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的功成身退

2024-05-20 05:56

1. 彼得·林奇的功成身退

1990年,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已经13年了,就在这短短的13年,彼得·林奇悄无声息的创造了一个奇迹和神话!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麦哲伦的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13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由于资产规模巨大,林奇13年间买过15000多只股票,其中很多股票还买过多次,赢得了“不管什么股票都喜欢”的名声。对于很多人而言,彼得·林奇是一个没有“周末焦虑症”的“死多头”,股市调整对他而言只意味着廉价建仓的机会到了,他都不太像一个股市中人,因为他的心态是如此的平和,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1990年,就在他最颠峰的时刻,林奇却选择退休 ,离开共同基金的圈子。当时,他还是市场中最抢手的人物,而他的才能也是最受倚重的。彼得·林奇非常理智地发表了自己的离去演说:“这是我希望能够避免的结局······尽管我乐于从事这份工作,但是我同时也失去了呆在家里,看着孩子们成长的机会。孩子们长的真快,一周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都需要她们向我自我介绍,我才能认出她们来······我为孩子们做了成长记录簿,结果积了一大堆有纪念意义的记录,却没时间剪贴。”这就是彼得·林奇离开的理由,没有一点的做作和矫情。当然他也受够了每周工作80个小时的生活,于是,和其他伟大的投资人和交易商一样,彼得·林奇带着赚来的钱,干干脆脆的离了场。现在,这个曾经的“股市传奇”就像任何一个平常的父亲一样,在家教导自己的小女儿,同时他也没有闲着,正积极地投入波士顿地区的天主教学校体制,到处募集资金,让清寒子弟也能接受私立学校的教育。虽然他是亿万富翁,他让别人也成为了亿万富翁,但他却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主人。

彼得·林奇的功成身退

2. 谁是彼得·林奇最初的导师?

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于波士顿一个具有爱尔兰血统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曾经是个数学教授,后来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财务审计师。


在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一般来说是富足的,拥有郊外的独立别墅和中高级轿车,也足以让自己的孩子在衣食不愁的情况下度过快乐的童年,并接受大学教育。他们的孩子大多也会成为白领以上阶级。


彼得·林奇的父亲和其他所有的中产阶级人士一样,过着悠闲而富足的生活,当时的美国同现在一样,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士最热衷于高尔夫球运动。


彼得·林奇的父亲也是一名高尔夫球好手,在假日常与同事好友去波士顿郊外的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玩高尔夫球。


有时,彼得·林奇便迈着蹒跚的脚步随父亲在高尔夫球场玩耍,不到10岁,他就对高尔夫球的规则了如指掌,并不时挥着和他身高差不多的高尔夫球球杆跃跃欲试。


10岁那年,彼得·林奇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结束了,父亲经诊断确认,患上了晚期癌症。


癌症是一种不治之症,经确认后的人大都会在短时间内死去,彼得·林奇的父亲由于拼命的工作,错过了早期的治疗机会,以至在得病后很快就一病不起。


这场变故来得十分的突然,家中的经济状况马上陷入了危机。他们这个家庭,父亲是惟一挣钱的人,父亲不能工作后,家中很快就一贫如洗。


最后,彼得·林奇的父亲没能过上彼得·林奇11岁的生日。


父亲永远地离开了他们,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也就此衰落了。


母亲不得不外出工作,在当时那时代,妇女外出工作不会有很高的酬劳。母亲辛勤工作的收入难以维持一个家庭所必须的开销。而且受过中等教育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坚决不让彼得·林奇辍学,而且还要让他上最好的学校。


彼得·林奇也想接受高等教育,但却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他们。


在美国生存,只有靠自己,人们只崇拜成功者,并不同情失败者,要想依靠别人的无私帮助来使自己成长是万万不可能的。


彼得·林奇和他的母亲也是坚强的人,他们承受住了这次打击,为了减轻母亲的经济压力,彼得·林奇决定去找个半天的工作,以帮助家里渡过难关。


彼得·林奇找了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的经理,俱乐部的经理以前自然认识彼得·林奇的父亲;他很同情彼得·林奇幼年丧父的遭遇,而且11岁的彼得·林奇在高尔夫球场上厮混多年,熟悉高尔夫球的规则,也是一位相当合格的球童,于是就雇佣了他。


