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美日两国经常账户的赤字和盈余意味着什么

2024-05-13 18:37

1. 近二十年来,美日两国经常账户的赤字和盈余意味着什么

因为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经常账户出现逆差,就必须从资本账户获得融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每个国家都想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是顺差,但是没有哪个国家敢于两个账户都是逆差,;就像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很高,但是美国同时利用发达的资本市场和缜密的国债-美元融资体系,应是实现资本净流入;同时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盈余)顺差,有利实现币值的稳定,就像美元一样,也有利于货币政策的主动权和独立权的控制;如果一国经常账户逆差,但是不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国际借贷等实现资本流入来弥补这个窟窿的话,货币贬值,国家信用风险陡增,就像现在的希腊,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都不会远了;
最后还是那句话,就是国际收支平衡,当然顺差也行,只不过本币面临着很大的升值压力以及升值趋势逆转的风险;当然从这两个账户的结余账户看,还是看是否需要本国有充足的储备货币资产来支撑国际收支总体状况
参考资料:国际金融学

近二十年来,美日两国经常账户的赤字和盈余意味着什么

2. 为什么经常账户出现赤字就必然意味着资本账户的盈余

从理论上说,收入核算恒等式:Y=C+I+G+NX,整理一下就是S-I=NX,左边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减投资,右边是净出口。
比如美国和日本交易,美国有贸易盈余,即净出口为正,日本一定要从美国借贷才能有足够的资金来弥补日本贸易的差额。
而这部分借来的资金正是美国国民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因此,S-I就是金融资本账户的赤字,因为贷给日本资本流出了,而NX是经常账户的盈余,所以账户出现赤字就必然意味着资本账户的盈余。

扩展资料:
盈余公积核算:
企业未分配利润应通过“利润分配”科目进行核算。年度终了,企业应将全年实现的净利润,自“本年利润”科目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并将“利润分配”科目下的其他有关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
结转后,“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贷方余额,就是累积未分配的利润数额。如出现借方余额,则表示累积未弥补的亏损数额。对于未弥补亏损可以用以后年度实现的税前利润进行弥补,但弥补期限不得超过五年。
企业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科目,贷记“盈余公积”科目。
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或转增资本时,借记“盈余公积”科目,贷记“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留存收益

3. 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差额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差额即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项目上借方总值和同期商品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项目上贷方总值之差。
当贷方总值大于借方总值时,经常项目顺差;反之,则为经常项目逆差。
经常项目差额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重要的收支差额。如果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则意味着由于有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的贷方净额,该国的国外财产净额增加,也即经常项目顺差表示该国对外净投资。
在开放宏观经济中,经常项目的差额概括了一国的净债务人或债权人的地位,能够清楚地反映出一国内、外经济的紧密联系。因此,经常项目差额又被国际银行家视为评估向外国贷款的重要变量之一。

扩展资料:
经常项目差额的计算公式:
经常项目(经常账户)由三个子项目构成,分别为货物与服务项目(又称贸易项目)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因此经常账户差额就可以写为:
经常账户差额=贸易账户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
如果差额为正,则经常账户盈余,如果为负则经常账户赤字,如果为零,则经常账户平衡,经常账户差额的变化受其子项目差额的影响,其子项目和内部结构的变化都将直接影响经常账户的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收支差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常项目差额

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差额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4. 国际金融 某年度A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为10亿美元,非储备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5亿美元

1、国际收支逆差5亿美元;净国际投资头寸减少了10亿美元
2、外汇储备减少5亿美元;外汇储备贷方余额为5亿美元
3、外汇储备增加一亿美元;外汇储备借方余额为一亿美元
4、项目                余额(亿美元)
    经常账户            -10
    资本与金融账户    11
    国际储备              -1

5. 经常账户的顺差和逆差对汇率又和影响?

