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使用反间计灭掉赵国的吗 秦国除掉廉颇李牧真相

2024-05-12 16:36

1. 秦国是使用反间计灭掉赵国的吗 秦国除掉廉颇李牧真相

秦国使用反间计除掉廉颇、李牧的故事耳熟能详:长平大战前,廉颇固守不出,秦军求战不得,于是散布流言让赵国撤掉廉颇换上赵括,随后大败赵军;秦始皇灭亡赵国之战,李牧固守不出,秦国再次散布流言让赵国撤掉李牧,以赵葱替代,随后王翦击败赵军,赵国灭亡。
可是,秦国真的使用了反间计吗?就算真的使用了反间计,何以赵国会连续两次上当,赵国君臣都是猪脑子?
看另一个例子,秦始皇灭楚之战:楚军统帅项燕用兵有方,一战击败秦军二十余万,将秦军赶出楚国,随后秦始皇倾全国军力再攻,整整出动了六十万,这个兵力远远超过楚军,按说应当积极求战,可是王翦居然采取了固守的策略,坚守营垒不出,积极求战的反而是力量更弱的楚军。
为什么王翦会选择固守不出?因为秦国整体实力远远大于楚国,只要僵持下去,楚军迟早会因为粮食问题被迫解散,最后的结果也确是如此,求战不得之后,项燕终于撑不下去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饿死或者解散,项燕选择了解散,解散军队让青壮男子回乡种地,明知这是一条死路也不得不走,王翦则开始追击,轻轻松松击败了实力大大削弱的楚军,灭了楚国。

回过头再看长平之战和灭赵之战,长平之战使用反间计是合理的,当时其它五国还有很强实力,秦国必须速战速决,在合纵形成之前打败赵军;灭赵之战选择反间计则是不合理的,当时其它各国破败,根本不可能合纵了,僵持下去,赵国很快会因为粮食问题而被迫解散,就如后来的项燕。
所以,灭赵之战的反间计是不存在的,那些”流言“只是赵国君臣的正常不同意见而已,赵国君主从战略考虑要求速战,李牧从战术考虑选择坚守,双方的意见不同导致了冲突,李牧被杀。
项燕是一个出色的将军,一点都不逊色李牧,项燕的失败是国家的失败,是楚国国力不足导致的失败,项燕本人的责任并不大。
还有,如果考虑更长远的话,其实王翦应当出战,这样虽然会导致秦军的很大伤亡,但是胜利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能严重削弱楚军的实力,不出战虽然灭了楚国,但是楚国的军力还在,对秦国还是巨大威胁,秦始皇死后群雄四起,对秦国威胁最大的就是楚军,为什么?就因为王翦没有歼灭楚军,楚国的军力仍在,并在巨鹿战斗中歼灭了秦军,灭了秦国~

秦国是使用反间计灭掉赵国的吗 秦国除掉廉颇李牧真相

2. 赵国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名将,为何最后会被秦国灭掉呢?