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实行的是会员制,它的成员都是大公司的董事长和股东。这些人都是资产阶级,有钱又有闲,当他们击出一个臭球而需要球童去将球拾回之时,常常会慷慨大方地给球童们小费。另外,球童们还负责替这些人背高尔夫球球杆,每当他们离去之时,也会用不菲的小费酬谢球童们为他们付出的劳动。


乔治·沙利文先生是菲德利蒂·麦哲伦公司的总裁。麦哲伦公司是一家管理公众基金的大公司,在美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


乔治·沙利文先生同吉尔公司、宝丽来公司的老总是好朋友,常常结伴到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来打高尔夫球。


乔治·沙利文是一个乐观大方的人,典型的美国男子汉,要在早些年,他一定会是个出色的西部牛仔。


“小孩,我以前见过你?”他在第一次看见彼得·林奇这个球童时,这样问彼得·林奇。


“是的。”


“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彬彬有礼的回答令乔治·沙利文很是喜爱。高尔夫球场上的球童大多是些家庭贫困而不得不出来打工的儿童,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而彼得·林奇不一样,他是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长大的,就读于波士顿地区比较著名的有教养的儿童学校。所以尽管他现在沦为打工者,仍然显得与众不同。


“哦!彼得,你以前可不是在这儿拾球的?”


乔治·沙利文先生可能并不认识彼得·林奇的父亲,因为他们不是一个社交圈子里的人。但他似乎认得彼得·林奇常随父亲到高尔夫球场上玩球。这家俱乐部离彼得·林奇的家很近,彼得·林奇就有常到高尔夫球场上的机会。


“是的。”彼得·林奇仍然不卑不亢地回答。


乔治·沙利文先生是一个何等精明的人,他虽然并不了解彼得·林奇家庭的变故,但仍然可以估计到个大概。在美国,一个家庭的兴盛与衰落是司空见惯的事。亿万富翁尚且如此,何况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


乔治·沙利文先生没有继续问下去,他知道这个小球童肯定有着一段悲惨的经历,但他很喜欢彼得·林奇的聪明和这种在逆境中能够坦然面对的态度。


“你跟着我吧!替我背球杆。”


于是,彼得·林奇几乎成了乔治·沙利文先生的专职球童,只要他到高尔夫球场,陪伴他的球童总是彼得·林奇。


乔治·沙利文也许最初更多的是出于同情,每每叫彼得·林奇跟在他身边。当然他付小费时也并不比付给其他球童的更多。乔治·沙利文先生有典型的美国作风,他不会因同情而施舍自己的钞票,所以尽管他很喜欢彼得·林奇,但并不想让自己的同情使彼得·林奇感到羞耻。


这就是美国人对金钱的态度。


乔治·沙利文先生不会多给也不会少给,这是对彼得·林奇人格上的一种尊重。


乔治·沙利文先生和他的朋友们每当打完一个左曲球或者右曲球时,总会得意地吹嘘一下自己在股票投资中刚刚取得的胜利,每当这时,11岁的彼得·林奇总是听得入神,这令乔治·沙利文先生十分惊奇。因为其他的球童对此都显得漠不关心,而彼得·林奇不但聚精会神地听着而且好像听懂了。


“彼得,你是在听我们说话吗?”


“是的,先生!”


“你能够听懂?”


“不,我不知道。”


彼得·林奇的坦诚使乔治·沙利文更加喜欢。从此,他对彼得·林奇不再有丝毫的同情,而是不经意地提携他。这些在彼得·林奇以后的经历中将会得到证实。


当然,彼得·林奇在股票上最初的知识并不是完全从乔治·沙利文先生那里得来,其他的俱乐部成员在无意间的谈话也对彼得·林奇有很大影响。


不过,这些人可能没有注意一个11岁的球童,而乔治·沙利文先生却注意到了。


所以,每当彼得·林奇随球手们打完一轮球,就可以得到一堂有关股票问题的免费教育,虽然很累,却又非常值得。后来林奇说:


“如果你想接受有关股票问题的教育,高尔夫球场是通晓有关股票交易知识的场所。因此也是交易所以外的最佳场所。”


乔治·沙利文先生不但对彼得·林奇青睐有加,并对彼得·林奇的成长有着启蒙和指导,在后来,彼得·林奇又在他的关照下进入麦哲伦公司,并逐渐显露出他对于股票投资超越常人的才华。


在彼得·林奇的心目中,沙利文先生俨然慈父一样无私地关照他,又像一个恩师竭尽全力地指导他。彼得·林奇视乔治·沙利文似慈父,也是恩师。


1977年5月,在彼得·林奇加入公司刚满10年的时候,乔治·沙利文总裁将彼得·林奇叫到了办公室,宣布林奇接任公司总裁。


彼得·林奇自然没有辜负沙利文的信任,在短短的10年内,他将公司的总资产由2000万提高到90亿美元,自己也赢得了“华尔街第一理财家”的美誉。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除了有自身的实力外,机遇也相当重要。彼得·林奇选择去布雷·伯雷高尔夫球场当球童,完全是出自于生活的压力,那应该是他一生中最黯淡的时光。


但是,遇见乔治·沙利文先生却使彼得·林奇这段时间的悲剧因素减低了不少。


如果彼得·林奇不是因为幼年丧父,他不会进入高尔夫球场去打工。


如果他不去打工,就不可能遇见乔治·沙利文先生,即使能够遇见,他也不可能同沙利文先生有深刻的接触和了解。


如果没有沙利文先生的悉心关照,彼得·林奇也许就不会选择金融专业,并在这一行业中取得非凡成功。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说彼得·林奇就不可能成功,凭他的聪明才智,他仍然可能获得成功,但那完全可能是在另一行业,另一领域。


彼得·林奇的.路至少将是另外一种,股市上也将会有另外一种传奇,或没有传奇发生。


对彼得·林奇感到欣赏的人当中,最感到高兴的要数麦哲伦公司的总裁乔治·沙利文先生了。彼得·林奇能够获得成功,与他的大力提携是有关的。当然,麦哲伦公司也因彼得·林奇的加盟而获益匪浅。


乔治·沙利文先生给了彼得·林奇一个成功的机会,而彼得·林奇给麦哲伦公司带来了财富,这对双方来说都是非常满意的。

3. 什么是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什么是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4.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内容简介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投资前的准备工作(1-5章),主要讲述个人投资者如何评价自己作为选股者的能力,怎样估计竞争对手情况(包括资产组合管理人员,机构投资者以及华尔街的一些专家),如何比较股票与债券的风险大小,怎样估计自己的资金需求以及如何形成一个普遍适用的成功选股策略。第二部分,选择发展前景良好的公司的股票(6-15章),主要讲述如何找到最佳的赚钱机会,在去公司参观时应该查看什么、避开什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经纪人的作用,如何使用年报进行分析,如何利用那些能带来最好收益的其他资源,以及如何对待那些经常在股票的技术分析中用到的各种数据(如市盈率,帐面价值,现金流等等)。第三部分,长期投资观点(16-20章),主要讲述如何设计资产组合,如何跟踪分析你已经感兴趣公司的情况,何时是减仓和补仓的最佳时机,期权和期货的不利之处,以及对华尔街健康发展所提的几点建议,美国的企业以及股票市场,20年的投资生涯中我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