经常项目的顺差和逆差从长期角度来看和汇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它们之间也未必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在固定汇率条件下,一国短期的经常项目顺逆差对其外汇汇率的影响相当有限;从长期角度来看,其汇率水平的主要限制条件也包含宏观货币政策、资本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等综合因素,而不是仅仅由经常项目帐户所决定。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经常项目顺逆差对一国的汇率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经常项目顺差会导致本国货币升值,逆差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但这不是必然的,毕竟经常项目帐户平衡只是影响汇率水平的因素之一,而且主要是长期的影响,短期对一国汇率水平影响最大的是该国的宏观货币政策。
举例:
1.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国基本上可以算是固定汇率的国家,但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人民币的汇率走势。
2.浮动汇率条件下。美国的贸易逆差可以说是路人皆知,但除了美联储的几个老家伙又有谁能预料得到美圆的汇率走势呢?

在亚当斯密时代,汇率也许由贸易帐户决定,但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时代,资本市场的关键变量汇率又怎么可能主要由经常项目决定呢?
货币汇率水平作为主要的宏观政策工具之一,不仅属于经济范畴,同时也属于政治范畴。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政策工具之一的汇率水平,怎么可能由经常项目帐户去决定?同样是巨额贸易顺差,日本可能必须得升值,中国则未必。

经常账户的顺差和逆差对汇率又和影响?

6. 经常帐户盈余和贸易顺差有什么不同

经常账户的盈余是由于投资过热和潮涌现象形成产能过剩,国内消费相对不足,当然要增加出口,使得经常账户出现盈余。同时,和资本账户的盈余一样,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克服外汇短缺的瓶颈限制,我国也在80年代中期制定了鼓励出口的各种退税政策,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为了补偿出口因而降低的竞争力,出口退税的幅度有所加强,这些政策一直延续使用。经常账户的盈余除了内因之外,也与美国财政赤字和居民储蓄率低,国内需求大于国内供给,只能靠国外的供给来平衡,而导致经常账户赤字的外因有关。1991年美国经常账户尚有占GDP比重为0.1%的盈余,1992年转为占GDP比重为0.8%的赤字,此后,这一赤字的比重一路上升,到2005年达6.6%。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它的贸易赤字占GDP的比重这么高,世界上其他和美国贸易关系紧密的国家必然会表现为巨额贸易盈余。最后,2005年以来经常账户盈余的大量增加则和投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投机有关。我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开放,投资者仅能利用高报出口价值、低报进口价值,或是,假技术转让等等不一而足的方式将外汇汇入我国换成人民币,这些手段都会加大我国经常账户的盈余。日本和台湾地区在80年代中面临币值升值压力时也出现过同样的现象。 


贸易顺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 “ 出超 ”.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例如,美、日两国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与此同时,大量外汇盈余通常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贸易顺差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一般就贸易双方的利益来讲,其中得到贸易顺差的一方是占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吃亏的一方。可以这么看,贸易是为了赚钱。而贸易顺差的一方,就是净赚进了钱;而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净付出了钱。
  贸易顺差越多并不一定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比较简单的对策就是拉动国内消费。


中国外汇储备过万亿,这是大家早就预料到的一个变化,因为数据一直很稳定地显示中国的外汇储备在持续地增长。从定义上说,外汇储备是经常账户的赢余和资本帐户中私人交易的赢余相加的结果。中国的外汇储备从统计关系上来看,主要是贸易账户的盈余特别大导致经常账户的盈余特别大,而贸易帐户的盈余又主要是加工贸易的盈余,根据计算结果,非加工贸易基本上与传统经济学讲的双缺口模型一致,是持续的、不断扩大的赤字,就是加工贸易导致贸易赢余,贸易赢余导致经常帐户盈余,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资本帐户,主要是FDI,导致私人帐户资本净流入的增加,从而导致外汇储备的飙升。

