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研究领域

2024-05-09 08:44

1.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研究领域

面向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矿企业、建筑工程等行业,在起重运输机械、工程机械、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机构学、机器人学与设计自动化、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工程、新型驱动技术、铁路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汽车、热能动力机械、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测控技术及仪器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学院在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物料搬运机械、列车空气动力学、隧道通风等方面的研究独具特色。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研究领域

2.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最初的机械工程系壮大为今天的机械工程学院。形成了以机械工程学科为龙头的相关学科群,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以上6个二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动力工程及机械等。最近,经国务院学位办备案,我校在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与装备和驱动技术与智能系统两个二级学科也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3.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学院概述

机械工程学院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是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院系之一,其前身为唐山路矿学堂机械科,始建于1919年。1949年恢复成立机械工程系,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更名为铁道运输机械系,1972年学校内迁四川峨眉时更名机械工程系。1983年机械工程系先后分成机械工程一系、机械工程二系,1985年分出成立材料工程系。1994年正式成立机械工程学院。90年来,孕育了以沈志云院士等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机械工程学院在科研、教学和学术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作为主持单位,学院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建立了全国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的第一个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2007年机械工程学科成为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008年在全国近百所高校机械工程学科学术评估中总体排名12位。 学院现有本科生2993人,涉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测控技术与仪表、工业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省级品牌专业;学院建有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四川省机械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学院概述

4.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大学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 肇建于1896年,曾先后定名“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1972年,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总校迁往成都,(峨眉成为分校,后改为校区)。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设新校区,遂形成今日“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是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设序列的高校之一,培育了以竺可桢、茅以升、林同炎等43位院士,姚桐斌、吴自良、陈能宽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以及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为数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近二十万优秀人才。

5.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学规模

学院拥有机械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各类研究生581人,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学院建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所属部分研究所为组成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1.本科专业设置|---------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工业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学规模

6.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科研中心

交通工程研究所交通运输安全研究所旅客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研究所系统工程研究所运输经济与政策研究所综合运输研究所真空管道运输研究所城市公共交通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所交通运输与智能化技术开发中心人机工程及交通运输安全技术开发中心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研究及培训中心交通运输与自动化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系统优化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现有线列车提速的理论与方法运输组织优化理论与方法集装箱运输组织智能运输系统行车指挥自动化物流系统优化与物流信息技术综合运输系统优化主要研究成果:多年来,交通运输与自动化研究所在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列车运行调度指挥关键技术、铁路客货列车提速、客运专线运输组织、集装箱运输组织、智能运输系统、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和物流系统规划等方面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并获得了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北京铁路局、济南铁路局等单位的奖项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三部。真空管道运输研究所Institute of Evacuated Tube Transportation飞机和磁悬浮车使人类实现了离开地面“飞行”的梦想,克服了磨擦阻力对旅行速度的约束。然而,要想继续提高速度,则必须从根本上消除空气阻力影响。途径之一是建立真空管道,让磁悬浮车在既无磨擦又无空气阻力的状态下运行,则可望使地面旅行速度达到飞机的数倍,在极高速度下既没有飞机的轰鸣噪声,也没有磁悬浮列车空气摩擦引起的噪声,这是一种安全、环保、节能、低成本、超高速的运输模式。在西南交通大学各级领导、各学科专家,尤其是交通运输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真空管道运输研究所于2005年10月正式成立。本研究所的宗旨是:以真空管道运输(Evacuated Tube Transportation, ETT)的最终实现并造福于全社会为使命,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与条件积极开展真空管道运输系统宏观可行性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开设真空管道运输相关课程,推动真空管道运输学科发展以及实验、开发工作的进行。特聘专家:Experts: Mr.Daryl Oster(CEO, Evacuated Tube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Inc. in Florida)Mr. Brad Swartzwelter (Amtrack Conductor in Seattle, Washington)主要出版物:1、张耀平、Daryl Oster(美)著,《新产业时代从这里起步—关于真空管道运输的初期对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A New Industrial Era Coming: Dialogue on Evacuated Tube Transportation)2、 Brad Swartzwelter(美)著,张耀平译,《比飞机还快:美国长期运输问题解决方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Faster than Jets: A Solution to America’s Long-term Transportation Problems)