战国时期,赵国通过“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实力飙升,成为山东六国最强。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一直是七雄最强。如果单单论军事实力赵国勉强能和秦国五五开,但是论综合国力赵国还是差秦一个档次。
我这种比对相对模糊,但要弄明白秦强赵弱只是相对而言,两国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天渊之别。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成功给赵国夯实崛起基础,赵惠文王又让赵国实现短暂的伪中兴。赵惠文王时期也是赵国最强势的时期,赵王拥有廉颇、蔺相如、赵奢、乐毅、缪贤等人组成的一套豪华阵容,单单论人才和军事实力完全不鸟秦国,山东六国更是望尘莫及。
双方额对峙中廉颇多次粉碎秦过进攻态势,而赵奢更是在阏与之战中揍的秦国鼻青脸肿,再也不敢打赵国主意。除了针对秦军事行动没有劣势,赵惠文王授权乐毅“五国伐齐”也威慑各个诸侯国。
赵国是在赵惠文王手里,实现山东最强国的目标。结果赵惠文王死后,赵国的继承者一代不如一代,开启滑铁卢式的败家行动,什么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王迁。
赵孝成王发动长平之战,错估秦、赵双方实力,更可怕的是赵孝成王盲目自信,在长平之战中昏招百出,譬如:主动与秦国媾和、让赵括替代廉颇等。结果长平之后赵国差点被灭国。等到赵悼襄王、赵王迁手上,赵国已经不是曾经的赵国,这两代君主还是空前的愚昧,有廉颇不用,另一个是间接中计坑杀李牧,导致赵国再无门户,没有守城之将。
总而言之赵国的失败败在君主不行:第一,能力一代比一代差。第二,能力强命短。我们都说长平以后再无赵国,实际上是赵惠文王之后再无赵国,即使拥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名将不会用也是假的。
相反我们再看秦国,君主贤明,文治武功,一代比一代强,而且个个都重视人才。秦国能灭赵的最终原因。第一,秦国很强,第二,秦国的继承者很强。那么秦灭赵也是理所当然,顺应时势而已。

3. 赵国拥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为何还是被秦国消灭呢?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周边的大国兼并了。
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七雄并列。

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最后是由秦国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在这一过程中,赵国无疑是秦国的重要对手。三家分晋后,赵国曾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邯郸(今邯郸)定都,公元前372年又立信都(今邢台)为赵之别都。
至赵武灵王时,赵国称王,施行胡服骑射,沿阴山修筑赵长城,公元前296年灭中山国。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那么,问题来了,赵国拥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为何还是被秦国消灭呢?

首先,就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不仅拥有精锐的士卒,更诞生了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由于实行胡服骑射,赵国得以在战国中期就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威力来。就在胡服骑射的次年,赵国就向袭扰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今河北获鹿县北)。
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赵武灵王让代地的相赵固专主管所占领的胡地,向内地提供骑兵。凡此种种,促使赵国的武力逐渐追赶上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

就秦国来说,诞生了白起、司马错、樗里疾、王翦、李信、王贲、蒙骜等名将。而就赵国来说,也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其中,李牧、廉颇和白起、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这无疑是对赵国将领水平的重要肯定。不过,尽管如此,在公元前228年的时候,赵国还是被秦国大军攻破了都城。
虽然后来公子嘉建立了代国,但是,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代国还是被秦国秋风扫落叶般的消灭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名将众多、士卒精锐的赵国,依然被秦国消灭,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赵国的地理位置,明显不如赵国。

赵国拥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为何还是被秦国消灭呢?

4. 赵国拥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为何还是被秦国消灭呢?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周边的大国兼并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七雄并列。

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最后是由秦国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在这一过程中,赵国无疑是秦国的重要对手。三家分晋后,赵国曾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邯郸(今邯郸)定都,公元前372年又立信都(今邢台)为赵之别都。至赵武灵王时,赵国称王,施行胡服骑射,沿阴山修筑赵长城,公元前296年灭中山国。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那么,问题来了,赵国拥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为何还是被秦国消灭呢?

首先,就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不仅拥有精锐的士卒,更诞生了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由于实行胡服骑射,赵国得以在战国中期就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威力来。就在胡服骑射的次年,赵国就向袭扰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今河北获鹿县北)。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赵武灵王让代地的相赵固专主管所占领的胡地,向内地提供骑兵。凡此种种,促使赵国的武力逐渐追赶上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

就秦国来说,诞生了白起、司马错、樗里疾、王翦、李信、王贲、蒙骜等名将。而就赵国来说,也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其中,李牧、廉颇和白起、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这无疑是对赵国将领水平的重要肯定。
不过,尽管如此,在公元前228年的时候,赵国还是被秦国大军攻破了都城。虽然后来公子嘉建立了代国,但是,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代国还是被秦国秋风扫落叶般的消灭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名将众多、士卒精锐的赵国,依然被秦国消灭,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赵国的地理位置,明显不如赵国。