  因为中国的双顺差和美国双逆差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镜像型”的,一个对称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简单地说,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的原因是正面的,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当地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一个产品不同的工序打散,分配到不同的国家,中国以及前面亚洲四小龙这样崛起,主要都是利用承揽、承接一些重要制造品中劳动密集型的工序,从而切入到全球化的供应链中。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因为你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在这些加工环节的末端,也就是接近于最终组装的这些环节,所以这样的产品内分工格局,以及像中国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就导致了这个国家在某个阶段有比较多的加工贸易赢余,导致了经常帐户赢余。这样的变化,在一个阶段中,由于全球化的分工,导致贸易盈余,这是一个正面的现象。反过来,美国有一些赤字的增加,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全球化深入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所谓的全球失衡在一定意义上可能要打一个双引号,其实这就是经济全球化深入的“题中应有之意”,就好像说一个国家的内部,不同的省份之间,没有道理说一定要贸易平衡,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跟中国实际汇率的低估也是有关系的。实际汇率的低估可以从理论上、经验数据上来考察。但是中国的实际汇率低估并不是中国政府有意操纵的结果,恰恰相反,中国的情况变化太快,前几年可能还处于汇率高估的情况,但是随着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就开始出现低估。而由于固定汇率制的调整,或者是钉住汇率制的退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常痛苦和困难的过程,所以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比较审慎地考虑了两三年的时间,之后才做了调整。实际汇率的低估也是导致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简单地说,既要从基本面的角度考虑,这是当前经济全球化中一个积极的、具有经济合理性的现象。另外一方面,也有汇率政策不配套的原因。

 作为一个落后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的、贫穷的国家,经济起飞不可能是走一条平衡的或者说贸易赤字的道路,一定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走一条经常账户赢余的道路,只有这样发展才能在国际上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信誉,逐步改变国际格局,逐步建立起自己在国际上借钱的能力。因为这样的国家,如果你要发展,首先完全平衡的发展道路是很难做到的。如果不平衡的话一个是赤字、一个是顺差,如果是赤字的话,这个世界金融市场那么发达、那么多游资,在各国之间炒作,如果发生赤字的话,短期内很容易出现金融市场的波动。所以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国家及其他一些高速起飞的国家,都是走这个道路。从宏观层次上,从发展格局上,从发展战略上讲,这是一个必然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贸易的顺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必要的或者是必须的。正是通过这种所谓的“中国出现了贸易顺差,中国补贴了美国,中国经济在补贴世界经济”的经济失衡,中国经济才能打破这个世界格局,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当代全球化的特点跟二战以前或者60年代以前在微观层面、在分工形态方面有重要的差异,过去主要是不同产品在不同国家中分工,而60年代以后,特别是美国在60年代初实行一个促进外包的9810关税条款之后,变成了不同工序在不同国家中分工。简单地说,60年代美国面对一些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采取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但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把一些工序,比如说服装业和电子产品,主要是一些组装工序,鼓励到外国去进行加工。美国采取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出口的零部件和中间件组装完再回来,我仅仅对你组装增值的那部分征关税,出去的那部分我不征税,因为也没法征税,征税就出不去。所以实际上是说,我要把有些工序弄出去,正好那时候赶上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的战略面临困难,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因为这些国家比较小,没有办法长期地搞进口替代,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怎么长期搞进口替代?不像中国、印度,可以一直搞,比如要发展航空业,新加坡怎么搞进口替代?飞机飞到天上马上就要落下来,所以小国比较早的知道了这些进口替代是没法完成的,所以他们比较早地改变了政策,就呼应美国的外包。就好像说,美国说我要跳探戈,其他国家就配合着一起跳。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亚洲四小龙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二战以后发展经济学的标准理论里,你要玩出口、你要玩外向型的经济政策,你没法玩,你玩就死定了,你到最后必然变成他的殖民地,你也玩不过他。因为那个时候是“产品间”分工,发展中国家很难找到一个你有优势的产品,能跟发达国家竞争。但是一旦到“产品内”以后,尽管汽车很复杂,但是汽车的一些零部件产品可能你不一定不能玩,尽管电子产品很复杂,但电子产品的组装你不一定不能玩,尽管纺织品的一些原料加工实际上是资本相当密集的,但是纺织品的缝纫环节你能玩,我认为这个是关键。亚洲四小龙成功以后,中国文化大革命之后改革开放,学习了他们的经验,所以中国起来了。中国起来了,刚开始肯定是做劳动密集的,而制造业劳动密集的部分,往往在组装,或者接近组装的环节。所以现在其他国家的贸易赢余都转移到中国,在这个背景下就可以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理解,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说产品内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国的贸易赢余会增加,而这些贸易盈余的增加,都是加工贸易实现的,这是一条。

