手” 政府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不单纯强调“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的作用。
3、产生的学术背景
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A.C.Pigou)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而凡勃仑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词来描述马歇尔经济学。
后来经济学普遍接受“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学”这些固定含义的用语来称马歇尔、庇古等人和他们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着主流学术界。凯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凯恩斯经济学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凯恩斯经济学

试述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内容

4. 简述凯恩斯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心理规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5.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就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 

  弗里德曼将货币看作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用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消费选择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须考虑三类因素:收入,这构成预算约束;商品价格以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 

  1、同理,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一类因数是预算约束,也就是说,个人所能够持有的货币以其总财富量为限。并以恒久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恒久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弗里德曼注意到在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弗里德曼将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作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 

  2、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类因数是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包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预期物价变动率。 

  3、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类因数是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将货币视同各种资产中的一种,通过对影响货币需求7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公式。货币学派强调货币需求与恒久收入和各种非货币性资产的预期回报率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他认为: 

Y是实际恒久性收入; 
W非人力财富占个人财富 的比率; 
rm货币预期收益率; 
rb固定收益的证券的利率; 
re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 
预期物价变动率; 
u其他的变量函数。 
  他强调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对稳定,所以货币需求也比较稳定。 

  弗理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理由是: 

  1、影响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 

  2、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因此,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货币的供应方面。 

[编辑]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前提假设[1]
  由于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欧洲复兴等事件先后发生,世界经济长时期萧条,因此,从1936年至20世纪50年代末,是“萧条经济学”――凯恩斯学派的全盛时期。但在这之后,大规模经济萧条现象已经不是世界经济的主题,取而代之的是通货膨胀问题。到70年代,简单的通货膨胀又变成了更为复杂的“滞胀”。这种经济环境大前提的变化,导致了货币数量说的复兴。弗里德曼的前提假设与凯恩斯的假设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差异: 

  1.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世界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如图2-10,产出量(Y1)接近或达到了充分就业的产量Y * 。如果仍然按照凯恩斯经济学指导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行事,则必然有总需求的进一步攀升(从AD1到AD3),其结果只能是“滞胀”――只有价格上涨,没有经济增长(价格从P2到P3)。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从P1到P2),价格或多或少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从Y1到Y * );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60年代以来发生的持续通货膨胀,不能不对人们关于下一期的价格预测发生影响。价格预期一定有三种情形:看涨、看跌和不变,前两者都会对人们的支出产生影响,从而对经济发生作用。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所说,“大多数人预期什么,就会发生什么”。 

  2. 货币量的层次为 ,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扩大了货币的涵盖内容,将货币定义在了广义货币层次上,即业内人士所说的 。众所周知,货币的定义有许多种,譬如,美联储对货币的定义就不下6种。多数经济学家是从纯理论角度,即货币的功能方面来讨论货币定义的。而货币学派则不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确定最适当的货币定义的标准是: 

  (1)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如,M2与GDP的相关系数若分别大于M1、M3与GDP的相关系数,则M2作为货币的可能性较大。同时,还要看第二个标准。 

  (2)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如,M2与GDP的相关系数要大于M0(现金)、Dd(活期存款)、Dt(定期存款)与GDP的相关系数。 

  上述两个标准必须同时满足。弗里德曼和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Anna Jacobson Schwartz,1915—)就是根据这两个标准确定M2是最佳货币定义的。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函数[1]
  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著名论文《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在文中,弗里德曼将货币需求理论函数表述如下: 

      (1) 

  式(1)中的符号意义、函数与自变量的相关关系如下: 

  1、Md为名义货币需求,它是因变量,是受自变量决定的。 

  2、P为价格指数,为了实现正常消费或经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所需货币量就应该越多,二者正相关。 

  3、为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其中,rb为债券利率。比较费解的分式是债券利率的预期变动率。为什么写成这种形式呢?我们对此做一简单的解释。经验指出,债券利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rb = f(t)。若求函数在任一点上的变化率,则要对函数求对数的导数(lnrb)t。根据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有 

   (2) 