5. 赵国拥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为何还是被秦国消灭呢?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周边的大国兼并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七雄并列。


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最后是由秦国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在这一过程中,赵国无疑是秦国的重要对手。三家分晋后,赵国曾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邯郸(今邯郸)定都,公元前372年又立信都(今邢台)为赵之别都。至赵武灵王时,赵国称王,施行胡服骑射,沿阴山修筑赵长城,公元前296年灭中山国。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那么,问题来了,赵国拥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为何还是被秦国消灭呢?


一
首先,就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不仅拥有精锐的士卒,更诞生了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由于实行胡服骑射,赵国得以在战国中期就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威力来。就在胡服骑射的次年,赵国就向袭扰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今河北获鹿县北)。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赵武灵王让代地的相赵固专主管所占领的胡地,向内地提供骑兵。凡此种种,促使赵国的武力逐渐追赶上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


就秦国来说,诞生了白起、司马错、樗里疾、王翦、李信、王贲、蒙骜等名将。而就赵国来说,也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其中,李牧、廉颇和白起、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这无疑是对赵国将领水平的重要肯定。不过,尽管如此,在公元前228年的时候,赵国还是被秦国大军攻破了都城。虽然后来公子嘉建立了代国,但是,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代国还是被秦国秋风扫落叶般的消灭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名将众多、士卒精锐的赵国,依然被秦国消灭,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赵国的地理位置,明显不如赵国。
二
对于秦国来说,其核心地理位置,包含今甘肃、陕西等地。因此,秦国的北边、西边、南边都没有什么诸侯国。特别是南边的巴国和蜀国,在公元前316年就被秦国消灭了。于是,秦国只需要做好东边的防御,就能应对山东六国的进攻了。而这,意味着秦国可以放手攻打山东六国,加上函谷关带来的防守优势,促使山东六国的合纵攻秦之战,几乎都没有取得什么重大的成果。但是,就赵国来说,则是地处四战之地。赵国的北边是不断袭扰的匈奴,南边是魏国、韩国、楚国等诸侯国,东边则是齐国、燕国,而赵国的西边,则是虎视眈眈的秦国。


于是,在整个战国时期,赵国很难将所有精力都用来对付秦国,因为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与此相对应的是,秦国则敢在长平之战中,动用几乎所有的精锐来进攻赵国,这成为秦国取得长平之战胜利的重要原因。在长平之战后,燕国经常袭扰赵国的后方,齐国则选择和秦国结盟。凡此种种,都让赵国所处的环境非常棘手和危险。简而言之,赵国地处四战之地,这让他在对付秦国的过程中,具有先天条件上的劣势,所以这成为赵国最终输给秦国的原因之一。

赵国拥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为何还是被秦国消灭呢?

6. 为啥赵国拥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却被秦国消灭呢?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周边的大国兼并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七雄并列。


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最后是由秦国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在这一过程中,赵国无疑是秦国的重要对手。三家分晋后,赵国曾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邯郸(今邯郸)定都,公元前372年又立信都(今邢台)为赵之别都。至赵武灵王时,赵国称王,施行胡服骑射,沿阴山修筑赵长城,公元前296年灭中山国。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那么,问题来了,赵国拥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为何还是被秦国消灭呢?


一
首先,就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不仅拥有精锐的士卒,更诞生了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由于实行胡服骑射,赵国得以在战国中期就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威力来。就在胡服骑射的次年,赵国就向袭扰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今河北获鹿县北)。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赵武灵王让代地的相赵固专主管所占领的胡地,向内地提供骑兵。凡此种种,促使赵国的武力逐渐追赶上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