 还可以从这个角度,如果中国成功的话,一定会像新加坡、台湾、韩国一样,要沿着供应链往上走,等到你不做组装了,很有可能进出口就慢慢地平衡了,你的加工贸易赢余慢慢就缩小了。我专门研究加工贸易,中国加工贸易增加值占整个进口料件的比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基本上每年一个百分点地往上涨,加工贸易的增加值达到一定地步就不叫加工贸易了。因为如果这个增加值主要都是在你本国实现的,按照原产地规则,就不叫加工贸易了。不叫加工贸易了什么意思?到最后你的贸易赢余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贸易结构的变化,特别重要的是,随着你这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相对位置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事实上我们经常到企业去看,这个变化每天都在发生,但是这个变化也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实现。所以回答你的问题,一方面,现在的贸易赢余、现在的外汇储备,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今后的变化呢,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继续观察。

  到目前为止,中国在走一条新兴的工业化小国的发展道路,在搞加工贸易。但,是什么呢?中国跟新加坡相比、跟韩国相比、跟台湾地区相比,中国经济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玩这个游戏,搞加工,希望我们的产业升级,如果按这个路子走的话恐怕走不通。为什么?现在我们还没有怎么样利用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就已经成为全世界的贸易第三大国,马上成为第二大国,再过十年成为第一大国,已经引起了这么多的贸易摩擦。如果靠自然市场的调节过程,靠我们的产业升级,把加工再转给印度、越南、柬埔寨,这个道路恐怕太长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会引起很多贸易摩擦,以至于会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多干扰,也会造成很多福利损失。所以我觉得我们既然是大国家,一方面要在国际贸易方面继续按照这个路子走,但是一方面,还要把注意力放在开发自己的国内市场,我们的东部、中部、西部就是三个世界嘛,这三者之间就可以进行很多贸易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恐怕要有意识地在贸易问题上采取一些比韩国、新加坡、以及日本更积极的调整政策。比如对于主要贸易伙伴,尤其像美国这样的,地位非常特殊的贸易伙伴,恐怕要采取特别的措施,要减少跟他们的贸易顺差。比如说我们要定期地到美国进行采购,这些采购不能是临时性的,要制度化,尤其要采购那些在美国国内政治中很有影响的那些州的产品,包括农产品,有意识的把他的产品买回来以后,不见得直接使用、不见得跟我们的农业进行竞争,我们可以将其加工成能源产品,如生物柴油、乙醇等等。只有这样更加积极地、更加有针对性地、更加主动地处理好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贸易摩擦。仅仅是动汇率,仅仅是指望汇率浮动、指望汇率升值,从而在短期内、中期内来减少中美贸易摩擦,恐怕是不合实际的。凡是做仔细研究的都没有这个结论,有这个结论的一般都是在某些计量经济学的技术方面没有处理好。另外可以看看日本的例子,日本与美国在八十年代有很严重的贸易摩擦,后来日元曾经有200%的升值,两年之内是解决问题了,但是两年以后仍然是贸易顺差。所以对贸易问题要进行战略性的、有策略的、主动地调整,不要指望汇率来调整。要我说,汇率就应该在未来10年、15年、20年之内保持一个缓慢升值的态势,正是这样一个缓慢升值的态势才对整个经济最有利,在缓慢增值的情况下我们的人民币才能最容易走向国际化,才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国际收支危机。


 为什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外汇储备会大幅度飙升。通过严格的数据证明,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几十年,在全球最最大的50个经济体中,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曾经有过这样持续双顺差的表现。按照标准的经济学理论,按照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是“一赤一盈”,通常应该是经常帐户赤字,资本帐户赢余,这个背后的道理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发展中国家成长性比较好,所以有理由借钱促进你这个国家经济的增长。那么给定这样一个理论的假设,给定这样一个经验的数据,中国的现象是非常特殊的。首先要观察它,然后解释它。从两个角度解释,一个是全球化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在某一阶段内积累比较多的外汇储备,可能是一个在国际分工层面具有经济合理性的现象。因为到最后这是一个贸易分工,这个在微观经济学上大家都认为是一个好事情,因为通常来讲一个自愿的贸易,不是强迫的贸易,当然也不能讲得那么绝对,但是的确在经济学中很少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命题能被经济学家们广泛地接受:一个自愿的贸易,一个基于市场经济基础发展起来的贸易,通常能够给参与两国或者多国带来效率的提高、能够带来利益的增加,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有理由说,这是一个好事情。