  弄清了数学表达式的意义之后,再来讨论一下变量与函数的相关关系。当期债券利率减去债券利率的预期变动率,就是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上升,意味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加大,理性的经济个体必然要尽可能地减少货币需求量,用有较大预期收益的债券替代。反之则反是。显然,债券的预期收益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4.为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其中,re为股票收益率;为预期资本损益率,即股票价格变化率,数学意义同前; 为股票收益率的预期变化率。 

  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的机理与债券相同,变量与函数Md也是负相关的。 

  5. 与前面的道理相同,为预期价格变动率。如果预期物价上升,就意味着下一期货币的购买力将降低。于是,人们势必会减少货币持有量,以其它能保值的资产保值。反之则反是。Needless to say,二者是负相关的。 

  6. w为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按弗里德曼的思路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w= 
 人力财富  ≈ 
 
人力财富+物质财富  
  收入   
财富  

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中, 与 是什么关系?不知道为什么,弗里德曼没有说明。而且,在货币理论界,对此也无普遍接受的研究结论。 

  7.Y为“恒久收入”。恒久收入不同于我们经常使用的“统计收入”概念,它是统计收入与“临时收入”的代数和,换言之,恒久收入的统计量是统计收入的几何加权平均值。弗里德曼为什么用恒久收入替代一般的国民收入呢?我们的理解是这样的:在长期中,假定一个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是月薪6000元,他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消费支出习惯,因而决定了货币需求量。他不会因某一个月收入偶然的提高或降低而改变自己的消费支出习惯,从而货币需求量。譬如,增加了1000元,他可能用其购买公债;减少1000元,他可能卖出一部分手中的公债,以保证消费支付习惯不变。如果他确信平均收入从此就提高(降低)到了某一新的水平上,他将调整自己的消费支出习惯,从而决定新的货币需求量。这里所说的“平均收入”,大致就是“恒久收入”的含义。 

  恒久收入与Md的相关关系如同凯恩斯的收入与Md一样,是正数相关的。 

  8.u为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它随机因素,如偏好、与货币有关的制度变化等等。显然,由于u的随机性,它与Md的关系不定。 

  需要说明,在许多经济学专著中,变量与函数的关系都是用一阶偏导数来表示的。我们知道,导数是函数在某一点上的变化率,是曲线上该点切线的斜率。这个斜率大于0时,自变量与函数同升同降,正数相关;反之,斜率小于0,自变量与函数反向变动,负数相关。 

  后来,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一书中,弗里德曼将单个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简化为: 

  (3) 

  式(3)中符号的意义如下: 

  1.为实际货币需求; 

  2. Yr为实际恒久收入,即; 

  3. w、u的意义同式(1); 

  3. Rm为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可以理解为定期存款的预期收益率。这是个新出现的变量,因为它是度量持有货币收益的,所以,它与货币需求之间应该是正相关的。 

  4. Rb相当于式(1)的; 

  5.re相当于式(1)的; 

  6. gP相当于式(1)的。 

  除了用简单的符号代替了式(1)中的某些艰涩的数学表达式、加入了货币收益率变量之外,式(3)与式(1)的显著区别是,函数用实际货币需求取代了名义货币需求Md。这是怎么转换的呢? 换句话说,价格变量 是怎么跑到等式的左端去的呢?

  弗里德曼进一步假定,函数由实际变量决定,即与衡量货币变量的名义单位完全独立。如果衡量物价、名义收入的单位发生变化,则货币需求也作同比例变化。用数学语言描述,即式(1)对 和 是一阶齐次的。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高等数学: 

  若某一函数的自变量乘以常数λ,该函数值以λn的倍数发生变化,则该函数称为n阶齐次函数。设,函数f(x,y),若f(\lambda x,\lambda y)=\lambda f(x,y),则该函数对x、y为一阶齐次。 

  这样,式(1)可以写成: 

(4) 

  令,代入式(4)则有 

    (5) 

  按式(3)的符号简化、加入货币预期收益率,即 

在式(1)的基础上(为方便起见,将符号简化),弗里德曼进一步假定:,则有 

    (6) 

移项,得 

    (7) 

  令,将名义收入写成PYr,代入式(7),得 

  Md = kPYr 或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事后相等,可以去掉货币需求符号的下标 

  M = kPYr 或  (8) 