5. 彼得林奇心路历程拜托了各位 谢谢

彼得林奇成长记录 在人们的眼中,他就是财富的化身,他说的话是所有股民的保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如果你在1977年投资100美元该基金,在1990年取出,13年时间已变为28000美元,增值28倍,不过13年的时间。 这个“股票天使”就是彼得·林奇——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时代杂志》评他为首席基金经理。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是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蹈。他不是人们日常认识中的那种脑满肥肠的商人,他把整个比赛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他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而且紧紧地抓住全国每一个投资人和储蓄者的注意力。当然,他也在这场比赛中获得了极大的名誉和财富。 成长之路 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富裕的家庭里。父亲曾经是波士顿学院的一个数学教授,后来放弃教职,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审计师。可是不幸的是,在林奇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开始陷入困境。 为了省钱,家人开始节衣缩食,林奇也从私立学校转到了公立学校,而且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11岁的他在高尔夫球场找了份球童的工作。这份工作应该说是最理想不过了,球童工作一个下午比报童工作一周挣的还多。 高尔夫球场一直是风云人物、名流巨贾的聚集之地,与其他球童不同的是,林奇不仅捡球,还注意学习。从高尔夫俱乐部的球员口中,他接受了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知道了不同的投资观点。林奇跟随球手打完一轮球,就相当于上一堂关于股票问题的免费教育课。 在当时,虽然是经济发达的美国,但人们的意识还是相对保守,对股票业并不很信任,视股票市场如赌场,把买股票等同于赌博行为,虽然这时股票上涨了3倍,原本林奇也是这样想的,但球童的经历开始让林奇逐渐改变了看法,增强了赚钱意识,虽然他那时并没有钱去投资股票。 就这样边工作边读书,林奇读完了中学,顺利考入宾州大学沃顿学院。即使在沃顿学院学习期间,林奇也未放弃球童的工作,他还因此获得了弗朗西斯·维梅特球童奖学金。 沃顿商学院的经历对于以后林奇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为了家庭,为了自己,林奇开始着手研究股票,他想找出其中的“秘密”,成为象高尔夫球场的客户一样成功的人物。于是,他有目的地专门研究与股票投资有关的学科。除了必修课外,他没有选修更多的有关自然科学、数学和财会等课程,而是重点的专修社会科学,如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此外,他还学习了玄学、认识论、逻辑、宗教和古希腊哲学。还没有真正涉足商海之时,林奇就已经意识到,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历史和哲学在投资决策时显然比统计学和数学更有用。 因为球童的兼职和奖学金做经济的坚强后盾,大二的时候,林奇已经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他决定用这笔积蓄进行股票投资,小试牛刀。他从积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当时他买入的价格是每股10美元。后来,这种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发展而暴升。随着这种股票的不断上涨,林奇逐渐抛出手中的股票来收回资金,靠着这笔资金,他不仅读完了大学,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暑假期间,林奇来到世界最大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富达”,在这里做暑假实习生,能在这样的公司实习,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机会。这份工作不仅使林奇打破了对股票分析行业的神秘感,也让他对书本上的理论产生了怀疑,教授们的理论在真正的市场中,几乎全线崩溃,这种信念促使了林奇特别注重实际调研的作用。 “他是一个奇迹” 1969年,林奇已经毕了业,也服完了兵役,他开始来到富达,正式成为一名公司的职员。起初是金属商品分析师,干了几年的分析工作之后,1974年,林奇升任富达公司的研究主管。当时公司正陆续扩展化学、包装、钢铁、铝业以及纺织等部门的业务,这些工作开始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证券市场的最前线,他除了不断走访公司,收集情报,从中挑出最有前途的投资领域之外,还注意将自己的判断结果与实践相对应,为以后的真正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年之后,由于工作出色,林奇被任命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主管。这是一个升迁,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林奇终于可以直接面对市场,但另一方面,富达有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这样的基金主管,要能做出一番成就,脱颖而出,必须付出更多的辛苦、更多的想法和思考。 当时的麦哲论基金,资金仅有2200万美元,其业务也仅局限于几家较大的证券公司中,还是一个婴儿,但对于林奇这个初学者而言,却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可以施展的舞台。 