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精讲第四十一章

2024-04-30 08:30

1. 道德经精讲第四十一章

章旨
  
 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命名为“同异”,熊春锦《校注》命名本章为“闻道”。本章主旨老子通过人们闻道的不同态度和事物相反相成的发展变化规律,揭示道的深奥隐微。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颢。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的士人听了道的道理,就努力去实行。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等的士人听了道的道理,觉得好像有道理又好像没道理。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下等的士人听了道的道理,根本不信,觉得很好笑,所以就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 :建言,就是立言的意思。林希逸说:“建言者,立言也,言自古立言之士有此数语。”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辱,黑垢。建,通健。偷,苟且、懈怠。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懈怠的样子。上乘的德好似低下的川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似不足的样子;刚健的德好像懈怠的样子:质性纯真好似浑浊的样子。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隅,角落、墙角。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边角,重大的器具往往制成得很晚,最大的声响听来反而没有声息,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没有形状。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贷,给与。河上公本也写作“善贷且成",帛书本乙本作“善始且善成”。道幽隐而没有名称。只有“道”才善于使万物得以完成。
  
 【延伸】
  
 本草内容很多,引了很多成语,我讲一个“大器晚成”的历史故事。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他年轻时谦虚好学,善干结交有才能的人。他是晋献公的儿子,母亲为狐姬。
  
 晋献公继位的时候,重耳已经21岁了,他上面有个哥哥,下面还有俩弟弟,本来他没有机会继承君位。晋献公十一年时,后妈骊姬受到宠爱,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做接班人,就把晋献公的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都给赶了出去。这还不够,骊姬还逼杀了太子申生,逼走了重耳和夷吾。这一年重耳已经42岁了,却过上了流亡的生活,在各国流浪。
  
 重耳47岁那年,晋献公去世了,骊姬如愿让儿子奚齐做了国君,可惜奚齐当天就被人给刺杀了。接着晋国又立晋献公另外一个儿子卓子继位,结果又被人给刺杀了,而且连骊姬都被打死了。这下子晋国国君的位子空了出来,晋献公的儿子,只剩下了重耳和夷吾。这个时候不少人打算立重耳为国君,可惜他一再推辞。因此在重耳48岁那年,他弟弟夷吾继位,也就是晋惠公。
  
 就这样,重耳又过了14年的流亡生活,直到重耳62岁那年,晋惠公去世了!不过晋惠公有儿子,他儿子晋怀公继位了。可惜晋怀公不成器,大家都愿意支持重耳继位,这样在重耳63岁这年,才继承了大位,也就是晋文公。想想真不容易,42岁开始流亡各国,63岁才继承了大位。这22年的流亡生活,晋文公历经磨难,也锻炼了他的意志,增加了他的阅长了他的才干,最终使他在69岁那年称霸诸侯,成为台秋五霸之一,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这就是“大器晚成”。
  
 本章总结:上一章老子指出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表达了“无生有,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本章老子又回归人间,首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
  
 “下士”即普通人不易明白道的道理,他们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因为一些表面现象嘲笑道,但这正是说明道的隐奥难见。接着,他引用十二句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揭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具有统一性,阐明了道的深遂、内敛、中虚、隐藏等特性。

道德经精讲第四十一章

2.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直 译 :
  
 天下之至柔,(天下最柔弱的东西,);驰骋天下之至坚,(能穿透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有入无间。(无形的力量,可以切入没有缝隙的物体。);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我是以此来知道无所作为的有益之处。);不言之教,(不用语言的教化,);无为之益,(无所作为的利益,);天下希及之。(天下希有能比得上它的。)。
  
 本章总结
  
 这一章,应该说是行道作观的重点环节。老子先从天下至柔的东西开始谈,用最柔弱的可以穿透最坚硬的这一概念来说明柔弱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刚强的一面,刚强的是习性,柔弱的是本性。刚强由后天所生,柔弱是先天所成。越刚强的人说明习性越重,越柔弱的人越接近于善本。行道,就是要除去人刚强的习性,让性情变得柔顺随和。
  
