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的前提

2024-05-08 21:38

1. 求同存异的前提


求同存异的前提

2. 求同存异的前提

求同存异
编辑词条

求同存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iú tóng cún yì,意思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1]

中文名	
求同存异
出处	
《礼记·乐记》《人民日报》
属性	
成语	
外文名	
to seek common points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to put aside minor differences so as to seek common ground、to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展开
解释	
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拼音	
qiú tóng cún yì
目
录
1释义
2用法
3出处
4成语辨析
5成语示例
1释义编辑
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2用法编辑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求同存异
【近义词】大同小异

【反义词】求全责备、固执己见、强求一律

3出处编辑
1965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4成语辨析编辑
【正音】异:不能读作“yí”。

【辨形】异:不能写作“弃”。

5成语示例编辑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求同存异吧。


求

3. 求同存异的前提

背景:

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

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

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起义和抗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

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独立后,这些具有共同的命运、面临共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

相互探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共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万隆会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召开的。 

含义:

同指: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 民主义的侵略;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异指:社会制度。



扩展资料:

意义:

“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背后故事:

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是周恩来的创新,万隆会议的精神最终导致了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指出,亚非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独立,同时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争取完全独立。

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亚非国家之间就应该求同存异,不要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

以“求同存异”原则协调人际关系。周恩来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大师,最善于利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化解周边的人际矛盾。

早年在南开学校上学时,《同学录》中对他有这样一段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他曾深有感触地说,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由于成功地将“求同存异”融入到主体自我意识之中。

虽然他在为人处事方面原则性很强,但给人更多的却是和蔼可亲的形象,使得他在压力之下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赢得全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处理复杂关系、解决复杂矛盾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是周恩来辩证思维方式的实践范例

求同存异的前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