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商品分类策略:X与Y的类目分类介绍与分析

2024-05-06 04:08

1. 电商商品分类策略:X与Y的类目分类介绍与分析

前文:生活中,我们接触到最多的东西就是商品,每一种商品都有自己的分类。多年来,基于商品如何分类,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且应用广泛的体系。市场上产品中的分类是什么类型呢?这里其实也有策略。 
  
  原文梳理加点评,大家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1.本文实际是有点偏Y,但实际我并不赞同Y一定比X好; 
  
  2.我建议大家了解有X和Y两种分类法、分别有什么特点,以及怎么应用; 
  
  3.知道X和Y,以后在谈这类可用这个专业名词表述,尤其谈需求表达,增加“影响”‘’; 
  
  了解以上就足够了。 
  
  最后补充下为什么Y不一定比X好,要看产品和场景等去分开思考。如产品库、百科等就需要用X,这种由于定位不同是更全更官方更严谨,应该是需要从物品本身客观属性出发。而Y虽然很理解上比较通俗和个性化,但往往也是代表差异化、主观判断,只能聚焦某一类人群或者聚焦过滤成某一问题。X更全更系统客观,Y更人性化差异主观。两者要结合产品和用户使用场景去分析,我想一个产品要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是可以将X和Y同时放在产品之中,互补、捉到猫才是好的。 
  
  在了解X和Y分类,那么后面会继续思考,什么样的分类才能提高用户转化。 
  
  正文 
  
 1. 书籍
                                          
 2. 电影
                                          
 3. 音乐
                                          
 这种分类方法当然简单,明晰,当你需要商品去找的时候,按图索骥,一定能找到你需要的商品,为了赶时髦我将其称为X型分类法。(传统分类,按商品客观属性)
  
 那么你还能想到更好的分类方法吗?
  
 以下是一种新的思路,这种分类方法我相信你一定见过。
  
 1. 书籍
                                          
 2. 电影
                                          
 3. 音乐
                                          
 这种分类方法不同于传统的X型分类法,我将其称为标签分类法。
  
 为了对比效果,本文称为Y型分类法。(按用户需求、场景、目的意愿等出发)
  
 你看出二者的差别了吗?如果你作为一个用户,哪种商品分分类法更吸引你呢?
  
 X型分类法和Y型分类法的差别
  
 通过上述案例,相信你对X和Y型分类法的差别已经有一定认知了。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对X型分类法和Y型分类法做一个定义。
  
 X型分类法:以商品自身为中心,依据商品自身属性进行分类的方法。
  
 它面对大众市场,代表一种普遍的大众品味和主流文化,它的特点是稳定,一旦确定永世不变,几乎每一种商品都可以分至这些分类之下。
  
 Y型分类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依据用户标签(心态或喜好)进行分类的方法。
  
 它面对细分(小众)市场(垂直化产品+内容),代表一种个性化品味,囊括亚文化,它的特点是不稳定,并且随着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化。(热点的借鉴、场景的变换都需要更替)
                                          
 我们在生活中见到最多的分类法是X型分类法,你也许适应了X型分类法,觉得还不错,那是因为你没有看到更好的分类法。
  
 Y型分类法正是这种方法。事实上,这种分类法已经在不少品牌中开始发挥它的效能。
  
 卖场的X型和Y型分类法
  
 我们来举两种非常常见的产品,衣服和家居。下图是京东衣服和家居的分类。
                                                                                  
 京东的这种分类显然属于X型分类法。那么下图再来看淘宝对于这两种产品的分类。
                                                                                  
 显然,淘宝的这种新分类方法属于Y型分类法。
  
 还是上面的问题,如果你作为一个用户,哪种商品分类法更吸引你呢?各位心中应该已经有答案了吧?(本文实际是有点偏Y,但实际我并不赞同Y一定比X好。如用户大部分群体并不是“潮”,Y的分类法会直接导致有种“莫名其妙”,同时一些比较强属性的商品页不适合这种分类,加上一些多属性的商品既可以归类Y1,也可以属Y2标签,这样也会混淆。我个人偏向是小众垂直化、差异化的商品,尤其是从用户场景进行“导购、营销”的可以用Y。并Y的定义也不是乱来,后面会继续分享这些的定义。)
  
 (我建议大家了解有X和Y两种分类法、分别有什么特点)
  