  令,代入式(8),则有 

MV = PYr(9) 

式(8)简直就是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式(9)与交易方程式几无二致!不过,弗里德曼“新货币数量论”的持币率 k 或货币流通速度 V 已不再是常数,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函数。从可以看出 k、V 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虽然在形式上反映了凯恩斯的影响,但函数的内容则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精密。就货币需求函数的一般形式(1)、(3)两式而言,基本上被学术界接受,没有什么争论了。但是,弗里德曼运用齐次公式,将货币需求函数转换为式(8)或(9),无疑是对古典货币数量说的重建。同时,弗里德曼认为,新货币数量论的 或 虽与剑桥方程式的 及费雪交易方程式的 之常数推论有别,但它们基本上是稳定的、可测的函数,甚至“比消费函数或其它主要函数更为稳定”。 

  在《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一书中,弗里德曼做出了实证研究结论:在将近100年的时段上,美国货币流通速度大致以每年1%的速度减慢。将大时段拆分的情况是:1880~1914年,货币流通速度从4.97下降到1.91;1914~1929年,货币流通速度无明显变动;1929~1946年,货币流通速度有所下降;1946年以后开始回升,但仍低于1920年的水平,也低于1914年的水平。 

  对于V每年递减1%的问题,弗里德曼受到了同行激烈的挑战。后来,弗里德曼本人也承认这一结论是有问题的。经济学大师的这种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 

[编辑]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简化[1]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包括的变量多、形式复杂,可以在无损主旨的情况下加以简化。我们从式(3)开始: 

      (3) 

  1、假定u稳定。因为,与货币相关的制度通常是比较稳定的,偏好、习惯等因素也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可以视为一个常量从函数中略去。于是有: 

      (10) 

  2、由于财富的构成比例 在一定时期内也是比较稳定的,它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不会有显著的变化,所以也可以从函数中删除。于是有: 

       (11) 

  3、根据一些国家的统计数据,只有当(或写作gP)变动幅度很大、持续时间很长时,才会对货币需求量产生显著影响。经验指出,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因此,也可以略去。于是有: 

    (12) 

  4、一般情况下,狭义的货币收益率Rm仅指定期存款Dt的利率,这个利率通常也不高。如果将定期存款Dt所获利息除以M2(M0 + Dd + Dt),计算出的利率应该是相当低的。况且,银行利率的变动一般又是相当缓慢的。因此,该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应该是极不显著的,可以略去。于是有: 

      (13) 

  5、两种金融资产的收益率Rb、Re是受大致相同的因素决定二者高度正相关,用一个收益率作变量,完全可以替代和反映出另一个收益率的变动。因此,可以将二者合并,不妨以“市场利率”统称之。若市场利率仍用 表示,则有: 

      (14) 

  式(14)即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最终简化式。 

[编辑]对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实证[1]
  实证研究要做的工作是,确定函数中各个独立变量的作用。具体说,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如何?货币需求对收入或财富变动的敏感性如何?货币需求对其它列入货币需求函数或未列入货币需求函数的变量的依存程度如何?等等。此外,还有一个基本概念的问题,即货币是什么?究竟采用哪个层次上的货币量较为适宜? 

  除了构造科学的模型和运用正确的计量方法之外,实证研究的先决条件是,能够获得可靠的统计数据。事实上,若无统计数据,实证研究就根本无法进行。因此,实证研究的数据多得自于统计工作比较完备的美国、西欧和日本。 

  根据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简化式(14),实际货币需求是由实际收入和市场利率两个因素决定的。但是,式(14)仅是一般函数形式,需要将其以某种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弗里德曼及其货币学派在大量的实证分析中摸索建立了如下方程: 

      (15) 

  式(15)是一个幂函数曲线的回归方程,a,b,c是由回归分析决定的参数。用回归分析方法检验非线性方程有一定困难,可以用对数方法把非线性方程化为线性方程: 

      (16) 

  式(16)是一个二元回归方程,被认为是“近年来货币数量论者通过大量的对货币需求的经验研究所得出的基本公式”。回归系数可用最小二乘法求得。货币学派根据美国1892~1960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 

  ln a=3.003  b=1.394  c=-0.155  R2 = 0.99 

  将上述回归系数写入方程,有 

      (17) 