就秦国来说,诞生了白起、司马错、樗里疾、王翦、李信、王贲、蒙骜等名将。而就赵国来说,也有李牧、廉颇、赵奢等名将。其中,李牧、廉颇和白起、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这无疑是对赵国将领水平的重要肯定。不过,尽管如此,在公元前228年的时候,赵国还是被秦国大军攻破了都城。虽然后来公子嘉建立了代国,但是,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代国还是被秦国秋风扫落叶般地消灭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名将众多、士卒精锐的赵国,依然被秦国消灭,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赵国的地理位置,明显不如赵国。
二
对于秦国来说,其核心地理位置,包含今甘肃、陕西等地。因此,秦国的北边、西边、南边都没有什么诸侯国。特别是南边的巴国和蜀国,在公元前316年就被秦国消灭了。于是,秦国只需要做好东边的防御,就能应对山东六国的进攻了。而这,意味着秦国可以放手攻打山东六国,加上函谷关带来的防守优势,促使山东六国的合纵攻秦之战,几乎都没有取得什么重大的成果。但是,就赵国来说,则是地处四战之地。赵国的北边是不断袭扰的匈奴,南边是魏国、韩国、楚国等诸侯国,东边则是齐国、燕国,而赵国的西边,则是虎视眈眈的秦国。


于是,在整个战国时期,赵国很难将所有精力都用来对付秦国,因为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与此相对应的是,秦国则敢在长平之战中,动用几乎所有的精锐来进攻赵国,这成为秦国取得长平之战胜利的重要原因。在长平之战后,燕国经常袭扰赵国的后方,齐国则选择和秦国结盟。凡此种种,都让赵国所处的环境非常棘手和危险。简而言之,赵国地处四战之地,这让他在对付秦国的过程中,具有先天条件上的劣势,所以这成为赵国最终输给秦国的原因之一。
三
另一方面,在笔者看来,虽然在战国时期,名将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不过,名相、纵横家这样的人才,同样会对各个诸侯国的强弱起到重要的影响。就秦国来说,不仅具有白起、王翦这样的名将,还拥有商鞅、张仪、范雎等名相和纵横家。比如,在山东六国合纵对付秦国的时候,秦国可以派出张仪去拆散山东六国的合纵,为秦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再比如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让秦国能够对山东六国各个击破。战国时期,范雎觐见秦昭襄王阐述其秦一统天下的战略。范雎认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主张“远交近攻”策略。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积极推行,并任范睢为相。


“远交近攻”策略先把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对此,在笔者看来,“远交近攻”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朝建立的步伐。所以,在长平之战爆发的时候,赵国显然被这一策略所孤立,只能单独抗衡秦国的进攻。而就赵国的国力来说,则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四
最后,说到秦国的国力,自然不能忘记商鞅变法带来的影响。在战国时期,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秦孝公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整体实力得到发展,士兵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而就赵国来说,胡服骑射不是一场全面的变法,也即胡服骑射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士兵方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强赵国的国力。


当然,这也是因为赵国缺乏著名的治国之才或者变法人才,比如赵国的文臣之中,蔺相如的作用,主要还是在和秦国会面时的交锋上,至于治国方面,蔺相如自然和商鞅不是一个层次的。而就平原君赵胜等人,更无法和张仪、范雎等人相提并论。所以,对于战国时期的赵国,过于重视武将,反而走向了一个极端,这导致文臣谋士在赵国反而没有什么存在感,乃至于让郭开等佞臣得势,影响到赵国君主的对外判断。与此相对应的是,秦国则是文臣武将全面发展,以此为秦国君主提供更多的策略,这成为秦国能够消灭赵国的重要原因。

7. 李牧是赵国名将,为何死于王翦的反间计?

