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利与弊

2024-05-11 04:40

1. 王安石变法的利与弊

王安石是谁,想来现代人都不陌生。受过教育的人,对其更是耳熟能详。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王安石是一位大文学家,他的许多诗词以及散文都被收录在教材,或者是课外补充读物当中,以供学生们学习阅读。在历史课本上,王安石又是一位政治家、改革家以及思想家,他与他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政治经济必学的内容之一。
  
    古往今来,人们认识王安石大多数是从他的文学与改革两方面来说,人们对他的认识也是褒贬不一的。自北宋当时到近代,人们对于王安石的评价贬低为主流,宋朝几位皇帝为其追封的爵位及谥号,到了后来都被废除了。甚至许多人认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甚至是导致靖康之耻的根本原因。到了现代的时候,则以褒扬为主,历史课本上对于他大多数都是赞扬之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呢?大概是在于时代的不同吧!
  
    王安石的`变法,实际上是一场以经济改革为主,兼涉政治、军事等的改革。当时北宋国库空虚,官员冗杂,每年还要向外族缴纳一定数量的岁币,这一切都要从国库中出钱。因此使得国库的负担越来越重,甚至已经涉及到了宋朝立国之本。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提出了变法,希望通过改革,改变国家如今出现的情况。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为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大致为农民向国家借款购买秧苗,待丰收之时再行归还。均输法,则为人们缴纳赋税每年平均,不论丰年歉收之年。免役法即为,每个人都需要为国家服劳役,但是官僚富商等人要是想免除劳役,可以缴纳免役钱,由政府代为雇人充当。市易法,是由国家出面平衡粮食物价。方田均税法,就是对漏税耕地和田赋清查和整理。
  
    这几项改革,在现今看来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问题不大。就如如今一样,由国家和经济两只手来进行调节。但是在当时以农业为本的宋朝,这些思想无疑是超前的。并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不足以达到这些条款施行的目的,于是便必须加大政府的力量来强制推行。而正是因为政府的强制推行,使得改革的初衷发生了变化,王安石最初设想的不夺民一利而富国,因为各层官僚的强制剥削,变成了从农民身上争利。而这也是王安石变法,不仅遭到顽固守旧派的反对,同时也受到正直大臣质疑,以至于最后改革失败的原因。
  
    每一个改革家,都是走在历史前列之人,先不说王安石吧变法最后的结果,只说王安石提出的这些设想,以及他敢于动摇旧制的勇气,就值得我们敬佩赞扬。
  
    《宋史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王安石是历史名人,古来关于他的小故事并不少,以下这个故事,讲述的便是关于王安石清廉朴素的品格故事。
  
    据说王安石坐宰相的时候,他媳妇的亲戚到京城拜访王安石。这个亲戚姓萧,此后便以萧公子相称。萧公子递了拜帖,王安石接见了他,最后还邀请他第二日来用饭。
  
    第二天的时候,萧公子盛装打扮,料定了王安石一定会盛宴款待于他。毕竟王安石一位宰相,怎么也得拿出点气派。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他与王安石相对而坐,桌上除了一壶酒,什么都没有准备好。萧公子虽然觉得有些饿,但也不会失了礼数的直接问。于是便坐等菜肴上桌,期间只喝了几杯酒。过后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
  
    萧公子平日里骄横异常,吃食自然精细,面对如此粗糙的食物,哪儿有食欲,于是,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见了,便将萧公子吃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萧公子最后很惭愧地告辞了。
  
    这则故事王安石作为历史名人,历史评价不管是褒是贬,自然有他值得人尊敬的地方。

王安石变法的利与弊

2. 王安石变法的利弊

王安石变法的利:
1、积贫局面有了改善

王安石推行的一些列新法,都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包括青苗法,市易法等均是理财措施,这些新法都很大程度上都为国家的财政收入上添了一大笔。
自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新法推出后,国库充盈,资金充裕,其变革期间所增加的收入足够北宋近20年来的花销,足以看出其成效有多大了。

2、积弱局面得到改善

王安石推行了一些列的军事新法,从而让整个国家的兵力强盛,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从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北宋军力,不但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也提高了军队作战能力,采用保马法,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优质的战马,供战争使用。
弊端:

1、冗官的现象

王安石上台后就对机构进行了改革,设立了很多新部门,如制置三司条例司,都提举市易司等等,当时北宋已经出现了冗官的现象,王安石还不断新开官僚机构,提拔大批人臣造成了机构重叠,问题加重。

2、加重农民负担

新法推行有利有弊,朝廷剥削官僚地主,地主剥削农民,变法没从根本上对症下药,最后导致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与艰辛。

3、变法变味

王安石变法到后期被王安石培养的奸臣所利用,这些新起的官僚集团利用新法大肆敛财,扰民,本是为民的变法成为了扰民的变法。

国外评价
20世纪俄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列宁称赞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於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
王安石的变革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

3. 王安石的变法到底好不好?

基本上看历史问题都要从正反两面看,没有绝对对的,也没有绝对错的。   从好的方面看,王安石变法冲击了当时积贫积弱大宋王朝,本意上是为了宋朝的延续。  但是,实施时,底下官员阳奉阴违,时机不对,都为变法的失败埋下伏笔。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青苗法,即由政府以低于私人利率的利率向农民贷款,农民以地里的青苗为贷款抵押。王安石在当地方官时这种作法效果不错,在陕西推行时也颇受欢迎。但当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硬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状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款额度,而不论你是否需要。同时,为了保证还贷,又让富户与不同等级的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这岂不是祸国殃民吗? 

均输法与市易法目的在于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对百姓的垄断与盘剥。但这项政策的实质是用官商代替民商,岂不知官商比民商更坏。一来民商之间还是有竞争的,垄断程度和能力有限,盘剥程度也有限,但当国家垄断了市场、货源、价格时,其盘剥的对象扩大到民商和百姓。 

在这种新法之下,政府官员控制了批发与零售业务,普通商人无论大小要做生意先要经过官员的几道审批关口。交易费用由于贿赂官员而大大增加了,物价上涨不说,许多商人无法经营下去,工商业凋零。除了掌握交易权的官员致富之外,对整个社会和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呢? 

再如免役法,用交钱代替差役,而且原来享受免役待遇的官户、城市居民、女户、寺观、未成丁等也要交纳助役钱,只有城市六等以下、乡村四等以下贫困户享受全额免纳的优惠。又规定在定额之外,各路、州、县可带征百分之二十的免役宽剩钱,以备灾年免征备用。这个法看上去很美,可以减轻农民负担,使他们专事生产。但在执行中,不少地方官把贫困农户提高到四等以上,城市贫民户提高到六等以上,让穷人也交免役钱。因为确定贫困户等级的权力由官员掌握,当然可以说你不贫困就不贫困,贫困也不贫困。何况,百分之二十的免役宽剩钱又为官员任意增加免税钱的征收开了一个合法的口子。结果免役法引起富人和穷人的一致反对。 

任何一种新法,甚至总体上利大于弊的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都可以成为官员鱼肉百姓的口实。王安石的变法的确增加了财政收入。 

实行数年后,全国财政收入从宋初的1600多万贯增加到6000多万贯。史书评论“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但这种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难以持续,社会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仅仅是财政收入增加,又有什么意义呢? 

王安石与苏东坡、司马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在于王安石看到的是自己的动机绝对崇高,财政收入也增加了,而苏东坡、司马光看到的是新法执行的种种问题及实际社会效果。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截然不同,矛盾当然无法调和。 

王安石的变法最终失败了,其原因除了遭到上层官僚集团顽固的反对之外,重要的一条是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无论哪种措施当初的动机有多好,执行的地方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私货塞进去。 

政策在执行中违背了初衷,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王安石的变法到底好不好?