  式(17)中,M为广义货币M2,Yr为实际恒久收入,i为4—6个月商业票据利率。式(17)表明, Yr与 i 的变动可以高度解释(拟合优度R2 = 0.99)M的变动,且实际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1.394。收入弹性说明,当实际收入提高1%时,实际货币需求将提高1.394%。反之则反是。同时,式(17)还说明,实际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55,即当利率提高1%时,实际货币需求下降0.155%,几乎无弹性。 

  不过,对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结论,弗里德曼自己也多有修正。 

  1959年,他认为是1.8; 

  1970年,他认为是1.0~2.0,并将其分为1.0~1.5和1.5~2.0两段。 

  无庸讳言,在实证方面,许多学者与弗里德曼及其货币学派有分歧。 

[编辑]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1]
  1、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从而将货币理论纳入了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框架,摒弃了古典学派视货币为纯交易工具的狭隘理念。 

  2、在一般均衡的资产组合理论中,特别强调货币量在经济中的枢纽作用,纠正了凯恩斯学派忽视货币量的偏颇 

  3、在货币需求函数中,首先设置了预期物价变动率这一独立变量,确定了预期因素在货币理论中的地位 

  4、严格地将名义量和实际量加以区分。 

  5、特别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改正了以往学者们在经济理论,尤其是在货币理论中只顾抽象演绎的缺陷,使货币理论更向可操作的货币政策靠拢了。 

[编辑]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 
  1、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利率仅限于债券利率,收入为即期的实际收入水平。而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利率则包括各种财富的收益率,收入则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恒久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是以利率的流动性偏好为基础的,认为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而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低,即对利率不敏感。 

  3、凯恩斯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而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函数高度稳定。 

  4、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一个间接作用的过程,即经由利率、投资及投资乘数作用而作用于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弗里德曼则认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则直接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变动,所以货币是决定总支出的主要因素。 
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少西方学者针对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作了进一步发展,补充和修正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 一 ) 凯恩斯交易需求理论的发展——平方根定律模型及修正 

    对于凯恩斯提出的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而与利率基本无关的观点,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学家都提出异议。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汉森 (A . H . Hansen) 在 1949 年就提出,当利率上升到相当高度时,货币的交易余额也具有利率弹性。然而,第一次深入分析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关系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 (W · Baumol) 。 1952 年,鲍莫尔发表的《现金的交易需求:一种存货理论分析》一文中,将最适量存货理论应用于货币需求的研究,认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不仅与收入有关,而且与利率关系也极密切。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交易需求,即人们为了满足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2.预防性需求,即人们为了预防某些突发事件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3.投机需求,即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时机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其中交易需求和预防性需求被认为是收入y的函数,与y同方向变动;L1=L(y)投资需求被认为是利率r的函数,与r成反向变动。L2=L(r)
L=L1+L2=L(y,r)=ky-hr

7. 凯恩斯投资参数理论是什么?世界经济讲的。

  凯恩斯投资经济理论简述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生于英国剑桥,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毕业后师从A.马歇尔.A.C庇古学习经济学。1906年进英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1909年人剑桥国王学院研究员,讲授经济学。1913-1914年人英国皇家印度货币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2年晋封为勋爵。1946年4月21日,因心脏病猝发去世。

  凯恩斯一生著述甚丰。著有《印度的通货和财政》、《货币改革论》、《货币论》、《1930的严重萧条》、《劝说集》、《获致繁荣的方法》、《一个自我调节的经济制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它为政府干涉经济以摆脱经济萧条和防止经济过热提供了理论依据,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二战结束后,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宣告以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目标,迅速摆脱了二战的影响,并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繁荣。凯恩斯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

  凯恩斯在其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用了大量篇幅讨论人们的心理对有效需求的影响(亦即人们通常说的行为金融学)。在凯恩斯的逻辑里,资本主义发生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从而生产过剩,爆发危机。为什么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呢?因为有三大心理规律影响人们的消费与投资: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人们的收入增加可以刺激消费的增加,在收入增加的初期、中期,收入增加与消费增加成正比,即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消费热情较高,但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在中后期,收入增加的幅度大过消费增加的幅度,收入与消费不成正比,消费热情减少。