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李牧打败匈奴不假,可那时匈奴不是冒顿单于时的匈奴,战力还一般。打败秦军不假,秦将恒齮不是名将。说王翦不是李牧的对手,就吹过头了,王翦一面让杨端和围困邯郸,一面打得李牧死守不出,不敢回救邯郸,然后用反间计令赵王怀疑李牧有投降和谋反的可能,在当时具体时间具体情况下,赵王不可能不信。李牧的祖父是秦国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李牧的伯父那一支入秦是陇西李氏,可见李牧在秦国也有人脉。在秦强赵弱,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李牧要是降秦也很有可能。不事二主的观念,在那个年代并不强。此计也是王翦为白起报了被赵国反间计所杀的一箭之仇。

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可是赵还是能与强秦对峙多年,就是依靠太行山这个天然屏障。秦国虽然远强于赵国,但因为太行山地区易守难攻,所以很难突破赵国的防线。所以论后勤应该是李牧占优,王翦应该是占着秦国强大和始皇英明的优势,但在两军对峙时,双方凭借自身优势基本都抵消了,最终就看谁军事能力和智商高低。人们在这都认为李牧输在赵王太渣,王翦胜在始皇英明。但是想想之前白起,不也是被赵国反间计杀了吗?秦昭襄王那么英明怎么会杀白起。

看看王翦后来灭楚时不断跟始皇讨赏金财和封地就明白了,王翦深深知道始皇虽然派他去打楚国,也很担心王翦会造反。所以王翦通过不断请赏,以显示自己只眷恋土地金钱,对江山没有丝毫野心,以此打消始皇的疑心。自古带兵的将军越是能力超强帝王其实越是疑心,白起就是因为这个被英明一世的秦昭襄王杀了。这样的话,李牧被王翦用反间计所杀,就不管赵王是否英明还是昏聩,就算李牧后面是英明的始皇一样会被高明的对手用反间计除掉,这就是李牧与王翦智商差距所致。

赵王为了维护自己权势地位而致赵国国家利益与不顾,因此他和李牧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秦国的反间计其实并不奏效,就如同长平之战时用反间计迫使赵王用赵括换廉颇一样。准确地说,赵孝成王并没有中计,而且他换将的决策也是出于对赵国国力的准确估计以及现实情况,所做出的最合适的决策。只是赵国之所以惨败,是败在信息的不对称上。也就是说在当时战事胶着的状况下,秦赵两国都耗不下去了,都想决一死战,转防御为进攻,一战而定输赢。因此秦国也有换将的打算,同时因为廉颇的缘故,秦国战事没有任何进展。所以在这种背景下,用反间计激赵国换将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然而对于赵国来说,秦国的反间计其实很拙劣,这个不是影响赵王换将决策的根源,换将的根源就是国力的不允许,耗不起了,另外就是尽快打破战事的胶着状态。所以我说赵王换将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廉颇并非秦军的对手,拖下去的唯一后果就是赵军必败。但是,问题也就是出在这里,赵国换将的结果秦国是知道的,所以白起按照对手赵括的路数重新进行了军事布置,而赵括并不知道他的对手是谁,所以他的布置完全被白起所算计,这就是我说的信息的不对等。可以这么说,如果秦国不是用得白起,而换的另外的人,那失败的必然是秦军,从赵括断粮46天,最后杀伤半数秦军的战况,可见赵括确实是个将才,而并非纸上谈兵的草包。

不要把赵王迁说的那么聪明,他根本上就是昏君,杀李牧主要是郭开这个奸臣的意思。郭开为什么要杀李牧,第一是他贪财,收了秦国好多金,他这种人,才不管国家死活,他帮秦,秦灭赵也不会杀他。第二,李牧能不能战胜秦军,说不准,反正王翦一时拿他没招。
如果李牧战胜秦军,赵国稳定,撑军权的李牧,随时可以废了赵王迁和郭开。既然秦灭赵,郭开不死,李牧胜秦,郭开可能死,那还不如极力鼓动昏君赵王迁杀了李牧。而郭开知道,李牧一死,赵马上灭,赵王迁却不知道,他不是昏君是什么。赵王迁怕李牧立新君废他,在当时那个环境,强敌压境,社稷不保,肯定是用心打仗,击败强秦再说,怎么可能这时候杀唯一能挡秦的人,那不是自毁长城,自掘坟墓吗。所以说,杀李牧,明摆着是郭开的意思,而赵王迁,就是一个受奸人指使的昏君。