 观察一个人的性德,只需要看他还有几分刚强就可得出基本结论。
  
 柔弱的性情,在生活中不但圆融无碍,还能用以化解尖锐的矛头。柔弱到至极的心,无处不能通达。圣人一方面,对最坚硬、没有缝隙的物相进行了否认,说明那些东西并不是真的坚不可摧。奇特的是,恰恰是最柔弱的东西可以用来制服它们。另一方面,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心,这就说明人心中的无形力量大于一切。老子以此来坚定人们对自心的信念,破除人们对各种幻质现象的偏见。
  
 心没有任何形象,却具有无尽的神力。但是,这需要一个重要前提,也就是只有在心进入到静态之下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这就是无为的原理,又称做无为的功德实益。平时,人们都在运用这颗心,但真正用到的只算得上九牛一毛,等于浪费掉了绝大部分资源。犹如用高射炮打蚊子,也许人们从中得到了蚊子被击中的快乐与满足,但损失的却是不成比例的成本。说到底,行道的过程是因无为致于无有,因无有致于天下太平。当人心真正入于无为,本性的豪光将会照亮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
  
 老子不言的教化,暗透玄机。教以不言,从生活中去观察,少有哪一件过患不是跟语言有关的。俗话说得好: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只因强出头。不言,既可以省事省心,又可以怡养性情,功莫大焉。不言以教,勿需多费口舌,以身行示现教法,所得到的成效远远超过言说之力。从受教到教人,这一点是行道人用来观察和实践的绝顶之法。
  
 不言的真正内涵是不起念,无为的实际意思是不动心。不言讲的是口,无为说的是行,它们的根结却同在一处。当降伏了妄念,最后得到的收益是还我们一颗无价的真心。
  
 不言的教法,无为的利益,对每个人的心行来说,都弥足珍贵,甚为稀有,天下最殊胜的行法莫过于此。要求人们去观察,去参悟,去践履。

3.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取天下常以无事,减少费动作和无效动作品牌才能大有可为】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先知解读】为学是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增加了知识和能力,为道是每一天比前一天减少了私欲。减少又减少,以至于达到了不乱作为的境界。做到不妄为就能实现无所不为。取得管理权的管理者要不多事,不过度管理,不扰乱大家;如果没有规划,妄为和乱为,就不配成为管理者。  
  
 
  
 【先知基于品牌延伸解读】我们要每日三省吾身,常问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吗?这周比上周进步了吗?一直关注到每年是否取得了巨大进步?个人学习和企业经营的精髓都是在每时每刻的持续积累,在每件事每个细节上都比前一天或者上一次做的更好,并且知道哪里还有改进空间,也知道这次的进步在哪里,为什么取得了这样的进步。每天要时刻思考,认知和知识的增益,保持对每个动作和每一个环节进行提升改善,日积月累,就一定能成就卓越。
  
 一切运营要服务于先知概括的两大原点价值和目的,即提升销量增利润和累积资产创品牌。在企业经营和创品牌上,始终服务于这两个最终目标,随时回到这两个关键目标思考。在过程中排除一切偏离这两个目标的无效动作和废动作。企业面对一切问题思考的原点都应该是这两大目标,所有投入都要能够累积品牌资产,增加品牌资产。每年的新动作、新创意和新策划也要以能形成新的品牌资产为标准,做取舍。能形成品牌资产和增加品牌能量的,就是可为的动作;不能形成品牌资产的,就是无效动作和废动作,这样就能做出最优的决策和选择。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亚当斯密第一次提出分工理论,并认为职业分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国民财富,起到最大的推动作用。专业分工提升效率的秘诀就是每天聚焦在特定领域,做重复的事情,就能做到极致,在局部形成效率优势。创品牌也要求企业在固定动作、固定基因、固定活动、固定媒介上不断地重复投资,持续重复的投资,才能形成企业品牌资产。
  