  2、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相类似,投资初期、中期收益与投资比例成正比,投资收益较高,投资热情高涨,中后期,投资比例不与收益成正比,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资热情减少。

  3、流动性偏好规律。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人们在心理上,对持有现金存在偏好。人们心理上偏好现金是因为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方便日常生活开支;(2)谨慎动机。预防意外,存留现金;(3)投机动机。为了寻求更大的收益,留现金,以备随时调用。

  按照凯恩斯的分析,这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使宏观经济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无法得到平衡,其结果就会出现经济危机。要解决经济危机,就需要政府出面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增加全社会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规律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

  另外,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人们的心理与投资的关系作了大量论述,归纳起来有两个短期投机理论,一个长期投资理论。

  1、选美理论

  在股票投资操作中,凯恩斯将经济学放在了次要地位,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心理学和行为学。他认为股票市场的运动不是基于价值,而是基于群体心理。凯恩斯用餐家报纸选美比赛的比喻通俗地表明了股票投资中分析和把握群体心理的重要性。他把选股比做报纸上的选美比赛:“报纸上刊出一百帧相片,有读者从中选出几名大家认为最漂亮的美女;谁的选择接果若与其他参加竞猜者之平均爱好接近,谁就得奖;在这种情形下,每名竞猜者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人,而选其他人认为最美丽的人。每个竞猜者都持此想法,于是都不选他们本身认为最美丽者,亦不选选一般人认为最美丽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参与竞猜者认为最漂亮者......”这样的选美结果是,选出了“大众情人”,选出了大多数参赛者都会喜欢的脸蛋。

  这种理论用于选股,就是研究大众的投资行为,从中获利。其精髓在于“他人愿支付乃一物之价值也”。

  马尔基尔(Malkiel)把凯恩斯的这一看法归纳为博傻理论。比如说,我傻,用高价买入高出其真实价值的股票,但我预计,还有人比我更傻,他愿意用更高的价格买下我手中刚买入的股票,以此类推。

  2、空中楼阁理论

  凯恩斯认为,股票价格是虚拟经济的表现,股票价格并不是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的,而是有投资者心里决定的,故此理论被称为空中楼阁理论,以示其虚幻的一面。

  他认为,股票价格虽然在理论上取决于其未来的收益,但由于长期预期相当困难和不准确,故大众投资应把长期预测划分为一连串的短期预测。大众通过对一连串的短期预测,修改判断,变换投资,以获得短期内的相对安全,这些短期投资造成了股票价格的波动。

  空中楼阁理论完全抛弃股票的内在价值,强调心里构造出来的空中楼阁。凯恩斯认为,与其花精力估算并不可靠的“内在价值”,不如信心分析大众投资未来可能的投资行为,抢先在大众之前,买进或卖出。

  如果说“选美理论、空中楼阁理论”是短期投机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凯恩斯的“长期友好理论”则是长期投资的理论基础

  3、长期友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世界经济只会越来越繁荣,一路向前而不会倒退,人们生活水平总体趋势向上,物价指数亦会越来越高。

  按照凯恩斯的经济不断繁荣理论,经济形式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股市趋势保持向上,股价指数总体趋势不断走高。因此,坚持“长期投资,长期持股,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原则,靠时间积累财富,从长线而言能稳定获利。

凯恩斯投资参数理论是什么?世界经济讲的。

8. 凯恩斯的著名理论是投资乘数原理吗?其大致内容是什么?

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通过乘数原理,凯恩斯得到了国民收入( Y )与投资量( I )之间的确切关系,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所谓乘数,是指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或减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即为投资乘数。以公式表示为:K=△Y/△I 
其中,K表示乘数,△Y表示收入增量,△I表示投资增量。同时,由于投资增加而引起的总收入增加中还包括由此而间接引起的消费增量(△C)在内,即△Y=△I +△C,这使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公式推导如下: 
K=△Y/△I=△Y/(△Y-△C)=1/(1-△C/△Y) 
其中, △C/△Y为边际消费倾向。由上式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反之则投资乘数越小。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