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导航,为什么上任的官员没有出现过迷路的情况?

2024-05-18 01:44

1. 古代没有导航,为什么上任的官员没有出现过迷路的情况?

因为古时候设置有长亭、短亭,类似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办事处,可以用来休息,并且还会有专人接待,帮忙指路。



虽然古时候的人并不具有我们现在的导航可以,但是他们却有完善的制度。一路上所设置的长亭和短亭就是一个见证。古时候,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的作用就是用来接待这些过往的官员的,同时也具有抓捕盗贼,处理纠纷的作用,是古时候的一个小小办事处,每个亭都会有对应的亭长,刘邦就曾经是秦朝的一名亭长。

这种长亭、短亭的设置方式从秦朝就开始有了,而且是以都城为中心,对外放射状的一种道路,且全国无论是道路的规模还是车辆的大小都是统一的,所以当时的道路系统已经非常完善了,官员出行的时候,手上直接拿着这样的一张地图或者示意图,就可以轻松从都城到达国家的任意一个地方,只需要跟着图表上的路牌和指示,再加上亭长,基本上不会出现迷路。

古时候的地图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地图不一样,它们的作用并不是用来指路,而是做标识用,仅可以用来看国家的地势和面积而已,所以远行的人就要依靠一些标志建筑来认路。到了唐朝,这才开始有了驿站,驿站就是升级版的亭,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且是日夜兼程的,有些像我们现在的里程碑。
总的来说,虽然古时候没有导航,但是古人的智慧无穷,认路这点小事人家早就有了解决办法。

古代没有导航,为什么上任的官员没有出现过迷路的情况?

2. 在古代时没有科技可以导航,为什么那些上任的官员却没有出现过迷路的情况?

古代人根本不能想象今天我们出行的方便,出门或旅行只有下载一个GPS,无论是走路,还是开车,或是坐地铁,想迷路都难,可是古代是没有可以导航的GPS,那些新上任的官员,路途遥远,是如何保证不出现迷路的情况的呢?

虽然说古代没有GPS导航,但是他们的交通系统确实非常完整的,他们会每隔10里路就修建一座亭子,用于接待官员,抓贼,处理矛盾事务等等作用,还能给路途上的官员作为休息和辨认道路。所以,从秦朝开始,就已经开始修建全国的道路网了。

当时这条便利的道路交通系统可以通向全国的各个地方,上任的官员只要按照整洁宽敞的道路行走,就肯定不会迷路,当时还修建有官方道路,古代的道路没有现在的路那么复杂,官道也就那么几条,所以人们很容易识别,也就没有那么容易迷路了,当时有九条著名的道路,包括从高陵到尚军(陕北)的尚军路,从黄河到山西的临晋路,从汉沽关到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路。

地图在当时也是有的,但那基本不是用来识路的,而是标识自己的领土,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领土有多大而已,地图上也有一些简单的道路,给人作为参考的。到了唐朝,沿路会堆积泥土来计算里程,那么路途上的官员就能大致计算出与下一个亭子的距离了,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判定自己是否偏离的主要的道路,来确认自己没有迷路。

到了明清,官方有了专门的交通管理机构和办事机构。隋唐时期,水路是一种很重要的运输方式,官员上任也可以选择水路,再者这些即将上任的官员在路途上会有几个随从,这些随从负责为他们服务,问路,以确保他们在路上不会迷路。所以,有了这些条件,他们还能迷路吗?

3. 在古代时没有科技可以导航, 那些外地的官员前来上任如果出现迷路的情况怎么办?

答案是:官员赴任迷路可能性不大,担心官员迷路是多此一举。原因如下:
1.官道纵横,基建完备。
      古代科技虽然相对落后,但交通相对便利,以中国例,自秦皇始,全国范围建立驰道,其后历朝官道,驿道,运河等交通基建。日渐完善,多如毛细血管的交通网更让今人叹为观止。
      官员外地赴任行走官道,便捷高效,直通城市之间,其距离多以人类脚程计算,因此脚程到限,就会有城市出现,官员不会担心迷路,有的是更正路线时有机会。

2.官道驿站,酒家林立。
      官道中有多如繁星的驿站,为来往情报,官员等提供多种后勤支持,无论换乘交通工具,还是饮食起居,可谓迎来送往,见尽官场冷暖。

      官道驿站的旁边也会有私人旅店的设立,为官员随行提供急需的服务,足以并保证官员及时问询 ,更改路线。同时也为武侠提供了更多扮酷的机会。
3.仰观星象,越洋赴任。
      航海时代的到来,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六分仪,航海钟,天文历的配合使用,更是让人在令人迷茫海雾中找到今天的七大洲,所以官员赴任海路也不在难事,越洋迷路也开始变成笑话。以英帝国的海外总督为例,又有多少不是出海上任呢?

4.官员老辣,仆人前行。
      老辣官僚上任,为保万全也会有家奴,先行探路而后到地接洽,先打点一切,充足的社会经验是不会让他们迷失在赴任的路上。而新进官员也各有神通,在求官赶考时早已练就一身行路的本事,所以官员迷路可能性不大。

在古代时没有科技可以导航, 那些外地的官员前来上任如果出现迷路的情况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