   因为当前产品内分工的特殊定位,导致了贸易赢余,还因为中国的这个定位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导致了资本帐户的赢余,在这个意义上“双顺差”是有道理的。

  另外一方面,实际汇率的低估,又加重了或者使得顺差的增长太快。这其中暗含的意思是说需要调整实际汇率。但是中国的变化非常快,首先要观察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再来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在产品内分工的基础上,这是有道理的,但是从政策多少存在一定失调或者汇率被低估这个意义上,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做出应对。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或者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大国,国际收支的失衡绝对不是单一的政策手段能够完全解决的,注定需要一个综合的调节。我们要更多地降低进口壁垒,下一步也许会谈到,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5个阶段,中国的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的开放度已经显著地提高,但是很多地方依然有显著的壁垒。我们要改变过去进口不好,只有出口才好的看法。另外一方面,如果说现在的外汇储备过万亿显示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显著的失衡,如果说要对这个失衡进行调节的话,我觉得在一揽子调节国际失衡的应对措施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实际汇率。注意我讲的是实际汇率,实际汇率的调整不一定要通过名义汇率实现,所以对汇率和国际收支的看法要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应该从实际汇率的角度来考虑,把名义汇率作为影响实际汇率的一个因素来评估;第二个问题,要把实际汇率和经济成长的关系,就是我们学国际经济学讲的那个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作为一个理论的视角来考虑。思考中国现在的发展恰恰是需要建立一个实际汇率的概念,然后需要重新诠释或者解读。人民币要尽量避免大起大落,因为中国还有一个很长远的目标,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如果一定要选择,人民币低估一点、或者高估一点,情愿选择稍微低估一点,这个事情不要太绝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应该是渐进的、应该是缓慢的,但是要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如果现在相信低估了20%、30%,一下子多调一下也没有问题。但是也能理解,从操作程度来讲应该是渐进的过程,这样方方面面比较容易接受,造成的冲击也均匀一些。另外国外总是说人民币存在低估,这对人民币日后以进一步的国际化多少也是一个好的心理预期,但是这个终究是要调整的。

  
  第一点,按照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一个穷国、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借钱,所以在资本账户上应该吸引外资进来。怎么平衡呢?应该在贸易上出现赤字,就跟今天美国情况一样。把今天美国的情况放到发展中国家,这个就是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吸引外资,然后外资进来补充你的赤字。但是这个理论我们完全应该重新思考和研究,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来讨论这个问题,这个是不对的。一个穷国,按照定义,你的经济制度是落后的,一个经济制度落后的穷国,包括金融体制落后的穷国,你怎么能够搞贸易赤字呢?你怎么能够长期借钱过日子呢?肯定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金融危机。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机,泰国也好,印度尼西亚也好,都是这样来的。

    第二个也是一个误区,就是标准理论认为汇率跟任何价格一样,只要汇率一动,不管是名义汇率还是实际汇率,尤其是实际汇率,动了以后企业马上就有反应,就会进行调整,这个恐怕也需要重新思考。

  就以中国为例,我们的顺差很大一部分是加工出口的,我们追问一下,加工出口是怎么来的?是吸引外资来的,是FDI,是外商直接投资。可是我们的地方政府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面,是100%根据市场的价格信号运行的吗?不见得。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包括像马来西亚、新加坡也好,都有FDI偏好,就是其他情况一样,他更希望有外国企业来做。这个我们都看了很多,像我们的徐工、莱钢,都是地方政府主导、做媒,把外资引进来,也可能国有企业老总当时还不愿意,这种偏好是明显的。这种FDI偏好是制度因素造成的,不是价格因素,不是汇率,是算政治帐、算制度帐。所以对外商的偏好是制度扭曲的,这个制度扭曲产生了我们的过分出口,以及过分的出口加工,这个因素如果只是调整汇率的话,短期内恐怕难以调整。也就是说汇率这个信号,哪怕实际汇率在短期内对于实际经济体、对于出口企业、进口企业而言恐怕还不是那么灵的。因为毕竟中国经济是一个发展中经济,是一个制度体制对市场信号并不是那么灵敏的经济,否则我们就不用研究发展经济学了。这个方面我觉得也值得我们做深入研究,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有所推进。
 