7.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学术研究

 学院建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铁道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校企联合实验室5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铁道部重点实验室: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磁浮列车与磁力应用工程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校企联合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Rockwell联合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贝加莱联合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施耐德共建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飞思卡尔联合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ETAP联合实验室  专业历史沿革:1949年7月,国家在我校(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设立电机工程系。1952年,由曹建猷教授(198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等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电气运输”专业。1962年,“电气运输”专业发展为“电气化铁道供电”和“电力机车”两个专业。1981年,“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更名为“铁道电气化”专业。1985年,“电力机车”专业更名为“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1996年,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按大类培养将“铁道电气化”和“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两个专业纳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截止到2014年10月,本专业下设“轨道交通供电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传动控制”、“城轨与磁浮交通电气化”四个专业方向。 本专业承担了大量的国家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7年本专业获评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首批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重点专业”项目。建设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等教学实践基地。获得了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使其具有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好的社会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工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研发能力,并具备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毕业后可在轨道交通、电力系统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从事工程/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程施工/试验、产品制造/测试、运营维护、技术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 专业核心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 轨道交通供电及其自动化方向专业课程: 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接触网工程、供电系统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专业课程: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发电厂及其电气部分 电力电子与传动控制方向专业课程:现代交流调速系统、电力牵引系统与控制、电力电子装置与控制、牵引电机与电器 城轨与磁浮交通电气化方向专业课程:城轨交通供电系统、城轨交通供电系统监控与保护、城轨交通牵引系统及控制、电磁悬浮与线性驱动、城轨列车网络与运行控制 主要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大多就业于轨道交通行业和电力行业,工作在中铁五大设计院、铁路局、工程局和地铁公司等,从事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施工、管理与运营维护等;工作在中国南、北车集团及动车维修基地,从事高速动车组、城轨机车车辆和重载货运列车的研发、设计、生产与维修;工作在电力行业相关的各大电力公司、电力设备制造业、电力系统设计或咨询公司等;本专业毕业生也可在相关的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和科技服务等工作。近几年,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和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本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99.5%以上(2013届就业率达100%),30%以上的毕业生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专业历史沿革:本专业建设依托电气工程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49年7月的电机系)。 1986年,本着“培养与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相配合的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的最初设想,由钱清泉教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创办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并于198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同期,由著名信息科学专家靳蕃教授负责创办了信息工程专业。1999年专业调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信息工程专业合并,发展为现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本专业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在继承优良传统和不断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8年入选“四川省特色专业”,2010年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首批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使其具有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好的社会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工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研发能力,并具备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毕业后可在轨道交通、电力系统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从事工程/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程施工/试验、产品制造/测试、运营维护、技术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 专业核心课程:学科基础课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 专业基础课程: 信息论与编码、数据结构、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 第I方向专业课程(电子测控技术方向): 传感器与信号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拖动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II方向专业课程(计算机信息处理方向):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仿真建模技术、铁路信息系统架构 主要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就业面较为广泛,毕业生大多就业于电子信息产业与轨道交通领域相关的行业,工作在华为、长虹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公司,从事电子信息产品软硬件研发、制造和技术支持;工作在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公司,从事电子信息技术服务和支持;工作在中铁五大设计院、各铁路局、工程局和地铁公司等,从事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运营维护等;工作在南、北车集团及动车维修基地,从事高速动车组和重载货运列车的生产与维修。本专业毕业生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6%以上,2013届就业率100%、读研率24%。毕业生可报考校内外电气信息类专业研究生。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学术研究

8. 西南交通大学理学院的科研成果

科研方面同样成果突出,“十五”期间课题总经费近1800万元,完成和正在研发的国家级科研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25项、横向项目9项、校基金项目30多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高科技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多项),科技论文三大检索情况统计排名在全校名列前茅。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共10项,居全校第6位。获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它奖励及鉴定成果14项。应用项目研究特别是结合铁路大提速和高速铁路建设上,取得丰硕成果,创出了交大光电的品牌,产品覆盖全部电气化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