 除了电商网站,Y型分类法在实体商场也开始逐渐被接受和应用,这就是所谓业态和主题空间的概念。(大家想想主题餐厅、一些餐牌,我后面找几张补充下。这里我也要提一个想法:就是每个行业都会经历一个“循环”,就是如实体店之前被电商冲击而低迷,那么同样由会互联网思维的经营+技术手段又会迎来上升期,如此循环。很多行业都是如此,大家可以思考下是否如此呢)
  
 朝阳大悦城目前在6层打造的创新生活方式主题空间“悦界”就是这种探索。
  
 “悦界”将创意零售、家居生活、美食餐吧、音乐咖啡、艺术沙龙、美妆美饰融为一体,零售、餐饮与体验业态以“2:5:3”的面积比呈现,在跨界业态融合中构建出多维立体的生活空间。
  
 朝阳大悦城的李瑞在说到这个问题时说:“我们原来是一层男装、一层女装、一层体育,现在我们要求混装。
  
 我们今天必须要有人的主线重新去做物的组合,才能够真正的满足今天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这就是我们的时间,有空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朝阳大悦城每做一个空间,我想做的一个事并不是做招商,并不是做工程改造,而是我们要出这个空间的价值观,出这个空间的价值观的小册子。”
  
 (我是没去过,但我感觉有点像是“满足多需求的用户空间”,这些空间各自提供的服务是承接不断层的)
                                          
 (X型分类法卖场)
                                          
 (Y型分类法卖场)
  
 上面只是我举的两个例子,事实上,不少品牌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开始逐步实行这种分类方法,并且不少新品牌借此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借Y型分类实现逆袭的小品牌(案例)
  
 1. 书籍:多抓鱼,茑屋书店
  
 (其实还有很多,如出行类的场库、周末去哪儿等等)
  
 多抓鱼是一个二手书买卖平台,在电商平台纷纷低折扣卖书,并且还有孔夫子旧书网这样的大鳄存在的情况下,多抓鱼保持了持续的增长和用户活跃度,我认为是跟它采用了Y型分类法的图书分类策略分不开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典型案例,策略-产品-增长,也可以作为需求和面试的“谈资”)
  
 第一次了解多抓鱼是听创始人魏颖在一个小型沙龙上的介绍,当我打开这个小程序的时候(它还没有APP),吸引我的首先是图书的分类,它并没有传统书籍的分类方法,而是仅有一种分类即Y型分类(最新版也加入了传统分类),这种分类采用书单的方式,让人寻找自己的标签所在。它到目前为止的成功与采用此分类法密不可分。
  
 作为一个二手书买卖平台,如果它在将来假如了二手百货售卖,也同样采用Y型分类,那一定还是具有吸引力。
                                          
 除了多抓鱼,另一个重量级的采用Y型分类法的实体书店是日本著名的茑屋书店。
  
 增田宗昭改变了传统图书馆按照出版社、作者进行分类的方法,而是改为22类更符合生活实际的分类。
  
 增田宗昭在书里说,“如果是烹饪专区,可以是‘收集关于医食同源的历史与实践的书’,如果是旅游专区,可以是‘从艺术角度介绍魔都布拉格’,然后按照这些主题,收集书刊杂志。”(思路)
  
 仅举丧心病狂的一例,在池袋的茑屋书店中,BL类型书光是攻类都有“鬼畜攻”“傲慢攻”“绝伦攻”“腹黑攻”“病娇攻”,重口味也有疼痛系、工口系、调教系、玩具系,各种类型一网打尽。
                                          
 2. 电影:电视猫,今晚看啥
  
 智能电视初期是视频软件绞杀激烈的时代,那个时候我安装了一个叫电视猫(现已改名云视听MoreTV)的应用,它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的电影分类,这同样是采用了Y型分类法的电影分类方式。
  
 几年前,一个叫“今晚看啥”(后被百度收购)的小应用火爆微博,它主打电影推荐,它成功的原因在于Y型分类法以及针对个人的个性化电影推荐,这是一种舍弃传统电影分类法的方式。
                                          
 (基于'Y标签',应用于推荐。我认为这种是属于“运营类”标签的推荐,基于标签的推荐。因为这个有比较多影响因素,如热点,时效性,人群捆绑,所以一般都是作为一种辅助推荐,或者偏向某个活动和场景热点的基于运营类标签推荐)
  
 3. 音乐:网易云音乐
                                          
 网易云音乐的Y型分类估计不用多说,大家都感受过了,这是它相对于其他音乐软件最大的差异化之一。
  
 网易云音乐能从巨鳄嘴中抢下市场,Y型分类的歌单功不可没,我第一次使用网易云音乐的时候就完全是因为它的歌单功能带给我的价值。
  
 (歌单是用户或者大V创建,而创建的规则是由运营前期制定、审核,偏社区的,运营很重要)
                                          