 先知倡导无为而无不为,宁可不作为,也不可乱作为,动作要符合企业品牌发展阶段,同时要吻合竞争节奏。尽量减少低效动作,一定保证输出的信息具有强度和密度。战略、营销、创意,内容要精,词语、红利、原型,能量要强,企业品牌动作要做到少而精,锋利而有效,在时间上要能保持长周期持续展现,长时间重复证明了品牌具有强能量。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4.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有感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xīxī),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以慈悲之心对天下众生,体谅他人无道的表现,以无为之心教化天下大众,如同对待孩子一般去关怀,教化养育他。

5. 《道德经》四十章&四十一章

2021年9月6日,星期一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28期
  
 裴雪梅
  
 坚持分享第93天
  
 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道的运动是反复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ei,四声),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影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仅仅能有所实行;中士听了道,感觉若有若无;下士听了道,就放声大笑——不被人笑话也就不足以称作道了。所以从前有人说过:光明的道像是昏暗的,前进的道像是后退的,平坦的道像是曲折不平的,高尚的德行像是溪谷,极度的白像是受了玷污,广大的德性像是有所不足,刚健的德性像是松弛懈怠,本质纯真像是受了受污染变质,最大的方形没有边角,最大的器具无所合成,最大的乐音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却不见踪迹。大道深广而没有名称。只有这大道,善于开始而且善于完成。

《道德经》四十章&四十一章

6. 43《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攻克天下最坚强的东西,无形的东西能够穿过没有缝隙的地方,我因此知道了“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
  
 【经解】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最柔弱的东西,反而能够攻克所谓的最坚硬的东西。“无有入无间”,无形的东西能够穿过没有缝隙的地方,就像风一样,没有什么地方它进不去的。讲完这个道理后,于是老子就讲:从至柔驰骋于至坚,从无有入无间的天地之间的普遍道理知道,对人类也是一样,“无为之有益”,有些事情,无为比有为效果更好。“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行不言之教,按照无为的道理去做事,所获得的好处、益处,天下的人却很少能够知道、很少能够达到。

7. 道德经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老子的价值观与世俗之人是相反的,世俗之人都喜欢“有”,权力要越大越好,社会地位要越高越好,金钱要越多越好,老婆要越漂亮越好,声望传播要越远越好,而老子却主张“无”,在他的眼里根本就没有金钱,地位,权力和声望等等名称和观念,他视这些东西如同草芥一般,所以他不会被任何欲望所驱使。在本章中老子从几个方面来讨论得“道”者与世俗之人的区别。
  
 首先,老子先从世人对“道”的态度加以对比,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这段话的意思是相信“道”的人,就会按照“道”的原则去实践,那些似信非信的人就会认为“道”似有似无,而那些整日为功名利禄而争斗的人,当然会大笑之,因为“道”提倡无知无欲,与他们利欲熏心的价值取向正好相反,所以如果不被这些人嘲笑,那么意味着“道”的价值与他们的价值同流合污,因而老子才说不笑不足为道。
  
 这里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所谓的相信相信的力量,你是因为相信才看见,而不是因为看见才相信,这背后的道理也是一样,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就这个世界上有一批成功的人,优秀的人他们会坚信到,他们不会因为表面黑暗的道而去否定道的光明,他也不会因为暂时的道路的崎岖而否定方向的正确,一旦认为自己方向正确,他们会义无反顾的去前进,因为他们认为他们遵循的是道。
  
 这段话中的上士指的就是能遵道而行的人,他们能自觉抵御各种诱惑,不去追求权力,金钱,声望和地位,因而他们的内心最富足,思想和身体最自由,中士是指那些思想不够坚定,还不能完全抵御诱惑的人,因而他们总是摇摆不定,患得患失,下士就是指那些欲望深重,终身被名利所役使的人,在他们眼中除了功名利禄,其它一切都是被他们蔑视和嘲笑的对象,岂不知他们终身为欲望服务,永远不知道知足,自己做了奴仆还不自知,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怜,最愚昧,最没有自由的一群人。
  