  回顾过去这一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出现了很大的增长,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特别的东西,中国从自由贸易当中得到了好处,但是发现自由贸易的秩序好像也并不公平。商务部发言人曾经提到,中国跟欧盟发生了鞋业的贸易摩擦,而去年是纺织品。商务部发言人认为欧盟这么做是一个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因为欧盟国家生产的鞋子是非常少的,从业者也是非常少的,而中国这方面有比较优势,成本也更低。
  
  从1994年以来,我国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年年出现盈余。贸易顺差从1994年的122.2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74.6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就达1125.3亿美元,大大超过去年同期614.5亿美元的规模。实际使用的外资额则从1994年的432.1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735.248美元。双盈余使得外汇储备从1994年的516.2亿美元,快速增加到2006年年底的10663亿美元,到今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再创新高达13326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大幅积累,增加了货币升值的压力,导致对人民币升值的投机。尽管我国的资本账户仍有管制,但是在经常账户开放的情况下,投机人民币的途径很多,防不胜防。投机的资金进来之后,不会仅仅满足于放在银行里面作为存款转利息,会想法设法找其他高回报的出路,如投机房地产、股市等,因此,当前出现的资产泡沫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投机的钱进来之后换成人民币,投入到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等,这就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升。 

   经常账户的盈余是由于投资过热和潮涌现象形成产能过剩,国内消费相对不足,当然要增加出口,使得经常账户出现盈余。同时,和资本账户的盈余一样,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克服外汇短缺的瓶颈限制,我国也在80年代中期制定了鼓励出口的各种退税政策,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为了补偿出口因而降低的竞争力,出口退税的幅度有所加强,这些政策一直延续使用。经常账户的盈余除了内因之外,也与美国财政赤字和居民储蓄率低,国内需求大于国内供给,只能靠国外的供给来平衡,而导致经常账户赤字的外因有关。1991年美国经常账户尚有占GDP比重为0.1%的盈余,1992年转为占GDP比重为0.8%的赤字,此后,这一赤字的比重一路上升,到2005年达6.6%。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它的贸易赤字占GDP的比重这么高,世界上其他和美国贸易关系紧密的国家必然会表现为巨额贸易盈余。最后,2005年以来经常账户盈余的大量增加则和投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投机有关。我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开放,投资者仅能利用高报出口价值、低报进口价值,或是,假技术转让等等不一而足的方式将外汇汇入我国换成人民币,这些手段都会加大我国经常账户的盈余。日本和台湾地区在80年代中面临币值升值压力时也出现过同样的现象。

7. 资本净流入

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净出口(顺差)就是资本净流出,逆差就是资本净流入。中国大量出口货物到美国,美国人付给中国美元,中国人拥有了外国资产(美元)就表示中国的资本出去了。现在美国经历了大量的贸易逆差,也就是大量资本流入美国,资本净流入。注意的是经济学上的资本净流入和外商投资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有衡等式NCO(net capitital outflow资本净流出)=NX(net export净出口)


  一、关于失衡的经济学分析

  (一)失衡的主要表现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的大量盈余并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提出,世界经济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对美国贸易盈余增加,以及包括俄罗斯和中东国家在内的石油产出国贸易盈余增加。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从1995年开始扩大,在过去4年里平均每年增加1000亿美元;在过去9年里平均每年增加800亿美元。1995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为1140亿美元,约占GDP的1.5%;2006年达到8640亿美元,约占GDP的6.5%。同时,亚洲国家经常账户出现了大量顺差,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2000年亚洲国家经常账户顺差为2057亿美元,2005年达到3557亿美元 。


