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优秀教案

2024-05-18 03:29

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优秀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新闻作品,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教案如下:

1、教学目标: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3、教学难点:
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感受,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4、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5、教学过程:
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引导学生划出参观者在参观不同地点时的动作和表情。
6、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优秀教案

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优秀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
一、导入
1944年,在纳粹的一个集中营中,关押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有一天,他的妈妈被杀害了,小女孩哭泣着问,我的妈妈到什么地方去了,人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小女孩真的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她甚至唱起了妈妈曾经教给他的许多儿歌,还不时的爬上窗户张望,盼望他的妈妈快点回来。一天,小女孩和许多犹太人被押上了刑场,他们将被活活埋掉,当一个纳粹士兵要将小女孩推入深坑的时候,小女孩睁着她那漂亮的眼睛说:“叔叔,请你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这是发生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一个故事,这样的悲剧在40年代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每天都在发生,在上演。那是一段没有人性,没有良知的历史。今天我们将在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新闻名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带领下,走进这段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历史,今天我们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展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主要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深远内涵,品读文章的语言和精彩的细节。
三、进入文本
1、文章我们已经预习了,那么在奥斯维辛发生了那么多悲剧,而作者为什么还说“没有什么”新闻呢?
明确:新闻讲求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在课文第五段作者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不再是什么新闻
引导:
⑴新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
⑵奥斯维辛的悲剧是不是当前多发生的?明确:不是
⑶从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据? 明确:第五段
2、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从文中找到关键句子。
明确:课文第6段
一是记者只的使命感。二是缘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要对得起在这里遇难的人。
引导:
要抓住关键词句,还要全面,不要漏掉信息。
3、罗森塔尔不仅是写作者,也是一个拍摄者,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摄取了那些场景和画面?
明确:一是奥斯维辛的现在的景物描写(1、16段),一是参观者参观的画面(7—15),一共三个场景。
引导:
⑴场景可能是景物描写,也可以是人的活动,那些地方写了?
明确 : 景物描写(1、16段)、参观者参观的画面(7—15)
小结:
可以看到写参观者的见闻,是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那么前面的段落就是新闻的导语部分。
4、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第7—15节
⑴带问题自由读
问题:参观者参观了那些地方?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
以上10分钟
5、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看到作者在报道参观者的见闻时,有许多精彩的细节和精僻的议论,同桌之间或前后桌共同讨论,你们认为那一个细节,或者是议论最精彩,请找出来并说出理由。
把全班分为两个组,一组讨论(7——11节),二组讨论(12——15节)
明确:
第8节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问题:为什么要把废墟和怒放的雏菊花组合在一起?
理由:
一边是残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这样的景象让人震撼。它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也同时也告诉我们: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当然它也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
引导:
⑴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雏菊花在怒放分别代表什么?
明确:废墟是罪恶的见证,菊花是生命的象征
⑵两者比照式的放在一起象征什么?
明确: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
第7节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问题:作者写这些细节要表现什么?
理由:“默默”表明参观者的沉重的心情,“很快的望上一眼”表明参观者很清楚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却不知道会碰上什么可怕的景象。“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表明当景象与眼前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时候,参观者的震惊。
引导:
⑴默默写出了参观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沉重
⑵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又表现什么(看到那么多惨不忍睹的景象,这里表明了怎样的感情)?
很清楚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却不知道会碰上什么可怕的景象,参观者的震惊,与沉痛。
第9节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问题:作者写这些细节要表现什么?
明确:表明参观者的害怕、惊惧、还因为遭受苦难的和施加苦难的都是和参观者一样的人,羞耻。
第10节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问题:作者写这些细节要表现什么?
明确:表明参观者的害怕、惊惧
第11节
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明确:这是纳粹为了从根本上消灭他们所认为的犹太等劣等民族,让他们

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优秀教案

今天我们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展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主要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深远内涵,品读文章的语言和精彩的细节。
三、进入文本
1、文章我们已经预习了,那么在奥斯维辛发生了那么多悲剧,而作者为什么还说“没有什么”新闻呢?
明确:新闻讲求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在课文第五段作者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不再是什么新闻
引导:
⑴新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
⑵奥斯维辛的悲剧是不是当前多发生的?明确:不是
⑶从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据? 明确:第五段
2、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从文中找到关键句子。
明确:课文第6段
一是记者只的使命感。二是缘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要对得起在这里遇难的人。
引导:
要抓住关键词句,还要全面,不要漏掉信息。
3、罗森塔尔不仅是写作者,也是一个拍摄者,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摄取了那些场景和画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优秀教案

4.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优秀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新闻作品,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教案如下:

1、教学目标: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3、教学难点:
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感受,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4、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5、教学过程:
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引导学生划出参观者在参观不同地点时的动作和表情。
6、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5.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明章法抓取有效信息,理清文章思路,赏析写作技巧
         二、悟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体悟作品的现时意义
         三、学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赏析文本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 
         学方法即学习文本,通常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教学难点: 
         质疑探究即“为什么这样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预习材料,见“附录”)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预习情况检查:
         文本中多次写到“奥斯维辛”下列对“奥斯维辛”概念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
         ②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③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A.①②③,都不同 B.①②同,③不同
         C.①③同,②不同 D.①②③,都相同 答案A
          二、明章法 
         之一:讨论——全文共16个自然段,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教学意图:(1)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2)通过内容梳理,熟悉文本内容;为教学“怎样写的”做好铺垫
         教学流程:1.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所见——客观事实
         所思——主观感受
         现时的(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白杨起舞,儿童嬉戏是一场噩梦,应该是没有阳光、百花凋谢的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来旅游,布热金卡是旅游中心杀人工厂的一部分;目睹历史,向死难者致敬历史的毒气室,焚尸炉(毒气室,焚尸炉的);
         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特别恐怖、终生难忘;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
         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女囚牢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不育试验室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为同类的兽性、兽行)
         遇难者纪念墙
         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窒息现时的(奥斯维辛)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游戏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奥斯维辛的所见所思
         之二:是怎么写的(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教学意图:了解、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
         (这是一个相对宽泛的问题,学生可以答出许多“点”综合学生的思考,梳理出共性的“作法”,便于学生借鉴)
         教学流程:1.教师抛出问题,由学生自由回答;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选取典型细节(典型场景、典型事件)
         首尾呼应
         历史和现实对比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叙事和抒情(议论、说理)相结合
         ……
         之三: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意图: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流程:就写作方法,逐一交流大体在以下内容上,达成共识:
         内容摘录
         写作手法
         为什么这样写(目的)
         首段: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尾段: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首尾呼应
         可以使全文结构缜密,同时,又强调了主题思想,可以使主旨升华
         (1)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2)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3)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
         选取典型细节
         (典型场景、典型事件)
         以点代面,窥一斑而知全豹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6.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案是什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案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写作的叙事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历史,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和平。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感受,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1、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明确: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
2、根据大家划分出的部分,我们不难发现,主体(6-15)参观苦难,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作者情感的部分,那么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3、参观者脚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恐怖。

7.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优秀教案

二、展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主要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深远内涵,品读文章的语言和精彩的细节。
三、进入文本
1、文章我们已经预习了,那么在奥斯维辛发生了那么多悲剧,而作者为什么还说“没有什么”新闻呢?
明确:新闻讲求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在课文第五段作者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不再是什么新闻
引导:
⑴新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
⑵奥斯维辛的悲剧是不是当前多发生的?明确:不是
⑶从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据? 明确:第五段
2、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从文中找到关键句子。
明确:课文第6段
一是记者只的使命感。二是缘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要对得起在这里遇难的人。
引导:
要抓住关键词句,还要全面,不要漏掉信息。
3、罗森塔尔不仅是写作者,也是一个拍摄者,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摄取了那些场景和画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优秀教案

8.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教学设计

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  
二、背景知识
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标题和导语部分,进一步在主体里寻找。这是从新闻结构上着眼。重要的信息是新闻事实,阅读新闻时还要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而新闻材料除了上述两类外,还包括作者的主观评价,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陈述部分,要分清陈述和评价。这是从新闻材料着眼。这是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对大部分新闻适用。但是,并不是所有新闻的主观评价都与事实截然分离的。下面,请同学们划出表达作者评价的语句。  
三、课文赏析  
(以学生划出的语句引导学生认识这篇新闻的特点)这篇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写作者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包括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却让人感受到情感波澜的暗涌。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细体会,说说句子的内涵。  
(归纳学生看法,引导他们品句)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几个儿童在追逐游戏。”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可怕?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些饶有意味的场景曲折表达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长,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或许能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  
4、(请划出描写参观者的相关语句)“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他们表情茫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7——15段,作者跟随着参观者的脚步,通过外显反应表现参观者的内心感受。(让学生针对相关描写畅所欲言,想象参观者的心理活动)
(重点讲解议论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者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通过参观者的动作、神态,侧面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四、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平静”中找到新闻。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五、讨论  
这篇新闻的语言富于表现力。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对纳粹罪恶的愤怒谴责,还是对和平自由的希望?还是两者兼有?(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选代表发言)  
六、总结  
作者通过借景抒情和侧面表现的手法传达了参观者们的内心感情,表达了对纳粹暴行的愤怒和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七、布置作业  
1、找一则消息,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写一句话新闻。注明新闻的来源。  
2、完成课后练习四的第二小题。  
板书  
               新闻事实  
    一、新闻材料   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观评价  
    二、 片段1                    
         片段2    借景抒情         
         片段3  (7——15段) 动作、神态描写  侧面表现    恐怖  残暴  
三、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  
2、视角独特。  
3、多用否定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