赵王迁岁数太小十几岁,奸臣郭开暗中投秦,暗害名将李牧,赵王迁后来非常后悔,赵国当时发生了大地震波及全国,秦国向赵国开战,赵国内有灾害外有秦国入侵又有奸臣郭开,赵国失败赵王迁被俘后悔错杀李牧十五岁病亡,奸臣郭开被李牧手下杀死为李牧报仇。代王赵嘉率领两万赵军和数万百姓慷慨赴死与秦军决战,流尽最后一滴血,在山上观战的匈奴王被赵军血决战的英勇气势流下眼泪。

即使李牧不死,长平之战后国力军力被严重削弱的赵国及乱政频出的东方其它五国,都已经没有阻挡秦国统一步伐的力量了。不要把某一个人的作用扩大,也不要否定一个人的能力,赵之亡只是时间问题,灭亡的原因是政治制度的原因,而非国力的问题。就算赵国兵强马壮,如果政治制度不好的话,再加十个李牧都是会亡的,是秦的政治制度让秦统一六国。
灭赵后秦打楚为啥失败,灭赵之后的秦不是更强吗,打楚却先败了,而楚为啥不一统,最终被秦灭,而秦一统中国。只因在政策与制度上才使秦一统六国。而后来之中国朝代更换,虽然史书上说是皇帝昏迷腐败,正如说赵之亡在于杀李牧,而实由制度所亡。把昏君扩大化只是传教下一代,让后人从中认识改正而已。

李牧是赵国名将,为何死于王翦的反间计?

8. 曾和秦国相抗衡的赵国,除了李牧、廉颇,还有哪些名将呢?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对于白起、王翦、李牧、廉颇这战国四大名将,他们都是从最初的士兵开始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从而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所选的四人都是战国后期的名将,战功都很伟大,却没有理论著述。

换而言之,对于留下兵法理论著述的孙膑、吴起等人,都没能入选战国四大名将。对于战国四大名将来说,来自于战国中后期两大强国——秦国和赵国。彼时,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不断蚕食山东六国的疆域。而就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因为拥有一支精锐之师,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抗衡强国的秦国。既然如此,对于兵精将广的赵国,应该不止李牧和廉颇这两位名将。那么,问题来了,曾和秦国相抗衡的赵国,除了李牧、廉颇,还有哪些名将?

首先,就赵括的父亲赵奢,显然可以称之为赵国的一位名将。对于赵奢来说,尽管只有阏与之战这一场战役。但是,因为阏与之战的重要意义,促使赵奢在赵国乃至于战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阏与之战,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公元前270年,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将赵奢率军救赵,出奇计,终于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
在这场战役中,赵奢采纳了许历的主张,立刻发兵万人,抢占了北山制高点。果然,秦军后至,争夺北山不得上,拥挤于山下,陷入十分被动地位。赵军利用有利地势,居高临下,俯击秦军。秦军大败,四散溃逃。阏与之围随之解除。此次战役,使蚕食诸侯的强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后仍不敢轻举妄动,恐怕重蹈阏与之覆辙。班师回朝后,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与廉颇、蔺相如平起平坐,被后人列为山东六国的八大名将之一。又封许历为国尉。

现在,很多人提到赵括,第一反应就是纸上谈兵。诚然,在长平之战中,赵括作为赵国大军的主帅,确实要为40多万大军的伤亡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长平之战作为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这场战役的走向,更多的还是由秦国和赵国的综合实力来决定的。
比如在赵括登场之前,廉颇指挥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大军,同样难以抵挡秦国大军的猛攻,只能苦苦支撑。而赵国的国力,又无法支持这40多万大军长期坚守下去,所以赵孝成王才让赵括取代了廉颇,从而主动和秦国大军展开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