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辟书评

2024-05-08 14:27

1. 万历十五年精辟书评

万历十五年精辟书评
明代的历史,因其扑朔迷离、跌宕起伏而被历史学家所关注。有关明代的史著可谓洋洋大观,如黎东方的《细说明朝》、孟森的《明代史》、当然还有吴晗的《朱元璋传》与《海瑞罢官》都对明代这段长达267年的纷杂历史作了细尽的载录。
美籍华裔学者、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万历十五年》也是一部明史研究著作,该书从计划撰写到定稿,历时七年,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八年之后在中国大陆发行,是一部独到、严谨的史著。

在具体评述这本书之前有必要对书名作一交代。万历十五年是明代第十四个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当政的第十五个年头,既公元1587年。
这一年是极为平淡的一年(《万历十五年》一书英文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文直译为《无关紧要的1587年》),除了一些难以避免的灾患之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之上没有发生任何一件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
但是作者却独独选择这一年作为其切入点,以全新的视角,新颖的形式,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揭示了明代历史进程中的一页,昭示了东方这个古老的帝国衰败的必然。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分为七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主角,而这些主角的选择又涉及到社会不同的阶层,构成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
在这些人物中既有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又有权倾一时的重臣张居正;既写了当权的保守派官僚海瑞,又写了身为布衣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
而这些人物之间又暗藏着各种矛盾:有万历皇帝同群臣之间的矛盾,有各级官僚之间的矛盾,有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等等。

万历十五年精辟书评

2. 万历十五年,怎样的一本书

世人对世间万物的认知,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见仁见智。史学亦当如此。黄仁宇在自己的著作中,用独特的视角,把明朝晚年的公元1587年,即万历朝十五年,作为切入口,把这一年看似歌舞升平,实则上通过许多事件又蕴含、预示着大明王朝已经走到尽头。黄仁宇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尖锐问题,是令后人深思、研究的。
中华民族是个农耕民族,它的文化也是亚洲大陆地理的产物,而欧美一些强国及后崛起的日本的物质文明,则有其海洋性国家的经验。诚然,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有其先后程序,其中最大的差别,现代先进国家以商业的法律为保证,而落后国家都以旧式农村的习惯及结构为基础的。当中国人还在修筑明长城抵御外来入侵时,欧美列强已建造铁甲坚船,试制远程火炮,开始跨洋越海、掠地攻城的侵略扩张。连当年群雄割据的日本列岛的倭寇,也能肆无忌禅地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实属匪夷所思。这也从一个侧面再次证实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中国的封建社会历来以道德代替法律。这也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成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由放牛娃而跃上皇帝宝座,他登基后为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即土地问题,采用严厉的手段,打击豪绅富户,一时间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社会矛盾相应得到了暂时缓和,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局限,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以后的岁月里,社会矛盾不断地激化,最终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农民起义的烽烟四起,没落的晚明政权被推翻。但李自成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的短短数月内,又遭覆灭。

3. 万历十五年的图书鉴赏

世人对世间万物的认知,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见仁见智。史学亦当如此。黄仁宇在自己的著作中,用独特的视角,把明朝晚年的公元1587年,即万历朝十五年,作为切入口,把这一年看似歌舞升平,实则上通过许多事件又蕴含、预示着大明王朝已经走到尽头。黄仁宇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尖锐问题,是令后人深思、研究的。中华民族是个农耕民族,它的文化也是亚洲大陆地理的产物,而欧美一些强国及后崛起的日本的物质文明,则有其海洋性国家的经验。诚然,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有其先后程序,其中最大的差别,现代先进国家以商业的法律为保证,而落后国家都以旧式农村的习惯及结构为基础的。当中国人还在修筑明长城抵御外来入侵时,欧美列强已建造铁甲坚船,试制远程火炮,开始跨洋越海、掠地攻城的侵略扩张。连当年群雄割据的日本列岛的倭寇,也能肆无忌禅地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实属匪夷所思。这也从一个侧面再次证实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中国的封建社会历来以道德代替法律。这也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成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明太祖朱元璋由放牛娃而跃上皇帝宝座,他登基后为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即土地问题,采用严厉的手段,打击豪绅富户,一时间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社会矛盾相应得到了暂时缓和,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局限,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以后的岁月里,社会矛盾不断地激化,最终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农民起义的烽烟四起,没落的晚明政权被推翻。但李自成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的短短数月内,又遭覆灭。《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还重点写到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最极端的清官海瑞,他一生清廉,又铁面无私,即使对皇帝,他也敢于冒死诤谏,实属难能可贵。如今学习国学和历史的人不多,研究者就更少了,尤其体现在青少年一代,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已发生根本的裂变。这种不正常的导向,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万历十五年的图书鉴赏

4. 如何评价《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比较尊重历史,可以说是史书,记录了万历十五年间,那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比如海瑞,张居正,戚继光,李贽等。

作者的观点,并没有站在道德或者国家的制高点上去评价历史,而是以理性,无奈,旁观者的视角记叙历史,人物形象饱满,各有特色,并不是我们听说的那样,比如海瑞就是愚忠,或者张居正贪污,当我们看了这本书就感觉,他们都是复杂的,并不是刻板的那种印象,还有他把皇帝的生活,思想也描述的十分详细。官场谋术,利益争执,变幻无常又压抑的感觉。中国的思想,为人处世,在这里都有详细的展现。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社会文化。