 4. 汽车:汽车大全
  
 在大宗商品——汽车领域,这种分类法其实一直都存在,不少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看得不一定是汽车的功用和性能,而是汽车的标签属性——即它自身所代表的态度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态。
  
 下面是我截取的汽车之家的汽车首页分类,明显它采用的是X型分类法。
                                          
 而下面是微信中一个汽车小程序汽车大全的分类法,明显它采用的是Y型分类法。
                                                                                  
 Y型分类是如何诞生的
  
 Y型分类法的诞生实际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升级背景前提下诞生的分类方法。它是在以下三种变化上达成的。
  
 找商品——逛卖场:在商品匮乏的时代,人们购买商品是需求驱动,需要什么直接按照类目去找,这也是X型分类法诞生的原因。而消费升级背景下,面对日益丰富的商品,人们的烦恼是不知道买啥。用户购买商品的逻辑由找变成了逛,当他在手机上无聊地乱逛时,如果看到了符合自己标签的商品,就可能直接购买。
  
 我相信很多逛淘宝的人不是冲着买去的,而是冲着逛去的,可能逛着逛着就下单了某些商品。这时,Y型分类法就发挥了作用,他的某个分类符合了用户的标签或心态,就会促使他下单。
  
 试想,如果一个用户抱着逛卖场的心态打开淘宝,首页直接是一级分类,选择才能进行下一步,用户一定会崩溃,而如果首页是各种符合人心态的标签分类,那他一定会根据自己的需求点击。
  
 人找信息(产品)——信息(产品)找人:在碎片化的今天,信息和商品极度丰富甚至泛滥,人们获取信息和商品的方式由人找信息(产品)变成了信息(产品)找人,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信息或商品能够吸引用户,谁就赢得了第一步。(Y型分类法在这个方面,必然具有优势)
  
 以产品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说到底,X分类法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分类思维,这种分类完全是为了解决产品供应方管理产品的需求,而Y型分类法则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分类思维,这种分类思维是以用户标签或心态为基础的分类,也是为了解决用户的终极需求——心理需求。
  
 移动互联网的消费升级时代,是以商品为中心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转变,也是消费者由大众商品时代需求到个性化商品时代需求的转变,而Y型商分类法——即标签分类法,正式符合这个时代需求的商品分类法。
  
 如果最后你还不知道如何给产品分类:去看看豆瓣豆列吧,作为Y型分类的鼻祖,相信它会给你参考。

电商商品分类策略:X与Y的类目分类介绍与分析

2. 不同电商平台的售卖的倾向都是什么类型的品类?

3月主投鲁班平台的广告主仍然更为关注家居家装(日用百货)品类,服装配饰的投放热度直线上升,家居家装(日用百货)、服装配饰成为鲁班重点投放品类TOP1、TOP2,远超其他热投品类。健康个护(护肤彩妆)、美食特产仍稳居TOP5行列,鞋履箱包跃升TOP5榜单。

3月主投枫页平台的广告主主要投放的品类为TOP1服装配饰、TOP2家居家装(日用百货),且投放力度远超其他热投品类。健康个护(护肤彩妆)、美食特产仍占据枫页热投TOP榜,鞋履箱包投放热度高涨,成为枫页热投品类TOP3。

3月主投百度平台的广告主在选品策略上,更偏重于满足消费者的饮食消费需求,美食特产稳居重点品类TOP1,远超其他热投品类。值得一提的是,百度平台的受众及政策与其他电商平台有一定的区别,健康个护(医疗保健)一直是百度的热投品类,车载电子的投放热度也较为突出。

3月主投快手平台的广告主,仍然重点关注快手面向的大量美妆爱好群体,投放了大量健康个护(护肤彩妆)品类的素材,相较于2月份,快手平台健康个护(护肤彩妆)的“一枝独秀”,3月家居家装(日用百货)、美食特产、饰品配件及服装配饰的投放力度也追赶了上来。

3月主投小店的广告主重点投放品类为服装配饰和美食特产,除了以往热销的水果生鲜产品,小店3月上线了大量熟食,如小龙虾尾、韩式泡菜等。而小店面向抖音的热爱“新潮穿搭”的年轻女性群体,投放了大量长裙、女士T恤等夏季服饰。