4. 王安石变法到底是好还是坏

王安石变法意义是积极的,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单从经济角度看他让宋朝富裕了。宋朝的第六代皇帝宋神宗在位时,任用王安石变法,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富庶繁华,据现代专家统计,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当时世界的80%,是明朝的10倍之多。至少着一点功绩我们要给他。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他被列宁称为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认为他的变法消极的最重要原因是封建制度的保守本质。当时那个年代读书人多是地主、官僚、士大夫阶级,所以王公的做法为他们所不容,必然被排斥。
试想如果变法成功将是什么情况,经济的发展将会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中国历史也许会更辉煌。所以是积极的。供参考。

5. 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到底是怎样的人

作为一名政治家,他果断勇敢,雷厉风行,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推行的十分到位,但是大家都知道,不同政见的大臣之间必然要有些斗争的,否则你的政治主张如何实行,不推翻反对你的人,就只有被对手推翻。所以为了自己的各项法令能得以实施,他也必须的排除异己,而那些反对变法的欧阳修,苏东坡等便被赶出了京城。这是很正常的,至少他不像之前的那些残暴的变法者去要人命,他只想自己的法令不受阻碍。
作为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可豪放壮大,亦可婉约动人 ,并真实自然,读之舒服。
除此之外,他是个很简单的人,只为实现理想,心胸坦荡,后来还与政敌苏轼结为好友。在危难之间出手援助。真乃大丈夫也!

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到底是怎样的人

6. 王安石的变法到底好不好

王安石变法是好的。王安石变法是得君行道,可以破冰前行,这表现为神宗的政治抱负以及改革的想法。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得到了皇权的支持,因为神宗即位后,面临着冗官冗兵冗政的社会危机。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正好契合了社会需要,君臣的和谐关系一直为后世所羡慕,由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7. 王安石的变法到底是对还是错?

我们都知道,在北宋将近灭亡的时候,出现了一位风云人物,王安石。王安石主张的是变法而已,我而是相对的,只是司马光两人原本是朋友。为什么仅仅因为一个变法,两人就成为了仇人呢?
  
 王石之所以变法,是指那种改变宋朝积平积弱的一个事实,改变这样的一个状况。而司马光代表的保守派的那一派的人。认为就是祖宗之法,不给随意改变,而且他们也并没有意识到那是北宋积贫积弱现象的严重性, 即使并没有变法引起新党和旧党之间的矛盾。北宋也会因为积贫积弱而灭亡。
  
 我认为王石变法之所以不能成功,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他变法时过于着急。在为了帮助国家变得更好,同时触犯了一些不可以触犯人的利益。就拿青苗法来举例吧。他这么做是为了扭转北宋积贫的这个现象。打破百姓没有食物,向地主借地主,又收高额利息。百姓又变得没有了食物。地主就像百姓要土地。渐渐百姓们没有了土地,像地主家租又要付高昂的租金,因此流民四起,很多百姓没有了食物来源,山里的土匪也多了起来。这一个死循环。可他在打破这一个死循环的时候,也触犯了那些官员们的利益,他看似是在削弱地主的权利。但许多地主都是官员或者家中有一个人是当官的。但这个法律的实施也是需要官员来实践的。而且邮箱官员可能为了收更多的利息逼迫老百姓们去借它的粮食。这对老百姓是更大的一种伤害。
  
 第二点,就是用人的问题。在他后来辞去相位后,他选的主持这个变法的人也又问题。他需要找一个和他有共同理想政治抱负的人,以及对变法这一件事情有着共同的倩姐认识。在想法和做法上都与他是一致的,这样的一个人。来主持变法,而并不是一个和他在理想,政治抱负上等等都截然不同的人来主持这个变法,这样就很容易将这个变法扭曲。
  
 第三点,就是一个时机问题,我认为如果他当时没有碰巧赶上旱灾,那么他的变法是可以持续下去的,只可惜在变法。正在发挥他的作用的时候。北宋却闹了饥荒。当时人员都仅仅看到了他不好的一面,却没有人看到研发已经在发挥他的作用,也正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影响了北宋时,北宋变得更好。让北宋那原本只剩一笔账单的国库重新充盈了起来。北宋在短短几年内就克服了饥荒这个困难。
  
 其实北宋的灭亡,王安石变法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我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并不是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而是促进了北宋的灭亡。

王安石的变法到底是对还是错?

8. 王安石变法到底是好是坏啊?

王安石变法是好的。王安石变法是得君行道,可以破冰前行,这表现为神宗的政治抱负以及改革的想法。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得到了皇权的支持,因为神宗即位后,面临着冗官冗兵冗政的社会危机。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正好契合了社会需要,君臣的和谐关系一直为后世所羡慕,由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