 其次,老子用“道”与“德”来彰显得“道”之人的风采,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句段话的意思是真正光明的路看上去却是昏暗的,真正让人进步的路看上去却是在退步,真正平坦的路看上去却是高低不平的,最高“德”就象山谷一样能包容万物,纯洁无瑕的“德”却好像含有污垢,广大无边的“德”却又显得不足,刚健的“德”却好像懒散,它们似乎都有变坏的一面,最大的方形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仿佛不可定型,最大的声音仿佛是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仿佛是没有形象。
  
 这段话特别难以理解,故而历史以来对这段话的理解也有很多争议。“明道”,“进道”和“夷道”都是指遵“道”而行,因为在世俗之人都认为升官发财才是光明正道,积极进取才能够取得进步,无往而不胜才能算得上是道路平坦,相对于这些俗知定见,老子提出的不图财不贫权,无为而无不为,在世人眼里显然是一条昏昧,倒退的道路,而且求“道”之路要克服一切欲望,因而世人通常都会被吓退,在他们眼里这一条异常艰苦的道路。
  
 “大德”,“建德”和“广德”即是真正的“德”,“大德”之人能虚怀若谷,胸怀天下,但在世俗之人眼里这种“德”过于虚无,不能够满足自身的欲望,“广德”之人能公平施惠于万民,但在俗人眼中它不能满足自己的私欲,不能给亲近之人以特殊的照顾,“建德”之人能够任万民于自然,顺应民众的需要,不去用政策法令去约束他们,因而在俗人眼里,它就显得很懒散,好像无所事事一样。
  
 
  
                                          
 大方无隅是指“道”是有明确的原则,比如顺应万物于自然就是“道”的总原则,意思是“道”有明确的原则,但只要遵道而行,它就不会有棱角,就不会伤害万物和民众。
  
 大器晚成是指“道”不是一种有形的器物,但它又能包容万物,如果它有了具体的形态,那么它就有了具体的容量,因而“道”永远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巨大容器。
  
 大音希声是老子所提倡的不言之教,去教导他人去分辨是非善恶,不去宣扬功名利禄的好处,而是保持一种惜言如金的态度,这样民众就可保持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
  
 大象无形是指“道”没有具体的形状,当然也不具备具体的形象,所以它不属于哪个具体的事物,它的作用适合于宇宙中的一切事物。
  
 要理解老子的道,一定要站在多个维度,站在时间的维度,更长远的未来,回过头来看现在,更高的维度去看一个局部,甚至说从一个上帝的视角去看看世俗的世界,才不会被眼前的问题所困扰,被暂时的不足所疑惑。而要能做到这一点,是需要不断的去修炼,去复盘,去自律,才有可能。
  
 第三,老子在最后对“道”作了一个总结,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赁且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虽然看不到,摸不找,但只有它能不断地,公平地施与万物,而且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
  
 “道”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无状的存在,所以它不同于有名有姓,有形有状的具体事物,正因为它始终保持“无”的状态,才能让万物获得“有”,正因为它“无”,所以才能无爱无恨,公平地对待万物,正因为它“无”,所以才能无偏无私,公平地给予万物,并且能够养育万物。

道德经 第四十一章

8. 每日读《道德经》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感悟:
  
 不言之教,无为之治,都是让事物能顺应道的规律自然发展。实际生活中,绝对的不言,无为不太可能,但可以在这种思想的启发下,惜言,慎为。嘘……我就是。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感悟:
  
 名利和欲望,给不了人持久的平静和欢喜。20岁以前常常感到莫名喜悦,觉得呼吸、喝水、纯粹地活着就很幸福。开始成年人的生活后,这种原始的幸福感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淡淡的伤感,直到某天意识到,好像失去了爱和快乐的能力……物极必反,老天不会看着你坠入深渊,于是,我又回来了。内心平静喜悦,尤甚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