  (二)为什么失衡:理论分析

  从储蓄与投资关系看,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在于一些国家内部的投资/储蓄关系。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恒等于国内储蓄与投资差额,即经常项目盈余意味着国内储蓄超过投资;经常项目赤字意味着国内投资大于储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大于储蓄,表现为经常项目赤字;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大于投资,表现为经常项目盈余。

  从国际收支角度看,世界资本流向发生逆转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从资本净流出国变为资本净流入国;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从资本净流入国变成资本净流出国。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FDI)也发展很快,2006年世界FDI总计为12304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同比增长48%。美国是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国家,为1173亿美元,同比增长78.2%;欧盟其次,为5490亿美元,同比增长30.1%。

  从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来看,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汇率变化是影响商品进出口流量的惟一因素。这样,在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和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不变时,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就意味着在国内市场进口商品变得更加昂贵,而在国外市场出口商品变得更加便宜;相反,汇率下降(本币升值)则意味着在国内市场进口商品变得更加便宜,而在国外市场上出口商品则变得更加昂贵。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目前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与美元汇率之间确实存在着较为稳定的因果关系(约有2年时滞),美元贬值是缩小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重要途径。因为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每贬值10%,就会使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比重改善一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亚洲国家要减少经常账户的巨额顺差,也需要对其汇率水平和汇率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为什么失衡:美国与亚洲

  如果将世界经济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亚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两部分,那么,“美国”与“亚洲国家”的经常项目将互为相反数,即“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意味着“亚洲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要分析“美国”经常项目为什么会出现巨大逆差,就必须分析“亚洲国家”经常项目为什么会出现巨大顺差;要减少“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就必须减少“亚洲国家”经常项目顺差。

  1、美国为什么失衡?

  储蓄率下降。美国经济主要靠消费拉动,近年来这一倾向被不断强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消费率长期稳定在61%-63%的水平,这一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上升,2004年达到70%,2005年达到72%。与此相对应,美国的储蓄率急剧下降,储蓄率下降是造成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主要原因。由于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资金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可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说明美国储蓄率的下降情况:(1)国民净储蓄率。这是一个剔除货币贬值因素后反映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总体储蓄状况的指标。1994年美国国民净储蓄率为14%-15%,2001年以后一直徘徊在1.5%。(2)私人储蓄率。私人储蓄率是指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私人储蓄率基本稳定在8%-10%,从90年代起不断下降,1995年下降为4%-5%,2004年下降为0.2%,2005年降至负数,2005年第三季度达到-1.6%,为1929年经济大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到2006年年底美国私人储蓄率已经是连续20个月为负数。(3)储蓄占GDP的比重。1990年-1999年这一比重的平均值为16.3%,2000年-2002年为16.2%,2003年为13.5%,2004年为13.7%,仅为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储蓄战略的改变。2000年美国股市泡沫破裂,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美国经济陷于衰退。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从2001年5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下调到1%,为48年历史最低。美国政府的超低利率政策在推动美国经济恢复增长的同时也诱发了资产价格泡沫,主要表现为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大幅上涨,1950年-1999年美国房产总值占GDP的比例为105%,2005年这一比例超过160%。

  资产价格泡沫改变了美国的储蓄战略,扩大了美国的负债消费趋势。具体讲,资产价格膨胀提高了家庭和企业部门的抵押负债能力,使家庭和企业部门的负债水平持续上升。1980年家庭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的负债余额对CDP的比例为0.45、0.51、0.42和0.13。2004年这一比例分别提高至0.87、0.67、0.52和1.0。这种信用扩张提高了美国的社会总需求水平,尤其是消费需求水平。

  同时,由于房地产价格大幅上升,使家庭名义金融资产迅速增加,“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战略开始向“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战略转变。目前美国居民消费增长中的60%与住房再融资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美国居民的家庭资产中,有价证券占比较大;2000年以后,房地产资产占比迅速上升。1991年有价证券占美国居民家庭总资产的比例约为13%,200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5%。2005年房地产资产占比达到40%,超过有价证券。目前美国家庭持有的房地产净值是有价证券的2倍多。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战略推动了储蓄减少、消费增加。