3. 电商产品设计(一)——商品分类体系

 半年前由于机缘巧合,笔者有机会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电商产品。因为本身不是做电商出身,没有什么电商产品设计经验,所以只能边学边做。这半年来,我看了大量的书籍、视频和文章,也和许多同行的前辈交流过,再加上自己在实践中的打磨,现在大体上能够说出个一二来了。趁着最近有些时间,我琢磨着把这半年来的经验总结一下,和同行小伙伴一起交流交流吧。
   做电商的都知道,电商产品核心模块就三大块: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由于本人做的是虚拟物品交易,没有涉及物流模块,因此不讨论物流相关内容。而信息流细分开来,可以分为商品信息流和订单信息流(订单流是由信息流和资金流组成的)。因此,我将会分三个部分来阐释:
   这篇文章先来讲讲商品信息流吧。
   “商品信息流”,听起来很抽象,先不管名词怎么定义,我们先来想一下:众多的商品,从它们被卖家摆到网站上展示,到买家看到这些商品,然后进行选购,整个过程产品经理关注的核心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以下两点: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整个商品体系的设计和搭建说起。
   当你的产品量级非常小的时候,所有商品直接摆出来展示就好了,不需要分类。比如03年淘宝刚上线的时候,就是没有分类的,所有商品直接摆出来展示。
   当商品越来越多,用户查找开始不方便了,就需要有分类了。在电商领域我们把这种分类叫做类目,最简单的是 一级类目 ,比如小米商城: https://www.mi.com/    
                                           
   从上图你可以看到,每一种商品就一个分类(一级类目),没有子分类,这个分类下挂靠了该类目下的所有商品。
   当商品的数量再往上走,达到千位级、万位级,甚至更多的时候,一级类目就满足不了需求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 多级类目 的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 类目树 ”  。类目树一般三级左右为宜,尽量不要超过五级。因为电商有一个公认的铁定律叫“漏斗模型”,也就是层级越深,流失量越大,就像漏斗一样,越往下口越小,所以类目层级不能太深。   
                                           
   上图就是一个三级类目的例子。卖家在上传商品的时候,需要一级一级往下选择,直至确定叶子类目。
   当商品的量级达到百万级、千万级甚至亿级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比如服装可以分为男装和女装,男装、女装下面又分为T恤、裤子等,而T恤又分很多品牌,裤子按照长短又可以分为九分裤、七分裤等等,这样的类目树一直分下去,交叉和重合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变成了一个很难管理的网。
   所以当商品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细,用户搜索越来越个性化,单纯靠类目树已经不能满足商品管理的需求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另外一个维度的分类方法,叫  “ 属性 ”  。
   “ 属性 ” 怎么理解呢,先看看下面这张图:
                                           这是对于“裤子”这种商品的描述,我们可以用左侧这些形容词去描述它,这个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标签。但标签分类太细,数量多了的时候不好管理,当我们把标签按右侧的方式进行归类的时候,这些类别名称就成了我们说的“属性”,左侧的标签就是我们说的“属性值”。
   举个通俗的例子,我们平时用的微信,通讯录联系人按照26个英文字母归类排序,这就好比我们上面说过的类目,然后我们根据联系人的不同特征,给他们进行归类,比如“家人”、“高中同学”、“大学同学”等等,你喜欢的话划分个“前男友”或者“前女友”也是可以的。这些人为的分类就是标签,把相同性质的标签归类成标签组就是属性(比如把“高中同学”和“大学同学”归类为“同学”)。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微信只支持标签,不支持标签组。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后台录入商品时,属性必须挂靠在叶子类目下面。比如服装——女装——超短裙,超短裙是叶子类目,它下面可以挂靠属性,比如红色,这样搜索红色超短裙就能直达商品。但如果你想把属性挂靠到服装——女装时,女装下面还可以细分很多类目,女装直接挂靠红色就没有意义了。
                                           上图的“找钢网”( http://www.zhaogang.com/ )就是典型的“类目+属性”的例子,钢材按照品名、材质、规格、钢厂等进行类目划分,然后通过品牌等进行属性划分。
   那是不是用“类目+属性”就能解决所有商品分类的问题了呢?
   答案当然是不能。先来看看一个很常见的场景:
   这里的本质就在于,一个产品,一套逻辑,没办法很好地满足两个截然不同的用户群体。那怎么办呢?
   最早想到解决方案的是08年那时淘宝的一位产品经理,有一次他去逛沃尔玛,他仔细观察了传统超市的商品分类逻辑:
   从这里他受到启发,想出了“前台类目+后台类目”的架构设计方案——把一个产品一分为二,一个满足买家,一个满足卖家,也就是:
   原来的类目变成了后台类目树,另外再建一个前台类目树,然后把前台类目树的叶子类目去和后台类目通过映射关系关联起来。任何一个前台类目的叶子类目,都可以对应任何一个或多个后台类目,且不一定是后台叶子类目。举个例子:
                                           再来看个实际场景的例子,大家最常用的淘宝网( https://www.taobao.com/ ):   
                                           