为了工作,林奇成了一个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他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精力。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他每年要旅行16万公里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此外,他还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交谈,在不进行阅读和访问时,他则会几小时几十个小时的打电话,从各个方面来了解公司的状况、投资领域的最新进展。 他还特别重视从同行处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所有比较成功的投资家们都有松散或正式的联盟,大家可以通过联盟交换思想获得教益。当然人们不会把自己即将购买的股票透露出来,但在交流中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这些处于投资领域顶尖级的人物,能够提供比经纪人更丰富的信息源。这才是林奇“金点子”的最好来源。 林奇还创造了常识投资法。他认为普通投资人一样可以按常识判断来战胜股市和共同基金,而他自己对于股市行情的分析和预测,往往会从日常生活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他特别留意妻子卡罗琳和三个女儿的购物习惯,每当她们买东西回来,他总要扯上几句。1971年的某一天,妻子卡罗琳买“莱格斯”牌紧身衣,他发现这将是一个走俏的商品。在他的组织下,麦哲伦当即买下了生产这种紧身衣的汉斯公司的股票,没过多久,股票价格竟达到原来价格的6倍。在日常小事中发现商机,这就是林奇。 可是,股票市场涨幅不定,之所以人们将它看成是赌场,就注定了有输有赢,林奇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 1977年,他刚掌管麦哲伦基金不久,就以每股26美元的价格买进华纳公司的股票。而当他向一位跟踪分析华纳公司股票行情的技术分析家咨询华纳公司股票的走势时,这位专家却告诉林奇华纳公司的股票已经“极度超值”。当时林奇并不相信。6个月后,华纳公司的股票上涨到了32美元,林奇开始有些担忧,但经过调查,发现华纳公司运行良好,于是林奇选择继续持股待涨。不久,华纳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这时,林奇开始对股市行情分析专家的建议做出反应,认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顶峰,于是将手中所持有的华纳公司股票悉数抛出。然而,华纳公司股票价格一路攀升,最后竟涨到了180美元以上。即使后来在股市暴跌中也维持了不错水准。 对此,林奇懊悔不已,他开始再也不相信这些高谈阔论的股市评论专家了,以后只坚信自己的分析判断。林奇十分欣赏沃伦·巴菲特的观点:“对我来说,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说其存在,那也只是让某些人出丑的地方。”他开始不再相信专家、理论、数学分析。 经过了涨落、失败的林奇更加成熟了,他优秀的选股能力开始让人们感到惊奇,与别人注重进出场的时机不同,他觉得何时买进、何时抛出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行情永远都是跌跌涨涨的。只有投资人在正确的时机选对好的股票,即使是市场行情不好,也要耐心等待,然后在走势翻多的时候,才能获得很高的投资回报率,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投机。 在林奇的投资组合中,他最偏爱两种类型的股票:一类是中小型的成长股股票。在林奇看来,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个投资组合里只要有一两家股票的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的赔本,也不会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成绩。同时他在考察一家公司的成长性时,对单位增长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利润增长,因为高利润可能是由于物价上涨,也可能是由于巧妙的买进造成的。 另一类股票是业务简单的公司的股票。一般人认为,激烈竞争领域内有着出色管理的高等业务公司的股票,例如宝洁公司、3M公司、德州仪器、道化学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更有可能赚大钱,但在林奇看来,作为投资者不需要固守任何美妙的东西,只需要一个低价出售、经营业绩尚可、而且股价回升时不至于分崩离析的公司就行。 就靠着这种有名的投资方式,林奇成为华尔街股市的超级大赢家。在他所投资的领域中,包括克莱斯勒汽车、联邦快递等等。彼得·林奇都能在对的地方找到他在市场里的最爱,他对营运地点就在他周遭的公司,特别有偏好。

彼得林奇心路历程拜托了各位 谢谢

6. 彼得·林奇的个人经历


7. 彼得·林奇的个人观点

对股市预测的看法从不相信谁能预测市场。相信自己。对投资工具的看法总括对林奇来说,投资只是赌博的一种,没有100%安全的投资工具。名言及观念“不做研究就投资,和玩扑克牌不看牌面一样盲目。” 投资前三个问题:1、你有物业吗? 2、你有余钱投资吗? 3、你有赚钱能力吗? 不少投资者选购股票的认真程度竟不如日常的消费购物,如果把购物时货比三家的认真用于选股,会节省更多的钱。其它及成就1944年出生于美国,1977年接管富达麦哲伦基金,13年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复式增长29%。

彼得·林奇的个人观点

8. 彼得·林奇的介绍

彼得·林奇(Peter Lynch)生于1944年1月19日,是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他曾是富达公司的副主席,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会成员之一,现已退休从事于慈善事业1。