  储蓄/投资关系的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生产率不断提高,使美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下的长期、快速增长。产出扩大促进了国内需求和进口的增长,生产率提高还与其他因素一起影响了产出与需求之间的差额,进而影响了储蓄/投资平衡。经济持续增长以及乐观的增长预期还刺激了投资支出,收入和资产价格膨胀推动了消费增加,储蓄减少,最终导致储蓄/投资状况恶化。

  与美国储蓄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美国投资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1990年-1999年投资占GDP比重的平均值为18.7%,2000年-2002年为19.4%,2003年为18.4%,2004年为19.7%,也就是说,从1990年到2004年美国投资占GDP比重的变动率为+1.1%,远远高于欧洲(-2.9%)和日本(-9%)。

  2002年-2004年,美国经济曾经出现了针对其经常账户巨额赤字的调整,即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等世界主要货币大幅贬值,最高跌幅达到50%。这本应成为美国扩大出口、减少经常项目赤字的机会,但是,由于亚洲货币普遍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美元并没有能够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贬值,美国与亚洲的贸易差额也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调整。

  (四)为什么失衡: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

  1、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将传统的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等大规模地向国外转移,主要转向那些具有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市场相对广阔和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的新兴市场地区。亚洲等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和各类制成品的出口基地。由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传统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不断缩小,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快速扩大,大量消费品和制成品严重依赖进口,加剧了美国与亚洲国家的贸易失衡。

  2、国际分工格局变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跨国流动趋势进一步加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主要使用本国生产要素进行的生产出口),形成了生产要素在一些国家的集中,并进行面向全世界生产的新格局,具体表现为跨国外包发展与全球供应链延长。跨国外包是指跨国公司将生产或服务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赋税更低,企业负担的其他成本也更低。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生产或服务转移到海外,再把产品纳入旗下的全球供应体系,从而使全球商品供应链延长。

  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世界各国对其比较优势进行了重组,即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转移劳动力成本较低国家,包括多数亚洲国家,使其拥有相对的出口竞争优势;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向国际市场提供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是,这两个周期通常是不同步的,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开发需要一个过程,表现为技术创新周期。这样,各国比较优势的体现,包括新的出口和就业机会出现,呈现不同步性:当亚洲国家的比较优势体现出来,美国的比较优势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时;或者当美国的比较优势表现出来,而亚洲国家的比较优势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时,都有可能表现为双方的贸易差额或经常项目差额。

  3、国际资本流向逆转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国际资本将从收益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流向收益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今天,尽管传统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依然有效,但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却发生了逆转。

  一是美国在大量借入资源,流入到美国国内的国外资本已经接近其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7%。二是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在借出资源,并且,这样的投资不是单个投资者为追求投资收益而做出的决定,而是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大量积累外汇储备的结果。

  4、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涨,主要石油生产和输出国的石油收入大量增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石油进口成本迅速上升,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贸易收支不平衡。2000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从每桶10美元飚升至每桶70美元以上,推动石油生产和出口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全球主要石油输出国的石油出口价值达到近8000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了一倍。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石油进口开支急剧增加,有关资料表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扩大的一半源自国际油价上涨。2005年,新兴市场地区的石油贸易盈余总计3474亿美元,占其全面经常项目盈余的68%,这也是中东地区和俄罗斯等产油国经常项目盈余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但是,石油生产输出国由此赚取的巨额收入并未被用于国内消费或进口,而是以投资各种金融债券、股权或资产等形式,重新回流到美国市场。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

资本净流入

8. 我国资本账户顺差是否意味着资本流出大于流入?

其实正相反,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意味着国际收支向盈余发展,通俗地说就是挣到的要比花掉的多:)
不过写这则报道的记者用词不够严谨哦,报道中说提到的是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FDI(直接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有价证券投资)和Other Investment(其他投资),这三项是资本与金融账户下金融账户中的自主性项目,而顺差、逆差是用于描述贸易的;金融资产方面还是用盈余和赤字更准确,hoho~~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