5. 简单评价一下《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明代的历史,因其扑朔迷离、跌宕起伏而被历史学家所关注。有关明代的史著可谓洋洋大观,如黎东方的《细说明朝》、孟森的《明代史》、当然还有吴晗的《朱元璋传》与《海瑞罢官》都对明代这段长达267年的纷杂历史作了细尽的载录。美籍华裔学者、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万历十五年》也是一部明史研究著作,该书从计划撰写到定稿,历时七年,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八年之后在中国大陆发行,是一部独到、严谨的史著。 
在具体评述这本书之前有必要对书名作一交代。万历十五年是明代第十四个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当政的第十五个年头,既公元1587年。这一年是极为平淡的一年(《万历十五年》一书英文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文直译为《无关紧要的1587年》),除了一些难以避免的灾患之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之上没有发生任何一件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但是作者却独独选择这一年作为其切入点,以全新的视角,新颖的形式,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揭示了明代历史进程中的一页,昭示了东方这个古老的帝国衰败的必然。 
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分为七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主角,而这些主角的选择又涉及到社会不同的阶层,构成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在这些人物中既有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又有权倾一时的重臣张居正;既写了当权的保守派官僚海瑞,又写了身为布衣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而这些人物之间又暗藏着各种矛盾:有万历皇帝同群臣之间的矛盾,有各级官僚之间的矛盾,有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等等。但是所有的矛盾都集中于一个矛盾即个人与体制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存在导致了所有这些人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最终的命运都具有悲剧色彩。如万历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立储这个问题上却一直不能如愿,在与群臣争斗了数十年之后最终屈服,这种屈服表面上是向群臣屈服,实际上是在向体制屈服;又如戚继光为了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离,这种游离迫使他投机取巧,巴结权贵,最终仍逃脱不了政治中的现实,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在书中,所有的人物,无论地位,无论善恶,统统都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他们或身败,或名裂,还有的身败兼名裂,没有一个功德圆满者。他们的个人理想、价值在一个大黑暗时代里被社会现实击得粉碎,而他们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湮灭了。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这个悲剧一直延续到1840年而发挥成了极致。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西欧近代史的起点与明代的建立都在十四世纪,在此之前,中国的经济、军事、科技都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到了明代灭亡的十七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就明显落后了。这种衰亡是否已经为两百多年后鸦片战争的失败和近代史的屈辱埋下了伏笔?这是几乎每个涉及明史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作者对此也进行了思考,他在《后序》中提到:"万历十五年公元为1587年,去鸦片战争尚有二百五十三年,但是中央集权,技术不能展开,财政无法核实,军备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作标准,则前后相同。"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症结在哪里呢?作者又进一步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这正是《万历十五年》不同于别家史著的关键所在。有了如此的思想定位,那些深刻、一语中的地论述不断地从书中流泻而出。如作者在谈及海瑞时就提出"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这个当时的弊端;又如在谈及官僚阶层时,又尖锐地提出"官员们在道德的掩盖下争权夺利,导致文官集团的涣散,进而导致整个帝国无法治理"。诸如此类的论述很多,似乎这又是一本以暴露中国传统弱点为主的著作,但是这种"暴露"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自己这样评价:"《万历十五年》指出道德并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但是从没有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观点应当远大。"由此可见作者这种"暴露"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为现在乃至将来的借鉴,同时也告诉每一位读者应该如何保全中国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 
黄仁宇先生以深厚的史学素养和远见卓识,用大胆、平时的笔触评说明史,进而评述中国的历史。他在这本史著中赋予了历史真实鲜活的面容,不仅使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遐想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细心的人们不仅可以从中品味个人人生的酸楚,而且还会发现隐藏于表面背后的历史积淀。用这种方式撰写历史,不仅能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客观历史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从深厚的历史迷雾中走出,进而思索。读《万历十五年》给人现实意义上的启迪远在其史料价值之上。

简单评价一下《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6.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这么出名,这本书讲了些什么?

《万历十五年》是由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写的一本好书,自1979年首次在美国出版后广受好评。全书共讲述了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通过他们的人生轨迹窥探了当时的时代兴衰。作者独到的观点以及结合世界历史的角度确实令人惊叹。



最后,从作者的大历史观得出结论: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无事可记,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国崩溃的隐患早已埋下。书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结局(皇帝也不例外),明朝从朱元璋称帝的1368年到灭亡的1644年存在了两百七十六年,结合中国历史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封建制度已经快两千个年头了。而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且文化程度来说也算是所有皇帝中最高的。《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也是失败的历史!



其著作主旨在书中末段提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当帝国将道德大旗高高树起的时候,大明王朝其实注定要走向末路,技术上、行政上没有一丝改进空间,用粗线条的道德来改进,社会的进步,必然受到约束。



我最喜欢书中的这一段:“一个奇才卓识的人,在为公众的福利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决不能过于爱惜声名,因而瞻前顾后,拘束了自己的行动。他可以忍辱负重,也可以不择手段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这种舍小节而顾大局的做法被视为正当,其前提是以公众的利益为归依,而在伦理上的解释则是公众道德不同于私人道德,目的纯正则不妨手段不纯。”

7.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好看吗?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好看吗?

8. 有谁看过《万历十五年》,能简单讲解一下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吗?

  这是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经典之作。它的重要在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国人的历史写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一种模式,一种口吻,一种角度,只提供了一种画面。黄仁宇的这本书,简直是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大陆人都会震惊,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
  在《万历十五年》出版之后,“中国历史学界的精神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人的历史阅读翻开了新的篇章。不夸张地说,在《万历十五年》之后,中国大陆进入了一个历史书写作和阅读的黄仁宇时代。
  [关于这本书]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必备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内容介绍]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关于这个版本]
  这次中华书局特别推出增订新版,重新核校全部文字,进行修订。为了使更多读者阅读这本书,特别推出了定价18元的版本,以惠及天下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