   上图中红圈部分就是典型的运营人员为了运营需求而展示出来的前台类目,其映射的是后台某些类目或属性下的具体商品。
   这种设计奠定了我们现在大部分电商产品的商品分类体系模型: 前台类目+后台类目+前后台映射管理+属性 
   回过头来总结一下,从03年我国第一家电商网站淘宝上线,到如今电商网站百花齐放,商品分类体系的演变路径可以归纳为五步,如下图:
                                           至此,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个知识点——商品分类体系 就已经讲完了。鉴于本人经验有限,可能还有很多地方理解不到位,或者某些地方表述不清楚的,欢迎拍砖~
   期待你我真诚的交流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 ^ _ ^ ~

电商产品设计(一)——商品分类体系

4. 电商的类目和属性

2017年7月16日~2017年7月17日
  
  
  一、类目的出现 
  
 一个用户在电商的行为轨迹,是从「导航/搜索/SNS」开始的。导航作为三大导购入口之一,它的转化率的大小极大地影响电商最后的成交量。导航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分类,或者说类目,如何做好类目管理,是电商的重要命题。
  
 所谓类目就是分类。当商城只有10件商品的时候,不需要分类,只需要一个列表展示10件商品,用户就可以很容易找到商品。当商城有100件商品,如果不分类,用户要在长达100的列表中(很可能分成好几页)找到想要的商品,就不容易了,这时候就需要分类了;100件商品,分成10类,平均每一类下面就只有10件商品,也容易找到。当商城有1000件商品,那么分成10类就不容易找了,可能就需要二级分类了,一级分类10个、二级分类10个,每一个二级分类下挂10个商品,这样用户寻找起来会比较方便。之所以要分类,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用户找到想要的商品。
                                          
 上面这张图片是从淘宝上截图下来的。
  
 设想我们想买一双帆布鞋。到了淘宝,我们会找"鞋靴/箱包/配件 — 鞋靴 — 帆布鞋",然后点进去,就可以看到一整个列表的帆布鞋了。
  
 
  
  
  二、类目的问题 
                                          
  1. 不符合用户心理模型。 
  
 设想,我需要买的是优衣库的休闲短裤。那么按照上面的分类方式,如果按照分类的话,可能是「男装 — 下装 — 休闲裤」,但是我想找短裤、而且是优衣库的就不好找了。用户想找休闲短裤的心理模型可能是这样的「男装,优衣库的,短裤,要休闲风格的」。这个分类树跟用户的心理模型是对不上的,或许调整成「品牌、男女、长短、风格」这样分类才符合这个用户的心理模型。然而,单一的分类方式,符合了某些场景的搜寻心理模型,却可能不符合其他场景的心理模型。
  
 还有一种情况,到了端午节,用户想找的是端午节的礼品。或者,最近《神偷奶爸3》上映,小黄人很多,用户的女儿很喜欢小黄人,用户想找小黄人的周边商品送给女儿。分类是不可能为了这些临时性需求来调整的,但是分类导航的模式不变,用户寻找需要的东西就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办法啦,后面会提到其中一种的。
  
  2. 导航路径太长。 
  
 做产品的都了解漏斗模型,用户需要做的操作每多一步,过程中流失的用户量就会多一些。如果有100000(十万)个SPU,类目树有3层,每一层有10个节点,那么叶子结点下会有100个SPU。如果有1000000(百万)个SPU,那么要分类就更难了。这就意味着,随着商品增多,导航路径会变长,用户想寻找心仪商品的难度会增加。
  
  3. 调整成本太高。 
  
 首先了解一个概念:品类。类目树可能是多级的,最底层的类目节点叫做叶子节点,而类目树的叶子节点就称为品类。每一个商品必须是放在类目树的叶子节点的,也就是每一个商品必定属于某个品类。商品是挂在品类下边的。
  
 假设运营人员发现,现有的分类方式并不高效,或者存在任何的问题,希望调整。比如上图中将男装分为了"上装"和"下装",仅仅分成两类却要让用户多点击一次,运营人员希望将"上装"和"下装"合并,这样的调整还简单一些,因为品类没动,所以商品还可以挂在原来的品类下。但是如果运营人员发现,现有的"牛仔裤"品类下商品太多了,而且用户喜欢根据"裤型"——直筒、修身、阔脚裤等——来选购,就希望在牛仔裤下再根据裤型来分类,那么就会导致卖家所有的商品都不在任何品类下了。这些商品对于电商系统而言就是黑户了,卖家必须重新将他们挂到某些品类下才能够正常运作,如果卖家有1200个商品,每挂一个商品要5分钟,那么这就要花掉卖家200个小时,每天工作10个小时的话就需要20天!这个调整的成本太高了。
  
 
  
  
  三、前后台类目的分离 
                                          
 以上是淘宝卖家上传商品看到的分类方式:「服装鞋包 — 流行男鞋 — 帆布鞋 — ……」。可见是与本文第一张图中,买家看到的淘宝首页导航分类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需要这样呢?
  
 分类的3个缺点中,将前后台分类分离,主要解决的是第三点。
  
 前后台类目分离,一方面可以保证后台类目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前台类目的灵活性。一旦先后台类目分离之后,就可以调整前台类目而不影响后台了。这么一来,前台的类目可以根据季节、营销策略、节日等进行调整,保持动态的变化,以适应导购需求。
  
 
  
  
  四、属性的出现 
                                          
 前面说了,分类的做法1)可能不对应用户心理模型,2)导航路径可能太长。前后台类目分离,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问题,比如根据用户心理变化而调整前台类目,比如适当压缩前台类目的层级。然而,用户量一旦大起来,不同用户的搜寻商品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心理模型也是不一样的。就跟城市交通一样,同样都是从A到达B,不同人走的路径可能不一样。类目的树状结构决定了,要从根节点到达某一叶子节点的路径是唯一的。这样,就需要一种新的辅助的手段。
  
  
 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标签。标签是比分类更为高级的检索手段,标签与物品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多对一的关系。
  
 以Evernote的笔记检索为例。传统的方式是分类的,根目录下有多个"笔记本",笔记本下有多条"笔记"。辅助的方式是标签,我们可以为每一条"笔记"打上一个或者多个"标签"。笔记本A中有打着"产品"标签的笔记,笔记本B中也有,那么通过"产品"这个一个标签,就可以集中看到所有笔记本中被打上这一标签的笔记了。
  
 跟商品太多找不到类似的问题又来了。如果有100条、甚至1000条笔记,10个标签就能够支撑检索的需要了。如果有10000条笔记呢?那么要不就有大量的标签,每一条标签下笔记数量在可接受范围;要不就是标签数量不多、好找,但是每一个标签下笔记数量巨大。这一窘境的解决办法跟商品类似的,就是层级化管理。这里的标签就是之前问题中的商品,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标签分类。
  
 这里有100条裤子,可以打上的标签很多,比如:优衣库、耐克、五分裤、七分裤、修身、直筒、韩风、欧美、日范等等等等。如果所有这些标签都平铺开来,找起来肯定不容易。聪明人就想到办法了,分类啊!将优衣库、耐克这样的标签分在"品牌"一类下,将"五分裤、七分裤"这样的标签分在"长度"下,将"修身、直筒"分在"裤型"下,将"韩风、欧美、日范"分在"风格"下。
                                          
 对标签进行分类之后,标签就好找一些了。这里标签所属的"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属性"!"属性"是挂在"品类"下的,每一个品类会多种"属性",每一种"属性"下有多种标签可以选择、或者自己添加。
  
 属性之间进行连接,就形成了一个网络。用户可以选定某些属性、其他属性不进行指定,然后就能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商品列表。类目和属性两者结合,大大提高了买家搜寻商品的效率。
  
 
  
  
  五、参考资料 
  
 《浅谈淘宝类目属性体系:商品搜索背后的逻辑架构》 http://www.geekpark.net/topics/205894
  
 《电商类目属性体系杂谈》 http://www.jianshu.com/p/fe03d51fe8e7
  
 《作为电商运营,你是否真正关注过类目和属性库的重要性》 http://www.woshipm.com/operate/384390.html
  
 《电商后台产品设计:怎样设计实用的商品中心(一)》 http://www.pmcaff.com/article/index/531826073769088
  
 《电商后台产品设计:怎样设计实用的商品中心(二)》 http://www.pmcaff.com/article/index/553549117897856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